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胜寒 王语嫣
(贵州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在大学校园中,信用贷消费移动应用(如大众所熟悉的蚂蚁花呗、借呗抑或京东白条等信贷消费产品,均是经由国家批准的、正规合法的网络信贷消费服务)得到了广泛普及与应用,与大学生的生活联结紧密。有调研报告指出,千禧一代偏爱使用信用贷消费移动应用,特别是“95后”的年轻人已经把信用消费,分期付款视为一种消费常态。网络信贷消费不仅能够满足年轻人喜欢猎奇的心理,同时满足了他们较大的潜在资金需求。显然,网络信贷消费存在“双刃剑”效应,一方面可以为大学生带来需求满足和方便快捷,另一方面使用不当也会给大学生造成强烈的身心危害,如承担还款压力甚至使用非法贷款等。既如此,探讨大学生网络信贷消费意向的影响因素,思考何种原因会刺激大学生的网络信贷消费意向水平增长,以及在何种条件下该效应会增强或减弱,对于教育界制定应对策略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已有研究发现,大学生的超前消费心理与攀比消费心理与其网络信贷消费可能存在联系,同时该联系可能存在出现性别差异。有鉴于此,本研究拟对贵州省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类型与网络信贷消费意向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调查,以期丰富该领域的相关实证研究,同时为学校合理引导大学生消费心理提供进一步思考。
研究假设如下:
H1:不同消费行为类型与大学生网络信贷消费意向呈显著正相关;
H2:性别在不同消费行为类型与大学生网络信贷消费意向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
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了550名贵州省大学城高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使用EpiData3.1进行数据录入,剔除无效问卷后,获得有效问卷492份(有效回收率为89.45%)。其中男生229人(46.54%),女生263人(53.46%);独生子女99人(20.12%),非独生子女393人(79.88%);城市户口107人(21.75%),农村户口385人(78.25%);有交往对象者182人(36.99%),无交往对象者310人(63.01%),平均年龄20.35岁,标准差为0.84。
2.2.1 网络信贷消费意向
使用自编的《大学生网络信贷消费意向问卷》对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该问卷包含了12个题目,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计分,从1代表“完全不符合”到5代表“完全符合”。问卷得分越高,代表大学生的网络信贷消费意向水平越强烈。使用SPSS24.0对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进行检验,检验系数为0.93。同时,使用Mplus8.0检验问卷结构的模型拟合指标,结果显示问卷模型拟合指标良好(χ/df=4.43,CFI=0.98,TLI=0.97,RMSEA=0.05,SRMR=0.03),表明该问卷的信度与效度良好,可作为适宜的研究工具开展研究。
2.2.2 消费行为类型
使用石绍华等人编制的消费行为量表进行测量,包含流行型、谨慎型、攀比型与实际型4种类型的消费行为,共10个题目,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计分,从1代表“非常不同意”到5代表“非常同意”,得分越高表明越偏向所属类型。在本研究样本中,量表总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0。
采用SPSS24.0对回收数据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描述性统计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
采用Harman单因素分析对数据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共有5个特征根大于1的公因子,其中第一个公因子能够解释的变异(35.52%)没有超过临界值(40%),故本研究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描述性统计分析上,大学生的网络信贷消费意向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与理论均值3相对比),流行型消费行为类型属于中等偏下水平、攀比型消费行为类型处于低水平、谨慎型和实际型消费行为水平均处于中等偏上。相关分析上,大学生的网络信贷消费意向与四种消费行为类型均呈显著正相关(P<0.001),其中与流行型消费行为类型的相关系数最高(r=0.38);除谨慎型与攀比型、实际型与攀比型呈显著负相关,其余类型均呈显著正相关(P<0.001),假设1得到验证,详情见表1。
表1 描述性统计结果和变量间的相关分析(N=492)
为考察性别在流行型、谨慎型、攀比型和实际型四种消费行为类型与大学生网络信贷消费意向之间的调节作用,分别构建了4个层次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各模型的第一层为控制变量(是否为独生子女、生源地和是否有交往对象)对大学生网络信贷消费意向的影响;第二层分别是各类型消费行为和性别这一调节变量,分别预测对大学生网络信贷消费意向的影响;第三层是乘积项,即各类型消费行为和性别这一调节变量的交互项对大学生网络信贷消费意向的影响。为了更清晰地关注性别的调节作用,研究绘制了简表呈现性别在各类型与大学生网络信贷消费意向之间的调节效应系数大小,见表2。
表2 性别在各消费行为类型与大学生网络信贷消费意向之间的调节效应(N=492)
由表2可见,性别在流行型、谨慎型和攀比型消费行为类型与大学生网络信贷消费意向的关系间发挥调节效应(交互项置信区间不包含0),但在实际型消费行为类型与大学生网络信贷消费意向的关系间未发现调节效应(交互项置信区间包含0),假设2得到部分验证。
进一步采用简单斜率分析对交互效应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无论是男性大学生(simple slope=0.47,t=7.96,P<0.001),还是女性大学生(simple slope=0.28,t=4.71,P<0.001),随着流行型消费行为类型的增加,其网络信贷消费意向水平会出现显著上升,且在男生群体中这种上升趋势更明显(斜率较大);(2)男性大学生的谨慎型消费行为类型增加,其网络信贷消费意向水平会出现显著上升(simple slope=0.29,t=4.90,P<0.001),但女性大学生的谨慎型消费行为类型增加,其网络信贷消费意向水平未见显著变化(simple slope=0.12,t=1.82,P>0.05);(3)男性大学生的攀比型消费行为类型增加,其网络信贷消费意向水平会出现显著上升(simple slope=0.39,t=6.35,P<0.001),但女性大学生的攀比型消费行为类型增加,其网络信贷消费意向水平未见显著变化(simple slope=0.09,t=1.52,P>0.05)。
研究发现,当代大学生大多偏向于采用保守类型的消费行为,没有一味攀比与竞争消费,说明了当代大学生的金融素养保持了一个较高的水平。相对应地,在使用网络信贷进行消费时也保持了相对平稳的值,能够认识到网络信贷消费是一把双刃剑,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同时,大学生的网络信贷消费意向与四种消费行为类型均呈显著正相关,其中与流行型的相关系数最高,这提示了当代大学生对潮流和新鲜事物的追逐会刺激他们的消费意向,甚至是实际行为。
研究发现,在流行型、谨慎型和攀比型消费行为类型与大学生网络信贷消费意向的促进关系中会出现男女差异,而在实际型中则未见明显的男女差异。这可能是因为,表现出更多实际型消费行为的大学生,偏向从实际出发考虑自己是否真正需要才会去产生消费意向和消费行为,在这条硬准则上男女都不会表现出明显差异。而在流行型与攀比型中,男生或许比女生更注重面子与高位潮品,男生会更关注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并进行消费,而这些电子产品通常价位不低,更容易促使网络信贷消费的产生。在谨慎型中,男生仍较于女生表现出更多的网络信贷消费意向,这可能与男性更偏向理性思维有关,在选择前谨慎地货比三家,确认自己的需要,在选择后采用更合适的消费方式为自己的选择买单。网络信贷消费可以使用分期付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在购买高价产品时所带来的经济压力,因此该消费方式更被大学生所认可。
学校应该结合团体心理健康辅导理念,合理利用学生组织、讲座宣讲等形式,传播正确的消费行为观念。具体而言,可将相关知识转换成切实有趣的主题活动,让大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体验活动背后的主题思想。同时也可进一步提供一些积分打卡小活动,促进大学生积极消费行为的正强化,以此来降低不合理的信贷消费行为所带来的可能危害。
男女性别差异向来在许多消费行为研究中都得到过证实,这也提示教育界更应该注重个体差异,去构建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如考虑到男生对于电子产品主题更感兴趣,女生对于新潮小物件主题感兴趣的特点,开展特色校园节日与活动等,不仅增加了学校的文化内涵,也进一步加强了对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呵护。此外,学校可以思考与校外消费产业进行教育理念的培训与组织活动等,不仅可以增强大学生对于金融产品的合理认知,也能够增强其金融素质,为身心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