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三甲医院当陪诊师

2022-10-27 05:05宋春光
方圆 2022年18期
关键词:旅店病患医院

文|宋春光

在医院,有一群职业陪诊人,陪伴病人挂号、看诊、求药是他们的本职工作。在陪着他人看诊的过程中,他们中的一些人也看到了各式各样的疾病与人生,以及不同疾病背后患者及其家属面临的百般困苦。与此同时,他们也在赚钱规则与人情关系中周旋。

成为陪诊师

顺着消化内镜中心窗口排队的人队往前,队首的人收好了票据资料离开,接待窗口的玻璃前露出了一个矮瘦的中年女人。

“我给刘某某登记。”俞艳说着,把一叠资料递给了窗口那头的医护人员。

俞艳是一名职业陪诊师。有活儿的日子,她会出现在医院里,穿梭在问诊看病的人群间,为顾客排队、取药,记录医嘱、和医生沟通,还要负责照顾好病患,按小时计费。

在成为一名职业陪诊师之前,俞艳是一名商人太太。她不仅是贤内助,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在生意上也是丈夫的好帮手。丈夫做钢铁生意,规模不算小,在海外还投资了工厂。人生的上一个阶段,俞艳的精力和注意力都花在经营夫妻档生意和照顾家人身上,就这样操劳了10年。近几年,俞艳丈夫的资金链断裂,家庭的经济状况突然“变天”,卖了3套房才还清欠债。

生活几乎得从头打拼。为了挣钱贴补家用,俞艳在52岁这年再次从“小家”走了出去,成为一名陪诊师。这份工作意外地帮她走入了许多不同的人生。

在俞艳的经历中,陪诊项目所服务的人群,主要有儿女不在身边的中老年人、腿脚不方便的病人和从外地来北京求医的病患。还有一种情况——单纯不愿意一个人在医院看病的人。这样的顾客虽然不多,但也不是个例。

那天,俞艳的客户是罹患肠胃疾病的70多岁老人刘姨。刘姨头发花白,因为肠胃不适,本就佝偻的身子越发萎靡。她脚步虚浮,从医院门口走到消化内镜科的过程中,不得不把大半部分重心挪移到俞艳的身上。大部分医院做肠镜、胃镜类检查时都会建议病人带着家属陪同。但那天,刘姨的女儿工作上不好请假,就付费找了俞艳来陪诊。俞艳的性格大大咧咧,莫名滋生了一种亲近感。有时候陪诊的过程无聊,顾客总愿意和她多聊点自己的事。这天候诊时,刘姨就和俞艳聊起天来。

刘姨是跟着女儿来北漂的,平时孩子工作忙,刘姨就在家帮女儿带孩子。刘姨说,自己会来北京,是因为女儿生了孩子,有了用得上自己的地方。其实更早的时候,女儿说不放心她一个人在老家,想接她来一起住,她很忐忑,怕给女儿添麻烦。

怕给年轻人添麻烦,是许多老人作决策时的重要参考项。如今,问诊系统日益电子化,俞艳总能在医院里看到独自问诊的老人。在自助挂号、缴费机、门诊签到机和检查报告自助打印机旁,总有对着电子屏愁眉苦脸的老年人。每次遇到身旁没人搀扶着的老人,俞艳都乐意上前帮忙。

在北京这座城市里,年轻人总是焦灼而忙碌。老人们不忍打扰这份拼搏,这也产生了一部分陪诊的需求。俞艳接待的陪诊单里,有一大块是儿女们下的陪同老人问诊的订单。

孩子们下的订单,有时候也会酝酿出诙谐的工作内容。有相当一部分年轻人是瞒着老人请的陪诊师,因为老人舍不得花钱,孩子们和俞艳联系上后,会请她在老人面前假扮亲友、同事和素未谋面的邻居等。

也有的老人瞒着年轻人看病,为了安全,主动找俞艳陪诊。今年年中,俞艳陪诊了一个60多岁的李大爷。李大爷的老伴去世了,儿子在外地工作,平时家里就自己一个人。联系上俞艳的时候,老人说自己心脏不舒服,怕自己在医院搞不明白,才在网上找陪诊,李大爷和俞艳说,只需要陪他去医院做一次心电图就好。

俞艳的微信列表,置顶了100多个聊天对话框。对话框那头,全都是近几个月找她咨询陪诊的顾客。俞艳按照“陪诊—某某医院—病症—日期”的格式,为每个人加了备注,方便她在繁杂的工作安排中用关键词检索到当天的工作日程。她没有专门的工作号,由于置顶的消息太多,很多时候会漏看亲朋好友发来的消息。

每一次陪诊,工作在和病患正式见面前就开始了。在前期了解对方的病情和诉求时,俞艳就要详细记录、规划陪诊流程和注意事项,并且上网查询有关疾病的基础知识。

因为很多病患会在面对医生时突然紧张,说不清哪里不舒服、什么时候发现的。“这个时候,我们就得派上用场。”俞艳说,一名合格的陪诊师,绝不只是负责陪伴,还要尽己所能帮助顾客获得更好的问诊体验。

陪诊师眼中的人群

9月上旬,俞艳陪一个20多岁的女孩到一家医院的眼科看诊。她的客户中,年轻病患不多见,更多时候年轻人出现是为了替家中无人陪护的中老年人下订单。

俞艳和女孩在医院碰面。女孩发现左眼出现了奇怪的出血点,热敷也不见好转。这次来医院检查是为了求个安心。了解病情的时候,俞艳知道对方扭伤了脚,走路不方便,也不好意思让同事帮忙,所以才找了俞艳。

在眼科诊室看诊时,俞艳一直站在女孩的身后。医生问女孩,上一次看到出血点是在哪只眼睛,俞艳立刻回答是左眼,一套流程下来,俞艳替年轻人完成了问诊,还和医生了解清楚了病因和治疗流程。俞艳的周到让女孩感到意外——原本,她请陪诊师只是为了在交费和取药时能少折腾些。

作为首都,北京的医院聚集着外地医院所不具备的器材、环境和人才资源。因此,这里每天都会接纳许多在外地医院求诊无果的病患,他们长途跋涉,来此寻求更好的,甚至是最后的希望。相关数据显示,在2019年,北京市医疗机构诊疗人次数超过2.6亿人次,其中外地来京就医的患者占总人次的三分之一。

8月初,新疆的李强一家开始联系北京的医院和住宿。他3岁的儿子奇奇患有癫痫,在当地治疗不见效果,医生建议到北京求医。他提前通过互联网在北京协和医院挂了号,带上妻儿坐了30个小时的火车赶来北京。在离家3000公里外的北京,李强一家没有熟人亲友,便找了俞艳陪诊。

在俞艳赶往医院的路上,她收到了李强发来的消息:到哪里了?快到了吗?俞艳理解这种不安全感。在医院陪诊时,她经常能看到来自外地的病患和家属,他们坐在门口,没有来得及下榻安顿,还随身背着大包小包,看起来疲惫又戒备,略显无所适从。

李强着急联系俞艳,是想请她帮忙更换入住的旅店。大多数外地病患都会请陪诊师帮忙订住处,提到诉求,主要都是“离医院近、费用便宜”。来北京之前,李强托俞艳找住处,他跟俞艳说,大人可以和孩子睡一张床,因为后续为了给孩子看病,还不知道要花多少钱,眼下能省一点是一点,住宿费最理想的价位是控制在200元一天的范围内。

俞艳估摸着李强的预算,提前到协和医院周边的旅店看房间,却发现最便宜也要近300元一天。她找到了两家最为平价的旅店作为备选,一家每晚300元,另一家每晚260元。拍了两家旅店房间的照片发给李强后,她提示说,260元的那间屋子小,只有一张床配两张板凳。考虑夫妇两人带着孩子住不方便,俞艳就先预约了300元的那间旅店,和旅店老板商量着能不能再便宜一点,但旅店老板站稳了价格不松口。

一进旅店大堂,俞艳就认出坐在大堂中的李强一家。原来,李强和妻子商量后,还是觉得住宿费贵,想让俞艳带他去看看260元的那间房。最终,他们选择省下每天40元的房费,住到了那间简陋的房间里。

俞艳把李强一家送到了新的旅店,刚放下行李,奇奇突然开始控制不住四肢,大力乱动起来。夫妇俩一个人从背后抱着孩子,另一个握着他挥动的手臂。俞艳想上去帮忙扶着,猝不及防地被发病中的奇奇蹬了一脚。这时,俞艳注意到,奇奇不到1米高,却足有40多斤重。她觉得惊讶,问了才知道,奇奇是为了治癫痫病吃激素类药物,导致了肥胖的副作用。看着这对年轻父母拉扯孩子的模样,俞艳替他们发愁,这孩子得怎么养?

来之前,李强给孩子挂了协和医院神经内科的专家号。更多时候,从外地来京就诊的病患,找了陪诊师的,会和陪诊师了解医院和医生。许多外地病患联系上俞艳后,往往会立马问她:“某某病,要看哪个医院好?”

“他们觉得北京的陪诊师对哪家医院都熟悉,像抓住救命稻草那样问你,这要怎么办,那要怎么办。”俞艳说道。

照理讲,陪诊师不会推荐医院与医生给病患。但咨询的人多了,便让俞艳觉得这个问题很重要。于是她开始留意起医院和医生。她特意准备了一个笔记本,记下疾病典型的病症、常看医生的名字和医院。之后有一样疾病的病患找过来咨询,她至少能提供初步的方向和建议。

李强一家到协和医院看诊,俞艳全程跟着。看诊室内,医生翻看着奇奇的病例本,说需要做一个全脑电波检查,才能进一步诊断。不巧的是,那几天医院里的全脑电波都预约满了,医生问他们能不能等到下周。

“下周太久了。”俞艳了解李强给孩子看诊着急,和医生说。在医生建议下,一行人动身前往海淀区的一个抗癫痫基地,才赶在当天做了检查。

晚上8点,俞艳送一家人做了检查,帮他们办理完手续后离开了。这一趟陪诊花了8个小时,超出了原本李强购买的半天服务时间。按说,俞艳应该补收陪诊费。可知道李强家的情况,她并没有再提这件事。

那天,到家时已近晚上9点,俞艳累得够呛,丈夫心疼她,让她以后别这么累了。她反过来安慰丈夫:“陪诊就是这样。你看着他们就会想,能帮一点是一点。”

生意之外的感情

从经商转行陪诊师,陪诊这份工作在俞艳看来是一次服务和交易。过程中,许多病人会对陪诊师俞艳生出感情。

9月中旬,一位来自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的客户非要给俞艳寄家乡的特产。那位顾客定期从俞艳这里预约取药的服务,俞艳每月给对方寄一次药物,收取200元的酬劳。这样一来,顾客就不必频繁往返北京与呼伦贝尔。

俞艳回绝过几次对方的好意,她觉得收取每次200元的报酬就够了,“真的不愿意再收人家的东西”。俞艳怕因为对方的好意,而让这种纯粹的服务关系变得别扭,“似乎不止是客户了。如果每个客户都把关系处得这么近,下次怎么好意思再收人家的钱”?最终抵不住对方多次请求,俞艳还是留下了地址。

做陪诊师的收入占俞艳家里每个月的大部分。为了省钱,现在俞艳和丈夫租房生活,儿子在美国读研,每个月也需要一笔不小的支出。陪诊订单多的时候,一个月能挣一两万元,算是解决了燃眉之急。

为了招徕顾客,俞艳开通了短视频账号。总有人留言质问她:“帮助病人看病,为什么还要收病人的钱?”

俞艳起初会觉得生气,后来,她逐渐习惯了这种质疑,不再解释。陪诊久了,她经常能听到顾客的感谢。对她来说,这是工作意外带来的情绪供养。她开始觉得,这份工作不仅仅是在让顾客掏钱买服务,而且能实实在在地帮到人,这让她更有底气摆脱“赚病人钱”的质疑。

8月10日上午,俞艳再次收到李强的信息。像是在给家中长辈讲孩子的病情一样,李强和俞艳讲述了她离开后这段时间,一家人在北京看诊的经历和孩子的状况。结束看诊后,李强一家没有立刻返回新疆,夫妻俩想带着奇奇在北京逛逛,隔三岔五给俞艳发消息,询问一些在北京游玩的事项。几次之后,俞艳觉得他们似乎把自己当成朋友了。

这天,俞艳又收到李强的消息。这次不是闲聊,而是问俞艳能不能帮奇奇挂号。俞艳找出了步骤截图,告诉李强夫妇应该怎么挂号。

“挂不上,你能帮着挂一个号吗?”李强回复。

“我们挂号要收费的,一个名额500元,你要挂吗?”俞艳的回复“咻”的一声发了出去,这一次,李强几个小时都没有回消息。

俞艳心里起了疙瘩,想着莫不是谈钱伤了感情?过了几个小时,她小心翼翼发过去问李强:“挂上了吗?”但还是没收到回复。

那天晚上,俞艳辗转反侧,这是她职业生涯第一次遇到困惑。陪伴难免产生情感,当觉察到李强一家把自己当作朋友之后,俞艳感觉,自己对李强一家也开始有了人情的羁绊。她很难回到原点重新按照交易单位逻辑去理解她和顾客的交往,却因此更为困惑:“难道我不应该提钱的事情吗,那这生意要怎么做?”

其实,入行之初,俞艳就陷入了人情和公事公办之间的纠结。刚做陪诊时,她根据同行的入行指引,打印了几份“陪诊协议”放在包里。那份协议最核心的内容,是说明了她作为陪诊师仅提供就医咨询和陪同服务,切割她和就医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医疗事故与纠纷的责任。

按照计划,俞艳要在每次服务开始前取出两份协议,要求客户在落款处签字。但她带了几次,却一次都没有从包里拿出来过,因为她觉得拿出来反而令人反感。“本来一见面,人家还觉得你挺亲切,挺聊得来的,然后转身从包里拿出来份免责协议签字,多生硬啊。”后来,那几张A4纸在包里被揉得不成样子,她便给丢掉了。“如果真遇到事儿,就当自己倒霉吧。”俞艳想。

跟李强提钱是否不近人情?这个问题让俞艳纠结了很久。后来,她也想通了一些:“陪诊师是一份职业,该谈钱的时候谈钱没有错。”只不过,每次无意点到李强的对话框、想到李强一家时,她还是会忍不住纠结:“我是不是应该发个消息,问问他们回家了没?”(本文由“真实故事计划”特约供稿,文中俞艳、李强为化名)

责任编辑:房佳佳

每天下班回到家,吃完晚饭,邱波会习惯性地打开笔记本电脑,查看求助者们提出的问题。“孩子最近很叛逆,不好好写作业怎么办?”“孩子上网课的时候总浏览别的网站,我们常常吵架,该怎么沟通?”……面对这些形形色色的求助,邱波会一一耐心答复,给出专业的建议。

今年41岁的邱波是国内某知名互联网大厂的一名运营人员,业余时间里,则是一名公益心理咨询师。

通常来说,周末的时间邱波也不得闲,她会为前来求助的孩子做公益心理咨询,通过视频一对一地与他们谈心。公益这件事,邱波已经做了14年了——自2008年起,在公司内部公益组织的带领下,邱波看望过聋哑学校的学生,也为乡村留守儿童捐款捐物。她说:“积累了多年的公益经验后,我就开始思考,自己能否主动带领别人做一些公益?”

一次,与一名乡村委培教师交流儿童教育方法时,邱波意识到,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很重要,“因为我本身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内心希望能贡献一点自己的微薄之力”。

就这样,2020年,邱波带领几名同事在公司内成立了“青少年儿童心灵守护团”,不定期在公司内部举办相关讲座。同年,邱波考取了心理咨询师证书,开始以公益心理咨询的方式,为孩子和家长解决“成长的烦恼”。如今,邱波已经帮助了上百个孩子和家庭。

“孩子在成长中难免会遇到挫折,我遇到过一些身心尚未成熟的孩子会因此陷入负面情绪,走不出来。这时

猜你喜欢
旅店病患医院
老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观察
新西旅店
氨磺必利与喹硫平对老年精神分裂症的诊疗效果比较
沙窟旅店
分析严重创伤患者并发精神障碍的心理疏导及护理体会
制度变迁与明代官员病患叙事的演变
萌萌兔医院
带领县医院一路前行
旅店奇遇
为县级医院定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