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李佳芯 图|由受访者提供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成为家家户户必备的交通工具,它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隐含着一定的安全风险。特别是近年来汽车智能化和网联化不断发展、智能驾驶相关技术日渐成熟,路况、车况、交通风险日趋复杂化。交通出行,安全第一。驾驶人作为车辆的操作者,其驾驶行为是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主要因素。如何从驾驶人行为机理出发,杜绝危险驾驶行为,打造绿色、文明、安全的道路交通环境,成为当前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要课题。近日,本刊记者专访了北京工业大学城市交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晓华。
本刊记者:据了解,大部分道路交通事故与驾驶人的风险驾驶行为有关。您认为,驾驶人风险驾驶行为有哪些?成因是什么?
赵晓华:驾驶人的风险驾驶行为主要包括激进驾驶行为、违法违规行为和其他行为。其中,激进驾驶行为主要由驾驶人踩油门、刹车操作、转向行为生成的车速和加速的微观响应,例如急加速、急减速、急转弯和急并道等行为;违法违规行为主要包括超速、追逐竞技、醉酒驾驶等行为;其他行为包括开车时抽烟、与乘客聊天等与驾驶无关的行为。
造成驾驶人产生风险驾驶行为的成因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影响,涵盖驾驶人人因失误、道路设施设计规划不合理、交通环境复杂、交通管理存在漏洞等。具体来说,第一,驾驶人个体属性、性格、生、心理状态是引发风险驾驶行为的最主要原因。例如,较低的认知能力会延长驾驶人的感知、决策、反应时间;激进型的驾驶风格会引发激进驾驶行为;对交通法律法规的轻视态度会诱发违法违规驾驶行为。第二,不合理的道路设计规划是引发风险驾驶行为的重要原因。例如,转弯半径不合理或诱发驾驶人急转弯的行为。第三,复杂的交通环境是引发风险驾驶行为不可忽视的内容。例如,混合复杂道路交通组成(如人车混合、机非混合)导致交通流不稳定汇聚,导致驾驶人急减速、急加速行为频繁发生。最后,道路交通管理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例如,设置不当的交通标志或不合理的信号配时,导致驾驶人激进行为频发。
本刊记者:您认为,应如何着手改善驾驶人的驾驶行为,从源头上杜绝危险驾驶行为?
赵晓华:我认为,应从政府部门、驾培企业、驾驶人自身三个角度着手。对于政府部门,首先,应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重点考虑驾驶人的需求,对交通标志标线等道路交通安全设施进行全面优化提升。其次,面向运输企业,应提升运输企业的信息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强运输企业对营运驾驶人的继续教育与诚信教育,提升营运驾驶人的安全意识以减少危险驾驶行为。最后,针对危险驾驶行为的日常管理,应完善针对危险驾驶行为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办法,通过制定对危险驾驶行为的惩罚措施,进行针对性继续教育进一步减少危险驾驶行为的发生频率。
对于驾培企业,应基于驾驶模拟器、VR设备等智能终端积极开展机动车驾驶培训数字化转型应用研发。其中,应重点攻克基于培训行为的动态数据管理办法、新手学员驾驶培训效果量化评价和新手学员实操考试通过情况预测分析等关键技术,从而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有效分配人力及培训资源,提升培训质量和培训效率,最终建立数据驱动的驾驶培训管理模式,提升驾培企业数字化转型浪潮下的精细化管理水平,树立企业标杆形象和引领作用。
对于驾驶人自身,应学会在交通出行中有意识地采取预防措施,如防御性驾驶,主动避免危险发生。特别是在动、静态交通安全风险路段要保持危机意识,及时发现潜在的驾驶风险。这里的动态交通安全风险包括当前交通量和车速急剧变化、大车比例较高、交通组成混乱等因素造成的交通流的不稳定性聚集以及受雨、雪、雾等恶劣天气影响较大的路段。静态道路安全风险包括道路自身存在缺陷与设计不合理,如长大下坡、连续转弯、急转弯道路等存在风险的特殊路段。
本刊记者:在智能网联汽车人机共驾环境下,驾驶人的行为呈现哪些特性?对降低交通事故风险有哪些建议?
赵晓华:与传统驾驶环境相比,智能网联汽车人机共驾环境的明显特点是智能网联汽车可代替驾驶人执行驾驶任务,解放了驾驶人的手和脚,驾驶人可执行非驾驶相关任务。驾驶人的角色由驾驶者转变成监督者,而只有当智能网联汽车遇见超出设计功能域场景或系统失效时,驾驶人会被要求接管智能网联汽车的控制权。因此,在智能网联汽车人机共驾环境下,驾驶人的行为呈现以下特性:第一,低驾驶需求性,驾驶人往往参与非驾驶相关任务;第二,驾驶人脱离驾驶工作闭环,驾驶情景意识明显降低;第三,当智能网联汽车发出接管请求后,驾驶人需恢复驾驶能力去接管车辆,接管行为具有应激性和服从性;第四,驾驶人对自动驾驶车辆的信任度和心理接受度随着对自动驾驶系统的了解和安全运行而提升,驾驶行为具有适应性。
降低智能网联汽车的交通事故风险可从安全运行环境、车端和驾驶人端三个方面考虑。首先,在社会层面进行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普及智能网联汽车安全知识,全力营造智能网联环境下的安全文明和谐的交通氛围。其次,智能网联汽车管理部门、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以及相关单位制定智能网联汽车安全设计、生产制造、运行管理等领域的标准和规范。通过增强智能网联汽车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扩大其设计功能域、优化人机交互设计、强化其驾驶能力,从车端改善安全性。最后,面向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加强驾驶人教育与培训,创新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增强驾驶人对智能网联汽车的适应性,提高驾驶人的警觉性和改善驾驶人的接管能力。同时,形成驾驶人管理办法和规程,并制定安全员准入和考核机制,从而降低智能网联汽车人机共驾环境下的交通事故风险。
十一长假来临,不少人选择自驾出游,作为车辆的“脚”,轮胎是汽车行驶中唯一与地面接触的部件,轮胎是否正常对行车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轮胎具有承担车辆重量、缓冲车辆振动和保证与地面之间的附着力等重要作用,市面上常见的汽车多采用充气轮胎,轮胎的气压及磨损情况关系着车辆行驶的安全性。然而,在实际驾车出行前,对轮胎胎压的检查常常被驾驶人忽略。关于胎压,以下要点需要驾驶人了解。
车辆厂商一般都会对轮胎胎压有明确的建议,可在车辆用户手册、驾驶室车门(B柱)旁边标签或油箱盖小门等位置找到关于本车胎压的建议值。通常而言,这个数值介于2.2~2.5bar之间。
这里要注意,轮胎气压超过正常值时,会导致轮胎过硬失去应有的弹性及吸震能力,不但抓地力变差,中央胎纹过度磨损会产生胎纹深度不均的现象,与地面接触面积减少,摩擦系数降低,导致车辆侧滑、颠簸、爆胎的风险加大,危及行驶安全;轮胎气压低于正常值时,轮胎变软,轮胎和路面接触面积增加,摩擦系数成倍增长,致使轮胎温度急剧上升。如果车辆在高速行驶中,热量就会迅速聚集在一起,轮胎内部就会开始分离、脱层,最后导致爆胎。
“刚刚还是2.3bar,怎么一会变成2.5bar了?”生活中,常常会遇到汽车胎压不稳的情况。实际上,胎压并非恒定不变的,在行驶过程中,胎压会随着轮胎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驾驶人需要着重观察的是冷胎胎压是否一致,以及四只轮胎胎压是否基本一致。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温度会对胎压产生一定影响,所以驾驶人也要关注不同季节车辆轮胎的使用情况,尽可能把车停在阴凉处。毕竟胎压维持正常值,才是车辆舒适性和行驶安全的保证。另外,车辆行驶过程中,胎纹可能会嵌入碎石、玻璃等杂物,应及时进行检查清理,否则杂物会划伤轮胎,影响轮胎使用寿命,造成安全隐患。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驾驶人应每一至两个月检查一次车辆胎压。胎压过低时,车辆仪表盘上的报警灯会出现故障提示,这时就需要及时将车辆送至修理厂进行检修。检查时,也可以参考轮胎主排水槽中间的轮胎磨损标记,当轮胎胎纹磨到和磨损标记平齐时,说明轮胎需要更换了。出行前做好胎压的检查很有必要。
汽车安全带起着约束位移和缓冲作用,在汽车发生碰撞时,安全带可有效吸收撞击能量,化解惯性力,避免或减轻驾乘人员受伤程度。
安全带的式样大致分为两点式、三点式、四点式(用于赛车上)及五点式(儿童安全座椅),目前广泛使用的是三点式安全带。三点式安全带由内侧带扣、安全带(肩带、腰带)、卷收器等组成,正确使用安全带的方法是:一手拉出安全带,另一只手握住卡扣处,将卡扣片与卡扣卡紧,确保安全带牢牢地拴住身体;三点式腰部安全带应尽可能系得低些,要系在髋部,不要系在腰部;肩带应该舒适地斜挎在锁骨处,调整时注意不要勒到脖子或者是擦到脸部,也不能放在腋下。
相比于前排安全带,后排系安全带常被忽略。实际上,后排乘车人的安全带也是相当重要的。如果后排乘客不系安全带,一旦车辆发生剧烈碰撞事故,身体由于惯性的作用,会保持原有的坐姿直接撞到前排座椅或前挡风玻璃上,容易造成颈部折断或头部受伤,甚至可能撞破玻璃被甩出车外。同时,也会对前排乘车人和驾驶人形成极大的冲击力,使前排乘客和驾驶人的死亡概率增加。
儿童安全座椅就相当于是孩子的安全带。儿童的身体结构与成人不同,如果将安全带直接给孩子用,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儿童的头部占身体的比重较大,而且颅骨、颈部很柔软,在事故中容易受到伤害。因此,儿童乘坐汽车时,需要根据儿童身体生长不同时期的身高、体重和年龄,选用适合的安全座椅来保护儿童乘客的安全。
儿童安全座椅按照儿童年龄共分为4类:
年龄 适用安全座椅类型 指南摘要0-3岁后向前-后向可转换2岁以下的儿童,需要坐在反向安全座椅里3-6岁前-后向可转换前向,有安全带即便是3岁以上的儿童,在没超过产品规定的高度或重量前,也可以继续坐在后向安全座椅里6-12岁增高坐垫+车载安全带1.45米以下的儿童,如果不能再坐前向安全座椅,需要使用增高坐垫,确保他们能被车载安全带正确保护;13岁以下的儿童,必须使用有靠背的增高坐垫12岁以上 车载安全带车载安全带有两条,必须确保一条从肩膀斜跨到腰部,另一条从大腿根部跨过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五十一条规定,机动车行驶时,驾驶人、乘坐人员应当按规定使用安全带;《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记分管理办法》第十二条规定,驾驶机动车在道路上行驶时,机动车驾驶人未按规定系安全带的,一次记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