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剑鸣
公元前239年(秦王政八年)的一天清晨,秦国国都咸阳突然显得比平时热闹起来。不少人跑到城东的市区,既不是来买卖东西,也不是来散步,而是来看稀罕。原来,在咸阳的市门之上,公布了一部书,还有一个告示。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纷纷赶到市区来看的,就是这部书和这份告示。
原来那写在数千支简上的,就是吕不韦组织编写的《吕氏春秋》。而《吕氏春秋》旁的那个告示内容是:现将《吕氏春秋》全文公布,欢迎指正,有能增损一字者,给以千金的赏赐。
在这个告示之上,果真有明晃晃的一大堆钱放在那里,据说这就是“千金”,谁若能改动《吕氏春秋》中的一个字,立即按告示中宣布的兑现,将“千金”拿走。
这的确是件惊人的事,难怪今天咸阳城像一锅开水一样都沸腾起来了,众人奔走相告,议论纷纷。“千金”,毕竟是个巨大的数目,只要能改动一个字,就可以得到这么多钱,怎能不使人激动呢?于是,围在市门前的人越来越多,有的一字一句地阅读《吕氏春秋》的全文,有的反复琢磨着告示的内容。就是不认字的也垂涎欲滴地瞪着两只眼睛,望着那一大堆诱人的钱不愿离去。每个人脑子里都不免浮想联翩,激发出发财的美梦。市门上的《吕氏春秋》以及其旁的告示和“千金”,成了咸阳城人人谈论的热门话题,成了人们注意的焦点。
但是,时间一天天过去,好奇的观众越来越少,站在市门前阅读《吕氏春秋》的人也逐渐散去,一直到最后也没有一个人提出改动这部书的一个字,那令人动心的“千金”原封不动地仍旧放在那里,没有谁能把它拿走。
《吕氏春秋》果真写得那么好,连一个字都无法改动吗?当然不是!是咸阳城的人水平都不高,挑不出这部书的毛病吗?也不是!那究竟为什么没有人能更动《吕氏春秋》的一字呢?这个问题在当时的资料中找不到答案,成为吕不韦历史中的又一个谜。
不过,这个谜不难解答。之所以没有人指摘《吕氏春秋》瑕疵,不是别的原因,而是因为人们知道这是相国吕不韦主编的。大家都明白,尽管告示写明“有能增损一字者与千金”,实际这是一种自我吹嘘的手段,不过标榜此书完美无缺、无可指摘而已。若真有信以为真的书呆子,当场挑出毛病,谁知道后果会如何?说不定拿不到“千金”之赏,反而会惹来杀身之祸呢!
这就是《吕氏春秋》公布后没人更改一字的真实原因。
这个原因虽然是推测出来的,但却是合情合理的。首先明确提出这个看法的,是在《吕氏春秋》首次公布二三百年以后,生活在东汉时代的王充(公元27年—约公元97年)。这时的吕不韦早已不在世,他的党羽也早都死光。好学深思的学者王充,在研究了历史和《吕氏春秋》之后指出,吕不韦当时的权势如日中天,以他的名义写的这本《吕氏春秋》悬在市门之上,在场的观众害怕吕的权势,尽管能看出书中的毛病,谁敢公开指出呢?
又过了一百余年,到东汉末有一个大学者高诱,首次对《吕氏春秋》作系统、详尽的注。在高诱的注中,就挑出十一处错误(见《吕氏春秋》高诱注)。这些错误中,有的是字、句、称谓的错,有的则是跟事实有出入。
《吕氏春秋》的确有不少错误和不足之处。不过,综观这部大著,结构整齐、内容丰富,在当时也属于极有价值的作品,对以后的影响更深,不失为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
吕不韦在秦王政八年将《吕氏春秋》公布于市门,并千金悬赏,难道仅仅为了自我吹嘘吗?非也,选在这个时间公布《吕氏春秋》,吕不韦经过了深思熟虑,反复思考,有计划、有目的安排,是有其特殊用意的。
自从公元前249年庄襄王上台后,吕不韦便以相国的身份执掌秦国大权。公元前246年,十三岁的秦王政继位,吕不韦更以“仲父”的地位进一步控制朝政。
这期间,秦国的实权完全操控在吕不韦手中,尚未成年的秦王政只不过是个傀儡。可是,随着岁月流逝,吕不韦一天天老下去,秦王政则逐渐长大成人,到公元前239年(秦王政八年)嬴政已经是二十一岁的青年,按秦国的规定,青年国君到二十二岁时就要举行加冕礼,戴上一顶表示进入成年的帽子,从此就要亲自处理政务,而“辅政”的吕不韦也应当还政于秦王政。如果即将亲政的秦王是个有为的君主,或不愿受人摆布的國王,那么吕不韦不仅会丧失以前的一切权势,而且会遭到清算。惯于独揽政权的吕不韦自然不愿落到这个地步,他大约已经察觉秦王政并不是一个可以任意摆布的软弱国君,甚至可能是自己最大的政敌,而自己又不敢公开篡位取而代之。怎么办?只有加紧对秦王政的控制。
《吕氏春秋》抢在秦王政二十一岁时公布,其目的之一就是向秦王政示威。他用千金悬赏的办法向秦王政发出讯号,令他知道,自己作为一个相国,对秦国百姓的威慑力究竟有多大!《吕氏春秋》公布后无人敢更动一字,这就表明没有人敢公然反对他。用这种办法要这位年轻的国君了解吕相国的势力,从而不敢稍有反抗。
公布《吕氏春秋》的另一目的,还在于暗示秦王亲政以后,要像古代传说中的颛顼对待黄帝那样,接受吕不韦的教导。《吕氏春秋》一书的序言《序意》中写道:“良人请问十二纪,文信侯曰:尝得黄帝之所以诲颛顼矣……”示意吕不韦像黄帝教导颛顼那样,要将自己的主张强加在秦王政身上。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目的乃是,《吕氏春秋》作为吕不韦个人对人生、宇宙、政治等重大问题的基本看法,既是他本人思想的代表,也是吕不韦执掌秦国十余年大政的施政纲领和指导思想。在秦王政即将亲政之前,公布《吕氏春秋》,实际上是将吕不韦的思想、观点和政治纲领系统、全面地向秦王政坦露,希图秦王政按照他的思想和政治路线继续走下去。
(摘自《商人相国:吕不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