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道宗
(枣庄科技职业学院 山东 滕州 277599)
与儒家思想不同,墨家通过技艺传授和生产实践孕育了特有的工匠文化,形成了“崇德尚技,述而且作,尚巧达善”的工匠精神,在先秦百家争鸣时代中独树一帜,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 “要大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社会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工匠精神也于2016年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为了深入挖掘和探讨以墨子、鲁班为代表的工匠精神因子,对卓越匠心文化内涵的界定和基本特征的解读就显得至关重要。
“文化”一词起源于拉丁语Culture,原意是指人们对土地进行“耕作”、“加工”和“改良”。随着社会进程的不断推进,后来该术语也逐渐发生词义转换,“在西方,德语‘文化’一词常含有极深邃的精神意义,而英美一些国家的‘文化’一词常常寓含着社会的、政治的意义”。在中国古代汉语中,“文化”一词大致在“文治教化、礼乐典章制度”意义上使用。而在现代语境中,由于不同学者观察视角和理解偏好而见仁见智。《辞海》则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界定“文化”的内涵:“广义上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是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
要研究“匠心”,先来推敲“匠”字。“匠”是个会意字,“匠”的外框“匚”是“口”字旁向右,是能够用来装木工用具的方口箱子,其中的“斤”就是加工用的斧头,所以在古代只有木工才叫“匠”。随着社会发展,人们把凡是具有专门技术的人都称为“匠”,即为灵巧、巧妙之意。“匠心”一词最早出现在“文不按古,匠心独妙”(唐·王士源《〈孟浩然集〉序》),是指能工巧匠的心思,常指文学艺术方面所具有的创造性构思。
由于匠心文化总是形成于具体的历史文化传统之中,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对于匠心文化的理解也必然存在鲜明的差异。匠心文化在日本被称为“职人精神”,在德国被称为“劳动精神”,在美国被称为“职业精神”,在瑞士被称为“匠人精神”,在韩国被称为“达人精神”。我国对工匠精神的系统研究始于2016 年,不同的专家学者由于研究的出发点不同对工匠精神的界定也存在差异。我国学者普遍认为“匠心”是指职业层次上的工匠精神,体现出工匠所具有的积极向上的心性取向。依托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平台,以“匠心文化”为关键词进行精确检索(截止到2022 年3 月16 日),共找到学术论文16 篇,目前仍然没有相关的硕博士学位论文。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叶军峰提出匠心文化可以理解为合格技师应该具备的专业能力,依照国家职业标准,专业能力由专业基础能力、常规工种操作技能和专业核心技术等三个能力层次组成;刘卫红认为匠心文化从思想层面来看体现为爱岗敬业,从行为层面来看体现为专注持久,从目标层面来看体现为精益求精;余波提出匠心文化是墨子工匠精神在新时代的集中表现,是当代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诉求,在内容上匠心要“独具”,在获取手段和使用方法上匠心要“独运”,在未来发展趋势和走向上要“独到”;张婧强调在新时代大力提倡工匠精神成为一种时尚背景下,匠心文化是由工匠精神延伸和拓展而来,其核心内涵依然是精益求精、执着敬业和创新求变;曹胜强认为匠心文化是墨子鲁班工匠精神内涵的延续和扩展,由工匠创物、工匠手作、工匠制度和工匠精神构成的“四位一体”生态系统;高波指出匠心文化是优秀校园文化的重要分支,具有互动性、渗透性和传承性的特点,能够展现学生良好精神风貌和学校整体文化品味。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对于匠心文化的研究成果在某种程度上比较接近或相似。笔者认为,“匠心文化”是“文化”的一种特殊类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化”是属概念,“匠心文化”是种概念,可以借鉴“文化”的定义来界定“匠心文化”和“卓越匠心文化”。匠心文化是指工匠在生产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专业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是由匠心物质文化、匠心精神文化、匠心制度文化和匠心行为文化共同组成的“四位一体”生态系统。卓越匠心文化是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弘扬墨子鲁班工匠精神为核心,以培养大国工匠为目标,当代工匠所应该秉承的一种积极向上、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和理想追求,是由卓越匠心物质文化、卓越匠心精神文化、卓越匠心制度文化和卓越匠心行为文化所共同组成的生态系统。新时代卓越匠心文化根植于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民族文化血脉,体现了当代工匠追求真善美境界、达成个性完满和谐状态和最终实现自我价值,这与高职院校高素质技能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契合,是高职院校获得高质量发展必须长期遵循的办学行为准则。
卓越匠心文化来源于墨子工匠精神,在新时代背景下内涵更加丰富,这种文化需要工匠依靠自身的技术和技能,弘扬特定的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确立远大的职业理想与职业信念,因此,卓越匠心文化的基本特征需要从匠技、匠心和匠魂三个层面去理解和诠释:从匠技层面上来看,具有技能的专业性和技术的精准性;从匠心层面上来说,具有态度的执着性和人格的奉献性;从匠魂层面上来讲,具有方式的合作性和理念的创新性。(见图1)
图1 卓越匠心文化的基本特征
墨家在吸收和扬弃儒家教育内容的基础上,既注重社会科学,也重视自然科学的相关内容;墨子不仅是知识渊博的理论家和思想家,还是名副其实的造物设计家。他充分认识到教育对发展生产的作用,强调“教人耕者其功多”,教育弟子要掌握一定的生产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他重视实践,提倡“信身而从事”,主张“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认为人需要亲自去接触外界事物。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从中概括、总结出许多有科学价值的理论知识,善于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掌握了许多高超的技艺,改造了工农业生产技术,改进了城防守备工具,最终掌握了精湛的技能,体现出非凡的专业水准。在科技突飞猛进的当今社会,任何一项任务的出色完成不仅要求工匠具有广博的知识基础,更需要其具有完成该任务所应该具备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只有对自身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有比较透彻的系统了解和全面掌握,并能够将其熟练运用到实践中去,才有可能圆满完成任务。长此以往,工匠为了胜任自己的工作,就会把自己的一生都寄托在对专业技能水平的追求上,始终保持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积极向上的进取心,永远不会停止追求完美产品的脚步和对未知世界的热情。
《墨经》中关于几何学、算学、声学、力学、光学、机械制造以及对自然界的理性认识和精准技术在春秋战国时期均达到巅峰,也超过了同时代古希腊任何一个学派和任何一位科学家所取得的成就,墨子也被称为“中国的亚里士多德”。《墨子·法仪》中提到:“百工为方以矩,为圆以规,直以绳,衡以水,正以县。”墨子强调要表现出技术的精准必须以五者作为标准,才能够使所呈现的作品达到精致、精巧的程度。所谓精准性就是指误差小到最低限度,达到非常精确、精密、准确的程度。把事情“做完”不是目的,“做好、做精、做到最好”才是标准。精准技术代表了工匠的专业水准,直接反映出工匠的技术声誉。卓越工匠是一个创造者,他们不惜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在抓住事物主要矛盾及其关键程序的基础上,更加强调精益求精,反复改进产品工序和操作流程,从不放过任何一个微小细节,不容许出现任何一点差错,用精益思想来追求产品达到极致。
作为“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墨子最理解底层贫民生活的困苦与艰辛,将社会混乱根源归结为人与人之间的“偏爱”。为了实现心目中的社会理想,墨子主张“虽不扣必鸣者也”,长期致力于破旧立新,不遗余力、锲而不舍地宣传“兼爱”思想,主张建立一套符合小生产者、手工业者利益的新体制、新秩序。他力行实践,主张“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孟子·修身》),要求弟子“强力而行”,“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庄子·天下》以此评价墨子“以绳墨自矫”。卓越匠心文化强调工匠必须具有坚定、执着、专注的工作态度,需要他们把“匠心”融入到生产的每一步环节、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要求工匠们不是把工作当成谋生的手段,而是把职业看作一种人生追求,当作一种把每个细节都要做到极致的信仰、使命和渴望。具有了这种心态、理想和信念,当工匠们面对再苦、再累、再艰巨的工作任务时,就不会感到枯燥乏味,而是时刻保持一种永不满足的进取心态去追求独具匠心的特色,乐此不疲地用精湛的技艺来成就非凡的作品,专心致志地用工匠精神赋予成果以灵魂和生命,自然也会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倍加尊重、呵护和敬畏,全神贯注地去实现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能实现的梦想。
墨子以解救苍生为己任,内心时刻有悲天悯人的情怀,从来不计较报酬和回报,倡导“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提出庶人、士、三公诸侯、天子,人人都必须“竭力从事”。当听说楚国国君请巧匠鲁班设计制造了攻城用的新式工具——云梯准备攻打宋国这一消息时,他便不畏风霜劳苦,步行十日十夜,从远在千里之外的鲁国来到南方的楚国,用智谋及时阻止了一场生灵涂炭的战争。孟子曾经高度评价墨子为“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这充分体现了墨子所具有的非凡的担当意识、“强力而行”的敬业精神和“乐于奉献”的无私品格。奉献精神是卓越匠心文化在品德维度的基本要求,是衡量一个人对工作投入程度的重要标准,是指工匠把本职工作当作崇高事业来对待,把职业作为事业的追求、人生的使命和生命的守望,追求的不是利益。在这种人格力量的感召下,工匠们就会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使命感,就能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前途紧密结合起来,遇到困难时就可以表现出非凡的耐心和定力,能够进行持续探索和不懈追求,不断从成功中获得成就感、幸福感和自豪感。
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认为团队内部只有“爱人若爱其身”、“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才能赢得相互尊重;团队之间只有“今重不为不义攻国”、“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才能取得双赢局面。墨家作为一个工匠集团,恪守着同一套严格的内部行为准则。但是,他们又意识到在经济较为落后的社会里,单凭自身力量去完成所有任务几乎是不可能的,他们又利用共同训练模式组成了若干个“集团式主体”来应对复杂活动。在充满激烈竞争的当今社会,同行业内部既存在着竞争,更存在着合作,因为未来的发展不只是竞争的对立,未来的行业是共赢的状态。无论是团队内部还是团队之间都允许善意的竞争,需要凭借着技巧、品质和经营取胜。成功不是打败同行,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生产工序更加复杂、产品流转更加迅速、技术含量更加高深、工艺更加先进,现代化的生产不可能由一个人单打独斗地来完成,团队的力量、作用和价值显得越来越重要,需要个人及时融入团队,必须与竞争对手联合起来借助于集体的力量才能最终实现预期目标。工匠在拥有志向相同、目标一致、和谐统一的“命运共同体”中精诚合作、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使团队高效运转,个人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将会取得更大进步。
与儒家“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墨子倡导“吾以为古之善者则诛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的创新理念。他以辩证的观点来看待“述”与“作”之间的关系,认为“述”是“作”的基础,而“作”是“述”的发展,就是实实在在的实践创新活动。他在继承前人智慧的同时,又突破陈规,创立了自己的学说;不仅在理论上强调创新的重要性,在实践中更践行了创新原则,积极投身于发明创造,先后发明了地话器、万花筒、活塞风箱、弩机等,研制了弹道、风筝,成为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用实际行动践行“创新意识”的思想家。庄子高度评价墨子“好学而博,不异,不予先王同”。墨子“令诸子百家和同时代的古希腊自然哲学家望尘莫及,固有‘科圣’之称。”强调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通过生产劳动和科学实验等实践活动,方可生发出许多原创性发明和创新成果,才能培养出担当重任的能工巧匠。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一个卓越工匠需要与时代共发展、同进步,持续不断地为产品添加新元素、开发新技术,才能紧跟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脚步。卓越匠心文化与创新精神在本质上是同源的,创新精神是工匠精神的灵魂,在追求完美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是卓越匠心文化的内在要求。
由于卓越匠心文化根植于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墨子、鲁班工匠精神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和延伸。同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不同于普通本科教育的特殊性质和特定任务,如何在高职教育中培育卓越匠心文化,这应该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发展的过程,还需要对卓越匠心文化的内涵与特征进行深化和细化,还要进一步综合考虑相关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