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化密植栽培对杏果实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2022-10-26 01:13
河北果树 2022年4期
关键词:单果行距树体

刘 金

(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古城自然保护站 甘肃天祝 733211)

针对传统杏园树体高大,采摘困难、产量和栽培效益难以提高等不足,开展田间对比试验,加大栽植密度和降低树高,研究了不同矮化密植栽培处理对树体生长、品质、产量、栽培效益、管理方便程度的影响,以期为杏高效栽培提供技术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天堂镇那威村,该地位于祁连山腹地,黄河支流大通河沿岸,海拔2 050 m,年均气温3.8℃,年降雨量500~600 mm,年日照时数2 600~2 800 h,年蒸发量为1 600~1 800 mm,属大陆性高原季风气候区。试验地为河谷两岸山台地,土壤类型为沙壤土,土质疏松,灌溉设施齐全。试验地杏树栽培历史悠久,形成了地方品种“天堂甜杏”,树势强健、树冠呈自然半圆形。果皮黄色、阳面稍有紫红色、果肉橙红色,肉质柔软,味甜多汁,有芳香,离核,仁甜。

1.2 材料2012年从试验地自然生长的杏树中选择树形端正、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优良植株挂牌标记,6月下旬杏充分成熟后,选择果个大,核饱满的果实留作种子。在土壤结冻前秋播,种子播种前不经处理,深翻整地后开深10 cm浅沟,按行株距20 cm×20 cm点播,播后覆土填平,然后灌水。次年夏秋季株高可达80~120 cm,然后控制灌水量,促进苗木木质化和提高抗寒性,越冬后按不同栽植密度移栽。

1.3 方法 本试验共设4个栽植密度,株行距分别为4 m×5 m、3 m×5 m、2 m×5 m,以株行距5 m×5 m为对照(CK)。2014年春季苗木按不同栽植密度定植后,离地面40 cm定干,萌芽后选择2个健壮的枝条朝行间生长,抹除其余枝条,按矮干“Y”树形培养。定植后1~3年对主枝延长枝及较强的发育枝应进行短截,剪去原长1/3或2/5。对于过密的枝条和徒长枝进行疏剪。幼树应避免过重的修剪,多保留小枝,以加速成形,提早结果。3年后,随树龄增长,把短剪和疏剪结合起来,长果枝依生长势强弱留15~30 cm,衰弱的结果枝应不同程度的更新。不同栽植密度处理667 m2为1小区,随机区组,重复3次。不同处理除栽植密度不同外,其他管理措施均相同。

2020年6月下旬杏成熟后,每小区随机抽取20个果实,测定单果体积、单果质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并肉眼观察果实外观色泽,做出直观评价。将果肉均匀混合后,测定总糖、总酸和维生素C含量,计算优果率。果实收获后统计每小区产量,计算折合产量和栽培效益,并对修剪、采摘和病虫害防治方便程度做出直观评价。12月底冬剪前每小区随机抽取1年生新梢30个,测定长度、基部粗度。2021年春季每小区随机抽取50个芽统计萌芽率,12月底统计成枝率。

单果体积用排水法[1]测定,电子天平称取单果质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用WYT型手持测糖仪测定,总糖含量用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2]测定,总酸含量用指示滴定法[3]测定,维生素C含量用紫外吸光法[4]测定。新梢长度用卷尺测定,新梢基部粗度用电子游标卡尺测定。萌芽率/%=(萌芽数/调查芽数)×100;成枝率/%=(木质化枝条数/调查枝条数)×100;优果率/%=(单果质量≥50 g果实数/调查果实数)×100;折合产量/(kg/hm2)=小区产量×15;栽培效益/(元/hm2)=折合产量×收购单价。

利用Excel2007、DPS6.01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新复极差Duncan多重比较显著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栽植密度对树体生长的影响 由表1可知,杏树新梢长度、新梢粗度、萌芽率和成枝率均随着栽植密度提高而降低。不同株行距4 m×5 m、3 m×5 m和2 m×5 m的新梢长度较对照5 m×5 m分别降低了12.45%、20.82%和36.20%,新梢粗度较对照分别降低了23.14%、41.32%和48.76%,萌芽率较对照别降低了8.87%、16.92%和24.17%,成枝率较对照分别降低了14.37%、27.37%和44.18%。不同栽植密度处理间新梢长度、新梢粗度、萌芽率和成枝率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

表1 不同栽植密度的树体生长量

2.2 不同栽植密度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由表2可知,杏单果体积、单果质量和优果率均随着栽植密度的提高而降低。株行距4 m×5 m、3 m×5 m和2 m×5 m的单果体积较对照(CK)分别降低了2.25%、9.22%和13.87%,单果质量较对照(CK)分别降低了3.70%、9.40%和13.18%,优果率较对照(CK)分别降低了3.31%、5.82%和13.16%。 同时,株行距为4 m×5 m、3 m×5 m和2 m×5 m的果实外观色泽分别为黄色、黄色和绿黄,均低于对照(CK)色泽金黄。不同栽植密度处理间单果质量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

表2 不同栽植密度的果实外观品质

由表3可知,杏可溶性固形物、总糖和维生素C含量均随着栽植密度的提高而降低,总酸含量随着栽植密度的提高而提高。株行距4 m×5 m、3 m×5 m和2 m×5 m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较对照(CK)分别降低了1.65%、2.20%和3.44%;总糖含量较对照(CK)分别降低了3.46%、6.80%和10.44%;维生素C含量较对照(CK)分别降低了1.87%、4.71%和9.64%;总酸含量较对照(CK)分别提高了7.33%、13.03%和15.91%。不同栽植密度处理间总糖含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

表3 不同栽植密度的果实内在品质

2.3 不同栽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 由表4可知,小区产量和折合产量均随着栽植密度的提高先升高后降低。不同栽植密度中5 m×3 m的折合产量最高,为1 577.05 kg/hm2,较对照(CK)提高了53.10%,不同栽植密度处理间小区产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

表4 不同栽植密度的产量

2.4 不同栽植密度对栽培效益和管理方便程度的影响 由表5可知,栽培效益随着栽培密度的提高先升高后降低。不同栽植密度中以株行距为3 m×5 m的栽培效益最高,达到63 100.20元/hm2,较对照(CK)提高了22.48%。株行距4 m×5 m、3 m×5 m、2 m×5 m和对照5 m×5 m的修剪、采摘和病虫害防治方便程度均为较方便、方便、方便、不方便。

表5 不同栽植密度的栽培效益和管理方便程度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杏树矮化密植后,枝条生长量、萌芽率、成枝率降低,不同栽植密度处理间差异极显著;矮化密植后,果实单果质量、优果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总糖和维生素C也降低,但部分栽植密度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或不极显著;矮化密植后,小区产量和栽培效益随着栽植密度的提高先升高后降低,不同栽植密度中以株行距3 m×5 m的小区产量和栽培效益最高,不同栽植密度处理间各小区产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综合分析不同栽植密度对树体生长、果实品质、产量、栽培效益和管理方便程度的影响,认为以栽培株行距3 m×5 m的综合效果最佳,建议在生产中示范推广。

杏树栽植密度过低,树体间虽然采光和通风较好,但树体容易徒长,背上枝条生长过旺,结果部位抬高,树冠底部和内堂枝条萌芽和成枝能力减弱,容易光秃。但栽植密度过高后,树体间互相交错遮阴,枝条萌芽和成枝能力同样降低。栽植密度适中后,通过一定的修剪措施可将枝条长度控制在行间和株间,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栽植密度给品质和产量带来的负面影响,使不同植株间的品质和产量差异降到最低。但如果栽植密度过低或过高,枝条徒长或发育不良,修剪的调控能力受到限制,品质和产量就会降低。因此,在杏树的栽培中,树体的生长和花芽分化是基础,修剪是在此基础上进行调控,果实品质和产量受栽植密度、修剪、肥水等因子的综合影响。魏树伟等[5]研究结果表明“新梨七号”优质丰产株行距以1.5 m×4.0 m或2.0 m×4.0 m为宜。在生产实践中也观察到杏按矮干“Y”树形修剪培养后,整体可方便采摘和病虫害防治,但不同栽植密度因生长量不同,结果部位和修剪量依然有差异。不同栽植密度除从地上部分枝梢生长量影响品质和产量外,也可能从根系分布,数量和肥水竞争等方面来影响果实品质和产量,还有待进一步开展不同栽植密度与地下部分根系生长和肥水分配相关性研究。

猜你喜欢
单果行距树体
金艳猕猴桃疏花疏果技术研究
栽培西瓜单果重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苹果秋覆膜 树体营养好
2020年度夏玉米行距密度试验研究报告
“缩行扩株”对重庆丘陵山区玉米植株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三个李子品种叶片差异及与单果重相关性分析
乔砧苹果密植园断根控水对树体生长的影响
适合在南方种植的鲜食枣品种
不同播量、行距对“藏青320”产量的影响研究
蓝莓栽培过程中的简易修剪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