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 李静
酥脆食物人人爱,就连单单听到“酥脆”这个词,我们脑子里都会立马联想到各种美味食物。中国人可能会想到刚出锅的油条或是蝴蝶酥,日本人可能会想到天妇罗,英国人可能会想到薯条和炸鱼,法国人可能会想到可颂面包,墨西哥人可能会想到脆脆的玉米饼……世界各国虽然在文化、习俗等方面都千差万别,但对于酥脆食物的喜好却是相似的。那么,酥脆食物是如何获得世界各国人民青睐的呢?
如果我们满身是毛的祖先们“穿越”到今天,他们在休闲时,可能会选择他们更熟悉的酥脆食物,比如蟋蟀、蚱蜢或甲虫。研究表明,昆虫是人类祖先的重要食物之一。昆虫坚硬的外骨骼让它们带有酥脆的口感,而且它们还是脂肪和蛋白质的优质来源之一。
时至今日,人类仍然对吃各种昆虫情有独钟,昆虫菜式也花样百出,例如广西南宁的炸蟋蟀、印度那加兰邦的美食酥炸蚱蜢等,诸如此类的“黑暗料理”仍大受很多人的欢迎。
除了昆虫,对我们的祖先来说,植物的根、茎、叶和果实也是能够提供生脆口感的食物。也许在他们看来,黏糊糊的食物通常已经腐烂或变质,而昆虫、果实和植物的根、茎、叶所提供的脆脆的口感往往代表食物足够新鲜、富含营养。
时至今日,人类仍然对吃各种昆虫情有独钟,昆虫菜式也花样百出
烹饪使许多原本不酥脆的食物变得酥脆、美味
随着烹饪技术的不断发展,酥脆食谱已大大扩展。烹饪使许多原本不酥脆的食物变得酥脆、美味。“脆”源自食物加热时产生的一系列反应,其中之一就是焦糖化。糖在被加热到一定温度后脱水焦化,变得酥脆,同时单糖分子转化成了多种芳香分子,增添了食物风味。此外,加热也大大提高了美拉德反应(一种非酶褐变反应)的效率——还原性糖和氨基酸结合并发生反应,产生类黑精和多种芳香物质。在烧烤、烘焙、油炸等烹饪过程中,焦糖化反应和美拉德反应在高温的食物表面同时迅速进行,结果就使食物形成酥脆外壳(比如炸鸡的外层酥皮)并产生我们钟爱的各种香味。
你或许会有这样的感觉:只要吃上一片薯片,就想吃完整袋。这是为什么?
要调动我们的食欲,大多数的食物主要靠色香味,也就是通过视觉、嗅觉和味觉;而酥脆食物则主要通过触觉和听觉。所有的感官系统都有一个共性——习惯化,当感觉神经元持续地接受某种刺激一段时间后,它就会产生习惯化的反应。比如,衣服刚刚穿上我们身体时,我们会深深感觉到衣服与皮肤接触,但这种感觉很快就会随着我们习惯这种感官刺激而被忽略。
人脑要通过众多感官刺激来感知周围环境,因此习惯化是必不可少的。并且,感官刺激越强烈、越丰富,习惯化所需要的时间也就越长。当我们吃酥脆食物时,食物被咬碎而发出的咔嚓声和牙齿咀嚼产生的振动会传达到耳朵,不间断的听觉刺激混合上视觉、味觉和嗅觉的多重刺激,会给人带来比非酥脆食物更强烈的感官刺激,因此,我们会觉得酥脆食物越吃越香。
一项研究表明,丧失听觉的受试者在吃酥脆食物时,获得的满足感比听觉正常的受试者低。另有研究发现,咀嚼薯片产生的噪声越大,人们就会觉得薯片越脆、越美味。
其实,无须复杂深奥的理论,或许人们喜欢酥脆食物的理由非常简单,因为它们带给我们更强烈的幸福感。
可见,感官反差强烈的食物更能带给食客满足感。
酥脆食物如此诱人,当然少不了其他原因。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如果食物在我们口中能快速融化,那么大脑就会误以为它没有热量,我们就容易不停地吃。但不要忘了,酥脆食物往往也是热量“炸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