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祥玲
(枣庄市峄城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山东 枣庄,277300)
颅脑损伤是一种创伤性疾病,大部分是由于暴力直接或者间接地作用于人体头部所导致,致残率、致死率都相对较高。主要的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患者会产生嗜睡、朦胧以及昏迷的症状,还会发生头痛、呕吐的症状,身体会出现明显的血压下降,脉搏浅弱、呼吸微弱的情况。一旦颅脑受到损伤,应该及时地进行治疗,但是在治疗后还会有明显的并发症发生,影响着患者的生活。因此,对颅脑损伤术后患者进行有效的、科学的护理干预是目前临床中重要的内容之一。临床中针对颅脑损伤患者主要采用常规护理的方式,但常规护理不足以满足患者需求。临床护理路径以患者为中心,通过以患者为护理的中心,分析患者实际情况并给予相应的临床护理路径。基于此,枣庄市峄城区人民医院选取2018年1月~2020年5月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80例进行研究分析,报告如下。
选择2018年1月~2020年5月枣庄市峄城区人民医院接收的80例接受颅脑损伤术后第一天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抽签法平均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年龄19~54岁,平均年龄(35.65±3.31)岁;女17例、男23例。研究组年龄21~57岁,平均年龄(36.01±3.83)岁;女19例、男21例。两组颅脑损伤术后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颅脑损伤术后患者均自愿接受调查,且已签署知情通知书。本研究经过枣庄市峄城区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
纳入标准:①经颅脑影像确诊为颅脑损伤;②能够进行正常的沟通;③无药物过敏史。
排除标准:①伴有严重的呼吸障碍;②伴有器官衰竭;③患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④在手术前大量服用镇静剂或醉酒。
1.3.1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
在入院后,评估患者身体的基础指标,指导患者正确用药,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详细记录,并根据情况进行相应的基础护理。包括用药指导、疾病知识宣导以及简单的心理疏导。
1.3.2 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路径式早期康复护理方式
(1)根据《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2011完全版)》的相关措施进行指导护理,家属和患者要共同参与,在患者入院当天,应该由治疗医师、护士、家属和患者共同进行康复目标的制订,并制订护理路径。责任护士将锻炼方法教给患者并监督其每天的训练内容,并进行健康教育。评估患者的护理内容掌握程度,记录日常训练内容。康复医师每周应该进行一次会诊,对于训练的不足之处进行指导,完善整体的训练计划。
(2)根据路径护理计划具体实施措施如下:制订路径式早期康复干预措施。入院当天: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由责任护士、患者家属及康复师共同制订康复目标,以表格形式制订具体干预措施,由责任护士督促患者及家属完成训练内容。目标:让家属了解康复训练措施,了解长期卧床易出现的并发症及早期锻炼的意义和必要性。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24 h:保持肢体功能位,防治肢体痉挛,保持上肢伸展位、下肢屈曲位、双足中立位,减少侧卧位,并且保证定期翻身,2 h/次;对患者家属或照顾者进行康复训练方法和健康知识教育。目标:让患者处于良肢位,让家属或照顾者掌握康复锻炼方法。生命体征平稳2~7 d:①刺激促醒:对昏迷患者实施皮肤、语言、音乐刺激,促进患者快速苏醒;②肢体按摩:沿着上肢桡侧、尺侧刺激线从上往下按摩,并屈曲内旋、背侧按摩;下肢沿着胫内刺激线从上往下按摩,按揉大腿内侧肌肉,轻度按揉腘窝部位,约20 min/次,3次/d;③被动关节训练:按照近端大关节到远端小关节依次进行,上肢肩关节外展、外旋,肘、指关节屈伸运动,下肢做髋关节外旋,膝关节、踝关节和足趾关节屈伸运动,3遍/次,2次/d。目标:促进患者苏醒;防治压疮、血栓等并发症;防止关节发生畸形或挛缩,保持患者正常肢体功能。生命体征平稳1~2周:①主动动作训练对意识仍不清醒者继续进行刺激促醒,对清醒者进行简单的动作训练,依照顺序练习,如用患手托碗、患手洗脸、擦脸、患手梳头、床上练习腹式呼吸、非抗阻腕关节和踝关节主动或被动活动、抗阻腕关节和踝关节活动、床上不靠坐、在帮助下自己进食、洗漱和坐厕、有依托站立、无依托站立、床边行走、走廊行走等;②语言训练:从喉部发音开始,诱导其发音,汇成语言后,再让其听简单的词或句。目标:能让患者进行简单的运动和交流。生命体征平稳2~12周:①加强锻炼:如上下楼梯、步行、慢跑、走跑交替、打太极拳等;②加强语言训练:向患者提出简单的问题,用身边熟悉的东西反复提问,反复训练。目标:监督患者正常锻炼。两组患者护理干预时间均为3个月。
评估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心理状态、运动功能、认知功能、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
①心理状态
抑郁状态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总分为100分,临界值为53分,轻度抑郁为53~63分,中度抑郁为64~73分,重度抑郁为 >73分;焦虑状态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定,总分为100分,临界值为50分,轻度焦虑为50~60分,中度焦虑为61~70分,重度焦虑为>70分,分值越低,心理状态越好。
②运动功能
分为上肢运动功能和下肢运动功能,使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表(FMA)对患者的运动功能进行评分,其中下肢功能表共6个项目,上肢功能共8个项目,使用Likert 3级评分法,进行计分,充分完成计2分、部分完成计1分、不能完成计0分,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患者的运动功能越好。
③认知功能
评分内容包括空间知觉、思维运作等内容。使用Loewenstein认知功能评定表进行评分,总分为24分,每项最低1分,最高6分,由评定员进行询问并评定,分数与患者的认知功能成正比,分数越高,认知功能越好。
④生活质量
使用生活质量评分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分,满分为70分,共四项,分别为物质生活、社会功能、心理功能、躯体功能,评分越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
⑤护理满意度
采用枣庄市峄城区人民医院自制的调查问卷对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评定,内容包括:调查表内容包括环境、护士服务态度、护理操作水平、能否经常巡视、沟通交流、护士仪表6项指标。分值范围0~100分,<60分评定为不满意,60~90分评定为一般满意,>90分评定为非常满意,满意度=(一般满意+非常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护理前,两组患者抑郁、焦虑分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抑郁、焦虑分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比较 (,分)
在进行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以及下肢运动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进行护理后,两组数据均有明显的提高(P<0.05),研究组的数据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分)
在进行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空间知觉、思维运作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认知功能比较 (,分)
在进行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 4。
表4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分)
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n(%)]
颅脑损伤是临床常见的神经外伤类型之一,有可能单独发生,也有可能合并其他伤情存在。颅脑损伤的常见原因为交通事故、工伤事故、高处坠落、跌倒等,一般表现为意识障碍、头痛、呕吐、瞳孔散大等症状。很多颅脑损伤患者在进行抢救后,仍然会有不同的后遗症(如功能障碍等),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健康。术后护理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CPN(临床护理路径)作为循证医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也是一种全新的治疗护理模式,是指针对某种疾病,由医院多名医务人员一起制订的一个具有准确时间要求、严格工作流程的护理、康复、治疗及监测计划,从而达到减少资源浪费,让患者获得最优医疗服务,加快康复进程的目的。
临床研究经验显示,发生颅脑损伤后的前三个月是进行运动功能恢复的最佳阶段,所以临床中逐渐开始重视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的护理工作,常规的护理模式重点集中在康复期的康复训练,效果并不理想。研究显示,路径式早期康复训练能够弥补常规护理的不足,可以促进患者神经元的再生以及其脑组织的恢复,有助于病灶周围细胞的重组再生,提升神经功能的恢复速度。该方法能够根据患者的病情,制订康复训练计划。在护理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鼓励患者,以此提升患者的康复积极性;对患者的家属进行护理方式和训练方式的指导,提高家属的护理技能,从而保证患者的康复训练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抑郁、焦虑分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的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均较护理干预前有明显的提升(P<0.05),并且研究组的提升效果更加明显,能够有效地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有关文献的报道结果基本相符。由此说明,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应用路径式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十分确切,不仅可以调节患者的心理状态,改善患者运动功能,还可以提高患者认知功能及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荐应用。
综上所述,路径式早期康复护理能够广泛应用于颅脑损伤术后患者的护理中,可显著改善患者心理状态,促进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患者认知功能及护理满意度,但本次研究所选用的样本量较少,后续应加大样本量进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