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治
正常人的血量相对恒定,大约占个体体重的7%~8%[1],健康人一次失血量<血容量的10%时一般不需要输血,>15%则需开展必要的输血治疗[2-4],此时机体的代偿功能无法维持正常血压水平,临床上输血治疗为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的一项重要措施。大量输血就是指24 h 内输注的红细胞>10 U、输血量超过患者循环血容量,近几年成分输血的不断展开,使得临床输血治疗的安全性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5,6]。本研究选择2018 年1 月~2020 年6 月本医院收治的接受大量输血治疗的患者80 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探讨成分输血在大量输血患者中的合理应用价值,现作以下分析。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8 年1 月~2020 年6 月期间本院收治的接受大量输血治疗的80 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符合相关医学伦理学规定,所有患者均在本院进行手术或急救治疗,均为大出血患者。其中男44 例,女36 例;年龄26~75 岁,平均年龄(69.35±5.85)岁;A型血患者39例,B型血患者20例,AB型血患者11例,O 型血患者10 例。所有患者均签署了相关同意书。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输血资料,将用血情况分为红细胞悬液、血小板、血浆、冷沉淀四种。成分血的制备:通过采血机等医学设备进行成分血采集,每400 ml 全血能够分离出红细胞悬液2 U、新鲜冰冻血浆200 ml、浓缩血小板1 U,而每200 ml 的新鲜冰冻血浆能分离出冷沉淀1 U。在成分血制备完成后根据输血患者的临床需要对患者进行成分输血。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在输血时所用的成分血种类,成分血应用占比=该类成分血应用患者例数/总例数×100%,对成分血应用占比进行计算。
成分输血以红细胞悬液为主,其次为血小板、血浆以及冷沉淀。其中红细胞悬液应用患者55 例,占68.75%;冷沉淀应用患者6 例,占7.50%;血小板应用患者11 例,占13.75%;血浆应用患者8 例,占10.00%。见表1。
表1 80 例患者在输血时所用的成分血种类(n,%)
患者在大出血时会有一个生理性的代偿过程,丢失的红细胞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在机体失血后,血管周围的间质液会可进入毛细血管,因此大量输血患者治疗中以输注红细胞为主[7-9]。出血早期尽快输注红细胞,可及时增强组织的携氧功能,库存血袋中的红细胞消耗了大部分2,3-二磷酸甘油酸(DPG),恢复2,3-DPG尚需要大约24 h。较高的血细胞比容可以使红细胞释放血小板激活因子,为了提高红细胞的携氧能力,最好输注新鲜的红细胞,发挥红细胞的止血功能,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流动在血管边缘,增加血液粘稠度,红细胞更易于在血管中央聚集流动[10,11]。
当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正常对照值的1.5 倍时,就应输注新鲜冰冻血浆[12]。凝血因子在较低的水平就可以发挥止血的作用,故由于大量输血和输液,容易引起凝血因子稀释性减少[13,14]。很多输血患者会出现大量出血和反复出血,造成凝血因子丢失和消耗过多,新鲜冰冻血浆主要用于补充凝血因子,含有几乎全部的凝血因子,可以纠正凝血功能障碍[15]。
当新鲜冰冻血浆输注剂量为15~20 ml/kg 时,凝血因子水平将上升25%~50%[16]。新鲜冰冻血浆的输注剂量不宜过大,有效避免引起循环超负荷[17]。
大出血可以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生,当血小板计数<50×109/L 时,就应输注血小板控制进一步的出血,血小板在止血、凝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凝血因子的降低并不能直接引起出血,血小板是凝血的主要力量,可以加重血小板减少引起的出血[18]。对于大量输血患者及时补充血小板是必须的。血小板过低会导致患者出血更严重,大量输液和输血引起的血小板稀释性减少临床上相对少见,DIC 可导致微血管发生广泛的凝血,形成微血栓,导致血小板的功能障碍[19]。
在大量输血的过程中,冷沉淀可以纠正凝血异常,重建患者凝血机制,有效控制出血,对恢复机体凝血功能也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纤维蛋白原水平的下降要先于凝血因子,冷沉淀的合理搭配非常必要,大量输血患者单纯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并不能完全纠正凝血障碍,冷沉淀含有Ⅰ因子(纤维蛋白原)、Ⅷ因子和Ⅸ、Ⅺ、Ⅱ、Ⅴ、Ⅹ 等多种凝血因子以及纤维结合蛋白(FN),在机体凝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20]。冷沉淀具有促进血小板粘附的作用,促进可溶性纤维蛋白迅速转化为固状纤维蛋白,有利于加快损伤的修复[21]。因此血浆中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原浓度的提高,有效控制出血和阻止凝血异常的进一步发展,可以辅助血小板增强凝血机制。
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要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减少输血量、提高输血效率是输血工作者应该追求的目标,在大量输血过程中,医务人员合理搭配各种血液制品。各种成份血液制品应用对控制出血、挽救患者生命有重要作用,一旦发生大量输血不良反应,要及时处理。大量输血的致命三联征:低体温、凝血障碍、酸中毒[22],联合临床医生,为患者制定出更科学、安全、有效的输血方法。
大量输血一般是指:3 h 内输入量相当于50%血容量;24 h 内输入量相当于一个全身血容量的血液;需要输入血小板或血浆。输入>20 U 红细胞悬液;一般大量输血>2500 ml 可能引起出血倾向;输血>5000 ml可致使1/3 的患者有出血倾向;达7000 ml 时则可发生出血[23]。出血原因有多种:凝血异常导致创面渗血不止,血液成分的丢失、大量输晶体液和胶体造成血液很快稀释,造成血小板减少、凝血因子缺乏等。开展成分输血以来,提高了抢救成功率,输血的并发症明显减少。为保持良好的凝血机制尽量减少出血,对于病情不稳定、出血未被有效控制的患者,主张预防搭配输注红细胞、血浆及血小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