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玲◇
2018 年,“专业思政”概念的提出标志着立德树人的具体要求已经从课程延伸至更加广泛的教育空间和教育环节。2020 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高等职业学校要结合专业分类和课程设置情况,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①《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020-06-01.。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大类,旅游大类包含旅游和餐饮两个类别,涵盖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会展策划与管理、智慧景区开发与管理等18 个专业,是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技术技能人才供给的主要渠道。厘清“专业思政”和“课程思政”之间的逻辑关系,明确职业教育从“专业思政”到“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突破高职旅游类专业“专业思政”的实施困境,构建高职旅游类专业“专业思政”育人模式是全面提高旅游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
专业是课程的顶层设计,课程是专业的实施载体,从“课程思政”到“专业思政”是职业教育从专业的视角统筹规划和系统推进思政育人,是思政育人的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是教育回归初心的必然,具有深刻的价值意蕴。
“课程思政”是以课程为单位,组织课程教学团队,制订课程思政育人目标,通过挖掘课程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各类课程中的教学活动。课程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载体,对应产业和产业集群中的岗位核心能力。从“课程思政”到“专业思政”有利于职业教育以产业人才需求为切入点,以专业人才核心素养为引领,根据不同专业类别系统规划专业思政育人目标,确定各课程模块和各门课程之间互相补充且重点清晰的课程思政目标,形成专业思政目标体系,为各门课程制订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拓展课程思政教学平台奠定基础。
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融入是课程思政实施的前提和根本,以课程为单位实施思政教育,难以避免各门课程思政各自为政的局面,易造成课程思政元素的碎片化和重叠化。从“课程思政”到“专业思政”有利于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尊重各类课程的内在逻辑,注重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整体性设计,通过积累和丰富课程思政素材,搭建课程思政资源平台,将思政元素有指向性地融入思政课、通识课、专业课和创新创业课,构建各类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实现以专业为引领的课程思政全覆盖和课程思政实施流程全贯通,形成课程与课程之间育人的协同效应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局面。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是职业教育的三大职能。从“课程思政”到“专业思政”有利于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穿职业教育各个层面①楚国清,王勇:《“课程思政”到“专业思政”的四重逻辑》,《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22年第1期。,拓展职业教育的育人平台,构建职业教育的“大思政”格局。在人才培养层面,专业思政有利于打破思政课、通识课、专业课和创新创业课之间的壁垒,为组建思政教师、通识教师、专业教师、行业兼职教师四位一体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搭建平台,提升专业思政育人成效;在科学研究层面,思政教育的融入有利于专业育人价值理念的健全和思政育人成果的提炼;在社会服务层面,思政教育的融入有利于思政育人理念从学校向行业企业延伸,对激发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企业兼职教师的思政育人意识,推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具有重要意义。专业思政通过课程思政人才培养助力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反哺人才培养,最终形成思政育人平台的拓展化。
综上,职业教育层面的专业思政是以专业核心素养为引领,通过构建专业思政目标体系,搭建专业思政实施平台,以课程思政为载体,分类推进思政育人,最终实现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总目标。
价值理念是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为课程思政的推进和实施提供方向指引。核心素养作为人才培养的引领和抓手,是课程思政价值理念凝练的基础。2016 年我国正式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核心素养归纳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涵盖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18 个基本要点。高职旅游人才核心素养是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学生在接受旅游职业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纵观各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基本均能针对旅游业发展需要提炼专业核心能力,但对“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核心要义表现不足,对学生个人终身发展的关注度不够,对学生的必备品格缺乏针对性凝练。
高职旅游类专业课程思政目标体系的不健全首先体现在专业群层面缺乏体现旅游职业教育价值理念的宏观目标规划,导致专业群各专业的思政课程、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创新创业课程未能在专业群宏观目标的指导下,精准定位课程类别、思政目标。在课程层面,表现出课程思政目标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课程与课程之间缺乏协同性,具体课程的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缺乏课程思政目标的指导,最终造成专业和课程的课程思政无法形成育人合力。
教学内容是课程思政的实施载体,是专业思政目标体系的具体指向。高职旅游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应指向学生未来从事的旅游职业,在创设职业情景中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融合。但从目前各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实践中不难发现,旅游职业本身就肩负着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红色革命精神、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继承先辈工匠精神等任务,这使旅游类专业课程具有丰富的思政元素,但也呈现出思政元素碎片化的特征,丰富而庞杂的思政元素缺乏从专业视角提纲挈领地系统化梳理和目标性整合,从而造成各门专业课程缺乏思政主题,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流于形式,课程间思政目标缺乏逻辑递进,影响了旅游类专业立德树人的综合效果。
师资队伍是课程思政的实施主体,更是专业思政实施效果的决定因素,在推进课程思政过程中构建立德树人共同体是保障实施效果的前提。高职旅游类专业课程思政师资团队由思政课教师、通识课教师、旅游专业课教师和旅游行业外聘教师四类主体构成。各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课程思政”实施主体结构性失衡、缺乏协同性、思政元素挖掘能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
体制机制是专业思政实施的保障,决定着专业思政能否高质量推进。从高职旅游类专业“课程思政”实施的实际情况来看,国家层面,教育部出台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各级教育部门均积极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示范教学团队、示范专业和优秀案例评选。但在学校层面,课程思政组织机构仍然缺乏;职能部门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激励机制和制度保障尚未健全;教学单位常态化开展课程思政专题教研、搭建教师课程思政学习平台、开发课程思政数字化资源等方面的保障机制仍有待完善。
凝练旅游人才核心素养是高职旅游类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前提,它必须落脚到具体学段和明确学科或专业才真正具有实践操作意义。高职旅游类专业课程思政的价值理念应遵循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统领,以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着力点,既关注学生个人的终身发展,又关注旅游行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课程为载体,以各类教学活动为行为指向,循序渐进地融入旅游职业教育的全过程。
根据新时代旅游人才所需的核心素养,明确旅游人才须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适应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新需求,按照专业群“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顶层可选”的思路①王荣,张斌,李曙生:《基于专业群的高职机电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教育与职业》2017年第16期。,科学、合理地重构高职旅游类专业课程体系是高职旅游类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载体和基础。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底层共享平台课、中层分立核心课和顶层可选拓展课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分别承担着培养职业认同、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的课程思政任务。
推行教学改革是高职旅游类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切入点和重要抓手。根据旅游类专业核心素养和培养目标,以课程为单位组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通过集体备课、定期教研,凝练课程思政主题,积累专业课程思政素材,制定融入课程思政的课程标准和融入思政元素设计的教学实施方案是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第一步。
在专业课程中遴选思政主题明确、思政内容与旅游专业培养目标结合紧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内容以及教育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应以专业教学资源库为平台,通过“课程思政专栏”的方式建设课程思政数字化资源库,展示课程思政优秀教学视频。同时,结合区域红色旅游资源,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育人功能,建设“红色基因”实践基地。挖掘实践基地的“红色基因”,围绕红色精神,通过行业认知、课程实践、职业竞赛、校园文化活动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育人活动,打造具有旅游类专业特色和丰富内涵的“红色基因”实践育人精品项目,教育引导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实践能力、树立家国情怀、文化自信和职业认同②王静,严旭阳,李白,罗映霞:《立德树人,培养新时代旅游青年》,《中国旅游报》2020年10月26日。。
教师的意识是课程思政的基本前提。应组织旅游类专业课程教师团队深入梳理课程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的教学内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合理挖掘思政元素,做好相应的教学设计,进一步营造“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育人氛围,增强教师课程思政意识。
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是以课程思政为平台,由思政教师、通识教师、专业教师共同组成,专兼职教师协同配合的跨学科、跨部门、跨院校的教师队伍,是职业院校立德树人的共同体。旅游类专业应按照专业课程基础知识相同、技能领域相近的原则,组建课程思政教学组,选择教学组中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好的教师组建年龄、职称、双师结构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开展院级、校级、省级的课程思政团队梯队建设。
专业思政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有组织地有序推进。高职旅游类专业应主动对标《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根据学校课程思政评选标准和评价体制,优化教学评价,建立学生评教、教学督导、教学展示等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①王子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的逻辑起点与路径构建》,《职业技术教育》2021年第35期。,将课程思政融入学院、教师和学生的各类考评中,形成课程思政建设激励机制。
在管理制度方面,应建立主讲教师负责制,由专业课程主讲教师担任课程负责人,其他课程教师、思政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共同参与课程思政建设;建立专业教师与思政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等思政工作者集体备课制度;建立课程思政定期听课评课教学研讨制度;建立课程思政的激励制度,定期开展课程思政赛课活动,以赛促研,以研促教;实施教师评优争先的师德一票否决制度,完善老带新教学梯队。
高职旅游类专业在完成“课程思政”到“专业思政”的进阶后,应遵循职业教育规律,以旅游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为着眼点,以党建为引领,以专业思政价值理念为主线,突出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思政育人双主体地位,以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为平台,搭建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技能大赛、校园文化活动四大课程思政阵地的“一引领一主线双主体三平台四阵地”高职旅游类专业思政育人模式(如图1 所示)。
图1 高职旅游类专业思政育人模式图
基层党组织作为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基础,关系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各项事业发展,在开展课程思政工作中承担组织实施责任;在转变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和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能力中发挥指导作用;在思政课程、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协同育人中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在建立相应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中发挥监督保障作用。高职旅游类专业在思政育人中应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以“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逻辑起点,围绕旅游行业职业认同、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美育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专业教育,形成以党建促专业、以专业促党建的良性互动。
高职旅游类专业应结合专业特点,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全覆盖、分类别、有计划”地开展课程思政课程建设。课程思政课程建设应以思政课程为基础,以通识课程为支撑,以专业课程为依托,以创新创业课程为延伸,构建思政课程、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创新创业课程“四位一体”的课程思政目标体系(如图2 所示)。思政课程发挥思政育人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大学语文、美育、大学生心理健康等通识课程以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提升综合素质为目标;在专业课程领域,高职旅游类专业应根据旅游业作为服务业的产业定位,聚焦旅游传播文化、服务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职业使命,深挖课程思政元素,构建起职业认同—职业精神—职业素养三层次的专业课程思政价值体系;创新创业课程以增强学生创新精神与创造意识,培养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为目标。由此,四类课程在课程思政育人中承担不同育人功能,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实现思政课程与各类课程同向同行,形成课程思政教育闭环。
图2 高职旅游类专业“四位一体”课程思政目标体系
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高职旅游类专业应积极与各类旅游行业组织和旅游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通过校企共建师资队伍、校企组建工作室、校企探索学徒制等路径,借助红色旅游景区、企业真实项目、“金牌导游”师傅等课程思政资源,将企业在爱岗敬业、锐意进取、创新意识、工匠精神、劳动教育等方面的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各门专业课程,并通过实践教学、实习实训等教学环节构建由专业教师和项目师傅共同指导的“双导师制”,使企业和学校共同成为立德树人的主动参与者和成果分享者。
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是课程思政实施的重要抓手。高职旅游类专业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应以师德师风为基础,以“懂教育、善教学、长实践、能科研、会服务”的教师团队建设为引领,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榜样作用,鼓励高职称、高学历、经验丰富的老师在课程教学、教育管理、实践操作、教研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帮助和指导年轻教师成长,营造教师队伍师徒传承的良好氛围。在教法改革方面,应积极推动“岗课赛证”融通综合育人,践行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和“1+X”证书与职业核心课程的“课证融通”。
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技能大赛、校园文化活动是专业教学的四大平台,同时也是专业思政育人的四大阵地。高职旅游类专业除课堂教学主阵地外,还应设计课程实训、专题实训、综合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和职业精神;通过构建“校赛—市赛—省赛—国赛”纵向贯通和“导游讲解类—专题策划类—创意设计类”横向拓展的以赛促教实践体系,在大赛中锤炼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组建红色讲解队、党史宣讲团、志愿者协会等各类学生社团,通过党史知识竞赛、主题辩论赛、主题演讲赛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各类教学平台中,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
旅游行业正处于从“单一产业”的格局转向“旅游+”“+旅游”的大文旅格局,文旅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和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新格局对文旅人才不断提出新的要求。高职旅游“专业思政”既要立足专业实施思政育人,更要跳出专业,聚焦产业发展新需求,动态调整专业思政新方向,在不断探索中持续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三大核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