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庞宝艳
主问题这一特定概念是余映潮老师在对徐振维老师执教的《白毛女》课例进行评析时首次提出的。余映潮老师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只需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就会出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现象,这是活跃语文课堂教学气氛的关键,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问题,就是教师按照特定的阅读教学目标,关注学生学情、着眼于整体、深入阐释文本意义而设计出的在阅读课堂上至关重要的关键性问题。设置并完成主问题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进而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纵观高质量的阅读课,笔者发现它们都具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即教师设计出别具匠心的主问题。主问题是教师教育理念和教学智慧的集中体现,具有很强的内在牵引力。可以说,设计出一个准确、优质的主问题,这堂阅读课就成功了一大半。
首先,主问题须具备一定的深度。教师提出的主问题应深入文本,是能够带动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究性思考和分析的问题。其次,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主问题的设置应紧密结合文本内容,紧扣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且能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引导学生很好地理解知识点。主问题的优质性能够带动整个课堂往优质课的方向发展,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展现语文教学的魅力。
主问题应该形成具有条理的内在逻辑。主问题的设置应紧紧围绕教学过程,联系文章主旨内涵,使解决主问题成为一个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课堂学习的中心环节。
主问题的条理性体现在整体性和层次性两个方面。一方面,整体性意味着如果想让学生从全局的高度掌握文本内容,教师就必须通过直击要害的问题来梳理思路,总结重点,掌握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主旨大意,促成教学目标的达成。且主问题本身就已自成整体,其下的小问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偏废,主问题和下面的小问题形成一个有组织的整体,支撑着整个阅读课堂的教学。另一方面,层次性指在教学中,主问题下的小问题应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由表及里。每一个主问题的设计都必须按照特定的坡度来层层推进,可以从思维的认知性、综合性、评估性和创造性的训练顺序着手设计。这样的教学思路可以使教学环节呈“串珠式”开展,既符合课文本身特点,又符合中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持续时间有限,所以主问题需精准简洁,这样可以保证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在表达上,主问题设计的表述要凝练简洁。教师对主问题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到学习目标,还要斟酌其表达方式学生是否认可接受,是否严谨恰当等。
阅读教学有效主问题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兴趣是一种促使人积极探求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对于推动学生学习知识、探索真理具有重要意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主问题能推动学生发掘文本更深层次的内涵。教师设置主问题时要触及学生的内心深处,点燃学生的激情,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学生一旦对学习有了兴趣,就会主动、积极地去探究和思考问题,从而做到全神贯注地阅读文本。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走进文本,进行深入探究。
主问题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性问题,主问题的设计应使问题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让学生明白他们现有的知识和技能尚不能解决眼下的难题。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利用主问题的启发性,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问题、思考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应对不同问题的反应能力,从而达到提升其语文能力的目的。
主问题一方面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要在学生能力范围之内。好的主问题,不但要促使学生深入研读,还要引领学生耐心思考,答案要经过深入研读和耐心思考之后方可得出。正如那句广为人知的教育名言所说“跳起来才能摘到桃子。”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遵循适度原则,这样的问题才是好的主问题。
阅读教学主问题的设计教师需经过深思熟虑,应突出教学目标。
首先,从学生已有知识入手。中学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知识结构的掌握各不相同,教师在教学时应按照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主问题。调研中发现,有的教师在教学时采用灌输式教学,使得学生无法有效将已学知识与新学的知识有效联系,造成知识的断层,不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教师在设计主问题时应注意新课标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学情等诸多因素,这样的教学才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效率。
其次,从学生学习风格入手。在同一个班级中长时间共同学习生活的学生,会逐渐出现某些相似、特定的共同取向,经过长期积累便形成了一个班整体的学习风格,这也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要考虑的一个方面。教师在教学前应准确了解班级学生的学习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设计,有助于大幅度提升教学效果。在设计主问题时,应注意班级学生的整体学习风格,有的放矢地构建主问题,让主问题有效地服务于语文教学目标。
首先,从文本标题入手。课文的标题蕴含着作者别出心裁的构思,常常能反映文章的主旨。学习课文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标题,有时候一个标题就能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吸引学生认真阅读。从标题入手设计穿插课堂的主问题有利于师生快速进入文本。例如,在讲授八年级下册吴伯箫的《灯笼》一文时,笔者从标题入手,提出这节课的主问题:“灯笼的文化内涵是什么?”学生带着疑问阅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边阅读边思考,了解作者通过童年生活的回忆,表达爱国主义的情感。学生进一步理解了灯笼的内涵——呼唤人们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中华文化,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具有中国特色的“灯笼”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这就是中国文化的魅力。至此,学生整体把握了文本的内容。
其次,从文本关键词句入手。课文的关键词句如同人的眼睛,它是一篇课文的窗户,透过窗户,即可纵览全景,知其貌、解其意。细细品味新课标中对学生阅读关键词句的要求,能够感受到把握关键词句的重要性。例如,学习九年级上册曹文轩的《孤独之旅》一文时,可以抓住贯穿文本的“孤独”这一关键词和叙述这个过程的关键语句,提出这节课的主问题:“孤独之旅的内涵是什么?”学生围绕主问题仔细阅读,梳理主人公杜小康的心路历程,分析这一旅程中的环境描写,理解杜小康从惶恐软弱到坚强成熟的“孤独之旅”,进而感悟“孤独之旅,正是心灵成长,自我觉醒之旅”这一深刻内涵。
教学实践表明,如果学生能抓住课文的关键词句,理解其深刻内涵,那么就能很好的把握课文整体内容。所以,教师要牢牢把握课文的关键词句来设置主问题。
首先,教师提出的主问题表达要清晰明了。教师要根据中学生的语言能力和逻辑思维理解能力提出主问题,语言表达要通俗易懂、简单明了,不能有歧义。
要联系学生的生活背景,运用与其当前认知水平相契合的语言,措辞应简洁明了,简化学生思考问句的头绪。除此之外,主问题的主干应完整且仅指向一个目标,要避免含糊不清。只有这样,教师设计的主问题才能准确,学生也才有解答的思路,真正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与魅力。
其次,主问题的设计应遵循条理性。教师设置主问题要紧紧扣住特定的教学目标,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要正视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习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对主问题的难易梯度进行排列,由易到难地引导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思考,构成一个方向明确、思路清晰、逻辑严密的“金字塔”。这样,学生才能在阅读中游刃有余地体会、理解、把握课文的主旨,思维层层递进,其理解能力才能得到质的提高。
总之,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主问题的特点及设计原则等,不断完善主问题的设计策略,就一定能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