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 敏, 梁欧孜
(桂林理工大学 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伴随着乡村旅游和城市周边游的发展,民宿作为一种了解地方文化和体验当地自然环境的住宿方式,在旅游业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民宿研究成为学者关注的热点。民宿起源于欧美,以英国的B & B(Bed and Breakfast)和美国的Homestay为代表,也有用Family Inn、Homestay、Family Hotel、Guest House、Hostel等词汇来表示民宿。国外学者认为民宿是建在乡村,为游客提供自然环境、餐饮等旅游住宿体验[1]。国内民宿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民宿名称尚未统一,出现民宿[2]、家庭旅馆[3]、农家乐[4]、客栈[5]等提法。随着国内对民宿的关注度越来越高,2019年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出台《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将民宿(Homestay Inn)定义为利用当地闲置资源,主人参与接待,为游客提供体验当地自然、文化与生产生活方式的小型住宿设施,标志着我国民宿学术研究进入高潮期。迄今有不少学者总结梳理我国民宿研究特点和趋势,但随着民宿的快速发展,民宿研究逐渐呈现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发展趋势。鉴于此,通过梳理1999—2020年以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和CSSCI数据库民宿研究成果,比较在学术界具有一定权威的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和CSSCI民宿相关研究的异同,借助科学计量及图谱展示等方法,探索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和CSSCI数据库在民宿研究领域的概况、研究力量及研究热点,希望为学者持续研究民宿领域和拓展新的研究前沿提供一定的借鉴。
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包括SCI-Expanded,SSCI)中出现频率较高且与民宿定义相关度较高的“Homestay or Bed and Breakfast or Guest house”为主题检索,时间跨度为1999—2020年,文献类型选择“Article Or Review”,语种设定English,共获得157篇文献。主要发表于《Foreign Language Annals》文献16篇、《Sustanability》文献7篇、《Tourism Management》文献7篇、《Asia Pacific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文献6篇、《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文献5篇等。对照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国内数据来源以社会科学期刊CSSCI为研究对象,从中国知网CNKI中的CSSCI数据库检索,主题为民宿,时间跨度为1999—2020年,获198篇文献,剔除与主题无关文献,共获得87篇文献。
CiteSpace软件由德雷塞尔大学的陈超美博士开发,基于Java语言开发的计量可视化分析软件,通过绘制可视化图谱分析科学演化潜在动力机制和学科发展前沿[6]。运用CiteSpace,结合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和CSSCI数据库自有分析功能,分析国内外民宿研究相关文献。采用CiteSpace 5.5.7 R1版本,将国内外文献数据分别导入,时间跨度选择1999—2020年,各研究阶段时间切片设置为1,每一时间段被引频次选择TOP50,分别调整前中后阈值运行并分析相关数据。
1.Web of Science发文国家和地区
纵观Web of Science民宿相关研究显示,美国发文量和被引次数均处于第一位。从发文量来看,中国台湾排名第二位,中国大陆排名第三位,加拿大位于第四位。由于全球与民宿相关的主要旅游杂志位于美国、加拿大、英国和澳大利亚,这些国家和地区是民宿研究的主要阵地。我国实施乡村振兴、精准扶贫,台湾地区颁布“民宿管理办法”等,促使民宿业、民宿旅游发展,从而推动民宿研究发展,在国际上发文量逐渐增多。中心度一定程度上体现研究国家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联系。从国际期刊相关民宿研究发文排在前十名的国家和国家(或地区)之间联系来看,美国中心度为0.50,澳大利亚中心度为0.14,意大利中心度为0.11,加拿大中心度为0.09,中国中心度为0.07。从中心度和被引可以看出,国际期刊中民宿研究处于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国之间合作较少。
2.高影响力研究机构和作者
民宿研究在Web of Science发文量多与高被引的学者大多来自美国和中国台湾,这些学者的研究成果获得较高的评价,一定程度上引领国际民宿研究前沿。从发文量看,宾州州立大学公园分校的C. Kinginger[7]、中央密歇根大学的S. M. Knight和阿什兰大学的B. C. Schmidt-Rinehart[8]关注在民宿住宿过程中语言、文化和生活习惯对主客互动之间产生的影响。复旦大学的Sha Wang和香港理工大学的Kam Hung等从游客忠诚度与感知方面研究民宿的经营策略[9-10]。明新科技大学的Lichan Chen等基于民宿的游客旅游动机进行市场细分,制定市场营销策略[11]。宜兰大学的Chianing Chiu分析中国台湾民宿的管理绩效和经营绩效,为民宿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可行性路径[12]。普渡大学的Ruyi Shen等分析民宿主人如何平衡民宿生意与体验生活的抉择问题[13]142。中兴大学的Kangting Tsai等研究民宿经营中的能源消耗与二氧化碳排放量[14]。学者们从不同学科领域、不同视角研究民宿,为民宿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1.发文量和发文期刊分析
根据1999—2020年CSSCI民宿发文量文献检索显示,1999—2014年学者在CSSCI的发文量为1~2篇,发文量较少。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为适应多样化消费需求的住宿产业发展新格局,积极发展主题饭店、客栈民宿、农家乐等,一定程度刺激了我国民宿业的发展;2016年国家发改委、中宣部、科技部等十部门联合出台《关于促进绿色消费的指导意见》,2019年文化和旅游部出台《旅游民宿基本研究与评价》等,这一系列政策加强了民宿业管理和等级划分,引导民宿向着优质化、品牌化的方向发展。2015—2020年,民宿研究发文量呈现逐年攀升的趋势。
研究CSSCI收录的1999—2020年期刊分布发现,《旅游学刊》和《装饰》的民宿发文量较多,形成民宿研究发文和交流的主要阵地。其中前者是综合性的旅游刊物,发文内容涵盖民宿概念、民宿经营实践等研究;后者和《科技进步与对策》《建筑学报》等期刊主要侧重民宿的空间设计、建筑设计研究,研究民宿的颜值、品位、建筑机理等。《社会科学家》和各大学学报主要研究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等政策导向下民宿产业的发展。《地理研究》《人文地理》《现代城市研究》等主要侧重从地理学视角分析民宿的时空分布、空间演化路径等。《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和《地域研究与开发》主要从民宿的现状、困境等探讨发展对策。
2.高影响力研究机构和作者
统计CSSCI民宿研究发文机构和发文作者得出,目前国内民宿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综合性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和南京大学发文量并列第一,中山大学排名第二,浙江工商大学排名第三,其他机构发文量相差不大。从文献检索中发现,安徽师范大学校内合作较紧密,陆林与张海洲共合作发表了3篇论文,主要从地理学视角研究民宿的时空分布特征[15]2695和地方表征与建构[16]等;南京大学杨洁莹等主要从空间生产和治理分析乡村与民宿之间的联系[17]。民宿研究主要分布在安徽、南京、武汉、北京、广东、上海等地,这些地区的经济、旅游业和民宿业蓬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民宿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基础。从CSSCI民宿发文数量2篇以上的作者来看,影响力较高的作者学科背景较复杂,发表的研究成果主要以经济学、地理学、设计学、建筑学等理论为基础。
图1 Web of Science民宿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
学术研究热点是特定时段内热点词汇之间的内在联系,专题讨论数量较多的文献[18],CiteSpace软件是研究学科领域热点趋势的一种计量方法。分析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和CSSCI数据库民宿相关研究1999—2020年的热点与前沿趋势,共现图谱中展示的各节点之间的连线是热点共现或共被引关系,关键词出现频次越多的,节点就越大,并且粗细程度与共现和共被引强度有关。
根据Web of Science民宿相关研究可视化分析(见图1),从关键词节点大小和出现频次排名可以看出,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homestay(民宿)、tourism(旅游业)、experience(经验)、perception(感知)、satisfaction(满意)、acquisition(获得)等关键词,出现频率较高,说明民宿研究主要探讨民宿经营管理行为、游客行为感知等方面。从知识图谱可以看出,Web of Science民宿研究各节点之间的联系较紧密,内容较集中,热点众多,研究内容不断深化和细化。
随后,另有眉清目秀的童子,接过左边门童手中包袱;又有老成的账房先生,接过右边门童手中的银锭。拿包袱的童子引峋四爷先到茶室,落座后,先上一小碗热腾腾的养生粥,暖胃、热身。
图2 CSSCI民宿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
根据CSSCI的民宿研究可视化分析(见图2),从关键词节点大小和出现频次排名可以看出,研究热点在乡村振兴政策背景下,聚焦民宿旅游、乡村民宿、民宿设计、乡村旅游、空间设计、影响因素等方面,研究热点较多,充分反映民宿研究的综合性和复杂性特征。与Web of Science相关民宿研究相比较,CSSCI民宿研究十分关注民宿、乡村及旅游发展之间的影响和作用。
通过以上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和CSSCI数据库的民宿相关研究分析显示,Web of Science民宿相关文献研究的学者主要集中探讨经营管理 、游客行为,CSSCI民宿相关研究的学者主要集中探讨产业发展与管理、游客行为、民宿设计及空间分布。
1.Web of Science相关民宿研究
民宿经营管理研究。Web of Science民宿经营管理方面的研究,侧重民宿经营创业行为、民宿创新驱动力、民宿经营管理行为等方面。在民宿经营创业行为方面,Yu-chin Hsieh、Yueh-hsiu Lin对比分析美国和中国台湾民宿主人的平衡工作与个人生活方面,认为获得家庭和社会支持创业的民宿主人更容易获得工作与生活的平衡[19];Jingxue Yuan等通过深度访谈民宿主人,采用扎根编码方法将民宿业主的创业类型分为怀旧型、多元化、同化型和创新型四大类[20];Ruyi Shen等研究职业型、季节型、生活方式型的民宿主人,认为民宿不仅是产业也是有情怀的生活方式[13]142-165。在民宿业创新驱动力方面,Chiawei Liu和Jenson Cheng研究中国台湾民宿产业中具有代表性的民宿创新活动,发现民宿创新驱动因素是民宿主人的生活方式、客户、市场信息、外部知识、业务拓展需求、政策和熟悉的合作伙伴等[21]。在民宿经营管理行为方面,Velan Kunjuraman和Rosazman Hussin通过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马来西亚沙巴民宿主人及参与者,提出民宿经营管理中应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服务接待、推广、管理能力等方面[22];Birendra KC研究以尼泊尔巴迪亚国家公园缓冲区乡村为基础的民宿,认为地方文化和自然资源的住宿体验是民宿经营重要的吸引物[23]。
民宿游客行为研究。Web of Science民宿游客行为主要聚焦游客选择民宿动机、主客互动、游客感知满意度方面。在游客选择民宿动机方面,Sha Wang等基于探索因子分析游客的体验期望,发现影响游客选择民宿的因素有卫生、服务、氛围和基础设施等[24];Myunghee Mindy Jeon 等采用SEM假设模型,检验网络刺激与消费者行为意向之间的关联,发现游客的住宿体验选择受社交媒体的评论、宣传广告等影响[25]。在主客互动方面,Chienmin Chen等从主客互动对游客的感知分析,研究发现在主客互动中服务质量是先决条件,互动中高质量服务会提升游客满意度,增加民宿收益[26];Yichin Lin等分析游客的行为意图,发现主客互动中建立人际交往关系对游客满意度和重游率有重要影响[27]。在游客感知满意度方面,Paolo Mura以马来西亚乡村旅游民宿为例,分析游客对民宿旅游中乡村真实性体验感知的评价,发现民宿乡村“真实接触”持续时间不应过长,游客只会在短时间内牺牲他们的舒适[28];Hamid Rizal等运用EWOM理论模型分析,发现电子商务平台的电子服务质量、信息质量、系统质量和游客满意度之间存在显著关系[29];Lin Xiao等分析游客网络评论,发现游客住宿体验的满意度受地理位置、期望、设施质量、价格、周边环境等影响[30];Yimin Zhao等发现在民宿体验中男性游客注重民宿体验的情感价值,女性游客更加注重社会感知价值[31]。
2.CSSCI民宿相关文献研究
民宿产业发展与管理研究。我国在乡村振兴政策导向下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民宿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呈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学者在民宿产业发展与管理研究方面获得丰硕成果,主要聚焦在民宿产业经营发展困境与对策、民宿产业发展成功案例分析、民宿主人创业动机、民宿经营投资等方面。在民宿产业经营发展困境与对策方面,针对民宿存在同质化、民宿产品品质较低、模式单一、基础薄弱、管理服务严重缺位等困境,邓念梅等根据民族地区的优势,提出延伸产业链条、错位发展、增加游客体验等对策[32];李忠斌、刘阿丽根据地区的差异化和多元化的产业特色,提出自然生态、村寨科考、运动休闲、健康养老等方面与民宿相结合的发展路径[33];陈春燕分析民宿核心竞争力,认为民宿的服务、文化特色和地理位置是经营的重要因素[34];李俊杰和李云超思考民族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塑造区域品牌特色、提升民宿旅游品质、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加强行业监管的策略[35];朱晓辉和黄蔚艳分析舟山乡村民宿发展现状,提出应注重主客交流、深化旅游者体验的建议[36];颜政纲等根据贵州的现状,提出以村民为主导推进乡村民宿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民宿整体规划、完善地方评价标准的建议[37];杨卉针对民宿存在卫生、安全、设施用品装修装饰等问题,提出深化劳动分工、改善民宿经营模式、民宿主人应加强自身对标准化的认识[38]。在民宿产业发展成功案例分析方面,陈晨等以第一批乡村民宿样板莫干山民宿为例,分析民宿产业发展驱动乡村聚落重构的发展规律与规划启示,为其他地区民宿发展提供借鉴[39];卢世菊和吴海伦以精准扶贫背景下发展较好的利川市民宿为例,探讨民宿旅游发展经验,提出民宿旅游发展应以政府为主导,立足资源优势,塑造民宿旅游品牌,多渠道营销[40]。在民宿主人创业动机方面,吴琳等认为民宿主人创业主要分为生活方式型、理想主义型和利润导向型三类,从绩效感知分析民宿主人经营的价值取向,对乡村地区引入合适的创业群体,引导民宿主人树立正确的创业心态和创业价值观念具有一定的借鉴[41]。在民宿经营投资方面,皮常玲和殷杰基于众筹形式的民宿投资,验证项目形象、个人体验、项目的可选择性、项目价值和项目评论五个因素对民宿众筹成效有显著影响,提出加强信息互动和形象展示、优化回报和个体体验合理设定目标[42]。
民宿游客行为研究。近年来国民经济水平不断提高,游客对民宿住宿体验要求不断提升,游客行为研究成为CSSCI民宿研究热点,并获得丰硕成果,主要聚焦游客选择民宿动机、主客互动、游客感知满意度、民宿体验评价等方面。在游客选择民宿动机方面,张培和喇明清从旅游消费行为角度构建分析游客选择民宿的主要原因,发现民宿的环境氛围是影响游客选择意愿的首要因素,民宿自身品质是影响游客选择意愿的主要因素[43];焦彦等基于以往游客体验分享采用的扎根理论方法,发现游客追求的民宿真实性感知包括现代功能感知、个体生活真实性感知、当地文化真实性感知、人际真实性感知等[44];张圆刚等从人地关系角度检验民宿品牌信任和社群参与是通过品牌承诺影响旅游者行为[45];徐峰等通过Airbnb网络数据实证分析,发现信任是影响顾客购买意愿的关键因素[46]。在主客互动方面,王建芹分析网站网络本文,运用扎根理论,确定民宿情境下主客互动核心包括信息互动、商品/服务互动、人际互动[47];陈虎等从民宿消费领域价值共创机理和推导中发现,东道主与游客的交互行为感知价值包括六个维度,分别是成本、服务、社会、特色、知识和情感,对民宿营销具有一定启示[48]。在游客感知满意度方面,桑祖南等基于IPA理论和各维度感知重要性与满意度进行排序差异比较,发现安全与性价比是游客最关注的问题[49];侯玉霞和吴忠军基于IPA理论分析民族特色主题民宿,发现游客对民宿周边环境、民宿主人服务及态度、与民宿主人沟通交流情况等方面的满意度较高,对民族特色文化体验活动的满意度最低[50];丁飞洋和郭庆海基于游客感知理论,发现游客感知中民宿的民族特色、饮食环境、个人情感和景区服务对满意度有较大影响[51];卢慧娟和李享以北京四合院民宿为例,分析游客入住的重要性和满意度,表现为民宿自身吸引力>周边环境>周边吸引力>胡同及四合院吸引力[52]。在民宿体验评价方面,房孟春和曲颖基于游客的网络评价,分析“民宿—游客”关系管理,发现游客最关注设施设备、服务、娱乐文化、卫生舒适、位置、价值、餐饮因素[53]。
民宿设计研究。民宿设计凸显情怀,注重文化和旅游融合,成为国内学者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在民宿装修设计方面,冯仕达和水雁飞以莫干山大乐之野庾村民宿为例,分析限制条件下挑战凸显时设计应从限制与即兴创作思考,抓住布局与内部的拓扑关系,让思维超越条条框框的理论,民宿将呈现乡村景观的不平凡与新的日常生活体验[54];李宪锋以传统与现代杂糅交融,让民宿的乡村特色在时代变革中获得重生,提升乡村民宿业的市场竞争力[55]。钱宇总结民宿设计形式为“内置院式”设计、“混搭式”设计、“延续式”设计,提出民宿设计应从地域自然环境和文化符号中提取、设计手法简约、突出特色、使内外环境协调统一的建议[56]。在人与物情感互动的设计研究方面,赵毅平探索知名室内设计师谢柯的设计理念,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将日常生活和生活本真融入其中,营造人与空间和谐共生的场域[57];刘慧提出生态理念设计融入乡村民宿改造时,应强调情与景深度融合,让传统与现代、物质与情感之间发生碰撞,以体现民宿安然、休闲的乡村生活情怀[58]。在地方文化融合设计方面,朱卉从历史街区原貌分析民宿设计,提出应从外观、空间和文化三方面多元重构设计建筑空间,尊重历史街区原貌基础上的外观重构,拓展文化民宿功能的空间重构,适应现代人审美的民宿文化重构[59]。
民宿空间布局研究。民宿的空间布局作为CSSCI新研究热点,主要研究民宿空间布局特征和空间集群分布的影响因素。张海洲等分析通过官方统计资料和实地调研获取的莫干山民宿空间发展数据,发现风景景观、发展基础、社会因素和区位因素是民宿景观格局异质性的重要决定因素[15]2695-2715。龙飞等以长三角地区为例分析民宿的空间分布,采用空间最邻近分析、密度分析等方法,发现民宿空间分布呈现高度集聚的状态,整体上呈现多核心分布、单核心外围递减、中部较强外围较弱的特点[60]。胡小芳等以恩施州民宿为例,采用ArcGIS插值分析和SPSS多元回归分析民宿构建特征价格模型,研究发现价格分布特征为:总体价格水平不高,以中低价格市场为主;集聚效应明显,形成“一大两小”的三个价格高值区;高端民宿数量少且呈散点分布[61]。
回顾1999—2020年民宿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分析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和CSSCI数据库相关学术论文,得出如下结论。
从研究力量来看,Web of Science民宿相关文献研究力量较集中,主要研究两大阵地分别是中国和美国,在民宿研究中具有较高的影响力。旅游民宿研究主要集中在设有酒店管理或旅游专业的大学,具有高影响力的研究是这些研究机构的专家或学者的研究成果。Web of Science民宿相关研究的学科以管理学、旅游学、消费学等为主。CSSCI民宿相关研究力量则比较分散,各机构之间合作较少。研究学科以旅游学、经济学、管理学为主,还涉及设计学、建筑学、地理学等学科,涉及学科较多、较复杂。CSSCI民宿相关研究学者虽从不同学科探讨民宿现存问题,但发表民宿相关文献较少,没有延续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内民宿研究的深入发展。从民宿研究文献量来看,目前Web of Science和CSSCI民宿相关研究的文献量都较少,相关研究尚不成熟,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
从研究热点来看,Web of Science民宿相关研究主要从民宿经营管理、游客行为等方面研究,为不断深化研究主题、深入发展民宿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CSSCI民宿相关研究从对民宿概念性理论争论逐渐转向民宿的实际应用研究,民宿研究呈现从宏观层面研究走向微观层面研究的发展趋势,主要聚焦民宿产业发展与管理、游客行为两方面外,还拓展民宿设计及空间分布等研究,这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民宿业对地方经济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使我们深刻理解民宿业的发展和对地方的作用,为民宿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提供坚实基础。现阶段研究内容主要倾向于现状、影响、对策等分析,与Web of Science民宿相关研究相比,CSSCI民宿相关研究相对分散,研究问题有待深入。
尽管学术界对民宿研究展开了许多探索,研究成果不断增加,研究的理论体系不断丰富。但整体而言,民宿研究学界在较权威期刊发表的文献量较少,需要众多学者持续努力。
融合交叉学科与方法。从研究力量可以看出,民宿研究涉及学科较多、较复杂,但目前交叉学科研究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应注重从多学科、多种方法研究其内在机理,融合交叉学科研究是民宿研究的优势,解析民宿研究复杂性机理,亟待建立理论与实证、定性与定量、模式借鉴与检验创新相结合的研究范式。一方面,加强与旅游学、经济学、消费学、地理学、设计学等学科融合,实现多学科的交叉渗透;另一方面,融合GIS空间分析、结构方程模型、质性研究等手段,集成深度访谈、网络文本数据、问卷分析、GIS等研究数据,通过大数据和实地调研数据的合理研究,让民宿研究成为民宿产业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
创新研究理论。从研究热点可以看出,在乡村振兴政策导向下,我国民宿处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如何组合地方资源推动民宿产业发展,为实现高品质住宿体验、标准化的经营管理,以及经济、社会、文化等协同发展,成为我国民宿研究的现实难题和研究重点。面向民宿高品质发展需求,应深入揭示民宿经营、地域民宿产业发展、游客行为、民宿设计及空间分布等的内在机制,梳理民宿与地域发展、游客行为、民宿设计及空间分布等的影响因素和作用,塑造具有中国特色民宿研究体系和研究范式,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综合Web of Science和CSSCI民宿研究经验。我国学界民宿研究虽然在国际上的影响越来越大,但不同国家之间经营模式不相同,随着全球化与信息化的发展,对外联系时效性不断提升,缩短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距离,可借鉴各国的民宿研究成果和经营经验,对民宿未来发展提供理论支撑。研究尺度可由国内研究拓展到以国内为中心的周边国家;研究视角面向民宿的发展趋势,在数字经济崛起的背景下,拓展民宿智能化和互联网的交互模式等方面的研究,以期为民宿持续研究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