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 奔
九月初九的重阳节,从古至今都被人们视为吉日。在这一天,各地有不同的庆祝活动,比如登高望远、遍插茱萸、饮酒赏菊等。今天,就让我们跟着名家一起过重阳吧!
九月九庙会(节选)
季羡林
济南的重阳节庙会(实际上是并没有庙,姑妄随俗称之)是在南圩子门外大片空地上,西边一直到山水沟。每年,进入夏历九月不久,就有从全省一些地方,甚至全国一些地方来的艺人会聚此地,有马戏团、杂技团、地方剧团、变戏法的、练武术的、说山东快书的、玩猴的、耍狗熊的等等等等,应有尽有。他们各圈地搭席棚围起来,留一出入口,卖门票收钱。规模大小不同,席棚也就“九月九庙会”,即九月初九重阳节的庙会。
济南的重阳节庙会有多盛大呢?首先是占地广,“在南圩子门外大片空地上,西边一直到山水沟”;然后是时间跨度长,还未到重阳节,全省乃至全国各地的艺人就赶过来了;最后是内容丰富,先是好玩的,“有马戏团、杂技团、地方剧团、变戏法的……”,还有“玩猴的、耍有大有小,总数至少有几十座……再加上临时赶来的卖米粉、炸丸子和豆腐脑等的担子,卖花生和糖果的摊子,特别显眼的柿子摊——柿子是南山特产,个大色黄,非常吸引人——这一切混合起来,形成了一种人声嘈杂,歌吹沸天的气势,仿佛能南摇千佛山、北震大明湖、声撼济南城了。
我们的学校,同庙会仅一墙(圩子墙)之隔,会上的声音依稀可闻。我们这些顽皮的孩子能安心上课吗?即使勉强坐在那里,也是身在课堂心在会。因此,一有机会,我们就溜出学校,又嫌走圩子门太远,便就近爬过圩子墙,飞奔到庙会上,一睹为快。席棚很多,我们先拣大的去看。我们谁身上也没有一文钱,门票买不起。好在我们都是三块豆腐干高的小孩子,混在购票观众中挤进去,也并不难。进去以后,就成了我们的天地,不管耍的是什么,我们总要看个够。看完了,走出来,再钻另外一个棚,几乎没有钻不进去的。实在钻不进去,就绕棚一周,看看哪一个地方有小洞,我们就透过小洞往里面看,也要看个狗熊的”,再是好吃的,有“卖米粉、炸丸子和豆腐脑等的担子,卖花生和糖果的摊子,特别显眼的柿子摊”……
重阳节庙会就开在学校边上,顽皮的孩子们自然无法安心上课,一有机会就溜出学校,就近爬墙,而后一路飞奔——“溜”“爬”“飞奔”,这一连串动词,将孩子们急切的心理展现得淋漓尽致。
庙会的内容很丰富,却大多是收费的,身上没钱怎么办?“三块豆腐干高”的小孩子自有办法——混在购票观众中挤进去。“三块豆腐干高”的夸张手法非常生动、形象。孩子们看完一个棚,再钻另外一个棚,实在钻不进去的,就绕着棚转一圈,看有没有小洞,就是透过小洞,他们也要看个够。在十几天的庙会中,我们钻遍了大大小小的棚,对整个庙会一览无余,一文钱也没有掏过。可是,对那些卖吃食的摊子和担子,则没有法钻空子,只好口流涎水,望望然而去之。够。总之,就是想方设法也要看上一看,孩子们对庙会的喜爱可见一斑。只是美中不足,那些美味吃食可就无法钻空子了。
赏析:这段文字写的是一群孩子赶重阳节庙会的情景。虽是描写重阳节庙会这样一个盛大的场面,但作者并没有集中笔墨去描写庙会如何热闹,观众如何众多,节目如何丰富,而是巧妙地避开成年人这一观众群体,选取了小孩子这个极重要又极易被人忽略的观众群进行详细描写,将他们对重阳庙会的珍视及“情不自禁去赶会”的氛围描写得极其到位。小孩子在整场庙会里只是冰山一角,但足以说明庙会的隆重、热闹及喜庆。
奔奔老师有话说:同学们,通过品读文章,我们学到了一个小技巧:在写节日或者某个较为隆重、热闹的大场面时,选择最有趣也容易“入戏”的人物和事情来重点写、展开写。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要多向名家学习,如适当运用连续的动词来表现人物的心理或心情;同时也不要忘了运用修辞手法,好的修辞手法让人物特征更鲜明,文章也更加生动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