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朴霖,宋安然,阎兆君
(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355; 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 济南 250014)
温病是指感受外邪引起的一类急性外感疾病,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和地域性的特点。 中医温病学说萌芽于战国至晋唐时期,发展于宋金元时期,在明清时期达到相对成熟和完整的状态。 近现代以来,温病学取得了一定的变革和发展,代表医家如吴锡璜、丁甘仁、张锡纯、何廉臣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由于国家对中医药的重视以及各地中医院校和科研机构的贡献,温病学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并取得重大成就。 近年来,随着气候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改变,人口密集性和流动性增大,新型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在所难免。 事实证明,中医药对疫情防治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苍术性温,味辛、苦,具有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等功效,可用治湿阻中焦证、风湿痹证、风寒挟湿表证、夜盲症、眼目昏涩等,临床应用广泛,配伍灵活,组方规律丰富。 以苍术为中心,对药物进行数据挖掘,以频次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为主要方法,探究苍术在温病组方中的核心药对、药组及配伍规律,以期为苍术相关组方提供数据佐证,对中药复方治疗温病的药物筛选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以《历代温病方剂选录》[1]为基础数据源,全书涵盖《温热暑疫全书》《瘟疫明辨》《增补评注温病条辨》《温热经解》《湿热病篇》《温热经纬》《松峰说疫》《急救痧证全集》等47 部典籍所收录的温病方剂。 得到1547 首方剂,通过检索和人工筛选,整理选取其中含有苍术的方剂并记录。
由于年代和地域不同以及医家使用别名,研究涉及的中药名称存在差异,需进行规范。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对单味中药名称进行规范。 如“川朴”规范为“厚朴”,“广皮”规范为“陈皮”,“前仁”规范为“车前子”,“川连”规范为“黄连”等。 将筛选得到的中药复方建立数据库,对数据库所含药物、性味、归经、功效进行频次统计,采用IBM SPSS Modeler 18 对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
按照功效对温病方剂数据库中与苍术配伍的118 味中药进行归类,解表药、清热药、理气药、补虚药及化湿药使用频次较高。 见表1。
表1 含苍术温病组方中药物的种类频次统计
统计得到含有中药苍术的方剂为44 首,其中含有其他中药118 味。 与苍术配伍频次10 以上的中药共有9 味,依次为甘草、藿香、陈皮、厚朴、茯苓、羌活、防风、滑石、生姜。 性味以辛、甘、温为主,归经以肺、脾、胃为主。 见表 2。
表2 温病组方中苍术配伍中药的性味及归经统计
根据Apriori 算法,一共产生337 条规则。 构成关联规则网络,见图1。 取支持度前10 位的二阶、三阶、四阶关联规则,见表 3、4、5。 支持度反映关联规则的普遍性,置信度体现关联规则的可靠性,增益表示前后药物的关联程度。 苍术+ 藿香、苍术+ 陈皮、苍术+ 厚朴为高支持度药对,苍术+ 藿香+ 陈皮、苍术+ 藿香+ 厚朴+ 陈皮为高支持度药组。
表3 含苍术温病组方中支持度前10 位药物的二阶关联规则
图1 温病组方中苍术配伍中药的关联规则网络
与苍术高频配伍的中药药性主要属温,符合“温药和之治痰饮”的原则;药味主要是辛、甘,归经主要为肺经、脾经、胃经,功效以解表、化湿、理气等为主,说明病变中心在于肺,且脾胃相关证候突出。 辛甘发散为阳,据此分析,苍术及其配伍药物主要用于治疗温病中证素含有寒、湿、痰、饮、气滞、水停者,或者主要解决疾病过程中证机属寒湿中阻的矛盾。 温病属于急性外感发热性疾病,考虑其病理性质,故治疗组方中苍术多与解表药、清热药配伍应用,以增强祛风散寒、解表退热、祛邪外出之功。 苍术与理气药、化湿药配伍使用可增强燥湿健脾、通利三焦之用。 与补虚药配伍使用,扶助正气,防护机体在温病正邪交争过程中的损伤。
寒湿为患,相互胶着,寒邪郁遏卫阳,湿邪阻滞气机,加之温病急骤伐正而使阴邪更难祛除。 《温热论》言:“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而湿性黏滞趋下,《素问·太阴阳明论》曰:“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故夹杂寒湿邪气的温病侵犯人体,在引发肺部症状如咳嗽、咳痰、胸闷、憋喘等同时也可导致腹痛、泄泻、下痢等消化道症状,且病势反复缠绵。 在病性整体属温热的情况中,由于湿邪困阻卫阳,令其不得正常布散,患者仍可能出现手足逆冷、形寒神怯等症状。 如加减圣效散“治伤寒时疫,风湿阴阳两感,表里未辨,或外热内寒,或外寒内热,肢节拘挛,项腰脊疼痛,发热恶寒,呕逆喘咳,鼻寒声重,及食饮生冷,伤在胃脘,胸膈饱闷,肋胁胀痛,心下痞结,手足逆冷,肠鸣泄泻,水谷不消,小溲不利等证”(《急救痧证全集》)。
甘草是中医方剂常用的调和药,称为“国老”,其本身可健补中气、止咳化痰以助苍术燥湿健脾、温化寒痰。 苍术配伍甘草,在温病治疗中符合中医扶正祛邪的治疗理念。 脾胃是一身津液输布代谢之枢纽,升清降浊;肺为水之上源又主通调水道,通过宣发肃降调节水液自玄府蒸发或从膀胱排出。 今温热邪毒闭肺,肺气不利,通调失职,又兼寒湿阻滞脾胃,运化失司,痰湿内生,复加重气机之郁痹而使温病难愈,故可知解表散寒的同时配合理气健脾、温化寒湿乃是关键。
表4 含苍术温病组方中支持度前10 位药物的三阶关联规则
表5 含苍术温病组方中支持度前10 位药物的四阶关联规则
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此二药消补兼施,与苍术相须为用。 藿香、木香、砂仁、白豆蔻、草果偏入中焦,温中行气化湿,苍术与之同用可增调气和中、醒脾化湿之力;配伍此类辛温发散的芳香类药物,可增方剂整体透热解毒、燥湿化痰、辟秽化浊、通窍止痛之功[3]。 厚朴下气宽中、燥湿消痰、消积平喘兼理脾肺,与苍术构成重要药对,令无形之湿、有形之实皆得祛散。 泽泻利水渗湿,茯苓性平和,健脾助运又可安神。 滑石清热化湿,专利小便,给邪以出路。 生姜除解表散寒又温中止呕、温肺化饮,《神农本草经》云其可治“湿痹、肠澼、下利”。 另外,生姜佐引诸药升发气机,走而不守,在温病治疗中可促进药效发挥。 羌活、防风气清属阳,善行气分,祛风寒又胜湿止痛,升清宣散而使浊阴自下。 《医方集解》云:“(防风)风能胜湿,为理脾引经要药”,苍术与风剂配伍通达周身,内外之寒湿可除。 藿香、羌活、防风、生姜、半夏、细辛、麻黄、白芷兼具解表之性,黄芩、黄连清热燥湿,半夏燥湿化痰,细辛温肺化饮,白芷燥湿排脓,桔梗宣肺祛痰,皆针对温病诸证发挥作用。 配伍养血敛阴的白芍可防燥湿之弊;配伍川芎、香附则无气机阻滞之虞。
此外,限于数据挖掘方法的机械性,配伍频次较低者如鬼箭羽、大戟、山慈菇、知母、灶心土等未有体现,但并不等同于重要性较低。 例如,《医原》曰:“药物体质有刚柔之别,凡体质柔软、有汁、有油者皆润;体质干脆、无汁、无油者皆燥。”[4]苍术温燥,性宣散,辛香行窜,属刚药;知母、白芍、五味子等性敛质润,属柔药;刚柔并济,动静结合,既能燥湿导浊、祛邪外出,又兼养阴润燥、顾护脾胃津液,以防矫枉过正。
由上述分析可知,苍术相关组方配伍抓住“寒湿”这一核心矛盾,辛温散寒,健脾化湿,芳香化浊,适用于温病过程中寒、湿所引起的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诸证。 孟河医派作为研究温病的重要代表,其用药同样重视温化痰湿,培本护津[5]。 药对、药组指方剂中经常同时运用的药物组合,乃方剂之眼目,亦为吸取古方精华并灵活应用于新组方的重要依据。由关联规则分析可知,苍术+ 藿香、苍术+ 陈皮、苍术+ 厚朴为高支持度药对,苍术+ 藿香+ 陈皮、苍术+ 藿香+ 厚朴+ 陈皮为高支持度药组。 苍术-厚朴药对高频用于脾胃病、肺系疾病等,主治证候以风、寒、湿及脾失健运所致者为主,如食积证、湿困脾胃证、风邪袭表证、中焦气滞证、暑湿内蕴证等[6]。苍术、藿香、厚朴、陈皮配伍与对金散(《普济方》)、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用意相近,结合高频用药如半夏、白芷、桔梗等,可联想到不换金正气散(《古今医统大全》)和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二者均是治疗外感风寒、内伤湿滞的经典组方。
张思超等[7]研究发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温病中的疫病范畴,致病原因为疫疠之气,疫疠性质当属湿毒。 病起之初多因内有湿毒蕴伏、外有寒湿侵袭所致。 仝小林等[8]研究提出,本次疫情当属寒湿疫,核心病机为寒湿疫毒闭肺困脾,以寒湿伤阳为主线而兼有化热、变燥、伤阴、致瘀、闭脱等变证,散寒除湿、避秽化浊、解毒通络为其总治则。 王玉光等[9]研究指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湿毒疫范畴,病因是湿毒之邪,基本病机特点为湿、毒、瘀、闭,临床表现除发热、干咳、乏力,还多见有纳差、恶心、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湿邪为病缠绵难愈,如油入面,因此治疗需要始终围绕和关注湿邪的论治。 范逸品等[10]研究指出,应重视气味辛烈、性温燥的药物应用,因其味辛发散、性烈窜冲,取行气通窍、疏泄腠理之用。 王怡菲等[11]对27 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统计发现,在1059 条中药数据、169 种药物中,苍术使用频次排名第8(3.97%),在疾病初期和中期,苍术相关配伍频次较高。
随着气候环境和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人类疾病谱不断迁移,疾病的特征和趋向也随之倾斜。 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我国人群偏颇体质分布中,阳虚质和气虚质占有较大比例[12-13]。 此时研究苍术治疗温病相关组方规律或有裨益。 由本研究可知,温病治疗中不可拘泥于清热凉血、养阴润燥等,寒、湿相关病证也较为突出,温化寒湿、理气健脾、燥湿化痰、行气宽中等治法同样值得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