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理论渊源和科学内涵

2022-10-27 10:01:40
现代商贸工业 2022年20期
关键词:劳动发展教育

江 沙 黄 汀

(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出台。此《意见》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原则、实践方法等做出来重要的战略部署。新时代劳动教育对于我国人才队伍的建设以及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近年来大中小学生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正被淡化、弱化。”劳动教育的重视需要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去追根溯源,才能去发挥劳动教育的独特作用,这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和国家建设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1 劳动教育的理论渊源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观是在一定的历史文化渊源和理论实践创新过程中,并且根据时代的需要从而形成的,随着劳动教育思想的深化和不断发展,这种发展来源于对中国优良传统文化劳动思想、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思想以及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观的创新创造。

1.1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优良的劳动观

辛勤劳动源于中华民族农业文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这样的优良传统美德也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传承了下来。我国的传统文化蕴含了许多思想精华通过诗歌辞赋和典故等流传下来,这些思想对于我国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开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中国的传统文化提倡辛勤劳动。中国自古就有着一种“耕读不辍”的文化传统,古人说耕读就是读书不忘劳动、劳动也不忘读书之意。受这个传统影响,历史上很多文人贤士都亲自深入田间参加耕作。比如说,诸葛亮在出师表里就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而韩愈也在江南期间,深入田间劳作,了解民间疾苦。

1.2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理论

首先,马克思在《1844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重点论述了异化劳动理论,揭示了劳动与人的关系。异化劳动理论破解了资本主义拜物教,“马克思的劳动理论说明了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社会’,商品、货币、资本与劳动关系的颠倒与转化以及商品、货币、资本对劳动的强制,这为分析资本主义拜物教理论提供了可能。”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仅仅只是人的生存手段,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劳动者生产的产品越多却越穷,手上的劳动资料越少。这种异化现象马克思是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异化、费尔巴哈的宗教的异化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劳动应该是人自觉自愿的、是自己的生命活动,而不是为了生存的手段。到了社会主义社会或者是共产主义社会,人要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就要破除这种异化的现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劳动幸福,劳动才能成为人的第一需要和本质。而这种劳动幸福也不仅仅是一种浅层次的快乐和愉悦,更多的是一种劳动过程的幸福享受,以及对于劳动成果的满足感。

其次,恩格斯的劳动观是源于对于人类的起源来研究的,他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发现了劳动对人类的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论述了劳动对人与社会的形成、发展的重要作用。第一,恩格斯表明了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使猿实现了直立行走,而且随着劳动活动的不断发展,手的灵活性也不断加强,手需要用不同的形式去完成各种劳动活动,手是劳动的产物。与此同时,劳动使语言开始产生,也使猿脑逐渐向人脑进化,从而最终创造了自然意义上的人。第二,劳动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人类出现之前只存在自然界,当人类出现之后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在这个过程中是劳动区分了人与动物的区别。恩格斯认为:“劳动的发展必然促使社会成员更密切地互相结合起来,因为它使互相帮助和共同协作的场合增多了,并且使每个人都清楚地意识到这种共同协作的好处。”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开始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人开始成为“现实的人”所具备的社会属性。第三,劳动促进人的解放。恩格斯认为劳动解放是人的解放的现实前提,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力不断加强意味着人类改造自然地能力也不断在加强,但是同时工人受压迫之境的异化现象也是越来越严重。只有通过劳动解放去实现人类自主自觉的个性的劳动去满足自身的劳动,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解放,获得幸福。

1.3 中国共产党人对劳动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首先,毛泽东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劳动思想也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第一,毛泽东肯定了劳动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曾提出:“生产运动不但过去要,现在要,将来还是要。”这一思想也一直贯穿于中国的革命、建设时期,在艰苦的革命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人民一边生产一边革命取得了中华民族的伟大胜利成立了新中国。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面对中国当时复杂的社会矛盾和经济成分,要解决当时中国的经济发展问题,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劳动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用这样的方式体现了劳动对人民幸福和历史发展的意义。第二,毛泽东重视手脑并用、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观点。毛泽东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认为劳动能使人全面发展。提出了:“知识分子劳动化,劳动人民知识化”的方针。他认为劳动能将自己所学运用于实践,真正地懂劳动、知劳动,丰富自己的知识视野。另一方面也让劳动者学会劳动中的知识,兴办夜校让工人上学,不盲目劳动,实现全面发展。这样能够让“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其次,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劳动观的教育,劳动观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不可分割,对当前的劳动教育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在2020年3月26日的《意见》中指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方针,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程,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此可以看出习近平劳动观的教育价值:第一,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深刻的贯彻劳动教育思想,将这个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让人民理解,从而树立更好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二,习近平劳动观为我国的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更好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社会主义接班人提供了途径。第三,劳动观教育与正确的人生观形成息息相关。不能因社会的发展,而滋生享乐主义、自由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通过纠正错误的劳动观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2 劳动教育的科学内涵

劳动教育是一个动态、发展并且与时俱进的概念,其内涵也会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也在不断地进行完善和丰富拓展。

2.1 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

“劳动教育”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是刘世峰在《中小学的劳动技术教育》中提出的。狭义的劳动教育专指以思想政治品德教育为目标的劳动道德教育。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劳动教育被定义为:“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是德育的内容之一。

广义的劳动教育定义也是一直在随着时代在发展,其中檀传宝通过对劳动、实践、活动和劳动价值、劳动精神、劳动素养等总结出:“劳动教育是以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的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由于劳动价值观是劳动素养的核心内涵,劳动教育也可以定义为是以促进学生形成劳动价值观(即确立正确的劳动观点、积极的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等)和养成良好劳动素养(形成劳动习惯、有一定劳动知识与技能、有能力开展创造性劳动等)为目的的教育活动。”

2.2 劳动教育的科学内涵

第一,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育人目标的劳动活动。马克思指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与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大学生正处于整个人生发展的“黄金时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刻,大学不仅承载着青年学生“成人成才”的重要任务,同样承载着一个国家未来繁荣富强的重要使命。但是就目前大学生现状,虽然已经是一个成年人的身份步入大学这个小社会,但还没有独立的思想、面对困难的能力,“等靠要”等被动心态依然存在。这也能反映一个重要的问题是目前青年人的劳动素质、劳动精神的欠缺。受教育过程中对系统的学科知识学习能够满足学生的文化水平要求,但是对于道德情操修养、人格塑造、“三观”形成要贯穿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中,也需要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进行深化,知识的学习以及专业技术的操作以及驾驭这些的思想基础还是要通过劳动。杜威认为:“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离开了任何存在的社会情境,要培养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地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在高等院校强化劳动观教育和劳动实践教育,有助于实现学生对劳动的正确认识提高、劳动精神的培育以及劳动能力的提升,在劳动过程中进行自我塑造、自我教育,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作为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劳动实践。列宁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他指出:“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毛泽东也提出:“几千年来,都是教育脱离劳动,现在要教育与劳动相结合。”

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在劳动过程中的手脑并用,生理和心理的互为探索、互相启发,可以使得人的生命动力、情感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很好的提高,这种提高就是一直强调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要做到教育与劳动相结合,首先,应该培养劳动认识。劳动教育课程可以分为劳动理论课和劳动实践课,劳动理论课主要侧重于意义,使其有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通过讲授基础理论,明白劳动的来龙去脉,端正劳动的认识。劳动实践课程主要侧重于实践,使其在劳动的过程中手脑并用并且产生一定的成就感。其次,要提倡集体劳动而不是个人劳动。不能简单地把劳动理解为体力劳动,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要把个人利益放入集体利益之中,在实现集体利益的同时实现个人利益。而且在劳动的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关系,人也不可能一直保持兴奋状态劳动,可以在休息的时候进行文艺会演、茶话会聊劳动等活动进行丰富和升华。最后,劳动形式要多样。这个可以讲究一个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方式,每个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从事的劳动,或者根据学生的特点安排不一样的劳动,或者学生可以从事多种多样的劳动实践等。

3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现实意义

首先,劳动教育对人德智体美劳五育德全面发展的重要性。马克思指出,劳动局限于作为人的一种生存手段,而是人的思想解放和获得幸福全面发展的源泉。所以劳动教育的目的应该也是如此,但是从目前的教育现状,劳动教育缺失对大中小学生造成的重要影响。一方面当前教育体系越来越完善,对于学生有各方面培养的要求。正是因为这样,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技能和成绩,学校老师更加对于好坏学生的衡量标准依然是成绩至上。所以受教育者偏重于只是知识、能力方面的学习和培养,劳动教育这块短板没有得到重视,在很大的程度上限制了受教育者的发展无论是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还是动手能力。另一方面是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劳动机会减少以及劳动的必要性问题。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绝大多数孩子是在父母亲人的呵护下长大,家长下意识的宠溺孩子,不让承担其生活琐事和劳动活动等,担心会耽误孩子的学习时间,孩子自然而然也就养成了不喜欢劳动,不劳动的习惯,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自然也就会弱化。这种家庭教育与劳动的脱节,从而使孩子没有接收到全面的教育而且还处于一种不自知的状态。因此,通过劳动教育来加强劳动意识促进人各方面的发展。

其次,劳动教育对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指出:“人类是劳动创造的,社会是劳动创造的”强调了劳动的重要性。我国进入了新时代,要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靠的是中华儿女的辛勤劳动,全国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特别是要依靠广大青年人的努力。因为广大青年人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也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因此,新时代的教育要重视劳动对人的影响,要切实的加强劳动教育。

猜你喜欢
劳动发展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热爱劳动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