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振远
(中国墨子学会职业教育研究会 山东 滕州 277500)
墨子的工匠精神是墨子思想中人文与科技的交融,是我国职业教育理论的重要文化根基。墨子把工匠精神演绎到了极致:工匠精神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为一体,技艺才能炉火纯青。
墨子认为,一切设计、制作,都是为了利于百姓,这充分显示出墨子的民本思想。
第一,专业基础。劳动分工,能提高劳动效率,为国家、为百姓兴利。因为只有严格地分工,才能提高劳动效率。人人各尽其能,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发挥自己的业务专长。一是按职分工。“若筑墙然,能筑者筑,能实壤者实壤,能欣者欣,然后墙成也。为义犹是也。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耕柱》)墨子主张,无论“君子”或“贱人”,都必须“量其力所能至而从事焉”(《公孟》)。二是按技分工。“天下群百工,轮车鞼匏,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节用中》)天下各行各业的工匠,按各自从事所擅长的技艺进行分工。三是按能分工。“王公大人,蚤朝晏退,听狱治政,……士君子亶其思虑之智,内治官府,外收敛关市、山林、泽梁之利,以实仓廪府库,……农夫蚤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非乐上》)王公大人、士君子、农夫、妇女都是按能分工,按能服事。
第二,组织基础。纪律严明,是墨子工匠精神的组织基础。一是“巨子”制度。“巨子”是墨家弟子共同无条件遵从、拥戴的领袖。墨子是首任“巨子”,禽滑厘是二号人物。在墨子死后,孟胜、田襄子、腹韕等都扛过“巨子”大旗。二是共同努力。墨家学派有着严明的组织纪律,其成员服从“巨子”安排,在社会各界工作。做得好的,要受到奖赏,相违背的要受到惩处。为维护学派发展,成员要交纳社团费用,耕柱遗金就是实例。三是共同纲领。社团有共同遵守的法规,崇尚艰苦朴素、布衣粗食。社团内部以“墨者之法”为准绳,后来成为“巨子”的腹韕解释墨家“基本法”的内容时说:“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他自己的独生子杀了人,秦惠王有意赦免其罪,腹韕却不答应,严格遵照“墨家之法”将儿子处死。墨家社团纪律之严格,可见一斑。
第三,理论基础。墨子工匠精神的理论基础涵盖所有,主要内容有:一是伦理理论。主张人不分贵贱,都要互爱互利、明察是非、讲究信用、注重实际。二是认知理论。主张把知识分为“闻知、说知、亲知”三类。三是逻辑理论。提出“辩”“类”“故”等一套完备的逻辑概念,论述辩论的作用,阐述辩论的多种方式。四是自然科学理论。包含天文学、数学、几何学、光学、力学、医学等内容,主要集中在“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篇中。
第四,实践基础。墨子工匠精神的实践基础可谓兼具:一是社会科学。第一,“辩学”实践。墨子奠定了中国古代逻辑学的基础,墨子科学运用辩论方法,言语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他将辩难论说的手段列为七种:或、假、效、辟、侔、援、推。第二,政治方面的实践。墨子安排学生到各国实践治国理政。安排胜绰去齐国做官;派遣公尚过越国出仕;推荐高石子到卫国做官;命令禽滑厘防守宋城……。二是自然科学。第一,利民的桔槔。用直木立于地,一根横木交结于直木上。横木处于平衡状态,在一端加重量,这一端必下垂。第二,科技方面。通过小孔成像实验发现光的直线传播,第一次对此进行科学说明。第三,军事方面。研制守御器械:连弩车、转射机、冲车、罂听等。第四,医学方面。讲究公共卫生,重视环境洁净。在建造房舍、葬埋、建造公共厕所等方面提出具体措施和要求。
第五,成果基础。在墨子工匠精神的激励下,墨家学派取得了多方面、多层次的成果。多方面是指涵盖整个社会的全部人类生活;多层次是指既有高端前沿成果,又有低端利民成果。墨子不停留在一般知识和技能的简单传授层面,而是把普通匠人的技艺上升到理论层面,把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科学技术。墨子把这些技术知识又融入到教学、生产中去。如墨家学派关于几何学的研究,对点、线、面、体,圆的相交、相切等概念进行了概括;数学上的许多概念与欧几里德《几何原本》相符合,记述的数学知识与中国工匠几千年来实际运用的生产技术密切结合,变为尽人皆知、耳熟能详的基础性理论,如公元前四世纪“零”的发现、珠算定位之理、进位之法(十进位制);在物理学方面,对运动和静止等概念,从生活经验出发,运用推理能力和高度想象力,进行深刻论证;在天文学方面,对天体的运行、空间的远近和时间的久暂等问题都进行了论述。此外,墨家制作的桔槔、滑轮、斜面推物,服务于百姓的生产生活;在民用、城防建筑上,从“实用、节用”出发,以满足人们最基本的居住需要为目的;军事技能用于保家卫国,总结出6 种攻城战法、6 种筑城和守城战术。
第六,拓展基础。墨子重视开拓发展,重视质量提升。一是提出生产技能标准。“虽至百工从事者,亦皆有法。百工为方以矩,为圆以规,直以绳,衡以水,正以县。无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为法。巧者能中之,不巧者虽不能中,放依以从事,犹逾己。故百工从事,皆有法所度。”(《法仪》)二是发明“墨斗”。“墨斗”因墨子发明,故名“墨斗”,理论上接近于欧几里德几何学的思想。《经上》说:“直,参也。”直线是三点中有一点,恰好介于另外两点之间。三是光的直线传播。2016 年8 月16 日,我国成功发射自主研制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就是为了纪念墨子最早通过小孔成像实验发现光是直线传播的,比古希腊欧几里德(约公元前330—275 年)的光学记载早百余年。四是化学医学。墨子发明坑染布料之法,把自己对坑布技术的感悟上升到哲学高度写出《所染》;发明用“醯”保护眼睛来提高战斗力,《备穴》说:“盖持醯(醯,xī),客即熏,以救目”;利用废弃资源造福百姓,《迎敌祠》说:“狗、彘、豚、鸡食其肉,敛其骸以为醢(醢:hǎi,肉酱),腹病者以起”。
墨子工匠精神是建立在其哲学思想基础上的,充分显示了所具有的独特价值意蕴。墨子对未来有着远大的目标和信念,这是墨子工匠精神的支柱。
第一,科学管理。墨家工匠集团门徒数量巨大,主要来自手工业者,是个非常特别的学术组织与团体。在思想管理上,加入者认同墨家“兼爱”理念,能吃苦耐劳、心甘情愿、行义救民;在纪律管理上,严格、严明,墨家弟子无条件遵从领袖,自觉遵守“墨家之法”;知识管理是墨子工匠集团管理的重点,他们认识到知识是工匠得以成长的秘诀,是济民救世的良方。
第二,发展教育。特别是墨子的“职业教育”,表达了最原始的平等与持续发展观念。墨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职业教育” 事业的人。“能筑者筑,能实壤者实壤,能欣者欣”;“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耕柱》)墨子“职业教育”的分科施教,开启了工匠、平民教育的先河,教育内容完善,育人方法得当,拓展了“职业教育”的内涵。墨子从教育对象上进一步扩大了接受教育的群体、阶层,使更多人享受到了免费受教的权利;最重要的是,墨子的教育内容既包括农、工、商、军、士等行业知识,又涵盖了“轮、车、韗、鞄、陶、冶、梓、匠”等三十多个工种的知识,使科技、生活、生产、军事守御知识都有了系统的传承。
第三,爱民谨忠,就是为人民谋幸福。墨子在《节用中》说:“古者明王圣人,所以王天下,正诸侯者,彼其爱民谨忠,利民谨厚,忠信相连,又示之以利,是以终身不餍,殁世而不卷。”“爱民谨忠”是既爱民又谨慎,还忠诚;“利民谨厚”是为人民谋幸福要忠厚,说到做到;“忠信相连”是对人民忠心不二,忠于职守,还要讲诚信。
第四,崇德尚贤。墨子对工匠的要求是“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尚贤上》)。“德行”,体现为内修与外饰的完美统一;“言谈”,是个人内在才情与外在魅力的重要表征;“道术”,是人才培养的成功之路。墨子推崇十德: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崇尚和培育工匠精神:做到专业精神、职业态度和人文素养三者的统一;培养和掌握核心技能。
第五,军事才能。墨子的军事思想在墨子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是处于弱者地位的自卫学说。一是“非攻”。以“兼爱”为准绳,把战争严格区分为“诛”和“攻”,即正义与非正义两类。二是救守。倡导积极准备,力争做到有备无患,采用积极防御的思想,提出十二种防守战法。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墨子“善守御”,最突出的战例是“止楚救宋”。
第六,科学精神。梁启超感叹:“在吾国古籍中,欲求与今世所谓科学精神相悬契者,《墨经》而已矣,《墨经》而已矣。”(《墨经校释·自序》)沈有鼎说:“由《墨经》所包含的自然科学知识看来,可以知道《墨经》的认识论大大推动了人们对自然界的研究,它是中国古代唯物论的光辉照耀的灯塔。”(《墨经的逻辑学》)墨子工匠精神的科学因素,落脚点和出发点都在于“为天下兴利除害”,真正第一次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成为中国古代科技的高峰。墨子把科技与政治主张相联系,用科技知识作为兴利除害的武器。他之所以能够止楚攻宋,除了他杰出的雄辩才能外,更主要的是由于他掌握着当时最先进的守城器械。
墨子工匠精神的丰富内涵,闪耀着思想的光辉。
第一,德术兼修。“德术兼修”是墨子工匠精神的职业信仰。《修身》篇提到“德”有11 项修养指标:强志、重信、轻财、守道、明察、诚实、自省、实干、谦虚、睿智、无私。“君子察迩而迩修者也。修身见毁,而反之身者也,此以怨省而行修矣。”把别人当镜子来反省自己。《备城门》载,墨子造出的最早的守城器械抛石机,是利用桔槔“举之则轻,废之则重,若石、羽,非有力也”(《经下》)的原理,用匠术的创新制造出来的。培养工匠的职业信仰,要做到“德术兼修”,方法是“反之身”和反对空谈,强调身体力行。
第二,精益求精。“精益求精”是墨子工匠精神的职业态度。中国自古就有追求“精确”的传统,宋代朱熹提出“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磨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大学章句》)的解读。墨子的理论研究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使其在科技领域取得诸多成就,为中华民族增添了灿烂辉煌的科技成果,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墨家取得的科技成果,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一些发明创造的精巧程度令人惊叹,如弩机和纺织机械,而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墨家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精益求精是任何从业人员应当秉持的精神,也是“工匠精神”的基本素质要求。
第三,尚巧达善。“尚巧达善”是墨子工匠精神的职业理想。“尚巧”,是匠技和匠心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指在制造过程中追求技艺之巧。墨子提出“巧传则求其故”(《经上》),要求工匠勇于探求事物的原因,善于把握其内在规律,在制造过程中运用匠心独运的灵思锻造出精美的产品。“达善”,是指工匠竭尽全力提升自身的技艺水平,从而达到一种炉火纯青的至善境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乎“善”的规范准则早就被融入到工匠精神之中。墨子懂得“生财密,用之节”(《七患》)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这就是技术之“善”。技术要服务于人,“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鲁问》)墨子认为铠甲、盾牌等要轻便、坚固,车、舟等要能通达四方,这些都需要研发新工艺并不断改进设计。技术之“善”彰显了墨子的独具匠心和职业理想。
第四,强力从事。“强力从事”是墨子工匠精神的职业情感。“强力从事”(《非乐上》)之说,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和论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问题,即让工匠能够愉悦地参与劳动。墨子认为,天下之治和兴万民之利是大“义”,必须“强力从事”。墨家弟子承担了传义布道的重任,墨子也身体力行,强力说教。他重视生产,主张工匠们强力“耕稼树艺、纺绩织纴”,才能实现生财之大务。墨子身先士卒,亲自动手用三寸之木做成负千斤重的车辖;他创造的连弩车、抛石机等更是当时最先进的防御武器。毛泽东曾这样评价墨子:“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是比孔子更高明的圣人。”
第五,道技合一。“道技合一”是墨子工匠精神的职业境界。“为天下兴利除害”,这既是工匠发展的出发点,也是工匠追求的目标,因而带有重利贵用的价值取向。追求“道技合一”,增添了工匠们探索世界、征服自然、人生奋斗的精神动力。与“道”相对,“技”是有形的,是具体的途径和方法。在先秦诸子中,只有墨子对“技”予以重视,他在几何学、力学、天文学、军事科技、土木工程等方面都有超拔特出之处。真正的“道技合一”,是不以技艺为目的,而是通过“技”的过程来体悟“道”的真谛。庄子笔下的庖丁解牛,高超的技艺令人拍案叫绝。庖丁解牛的妙处并不在于其技艺,而在于其认识和体会,最终实现了“道技合一”。
第六,坚强自信。“坚强自信”是墨子工匠精神的职业风采。墨子是一位大爱无言的至圣匠师,因为他是中国两千多年文明历史上第一位站在最底层劳动者立场上说话的人,他是百家争鸣的第一个发声者,影响众多圣贤共同创造出百家争鸣的局面。“吾言足用矣,舍言革思者,是犹舍获而攗粟也。以其言非吾言者,是犹以卵投石也,尽天下之卵,其石犹是也,不可毁也。”(《贵义》)“天下无人,子墨子之言也犹在。”(《大取》)前者墨子用以卵击石、卵毁石在的比喻,说明自己学说的正确,体现了墨子的自信。后者墨子认为:天下没有继承墨学的人,但墨家的学说仍然存在世上。
墨子是一位善于创新的哲人,将创新寓于繁琐单调的工作之中,成为其成功的灵魂。
第一,思想创新。墨子思想创新的核心内容是“兼爱”,追求最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兼爱中》)墨子开出了“济民救世”的良方——“义”,不仅可以治国,更能救人。墨子在《兼爱下》中进行了分析:当时社会的病象是“国相攻,家相篡,人相贼”;病因是“君不惠,臣不忠,父不慈,子不孝”;病理是“强执弱,众劫寡,富辱贫,贵傲贱,诈欺愚”;对症下药为“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使天下成为太平的“兼爱”社会。
第二,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实现“兼爱”宗旨,改变工匠和平民百姓命运的方式和重要手段。“墨经”是中国第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巨著。中国社会科学院杨向奎教授说:一部《墨经》无论在自然、科学的哪一个方面都超过整个希腊,至少应该等于整个希腊。著名西方汉学家李约瑟对墨子极为推崇并高度赞赏:墨家的科学水平超过了整个古希腊。墨子发明了最早的飞行器,最早发现了光的直线传播。除了理论上的知识化、系统化,能工巧匠云集的墨家还制作、发明出辘轳、滑车等用于生产劳动的器械。墨子高明于一般工匠的地方,是他提出了系统性的科学理论,而没有仅仅停留在经验、实用层面。
第三,军事创新。墨子是能工更是巧匠,墨家机关术和守城术闻名古今。守城的机弩、抛投和遮挡器械,是一般工匠可望而不可及的;城防设施建造,更体现了墨子工匠精神的卓越。墨子更是历史上第一位人道主义军事家,他从“兼爱”天下、热爱和平的思想出发,反对大国以强凌弱、以大攻小的侵略战争,主张积极防御,防止大国侵略。他制作完善的防守工程和科学的防御武器,成为古代军事宝库中的瑰宝。墨家守城战法,在军事思想、战前准备、城防工程等方面都有系统论述,“墨守成规”是对其的浓缩和概括。有文献记载,墨子发明的连弩车、转射机、藉车(类似坦克)、云梯等使用于军事守御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在武器的发明应用上,更能体现出墨子的创新思想。
第四,认知论创新。墨子从工匠的实际效用出发,以感性认识作为其认识来源。墨子认为工匠的认知有四个层次:一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二是知道自己不知道;三是知道自己知道;四是不知道自己知道。《经说上》指出:“知:传受之,闻也。方不彰,说也。身观焉,亲也。”这是说知识的来源,“闻知”是得自传授的知识,分为“亲闻”和“传闻”两种;“说知”是由推理得来的知识,它不受地域(空间)的限制;“亲知”是亲身观察所得直接经验的知识。值得注意的是,将工匠群体小生产者的社会性直接转化为认知方法,这是墨子的伟大贡献。
第五,逻辑创新。墨子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重要开拓者,它奠定了中国古代逻辑学的基础。他第一个提出“三表法”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方法。“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于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非命上》)墨子的“墨辩”和印度因明学、古希腊逻辑学并称世界三大逻辑学。中国先秦时期的逻辑,以名、辞、说、辩为主要内容,以“墨经”的逻辑学为主要代表。在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墨经” 对逻辑学的贡献最为显著。
第六,工匠观创新。在先秦诸子中,墨子把百工之事当成“大人之务”,重视通过工匠的技术活动来实现利民厚生。一是提出了人与人之间是无差别、无等级的朴素的平等观。农民、手工业者和官吏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没有劳力者和劳心者之分,只是社会分工不同,都拥有阶层流动的机会。二是破除“唯技能、轻理论”的传统观念。墨子对工匠技艺产生的原因、机制、过程、方法,无论做何物,都要问个“为什么”,从逻辑上看,这是在确认“是什么”和“应该做什么”之后进一步追问“为什么”,体现了墨子的理性思考,涉及做的目的性,同时也对工匠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三是工匠技术有没有价值,取决于能否给国计民生带来帮助。工匠的任务是“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非乐上》),超过这一限界就是淫巧,就是对技术的滥用。怎么来判断工匠的实践呢?墨子采取的考核方式是“合其志功而观”(《鲁问》),把工匠的思想动机与行动效果两者结合起来;考核要注重其心志,更看重其成效;成效应以生利实用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