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加奇,钱智勇
(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资本论》中虽然未曾有提出“共同富裕”一词,但却蕴含着这一思想。对马克思而言,帮助贫困人民摆脱贫穷,正是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初衷。关于这一点,马克思在晚年曾多次与好友恩格斯谈及过。马克思一生致力于实现人的自由解放,而在实现“人的自由”之前必须要实现“财富自由”,所以共同富裕恰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物质基础。《资本论》在揭示经济运行规律过程中,通过对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深入研究,阐释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什么样财富、怎样生产财富以及如何分配财富的问题。诚然,从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大量财富,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些财富只是被少数资本家阶级所掌握。财富无法得到合理分配,绝大多数人民越来越趋向贫困。这是《资本论》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从这一规律来看,财富两极分化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表现出一种必然性。然而,要想消除财富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要解决好生产什么样财富、怎样生产财富以及如何分配财富的问题。这意味着实现共同富裕,对生产方式、生产力以及生产关系均有要求。
实现共同富裕意味着人民皆可以获得并享有财富,所以这要求财富生产要以满足人民的需要为目的。《资本论》中,生产方式绝不仅仅是指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相结合的方式,更表示为财富生产的目的性,即生产什么样的财富。在商品经济阶段,财富故然由商品所构成,所以财富属性由商品属性表现出来。我们已然知晓,商品具有可以满足人某种需要的自然属性和可以与他人交换的社会属性,即使用价值与价值,这二者构成了商品经济阶段的财富即商品的双重属性。财富自身的双重属性决定了财富生产同样具有双重属性,这意味着财富生产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生产。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作为商品价值的一般代表即货币出现之后,价值便从商品当中外化并独立出来。当使用价值与价值分开来时,财富的生产便分为追求以使用价值为目的的生产和追求以价值为目的的生产。
这两种不同的生产方式分别代表着生产商品财富和货币财富,前者是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而后者则是满足资本增殖的需要。在《资本论》之前,古典经济学家们认为财富是商品而非货币,所以财富生产旨在追求使用价值。正如亚当·斯密声称:“消费是一切生产的唯一目的”,大卫·李嘉图指出:“货币只是实现交换的媒介”,萨伊坚信:“生产给产品创造需求”,詹姆斯·穆勒强调生产和需求具有同一性,这二者“绝不会彼此不相等”。然而,《资本论》否定了古典经济学的观点。它认为,资本作为由货币转化而来的价值,只有通过不断攫取剩余价值,完成价值增殖,才能实现自我发展。这是“资本的本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的唯一目的是满足资本增殖的需要,所以《资本论》中强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财富生产是以价值为核心,以价值增殖为目的。换言之,“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在这种生产方式下,代表使用价值的商品已经不再是人们生产财富的目的,而成为资本主义制度下财富生产的手段,生产者们旨在获得代表价值的货币财富。生产者依靠生产使用价值来交换回价值并实现价值增殖,这势必导致财富生产背离财富原本的自然属性。对生产者而言,财富是否要满足人民的需要已不再重要,财富生产多少也要根据是否能够实现价值增殖的需要。在过去几百年里,资本主义社会爆发了若干次生产过剩的危机,每一次生产过剩的危机中,一方面大量的财富被销毁,另一方面众多遭受贫困的人民需要财富。“倒牛奶事件”的频繁上演恰好说明,一旦代表使用价值的商品无法完成价值增殖的需要,等待这些商品的命运绝不是被消费掉,而是被销毁掉。
由此可见,在以价值为核心,以价值增殖为目的生产方式下,财富生产和存在的意义仅仅是为了满足资本增殖的欲望。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由资本家阶级所拥有,那么以价值增殖为目的的财富生产方式意味着资本家凭借资本不断增殖,可以源源不断地收获财富,并且资本家所收获的财富会随着资本的增殖而越来越多。与之相反,除了拥有劳动力商品以外的“自由”工人,却无法像资本家那样获得财富。对于不掌握资本的工人阶级而言,要满足自己衣食住行的生活需要,即要获得使用价值必须先支付价值,而工人所能支付的价值仅取决于劳动力价值本身,这是因为工人所获得价值的唯一渠道就是出售劳动力商品。从《资本论》中可以得知,劳动力价值仅能够维持工人阶级的基本生存需要,所以工人阶级所能获得的财富无法超越劳动力价值之外。
工人具有支付价值能力的前提是劳动力商品得以出售,然而一旦工人不能再生产劳动力商品,或无法将劳动力商品出售出去即找不到被资本家雇佣的机会,就意味着工人将无法获得财富而只能遭受贫困。实际上,生产过剩的危机每一次发生时,因生产停滞或企业破产导致工人失业,从而使其彻底丧失支付价值的能力,他们境遇会变得更加糟糕。最终,财富会流向拥有资本体量大和资本增殖能力强的资本家手中。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在分析全球财富报告之后得出的结论证实了这一点,2010年以来,全球最富的10%人群,拥有全球财富总额占80%~90%,而全球的一半人口,拥有的全球财富总额占比却不足5%。除此之外,2019年美联储对过去三十年里美国家庭财富变化进行了相关统计,统计数据的结果也恰好说明了财富会随着资本的不断发展而逐渐积累起来,美国最富有1%的家庭占有家庭财富总额的比例增幅接近10%,约占美国家庭财富比例的三分之一,而在美国最贫困50%的家庭占有家庭财富总额的比例却降幅3%,只占美国家庭财富比例的1%。由此可以说明,在以价值为核心,以价值增殖为目的生产方式下,共同富裕已经成为不可能实现的目标。
当然,这种服务于资本增殖需要的生产方式最终会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而终结。《资本论》中指出,资本增殖的秘密源于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表现在劳动力商品一经使用就会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二者之间的差额即剩余价值正是资本增殖的部分。对于资本而言,竭尽可能地增殖是资本的使命。因而在资本内部,不同资本之间相互竞争会追求超额剩余价值,而超额剩余价值正是源于单个资本率先提高生产力,继而提高资本有机构成,从而使本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单个资本对超额剩余价值的追求,势必会引起其他资本纷纷效仿,其结果使整个社会资本有机构成普遍提高。这意味着社会资本结构中不变资本占比上升而可变资本占比下降,表现为生产资料逐渐代替劳动力。然而,劳动力一旦被完全取代,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将不再存在,从而剩余价值将消失,资本增殖必然会停止。因此,这种生产方式表现为这样一种矛盾,即资本增殖的条件是必须依靠劳动力,而资本增殖的办法却要取代劳动力,所以这种生产方式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破坏自己存在的基础。由此可以看出,这种以价值为核心,以价值增殖为目的生产方式具有暂时性、阶段性的特点,而不是永恒的生产方式。
实现共同富裕旨在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这是一种“社会需要”。《资本论》中认为,这种社会需要实质是使用价值的需要。这种需要要求财富生产要以满足使用价值为目的,这样生产和需要才能相适应,但在这种以价值为核心,以价值增殖为目的的生产方式下,财富生产却不是为了满足这种社会需要,所以这必然导致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二者相矛盾。因此,共同富裕要求生产方式必须脱离以价值为核心,以价值增殖为目的,要求财富生产必须回归使用价值的属性,所以实现共同富裕要求生产方式要以使用价值为核心,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目的。
实现共同富裕意味着要不断促进生产力发展,从而提高财富的生产效率,最终以实现人的解放为目的。《资本论》中,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给资本主义社会带来的财富增长是显而易见的,这从《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社会财富增长变化的描述中就可以看出。诚然,人类自从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来,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所带来的财富增长是空前的,这种财富增长速度让古典经济学家始料未及,甚至连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对“这样的生产力”的发展速度感到颇为震惊。古典经济学关于生产与需求的观点是认为生产难以满足需求,无论是亚当·斯密或者是大卫·李嘉图都认为需求是无限的,但生产却是有限的。这是因为生产受限于资本,而资本的数量是有限的。不仅如此,经济学家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也认为生产力的发展速度远远跟不上以“几何比率增加”的人口增长速度。古典经济学家们所处的时期正是工场手工业时期,这一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主要依靠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亚当·斯密在谈及这个问题时,将其视为“生产力增进的原因”。
然而,因社会分工而对生产力增进产生的促进作用是有限的。当社会分工不断加深到某一程度时,生产力的增进就遇到了障碍,并且这种生产力增进的速度也是缓慢的。这是因为生产力发展所需要的技术基础并没有革命性变化。《资本论》中认为,生产力水平发生历史性转变的关键在于技术基础彻底改变。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由家庭手工业到工场手工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是依靠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和不变资本的节约,而技术基础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依然是手工工具和手工劳动。然而,生产力发展有非常明显的变化是在工业革命之后,这场革命彻底改变了生产力发展的技术基础,手工工具由机器所代替,手工劳动则是被机器劳动所取代。这意味着过去因超出人类生理极限而无法完成的工作现在可以被完成,人类创造财富的能力将不再受限于人类自身的生理结构。因此,资本主义社会在由工场手工业转变为机器大工业之后,生产力发展的速度正是以“几何比率增加”。
回顾人类过去两千年的财富增长曲线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个变化,从公元元年开始,一直到19世纪左右,人类财富增长曲线基本上维持水平状态,而在19世纪之后,人类财富增长曲线由水平状态向垂直状态转变。这一转变正是因为机器大工业彻底改变了技术基础。《资本论》对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十分详尽的描述,从中可以看到机器大工业阶段技术基础变化的原因与工场手工业阶段完全不一样。在工场手工业时期,手工工具得以改良的原因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对于生产经验的总结以及因分工而使生产工具更加专业化。然而在机器大工业时期,机器的出现及其发展得益于科学技术的飞快进步与广泛应用。这充分说明科学技术要素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于科学技术要素在生产力中所发挥的作用,马克思与恩格斯都给予了高度重视。恩格斯早期在批判古典经济学时就指出,古典经济学之所以没有看到生产会超过需求,是因为忽视了除土地和资本以外的“第三要素”——科学要素,这一要素在生产过程中所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资本论》更是强调了科学技术要素在工业革命中的表现,如人们对摩擦规律的研究以及飞轮理论的引出等,都对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摩擦规律的掌握改进了传动机构,飞轮理论的引出让动力作用更加均匀。科学技术要素的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了技术基础,使得它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从而对财富生产效率的提高,远远超出古典经济学家的想象。正因如此,《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带来的财富增长秉持着积极态度。虽然《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以及资本所引发的一系列负面问题进行了批判,但是对资本将生产力从封建制度的落后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仍然给予了客观评价。马克思将其视为资本的“文明”作用。由此可见,实现共同富裕要求生产力要得到充分发展,并且应该充分利用科学技术要素来发展生产力。
《资本论》中指出,生产力的发展应该是以将人类从财富生产过程中解放出来为目的。生产力代表着生产使用价值的效率,它象征着社会生产财富的能力。前文已述,社会需要是一种使用价值而非价值的需要。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生产使用价值的数量逐渐增加,社会需要便得以满足。因此,劳动者创造财富的时间应该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而逐渐减少。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发展只是成为少数资本家阶级获得财富的手段。我们已经知道,资本家获得财富主要是通过延长工人劳动时间或者增加工人的劳动强度,从而获得绝对剩余价值,或者是通过提高生产力水平,降低工人的劳动力价值,从而获得相对剩余价值。前一种获得财富的方式会受到工人生理条件或者社会道德的束缚,而后一种获得财富的方式则成为了资本家的主要手段。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在增加使用价值数量的同时,也降低了单位数量使用价值的价值,所以也自然降低了工人所需要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因而生产力水平越是提高,工人所需要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就越是下降。在工人创造财富时间不变,从而财富价值总量也不变的情况下,工人所能分配到的财富价值就越来越少,相反资本家所能分配到的财富不仅在量上绝对增加,而在比例上也相对增加。因此,发展生产力成为资本家从工人身上榨取剩余价值的工具,所以工人并没有随着劳动力的发展而得到解放,反而受到更为严重的剥削。由此可见,生产力发展所带来的巨大财富并没有惠及全体人民,而是在以价值增殖为目的的生产方式下,出现了财富两极分化,并且这种分化趋势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渐扩大,这与共同富裕目的是相违背的。共同富裕要求生产力创造的财富要满足全体人民需要,要实现人民的财富自由,并且依靠科学技术要素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将人类从财富生产中解放出来。
实现共同富裕意味着财富由人民共同所有,人民享有参与财富分配的权利,并且是以实现以人民需要分配财富为目的。《资本论》中,生产关系代表着财富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通过财富的分配方式被表现出来。生产关系决定着分配关系,实质上二者的关系是“同一的”。前文已述,在以价值增殖为目的的生产方式下,资本家在雇佣工人生产财富后只是向工人支付劳动力价值,而自己却要无偿占有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工人仅凭借着自己所获得的劳动力价值再购买自己生活必需的使用价值。由此可见,资本主义社会是通过劳动力价值与剩余价值的形式来进行分配财富,这种财富分配方式并不取决于财富的“直接生产者”,而是取决于生产财富所需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它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工人在经济上从属于资本家的关系。这种经济关系意味着,工人自己本身并不直接具有参与财富分配的权利,这种权利是生产资料所有者即资本家所赋予的。因此,决定这种生产关系就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资本论》中认为,资本家在掌握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后,就在财富生产过程中主宰着自己与工人阶级的关系。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使“直接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这意味着“直接生产者”不能直接创造财富,更不能拥有财富,只能接受资本家的雇佣。资本家通过雇佣工人来赋予工人参与分配财富的权利。工人是否能分配到财富,哪些工人能够分配到财富,什么时候分配到财富,分配多少财富。这就完全取决于资本家对工人的雇佣情况。资本家凭借着生产资料来获得工人劳动所创造的财富在古典经济学家的眼中被认为是极其合理的。在亚当·斯密看来,财富是被不同要素共同生产出来的,而不同要素所有者根据其所拥有的要素来分配财富是正当的。亚当·斯密将这种财富的分配方式视为要素的“收入”。劳动要素的收入、资本要素的收入以及土地要素的收入分别形成工资、利润和地租。这三份收入分别归属三种不同要素的所有者。
然而《资本论》中指出,这种看似公平合理的财富分配方式,实则是一种不平等的生产关系。首先,生产资料归少数资本家阶级所有而不是全民所有,本身就是一种不平等。生产资料作为财富生产不可或缺的要素,自然会赋予其所有者财富生产和分配的权利,所以只有生产资料为全民所有时,全体人民才能够享有这一权利,因而才能够保障财富在全体人民中分配下去。其次,一旦资本家阶级握有生产资料,就会将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世袭下去,这必然会导致人民生而不平等,并且这种不平等会随着一代又一代而愈发严重。我们已然知道,资本家阶级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通过无偿占有剩余价值的方式来分配财富。实际上,资本家阶级手中握有的生产资料形成了资本,而剩余价值正是亚当·斯密所说的资本要素的收入。这份收入通常会随着资本的体量增大而增加,所以资本家在每次获得剩余价值之后都会将其转化为资本,进而扩大资本要素的收入。这就是“资本积累”。
《资本论》中强调,资本家凭借资本要素参与财富分配,而工人则是依靠劳动要素参与财富分配。这两种要素参与财富分配时存在着巨大差异性,这种差异性表现为资本要素可以不断进行积累,而劳动要素却无法完成积累。这是因为资本要素是物化劳动,借助实物可以保存下来,而劳动要素则是活劳动,虽然可以生产出来但是却无法保存。因此,资本家每一次完成资本周转之后,资本便像“滚雪球”一样增大一次,这样资本家就可以凭借着更多的资本来分配到更大比例的财富份额。由于生产资料私有权的世袭,资本家阶级的后代与工人阶级的后代在财富分配中将更加占据优势。由此可见,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决定了资本家在财富分配中占有绝对优势,而只有劳动要素的工人阶级则会被占有资本要素的资本家阶级在财富分配中逐渐排挤出去。如前文所述,长此以往,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资本家阶级与工人阶级不平等的生产关系正是由生产资料私有制而产生。
《资本论》中认为,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不仅会严重阻碍着财富的公平分配,更会对财富及财富生产带来一种破坏作用。从财富的生产一侧来看,我们已然知道在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关系下,工人所创造的全部价值包含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两个部分。其中,劳动力价值是用于购买生活资料,剩余价值是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然而从财富的需求一侧来看,用于购买生活资料的劳动力价值实质是在消费,而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剩余价值实质却是转化为资本,从而扩大再生产。由此可见,转化为资本的这一部分剩余价值并没有被消费掉,这意味着生产和需求必然会失衡,进而导致生产过剩。当生产与需求时能达到一定程度时,这种生产过剩才会通过危机的形式爆发出来。实际上,生产过剩本身并不是“祸害”。这是因为在以生产使用价值为目的的生产方式下,生产过剩意味着生产力可以保障人民对财富的需要。然而,在以价值增殖为目的的生产方式下,生产过剩意味着不仅财富要被毁掉,连生产力也要被毁掉。
《资本论》中指出,生产与需求的失衡实质是生产力在逐渐发展过程中与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所导致的结果。生产力越是向前发展,社会生产财富能力越强,而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下,消费需求却因财富分配的不合理而受到限制。生产与需求的矛盾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下,只能通过消灭财富的方式来解决,但是这种解决方式只能从表面上使得生产和需求暂时性恢复平衡,所以生产过剩的危机必然会周期性出现。这意味着也必须要周期性消灭财富。然而,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调整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资本论》中认为,只有生产资料为“社会所有”时,即通过建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才能够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使生产和需求保持永久性平衡,从而避免财富被毁灭。
当生产资料为“社会所有”时,阶级对立的生产关系即被打破,一个阶级通过剥削另一个阶级而生存的情况也不复存在。届时全民成为直接的劳动者,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直接相结合。这意味着,财富生产者与财富所有者是同一的。在这种生产关系下,财富的分配关系也不再是以剩余价值和劳动力价值来分配,而是按照劳动创造价值来分配。由于劳动者自身就是财富的所有者,所以财富分配按照劳动者所创造的财富总量来分配。换言之,劳动者的需求不再受限于自身的支付能力,而是取决于财富的生产能力。财富的生产能力越强,劳动者可以享受的财富越多。相反在私有制的生产关系下,这种生产能力越强,劳动者反而越贫困。因此,实现共同富裕要求生产资料必须要为“社会所有”,为“直接劳动者”所有。只有这样才能如亚当·斯密所说:“消费是一切生产的唯一目的。”
① 倒牛奶,书本里这一幕在美国重演,http://www.xinhuanet.com politics/2020-04/18/c_ 1125875088.htm,2020年4月18日。
② 2019年美国侵犯人权报告,http://www.gov.cn/xinwen/2020-03/13/content_ 5490935.htm,2020年3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