自主创新造就中国高铁“国家名片”

2022-10-28 05:48孙永才
人民周刊 2022年18期
关键词:复兴号时速中车

孙永才

2022年8月5日,我国出口印尼雅万高铁高速动车组在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下线,标志着雅万高铁项目取得重大突破。雅万高铁是中国高铁全系统、全要素、全生产链走出国门的“第一单”,也是中国中车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车重要指示精神的生动实践。从“万国机车”到“中国创造”,亲历140多年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发展史的中国中车,探索出一条中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的特色模式,成为中国铁路装备制造业从“站起来”到“强起来”的缩影,见证了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百年奋斗史。

追风逐梦,“复兴号”奔驰在祖国广袤大地上

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列车

2021年6月25日,备受瞩目的拉萨至林芝铁路正式开通运营,结束了藏东南不通铁路的历史,标志着“复兴号”对31个省区市的全覆盖。从世界首条穿越高寒地区的耐高寒动车组,到穿越戈壁大漠的抗风沙动车组,再到征服世界屋脊的高原内电双源动车组,奔驰在祖国广袤大地上的4000多组高速铁路动车中,仅“复兴号”便已累计安全运行8.36亿公里,相当于环绕赤道行驶2万圈,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生活和出行方式,高铁经济应运而生,“流动的中国”生机勃勃。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回顾中国高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跟跑”到“领跑”的过往历程,深感来之不易。1978年,邓小平同志坐在日本新干线列车上感慨万千,他说:“就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而彼时中国铁路客运列车平均时速仅为40公里左右,相较同时期运营时速达到210公里的新干线高速列车,天差地别。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历史告诉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伟大,根本就在于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都从来不放弃、不退缩、不止步,百折不挠为自己的前途命运而奋斗。“打造属于中国人自己的高速铁路列车,让中国人民步入通往幸福生活的快车道”成为一颗希冀的种子,党和国家的关怀和重视,使这颗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1997年4月,中国铁路启动第一次大提速,并开始高速动车组自主化研制探索。迈入新世纪,面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中国高速动车组产业拉开快速发展的大幕,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到全面自主创新,逐步建立起自主完善的研发制造体系,时速200—250公里、300—350公里的高速动车组相继下线并成功投入运营。2010年12月3日,设计时速380公里的CRH380A高速动车组在京沪高铁上跑出了486.1公里的时速,刷新了世界轮轨铁路正常营运编组列车最高试验速度纪录。

创新无止境。2016年6月,我国成功自主研发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新一代标准高速动车组,并于一年后将其正式命名为“复兴号”。2017年6月26日,“复兴号”动车组在京沪高铁上首发运行,这标志着高铁发展进入“中国标准动车组”时代,实现了中国高速动车组从“跟随者”向“引领者”的角色转变,开启了引领世界高速铁路客运装备发展的新阶段。同年9月,“复兴号”动车组在京沪高铁以时速350公里运营,我国成为当时世界上高铁商业运营速度最快的国家。

征服一座高峰,还有更多的高峰,高铁奔跑不息,我们离梦想更近。2019年12月30日,“复兴号”智能型高速动车组在京张高铁投入运营,中国高铁进入智能化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自主设计修建零的突破到世界最先进水平,从时速35公里到350公里,京张线见证了中国铁路的发展,也见证了中国综合国力的飞跃。回望百年历史,更觉京张高铁意义重大”。

自主创新,中国高铁成功的“核心密码”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2018年9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中车齐车集团有限公司时强调,装备制造业是国之重器,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要提高竞争力,要靠实体经济。齐车要乘势而为、乘势而上,加强自主创新,练好内功,不断推出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永远掌握主动,不断做强做优做大。

时间追溯到2004年初,国务院通过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提出建设1.2万公里以上“四纵四横”快速客运专线网。随后,党中央、国务院又进一步明确了“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的铁路机车车辆装备现代化总体要求,一场波澜壮阔的铁路建设热潮快速启动,轨道交通装备领域迎来了一个大有可为的春天。

一场动车组技术引进攻坚战全面打响。引进动车组技术,掌握核心技术是关键,自主创新是核心密码。按照“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的思路,首先要完完整整地理解消化引入的技术,不折不扣地执行标准要求,其后要在“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优化,实现再创新,最后把再创新成果转化为完全适应国内车辆指导研发制造的标准要求,实现先进技术从“为我所用”到“唯我适用”。

以时速200公里CRH2型动车组为例,创新团队仅仅用了两年,就完成所有原始图纸、资料和技术标准的消化吸收,完成了全面的试验研究,并针对我国铁路运营环境完成了110项优化设计,进行了长达6万公里的线路运行试验,基本掌握了动车组9项关键技术和10项配套技术。

在掌握时速200公里动车组研发制造技术的基础上,中国中车创新团队又向时速380公里高速动车组发起“冲锋”。2008年2月,“中国高速列车自主创新联合行动计划”把高速铁路技术研发置于国家创新系统之中,提出建立和完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中国高速列车装备体系,启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高速列车关键技术研究及装备研制”重大项目。中国中车作为项目的主要承担单位,统筹协调68名院士、500多名教授和2万多名工程技术人员,联合重点高校25家、科研院所11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51家,一起协同创新、联合攻关。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通过一系列技术创新,CRH380系列高速动车组在运营速度、安全性、舒适性和节能环保等方面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2008年8月1日,时速350公里“和谐号”动车组在京津城际铁路正式投入运营,标志着中国高速动车组开始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2015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中国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时指出,“高铁是我国装备制造的一张亮丽的名片,成为我国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抢手货’,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中国中车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在当时的中国铁路总公司(现为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牵头组织下,以中国标准为主导,按照正向设计思路,以自主化、简统化、互联互通互换、技术先进为目标,成功研制出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从启动研发到最终定型,历时5年时间,历经503项仿真计算、5278项地面试验、2362项线路试验。在中国标准动车组采用的254项重要标准中,中国标准占到84%,11个系统96项主要设备采用了统一的中国标准和型号,从此,中国成为新的竞赛规则的重要制定者、新的竞赛场地的重要主导者。

中国高铁从过去引进吸收再创新,到如今推动原始创新、自主创新、集成创新……这一重大变革,印证着中国的发展动力正向创新引擎上切换。2021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乘坐京张高铁考察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工作时指出,“我国自主创新的一个成功范例就是高铁,从无到有,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到自主创新,现在已经领跑世界。要总结经验,继续努力,争取在‘十四五’期间有更大发展”。

创新强则企业强,企业强则国家兴。围绕创新链部署产业链,中国中车形成科技与经济的关键耦合。高铁动车是涉及诸多行业的产业链,一组“复兴号”动车组有4万多个零部件,辐射20多个省市、600余家一级配套企业、1500余家二级供应商,产业拉动效应达到1∶5。中国中车通过产业链带动新材料、新能源、高端电子元器件等上下游产业的发展,打造了“高铁经济圈”。目前,中国中车已打造出3个千亿级别的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其中湖南株洲地区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在被誉为世界轨道交通“梦工厂”的“田心片区”,大约5公里范围内,就可以找到生产动车组所需上万个零部件的配套生产企业。

“一带一路”,勇当“走出去”的“火车头”

中国中车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布局全球资源,中欧班列、中老铁路、雅万高速铁路、中非铁路等已成为沟通世界、开放合作、互利共赢、文化融合的重要纽带。

中老铁路,友谊之花。“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老铁路成为首条以中方为主投资建设、全线采用中国技术标准、使用中国装备的国际铁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老铁路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工程”。中国中车牢记嘱托,勇担使命,根据列车行驶沿线多山、多桥、多隧道的复杂环境,因地制宜,提供定制化、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郢匠挥斤,推陈出新,中国中车为中老铁路特别定制了时速160公里的集中动力动车组。中老铁路2021年12月开通以来,加快了两国互联互通国际大通道建设,将中老两国人民连通到一起,列车跑起来,经济活起来,“友谊之线”成为共赢之路、开放之路、友谊之路。

欧洲是火车的故乡,欧洲和北美是目前全球对轨道交通标准最高、要求最严的地区。2021年,首列由我国自主研制、满足欧盟技术标准的双层动车组出口欧洲,服务奥地利、德国、匈牙利等5个国家。在优化结构设计方面,双层动车组采用6节编组的基本形式,最大载客1280人,较单层车运量提高30%至35%。载客量的大幅提升得益于轻量化设计,整车重量相对单层车仅增重10%左右。

在服务全球客户过程中,中国中车实施“五本经营”(本地化制造、本地化采购、本地化用工、本地化服务、本地化营销),推出“产品+”模式,担当“四种角色”(文化传译者、人才孵化器、产业推进器、社区好邻居)。自2010年服务马来西亚以来,在当地成立了制造基地和中国首个海外轨道交通“4S”店,为当地提供动车组、轻轨列车、电力机车等产品,累计培养轨道交通行业专业人才近千人,并与当地600余家供应商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助力完善当地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有效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如今,中国中车已经在全球布局18个海外研发中心、83家境外机构,产品和服务遍布全球六大洲112个国家和地区,基本覆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展示着中国铁路、中国制造、中国装备的良好形象。

红色基因,挺起“大国脊梁”的根和魂

坚守初心,牢记使命。时间追溯到1881年,中国修建了第一条官办铁路——唐胥铁路。同年,中车唐山公司的前身唐山胥各庄机修厂建立,并制造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龙号机车”。中国共产党成立不久,就在这里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镌刻下深深的红色印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科技创新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政治保证”。“十三五”期间,科技部将中国中车作为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定向企业实施的试点单位,将先进轨道交通重点专项10项任务中的7项委托给中国中车组织实施。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和带动,通过开放创新、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各种资源效应充分释放,凝聚起推动高铁创新的强大引擎。

科技创新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中国高铁创新的步伐从未停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2020年,时速400公里跨国互联互通高速动车组、时速350公里货运动车组、中国标准地铁列车相继成功下线;2021年,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下线,这是世界首套设计时速达600公里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统;2022年,雅万高铁高速动车组下线,时速350公里高速动车组首次走出国门……

2022年1月6日,“瑞雪迎春”“复兴号”智能型高速动车组列车从北京居庸关长城旁驶过。贾天勇摄

“争取在‘十四五’期间有更大发展”,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高铁创新的殷切嘱托。中国中车将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围绕“一核两商一流”(成为以轨道交通装备为核心,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高端装备制造商和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战略定位,勇当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现代产业链“链长”,持续跑出科技创新“加速度”,统筹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推进芯片、轴承、制动系统、新材料、工业软件等高新技术的国产化替代研制,加快提升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和核心竞争力,将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切实扛起“大国重器”的历史重任。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成就伟大梦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将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昂首阔步走下去,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新的征程上,中国中车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胸怀“两个大局”、牢记“国之大者”,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之路,以轨道交通高端装备为纽带,以博大的胸襟连接世界,以宏伟的壮志造福人类,打造更多“国之重器”,为实现交通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复兴号时速中车
时速90KM的追尾碰撞,这辆国产MPV带来“100KM/H”的惊喜
中车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复兴号
中车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中车金融租赁有限公司
中车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我的“复兴号”
时速600km高速磁浮运行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江苏新增两条120km时速高速
复兴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