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山职业技术学院 丁 铁 梁本来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高职院校在校生规模逐年攀升,高职新生招生录取形式也逐渐多元化,因此,对培养高职学生技术技能的实践教学模式如何改革,长期以来是职业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话题。传帮带模式在职业院校实践教学中的探索与应用是推动传统实践教学方式有效变革的尝试,根据高职院校生源多元化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构建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实验实训实操机制,激发全体高职学生在现有实践教学资源条件下尽可能地把握实践锻炼的机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职业教育的公平与公正。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效果的好坏不仅影响着高职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程度,而且也深度检视着他们毕业踏入社会后所学谋生之技的熟劣。受考试招生多元化、办学层次不高以及社会声誉成见等一系列综合因素影响,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办学定位模糊和学生学习能力薄弱等现象。
当前,招生录取是推进职业教育重点改革的内容之一,现有高职学生来源比较复杂。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生源类型有以高考招生为基础的考试招生、单独考试招生、综合评价招生、面向中职毕业生的技能考试招生、中高职贯通招生以及拔尖技能人才免试招生等,因此,高职院校生源中既有普通高中毕业生,也有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的毕业生,甚至还有一些初中毕业生、社会考生以及退伍军人等,具体如图1所示。这些高职新生进校前的入学起点、教育经历和学习环境等也不尽相同,高职院校实践教学面对生源结构如此复杂、素质参差不齐的新生群体,如果推行统一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难度之大和效果之低可想而知。
在社会各界广泛关心支持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近一二十年在办学规模、教育质量和毕业生社会认可度等方面都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但随着本科层次的应用大学、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双高”建设以及高职院校招生录取的残酷生存竞争等压力,高职院校大多不安于专科层次办学定位,通过各种途径投放不少资源举办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专业;有些高职院校为了追求短期办学声誉、偏离职教规律,过多地套用一些重点课题、核心论文、国赛省赛获奖以及项目经费等绩效考核指标,这些指标偏重教研、科研和竞赛等,无形之中挤占了教师原本投放在教学方面的时间与精力,并且给一些晋升职称的年轻教师设置了无形障碍;还有一些高职院校为了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在课程教学和考核中放宽要求、变相提高课程考核成绩,误认此举可帮助毕业生在就业市场提高竞争力;此外,有些高职院校考虑到生源和办学效益,招生时承诺包毕业、包就业,即使学生在校表现较差也不会劝退或开除。只有解决高等职业教育领域这些办学导向问题,高职院校才能更加坚定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办学初衷。
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一般都具有良好的学习方法、习惯和能力等,而高职新生入学招生文化课程考核结果普遍不理想,这至少说明他们在中学阶段文化知识的学习能力是比较薄弱的,在走入宽松环境的高职院校后,他们比中学阶段拥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同时又少了如山如海的练习作业,在中学阶段造就的被动式学习方式导致课前不预习、课中不做笔记和课后不复习、不写作业,学习方面缺乏自律性和自学能力,学习过程过多地依赖学校和教师的监督,因此难以主动对所学理论知识进行深入思考与探索;在校学习的目的主要是混得一纸文凭,空余时间大多用来参加各种社团活动、游玩,甚至是看电影、打游戏,不能形成良好学习氛围,反之又影响学习,最后导致恶性循环。[1]
根据对高职院校实践教学领域的现状分析和存在问题,通过探索和构建新型的实践教学模式来提高实践教学效率和保障实践教学质量势在必行,传帮带模式作为中国一种传统技艺传承方法自古流传至今,其形式和效果也一直被人们所认同。
传帮带模式是指师傅对徒弟或老手对新手在文化知识、技术技能和经历经验等方面传授、帮助和带领的一种形式,它又称“师带徒”或“结对子”;传是指传授,帮是指帮助,带是指带领。
在高职院校既有办学条件和办学目标下,传帮带模式在实践教学中的探索与应用意义主要有如下几点(如图2所示)。
首先,突破高职院校办学规模逐年增加而实践教学资源不足或老化的瓶颈,弥补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资源不平衡和不充分的短板,让更多的高职学生有机会接受深度实验实操实训。
其次,刚从中学阶段毕业入学的高职新生,特别是初中毕业生或社会考生,由于缺乏高中阶段的学习知识储备或身份角色的转换,融入大学生活往往都有一个心理适应期,传帮带模式能为新生架起由理论到实践的桥梁,大大缩短其新课程新环境的适应期,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
最后,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新时代,高职学生敢闯敢拼,但缺乏经验、技术、团队与资本,传帮带模式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给有志于创新创业的高职学生孕育了创新创业的人生机遇和实践平台。
根据传帮带的特点以及高职院校传统实践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下面从建立传帮带机制、营造传帮带氛围、构建传帮带团队和规避传帮带风险等角度,提出传帮带模式在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中的解决方案与策略。
开展传帮带模式实践教学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要从人员、技术以及管理等多个视角来构建传帮带模式的保障机制体制。
首先,建立“师傅引领”传帮带指导机制,高职学生技术技能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高职院校通过建立师傅引领机制,筛选品德优秀、技艺丰富的师傅来引领、传授和指导徒弟,使其快速成长成才。
其次,建立“技术传承”传帮带团队机制,高职课程的实践教学是一个系统的、持续不断的复杂过程,有些实验或操作甚至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单靠某个或某几个人努力就算做出成绩,但时间长了也难以为继,只有建立传帮带的技术传承机制,使师傅徒弟形成团队和梯队,一茬接着一茬地干,这样才有可能爆发出永续发展的生命力。
最后,建立“动态进出”传帮带约束机制,对于一些实践教学传帮带模式中不积极、不认真的师傅或徒弟,在多次劝说无效的情况下必须劝退或开除,同时吸收学习意愿更强的学生加入;或定期组织评出若干优秀的师傅、徒弟以及师徒团队予以嘉奖鼓励,如“传帮之星”“最佳组合”“成长之星”和“支援之星”等,另外,还可以将这些表现良好的师徒人员优先推荐到较好的实习单位或就业岗位。[2]
在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中建立一种相互尊重理解、相互帮助支持的和谐人际关系非常重要,只有形成上述团结互助的良好氛围,传帮带模式才有可能顺利推进。
首先,设立传帮带实践教学课程平台,高职院校可依托校内实验实训场所、教师工作室以及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场所来搭建传帮带实践教学课程平台,以实践教学为主线,积极争取和引进校外相关行业、企业以及政府机构进行合作,从而更好地推动实践教学朝深度和广度发展。
其次,引导传帮带团队参与技能竞赛,引导传帮带团队积极参加国家、省、市以及一些行业协会举办的各类专业技术技能竞赛活动,这样不仅为师生提供一个交流切磋的平台,而且也开阔了传帮带模式的视野。
最后,鼓励传帮带团队开展创新研究与创业实践,高职院校通过建立创新创业园、大学生科技园以及创业孵化基地等实践场所,引导企事业、项目团队和相关工作室等入驻,有了这些创新研究与创业实践的真实场景,能帮助高职学生感受所学专业技能在市场上的运作、运营、管理和经营的环境,反过来又触发他们在实践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3]
高职院校传帮带模式在实践教学中的有效实施需要师徒团队的良好互动来实现,美国教育学家诺尔斯M.Knowls提出的“成人学习基本假设”指出:在承认徒弟有自我导向的学习倾向上,以师傅丰富的教育经验为学习资源,提倡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以“个别带动、小组互动、全体联动”的形式来开展传帮带活动。
首先,建立技术传承的项目小组,以招生考核综合表现或上学期的学业成绩为参照,安排班级学委按一定规则将全班学生分组和选出小组负责人,并将小组情况由学委汇总后报任课教师,以后该班的实践教学活动都以小组为单位展开。
其次,构筑高职学生兴趣社团,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专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发现,开展高职学生兴趣社团活动便是有效的实践教学传帮带途径之一。结合高职院校为学生搭建的社团交流学习与展示的平台,可以有效地拓展学生的视野,锻炼其能力,培养兴趣,找到自信,发展特长,让学生收获成功感和幸福感。
最后,组建专业课程实践服务团队,旨在协助和支持高职院校内外的社会服务工作,承接校内外企事业单位的技术研究和咨询服务,为学生面向生产应用一线创设实践操作平台。还可以根据参与学生的技术服务能力以及用户需求,拓展至相关实验实训室,这样进而把教师的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课程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并延伸到真实工作场景中,既为学生培养实践操作能力提供保障,同时为一些困难学生解决勤工俭学的问题。[4]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中的传帮带模式是一项双向互动的工作,只有调动师傅和徒弟的积极性后,其有效性才有保障,因此,规避传帮带模式中的缺陷值得仔细探究。
首先是师傅和徒弟的甄别选定,以新生、师弟师妹或初学者等为传帮带模式中的徒弟,以品德端正、技术技能高超的教师、师兄师姐或同学等为传帮带模式中的师傅。
其次是界定师傅的职责和义务,师傅在不影响自身任务的同时,对徒弟进行操作示范、解答实践学习中有关困惑和纠正实操中一些错误。
第三是明确徒弟的职责和义务,尊重师傅和虚心向师傅请教,在师傅指导下逐渐积累独立操作和解决故障的技能。
最后是谨慎选定师傅和徒弟的搭配,提倡“自主结对,双向选择,推荐为辅”,树立“每一个人都可以是师傅,每位师傅都有值得学习的亮点”的理念,承认和强调每一位师傅的特色和能力,师徒之间在双方深入了解的基础上确立传帮带关系。[5]
高职院校通过传帮带模式在实践教学中的探索与应用,让很多课程实践内容的技术技能学习不再局限于时间、空间以及有限的实践教学资源,有效地化解了办学规模扩张带来的实践教学资源捉襟见肘的困境,这不仅提高了实践教学的灵活度,也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和高职院校毕业生竞争力,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