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秀伟,车 力,吴银杰
(淮安市洪泽区水利局,江苏 淮安 223100)
洪泽湖为我国第四大淡水湖泊,受历史政策因素和水产养殖、土地开发等经济利益驱动影响,挡洪堤、圈圩等蓄洪垦殖工程大量修建,湖水与物质流动受阻;泥沙淤积,水域面积逐年缩小,湖泊调蓄能力下降;水质恶化、生态退化,湖泊健康受到较大影响。为全面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两山”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十六字”治水思路,高质量推动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江苏省水利厅于2018年启动《江苏省洪泽湖退圩还湖规划》编制工作,主要内容是按照洪泽湖的功能需求,全面调查现状圈圩,明确退圩还湖布局方案,提出迎湖堤防加固、生态修复与功能提升任务,分析综合效益,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在此背景下,开展洪泽区洪泽湖退圩还湖规划研究。
洪泽湖位于淮河中下游结合部,保护范围3704km2,蓄水保护范围1780km2,是淮河上中游来水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重要的调蓄湖泊,入湖河流主要在湖西部和北部,有淮河、怀洪新河、濉河、汴河和徐洪河、安东河等,其中淮河入量占流入总量的70%以上。洪泽湖接纳淮河上中游15.82万km2来水后,经调蓄利用,由淮河入江水道、入海水道、苏北灌溉总渠、黄河故道及分淮入沂水道分别入江入海。
洪泽湖周边分布着江苏中北部新兴产业基地、长三角地区湖滨旅游度假城市群等优质资源,作为历史上的洪水淹没和调蓄场所,长期以来洪泽湖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但实施时间和标准参差不齐,当前仍存在着以下问题:非法围占现象严重、部分圩堤标准不足、防洪调蓄能力减弱、供水能力减弱、水域面积萎缩、生态修复压力大、水环境问题凸显等。
退圩还湖是加强洪泽湖保护、规范开发利用行为、维护湖泊健康生命的重大举措。根据《江苏省洪泽湖保护规划》,洪泽湖蓄水范围线为蓄水位13.5m与滞洪区迎湖挡洪堤圈共同确定,无挡洪堤段以13.5m等高线确定,蓄水范围线即退圩还湖清退范围线。具体目标是清退圈围317.92km2,其中堤圩58.85km2、埂圩259.07km2;加固加高迎湖挡洪堤297.7km,塑造生态岸滩125.7km;弃土综合利用,聚泥成岛面积11.29km2。实施完成后,洪泽湖恢复自由水面317.92km2,防洪、水资源和生态效益显著,洪泽湖生态健康和综合功能得到明显提升,区域生态经济发展得到有力支撑。
洪泽区洪泽湖退圩还湖项目分为西顺河、老子山2个片区,西顺河蓄水保护范围线内圈圩部分清退,清退土方沿七七圩向湖区填筑堤防,剩余弃土通过1#、2#聚泥成岛(排泥场)消化;老子山片位于洪泽湖蓄水保护范围线内圈圩全部进行清退还湖,清退土方通过3#、4#聚泥成岛(排泥场)消化。聚泥成岛项目结合渔民安置、生态恢复等要求布置。洪泽区洪泽湖退圩还湖主要建设内容见表1。
表1 洪泽区洪泽湖退圩还湖主要建设内容表
3.1.1清退标准
清退标准为退至现状滩面、塘底高程,按照深水区(12.0m)、浅水区(12.5m~13.0m)、堤前生态修复区(13.0m~13.5m)分区分标准清退。
西顺河片实测塘底高程11.4~12.9m,围埂高程12.7~13.7m,1#、3#清退区按照塘底标高清退围埂,清退标高11.4~11.5m;2#、4#清退区分别按照标高12.0、13.0m对围埂就地平毁还湖。
老子山片实测塘底高程12.2~13.4m,围埂高程14.2~15.0m,耕地、基本农田外围土埂高程14.2~14.5m,田间土埂高程11.5~13.6m,田面高程11.3~12.7m。老子山片区各清退区距离较远、片区分散,排泥场相对集中。在满足规划要求前提下,行洪主通道区域的1#、2#、3#清退区按照较高标准清退,根据排泥场容量确定清退标高12.2m;其余清退区域按照浅水区上限标高13.0m对围埂平毁还湖。
3.1.2土方计算
土方计算采用三角网法。根据实测原始数据及三维坐标,以每3个点不重复不交叉无间隔连成一系列面的方式展点在CASS界面上,形成表平面文件后建立三维实体,由数字地面模型(DTM)建立数字高程模型(DEM)。按设定高程确定0平面后,对DEM进行放坡、切割、拉伸、设置挖填方参数等,计算相应挖、填方量。三角网法计算土方如图1所示。
图1 三角网法计算土方示意图
堤防工程合计10.00km,其中西顺河片新建堤防长度3.9km,加固于圩大沟东堤1.7km;老子山片东大圩堤防加固1.35km,刘咀圩堤防加固3.05km,特征水位见表2。
表2 堤防工程特征水位表
堤防安全超高按下式计算:
h=e+R+A
(1)
式中,h—堤顶超高,m;e—设计风壅水面高,m;R—设计波浪爬高,m;A—堤顶安全加高,m,根据GB 50285—2013《堤防工程设计规范》取0.7m。
风浪要素按下式计算:
(2)
(3)
(4)
波长按下式计算:
(5)
式中,H—平均波高,m;T—平均波周期,s;V—计算风速,m/s;F—风区长度,m;d—水域平均水深,m;g—重力加速度,9.81m/s2;tmin—风浪达到稳定状态的最小风时间,s。
风壅水面高度按下式计算:
(6)
式中,K—综合摩阻系数,取3.6·10-6;V—设计风速,m/s;F—有计算点逆风向量到对岸的距离,m;β—风向垂直于堤轴线的法线夹角,(°)。
风浪爬高按下式计算:
(7)
式中,Rp—累积频率为P的波浪爬高,m;KΔ—斜坡的糙率及渗透性系数;Kv—经验系数;Kp—爬高累积频率换算系数,取0.2%;m—斜坡斜率;H—堤前波浪平均波高,m;L—堤前波浪波长,m。
以西顺河新建堤防为例,安全超高计算成果见表3。西顺河堤防顶高程计算值为16.90m,设计高程取值为17.00m,考虑3%~5%的预留沉降量,实际施工时堤顶填筑至17.20m。因清退土方充裕,结合湖区生态旅游开发,对堤防加宽。规划西顺河片堤顶宽度10m;迎水坡设置消浪平台,高程14.0m,宽度10m;平台以上坡比1∶3,平台以下坡比1∶10,背水侧坡比1∶3;受湖水冲刷堤段迎水侧▽12.5~▽16.0m坡面采用格宾防护;考虑退圩还湖后湖泊生态系统重建,迎水侧▽11.5~▽14.0m坡面种植水生植物。堤防工程共4个典型断面,如图2所示。
表3 堤防安全超高计算成果表
图2 堤防工程典型断面图(单位:m)
聚泥成岛(排泥场)主要设计指标见表4。
表4 聚泥成岛(排泥场)主要设计指标表
3.3.1沉降计算
对聚泥成岛(排泥场)进行沉降计算,根据沉降量和设计标高确定土方超填量,沉降计算分为堆岛区自身沉降量和持力层压缩沉降量。聚泥成岛区自身沉降量按以下公式计算:
(8)
式中,Δp—自重应力;Es—压缩模量,取2.7MPa;H—分层土厚度;m—系数,取1.5。
持力层压缩沉降量根据以下公式计算:
(9)
式中,n—压缩层范围的土层数;e1i—第i土层在平均自重应力作用下的孔隙比;e2i—第i土层在平均自重应力和平均附加应力共同作用下的孔隙比;hi—第i层土厚度,mm;m—修正系数,软土地基取1.3~1.6。最终沉降量为两者之和。
西顺河片1#、2#聚泥成岛区沉降计算,假设以11.40m高程为平均基底,堆土至17.0m高程,13.5m以上土体采用自然重度,13.5m以下土体采用浮重度,计算最终沉降量0.5876m,超填高度取0.6m。老子山片3#排泥场位于洪泽湖湖区,持力层均为淤泥质土,基底以下分层土厚度1.5~3.5m,根据实测地质资料的e-p曲线求得各分层土压缩量,其余计算方法相同,计算最终沉降量1.956m,超填高度取2m。4#排泥场地质条件较好,最终沉降量计算成果为0.5445m,超填高度取0.55m。
3.3.2老子山聚泥成岛流态影响分析
3#聚泥成岛(排泥场)位于淮干入湖口位置,为分析聚泥成岛后对行洪的影响,采用MIKE21二维水动力模型进行流态分析。
(1)控制方程
二维水动力控制方程为笛卡尔坐标系(Cartesian Coordinates)下的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组(Navier-Stokes equations),该方程组由水流连续性方程、沿水流方向(x方向)的动量方程和垂直水流方向(y方向)的动量方程组成。
(10)
(11)
(12)
式中,η—水面高程,m;h—总水深,m;g—重力加速度,m2/s;ρ—水的密度;ρ0—淡水参考密度;f=2Ωsinφ—科氏力系数;Pa—大气压强;Sxy—辐射应力张量;S—点源排放量,g;us,vs—点源排放速度分量。
(2)离散方法
采用有限体积法对水动力和物质输运方程进行空间离散。在水动力方程和污染物传输(扩散)方程的时间积分使用显式差分法,为维持模型稳定,模拟时间间隔的选定Courant-Friedrich Levy(CFL)值小于0.8。对于笛卡尔坐标下的浅水方程式:
(13)
对笛卡尔坐标下的污染物运移方程式:
(14)
式中,Δx、Δy—x、y方向上的特征长度;Δt—时间间隔。
数值模拟区域中常有部分单元网格处在干湿交替区,设定湿水深度为0.1m,淹没深度为0.05m,干水深度为0.005m。设定模型上下游边界水位,确定区域内各单元的水位值,以此为初始条件运行模型直至流场稳定,提取该稳定流场作为模拟初始流场。模型计算网格如图5所示,现状和聚泥成岛后地形插值如图3—5所示。
图3 模型计算网格
图4 现状地形插值
图5 聚泥成岛后地形插值
(3)工况计算
分别对现状和退圩后的设计洪水位、非汛期正常蓄水位工况下,3#排泥场周边流态进行计算。计算工况见表5。
表5 3#排泥场周边流速流态计算工况表
现状设计洪水工况计算结果如图6—8所示,可见入湖口河道主槽流速明显大于湖区流速,淮仁滩上游河道分汊处水流流态较为平顺,主流归于河道主槽,主槽最大流速约0.64m/s;随着水流进入湖区,过流断面扩大,流速减小;淮仁滩区域由于圈围养殖流速很小,约0.08~0.12m/s。
图6 现状地形设计洪水位水深分布
图7 现状地形设计洪水位工况流速分布
图8 现状地形设计洪水位工况流态分布
现状正常蓄水工况计算结果如图9—11所示。可见计算区域流速及流态分布与上一工况类似,入湖口河道主槽流速较大,淮仁滩上游河道分汊处水流流态较平顺,主槽最大流速约为0.48m/s;淮仁滩区域由于圈围养殖流速很小,约0.06~0.12m/s。空白区域为水流未淹没区域。
图9 现状地形正常蓄水位工况水深分布
图10 现状地形正常蓄水位工况流速分布
图11 现状地形正常蓄水位工况流态分布
退圩后设计洪水、正常蓄水工况计算结果如图12—17所示。可见计算区域流速及流态分布与现状工况类似,入湖口河道主槽流速较大,湖区流速较小。主要区别在于,清退圩梗后对清退区进行整平处理,计算区域内河道、湖区流速分布更为均匀;由于淮仁滩的清退,上游河道主槽进入湖区的水流扩散角变大,水流直冲作用减少,利于保持3#排泥场的稳定。设计洪水工况,3#排泥场周边最大流速约0.45m/s,位于排泥场南侧的洪泽湖南线航道处;其他周边流速较小,约0.12~0.15m/s。正常蓄水工况,3#排泥场周边流速分布与工况3类似,最大流速约0.36m/s,位置与工况3相同,其他周边流速约0.08~0.12m/s。
图12 退圩后聚泥成岛地形设计洪水位工况水深分布
图13 退圩后聚泥成岛地形设计洪水位工况流速分布
图14 退圩后聚泥成岛地形设计洪水位工况流态分布
图15 退圩后聚泥成岛地形正常蓄水位工况水深分布
图16 退圩后聚泥成岛地形正常蓄水位工况流速分布
图17 退圩后聚泥成岛地形正常蓄水位工况流态分布
(4)流速流态影响分析结论
退圩实施后,由于下游湖区围埂清退恢复为水面,上游主槽流态较实施前改善明显,但主槽流速前后变化不大,设计洪水工况最大流速约0.64m/s,正常蓄水工况最大流速约0.48m/s,排泥场布置满足行洪排涝安全要求;下游区域水流扩散角变大,水流流速分布更为均匀,设计洪水工况3#排泥场近主槽最大流速0.45m/s,周边流速0.12~0.15m/s,正常蓄水工况3#排泥场近主槽最大流速0.36m/s,周边流速0.08~0.12m/s;下游区域整体流速较现状有所变大,但受区域大水面、浅滩影响,仍然可能发生局部淤积现象。
通过实施退圩还湖,采用迎湖挡洪堤防提标达标,结合生态修复等措施,使湖泊调蓄能力有效恢复、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通过采用淤泥原位固化技术,有效解决区域范围内洪泽湖历史圩区问题,营造自然景观生态。在江苏省洪泽湖综合治理中,结合退圩还湖,陆续实施周边滞洪区改造建设、实施洪泽湖环境生态综合治理,从恢复湖泊防洪减灾、优化配置水资源、维护湖泊的健康生态、提升湖泊沿岸自然环境各方面,改善区域环境,对保障洪泽湖地区经济社会与水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尚有一定不足之处,受历史人文资金等综合因素影响,圩区居民未能全面迁移,进行了逃避险规划,此项工作有待进一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