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祥峰
(安徽医科大学精神卫生与心理科学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2)
2000年以来,我国在经济、社会、政治、综合国力等方面取得瞩目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由此迈进新时代,在新的时代发展背景下,要想取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关键在于人才。思政课肩负“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为谁培养人才”这一历史使命,然而随着思政课程教育体系的健全发展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迫切需要进行思政课教育改革,实施课程思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培养医学人才的重要课程,在新时代应不断进行创新,帮助学生树立准确的观念、培养学生道德素质、给学生就业提供方向,发挥职业生涯教育隐性和显性教育特性,进而深挖课程蕴藏的思政资源。在潜移默化的课程影响下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当前,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网络思潮的传播等社会环境的变化都会对个人职业生涯的选择产生影响,部分学生更倾向选择“钱多活少离家近”类型的工作。医学生更倾向选择在沿海省份、省会城市的三甲医院进行就业,而且对于学历的追求越来越高,为了能够进入较高等级的医院进行就业,可能选择多次尝试考研,还有一部分医学生的职业目标不清晰,奋斗动力不足,“慢就业”现象愈发常见。“00后”大学生是在新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他们积极活泼、富有个性,传统的填鸭灌输式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他们对于新知识的需要了,迫切需要进行课程思政改革,要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学习乐起来,在有用和有趣之间做好平衡是我们努力改革的方向。
职业规划课程起源于20世纪初西方国家,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新兴学科,在21世纪初才正式引进中国教育界,其赖以存在的理论基础是西方对个性和民主的狂热追求,强调实现个体利益的最大化,这就有可能导致更多的人选择“钱多活少离家近”的工作,与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大相径庭。我国高校教育是要帮助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个人的发展融入国家和社会发展中去,一味照搬采用西方职业生涯课程理论不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尤其是在医学生群体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关研究发展受限。将思政融入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能够为课程的顶层设计提供方向,“课程思政”能够高屋建瓴,引领课程的顶层设计,为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方式、课程设置以及课程评价等提供具体的指导。但目前医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本土化理论体系并未完全建立,迫切需要我们推进本土化进程,结合中国国情开展课程思政是构建医学生生涯教育本土化理论体系的必然选择。
医学类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授课团队多以辅导员为主,辅导员事务性工作繁重,且一部分人员并不是学习思政相关专业毕业,缺乏一定理论和教学能力支撑。2014年《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教思政〔2014〕2号)的颁布为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指明了方向,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可以绘制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发展蓝图。因而致力于生涯教育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能够帮助辅导员获得职业指导师资质,讲授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相关课程。学校层面应为辅导员提供专业课程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职业规划课程的师资水平。在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的讲授中,师资力量强,讲授的课程才更有趣味性,更符合“00后”大学生的个性特点,才能真正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目标分为态度、知识和技能三个方面:首先,在态度层面,唤醒学生的职业生涯意识,帮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将个人的发展融入祖国和民族的发展中来;其次,在知识层面,要让学生掌握课程的基本理论,了解目前的就业形式、医学行业发展情况、具体的医学职业分类和相应的就业创业政策法规;最后,在技能层面,要使学生掌握求职创业的各种通用和专业技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是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二者在教学目标上存在内在统一性,更有利于在课程思政上形成合力,围绕职业规划课程相关章节进行思政教育,例如当讲到第一章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和意义时,会进行职业和职业规划的对比,职业规划的含义与意义讲解,但这些内容与非医学书籍并无不同,应挖掘医学生职业规划意义的深刻内涵,详细介绍医学生职业规划的意义和作用,将课程思政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引导学生明确职业定位,培养出有温度、有情怀的医务工作者。
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贯分布贯穿于大学期间的4个学期,共2学分,每学期0.5学分。《职业发展规划及就业创业指导·医学版》教材每一部分教学内容都蕴含着思政元素。“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部分通过介绍医学生职业规划的意义和自我认知,鼓励学生提前进行职业规划,激发学生的生涯意识,进行价值观教育,将个人的生涯目标融入国家的发展中。“提升岗位胜任力”部分通过介绍医学生的学业特点和规划管理,提升医学生的通用技能职业素养,激发学生的医学生涯认同感,进行世界观教育。“就业准备”部分通过信息搜集、制作简历、面试礼仪学习等方面提升学生的竞争力,融入求职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就业权益与就业的法律保障”部分详细介绍相关法律规定和权利义务和合同法的规定,可以介绍国家对于医学生就业出台的各项法律法规,引导学生树立法治观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用新时代以来中国经济建设的各项伟大成果,增强四个自信,用本校杰出校友的成功案例进行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不怕失败,同时也鼓励学生到祖国需要的地方艰苦奋斗。职业规划课程的整个知识体系与思政教育相辅相成,是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理想实施载体。
思政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的目标一致,从而使其在教学方法上也存在相似点。都是通过理论宣讲和案例分析,以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深刻理解理论学习的内涵,同时结合课上课下教学模式,把知识传授、思想碰撞和实践体验有机统一起来,指导学生顺利实现全面成长成才。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让思政教育的目标更加具体化,职业生涯教育融入思想元素有利于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提供了有利条件,两者相辅相成。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主要授课教师,同时他们也是一线的思政工作者,思想政治觉悟高、理论功底扎实,具备心理咨询、生涯咨询的相关资质,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具有丰富的生涯指导和就业工作经验,这使得他们开展职业规划课程思政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辅导员要强调教师身份,提升科研水平,提高学术能力,将思政工作经验和教学方法运用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来,实现横向迁移。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建设是融合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保障,通过加强顶层设计,以系统化的手段发挥职业生涯课程体系各部分的最大效力,实现1+1>2的效果。在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上进行优化。一是健全制度保障,颁布《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明确课程体系设计。二是充实课程内容,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内涵。三是组建多领域教学专家团队制定教学大纲,理论结合实际,制定统一的教学标准,保证教学质量。教学安排、课程设置、课堂组织、资源使用等环节的一整套过程性支持系统标准的确立,为实践操作提供指南。四是制定一套多元化评价制度,考核评价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理论考试可以采用小论文、案例分析等方式,考查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对职业道德等进行测评。实践考核可采用个人职业风采展示、社会实践、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方式。构建包含教师、学生、学校以及用人单位在内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要组建一支多领域混编教师团队。团队中包括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思政专兼职教师、基层辅导员、相关医学专业课程教师、用人单位相关人员等,还可聘请校外专家及优秀毕业生做兼职教师。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但辅导员在平时行政事务繁多,且有些辅导员专业并不是与思政教育相关,所以在课程讲解方面存在一定欠缺,因而学校有关部门应为辅导员专业化教学提供统筹安排,确保辅导员有足够的时间,接受专业化的课程学习。一是加强教师的爱岗敬业教育,加强育人意识培养。大学生职业生涯课程在很多学校属于考察课,学生的重视度不高,而且教师的重视也不足,很多教师都是采用应付的办法进行授课,照本宣科。二是提高教师的专业育人能力。针对大学生思维敏捷、信息获取能力强、偏爱多渠道高效率学习和实时互动交流等特点,教师要及时更新课件、教案及教辅教具,善于使用智慧教室、雨课堂等线上平台。三是为人师表,加强个人修养和品行修炼,注重课堂中的“言传”和课堂外的“身教”统一,授课教师同时又是学生的辅导员,他们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学生也会对其行为特点进行模范和学习,表里如一的教师才能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程内容的信服度,成为大学生的正确思想认识和“三观”的引领者,引领学生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已经不能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特点,必须创新教学方法,改变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一是针对性渐进式教学,形成全程育人模式。在生涯唤起、生涯体验、生涯学习、生涯发展各个阶段渐进式进行课程思政的潜移默化影响,遵循学生发展规律,在大学各个阶段进行全程育人。目前职业规划课程作为一门覆盖率较高的公共必修课程,基本都在一年级开设,并且没有分专业、分阶段。要培养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必须打破传统教育体系,充实教学内容,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进行教育引导,形成贯穿整个大学期间的螺旋式上升的学习模式。二是采用多维度教学方法与工具,形成一套创新的“共同体”教学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校友资源等,组织学生亲临企业参观学习以及开展职场人士访谈等;注重线上线下结合和教辅工具的使用,如开展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通过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案例分析、专题式教学,加强学生和教师的交流,深入了解学生,形成“师生共同体”。三是全程化校内外师资配备,成立个性化职业生涯指导工作室。实行校内外生涯导师模式,实现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职能互补、优势叠加,做到教育与教学的有机统一。利用好校内外导师资源,实行一对一生涯咨询与指导工作室,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教育服务。
成立包括思政理论课教师和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师在内的课程思政教学小组,致力于思政教育与课程体系的有效融合。一是进行适合本校教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教材开发,立足不同专业的学科属性和职业发展,融入校史校风和杰出校友事迹,将理想信念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其中,跟随时代潮流,体现中国特色,创新课程体系,撰写符合我国国情、满足学生需求的新版教材和课外延伸读物。二是思政教育元素应渗透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每一个环节,在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中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在第一篇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可以加入目前国内医疗单位的情况简介和相关行业的发展趋势,同时可以编写校友名录,培养学生对于医学行业高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医者仁心。第四篇就业权益与就业的法律保障,学习相应的法律法规,让学生在发展就业纠纷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同时借机宣传国家为了学生就业在法律层面做了那些努力,引导学生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第五篇、第六篇,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创新创业教育在启发学生开展创业活动的同时,这种新创企业会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更多未就业、慢就业的学生参与到就业,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创新创业教育能很好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