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琦
(长春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两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对推进特殊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是残疾儿童入学率得到了较大提高,二是教师队伍数量取得较大突破。在巩固特殊教育普及成果的基础上,教育部《“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提出“不断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机制,全面提高特殊教育质量”。这意味着特殊教育师资培养质量需要进一步提升。在我国目前特殊教育相关企业(以各类特殊儿童康复中心为主)的教师学历构成中,大专毕业生的比例远超本科及以上毕业生,说明高职院校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已成为特殊教育领域的重要人才组成部分。当前,随着高等教育从“大众化”教育向“普及化”教育的转变,高职院校特殊教育专业学生人数也在逐年增长。提升高职院校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留省就业率将成为吉林省特殊教育领域教师教育改革的关键性切口之一。
本研究以吉林省高职院校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和其就业单位以及参与了校企合作的单位为调查对象。
(1)文献调查法。包括对政策文献、理论文献、经验文献的研究。收集《202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等调查报告、政策文献中的数据、建议,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持。阅读师资培养和大学生就业的各类相关理论文献综述,整体把握其内涵和实施方式。分析国家及各省教育厅、师范类高校关于大学生就业的经验文献,使之运用于研究。
(2)问卷调查法。使用自行编制的问卷对学生、用人单位、校企合作单位进行调查。
(3)访谈法。就问卷中呈现的无法展开的问题进行深入了解。对企业和学生进行定期回访,从访谈中发现学生在求职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之进行分析。
1.个人基本信息
在85名高职院校特殊教育专业研究对象中,有9名男生,占10.6%,72名 女 生,占89.4%,在性别分布上女性比例远高于男性;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分别为64.7和35.3%;市级以下户籍毕业生26名,占30.6%,市级户籍毕业生59名,占69.4%;生源地区域分布上,吉林省31名,占36.5%,其余东北地区学生13名,占15.3%,西北学生7名,占8.2%,西南学生14名,占16.5%,华中地区学生7名,占8.2%,华北地区学生4名,占4.7%,华东地区8人,占比9.4%,华南地区1人,占1.2%。详见(表1)。
表1 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个人基本信息统计表
2.是否愿意留在吉林省工作
本调查中,有38人愿意留在吉林省工作。其中吉林生源地31人,占比100%,其余东北地区生源地3人,占比3.5%,其他六个区域4人,占比4.7%。调查发现,求职区域与生源地有密切关系,吉林省生源地学生均愿意留在本省就业。与以往对东北生源地大学生研究有所不同,其余东北地区学生并没有强烈留在大学所在地工作的意愿。其他六个区域学生也更倾向于回生源地或者区域所在中心城市求职。见(表2)
表2 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留省就业意愿统计表
3.对吉林省的喜欢与接纳程度
长春市作为吉林省省会,在大学生中留有较好的印象。本次调查中,选择喜欢在吉林生活的人有64人,说明吉林省的整体宜居程度和生活水平都比较受到年轻人的青睐,也体现了吉林省近年来的发展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新理念下有了长足的进步。见(表3)
表3 对吉林省喜欢程度的统计表
4.父母是否支持留在吉林省工作
学生是否留在吉林省工作,父母的意见对其有很大影响。因本研究中吉林省生源地所有学生都愿意留省工作,因此以下统计仅针对省外学生。父母不支持留省就业的人数为33人,父母支持留省就业的人数为9人,进一步访谈了解,不支持的人中有28人希望孩子回生源地就业,说明大部分父母还是希望孩子回家乡就业。此外,还有14.1%的父母对孩子工作地点持中立态度,认为只要子女有比较光明的前程,工作地点不用过多考虑。见(表4)
表4 父母对子女留省就业支持程度统计表
5.对吉林省创业政策是否了解
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不去“抢饭碗”而是“造饭碗”,用自己的技术、能力开启创业之路是一种就业观念的革新。本研究调查对象所在高校已举办多次“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下称“双创”)以鼓励全校学生发扬创业精神。但调查显示,调查对象中仅有参加过“双创”大赛的部分学生(18人,占21.2%)了解吉林省创业政策,且知之甚少。
1.毕业发展意向
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毕业发展意向主要是指该类学生对自己未来发展的一种规划和方向。通过对初始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可知,吉林省高职院校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发展意向高度集中于特殊教育学校(带编)和专升本,占比分别达到82.4%和71.8%。想要参加三支一扶的学生有5人,占5.9%,5人均表示想要参加三支一扶是为了以后落实特殊教育学校事业编。此外,高职院校承担着为一线康复中心提供高质量师资的职责,但是想要就职于私立康复机构的人数仅12人,占14.2%。愿意前往私立教培机构的人数仅有7.1%。受调查学生就业思维呈现较窄的现象,愿意创业和前往其他行业的人数仅4人,占4.7%。见(表5)
表5 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毕业发展意向统计表
2.期望薪资
薪资是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关注点,本次研究在对研究对象进行期望薪资调查前,已向其简单说明了新入职公立学校和私立机构大概薪资情况,然后再请学生填写自己的期望薪资。调查表明,有28人的期望薪资在3000-4000之间,占32.9%,这部分学生的期望基本在吉林省特殊教育教师薪资标准之内;36人的期望薪资在4000-5000之间,占42.4%,略高于吉林省特殊教育教师薪资标准;15人期望薪资能够大于5000,占17.6%,显著高于吉林省特殊教育教师薪资;也仍有6人期望薪资仅在2000-3000之间,占7.1%,显著低于吉林省特殊教育教师薪资。总体来看,调查对象的期望薪资基本略高于吉林省特殊教育教师薪资标准。
3.其他就业期望
除毕业发展意向和期望薪资外,部分毕业生在求职中对培训机会、考证机会、晋升机会也有所期望。几乎所有调查对象都表示,如果就业后单位能够提供考证的机会,会倾向于选择该单位工作。有31人表示看重单位提供的专业培训机会,想要通过培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占36.5%。有10人表示看重单位是否有公平的晋升机会,占11.8%。
基于从用人单位方面的意见来进行课程改革的想法,本研究对已就业学生中的非教育类企业未进行进一步调查,对其中的20家教育类机构/学校进行了调查,了解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评价。就业能力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参考靳少举等研究者在《特殊教育师范生就业力的现状与分析》中的调查问卷,以及结合本次所调查单位的意见,现将结果统计如下。用人单位中有15家单位对毕业生的适应能力给予了肯定,有14家单位对毕业生人际沟通能力感到满意,仅有7家单位对毕业生专业能力感到满意,对毕业生社会实践经历满意的更是只有5家单位。在专业能力和实践方面用人单位通常希望毕业生应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康复技术(言语治疗、语言治疗、作业治疗、ABA的操作、某类特殊儿童的心理测量与评估等等),但是本调查对象中的毕业生极少数能满足上述要求。同时,有22名毕业生尚未取得教师资格证,占已就业人数的46.8%。
吉林省高职院校特殊教育专业凭借“双高”建设以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借鉴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的成功经验,从自主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已与多家特殊教育相关企业达成合作。虽然校企合作中育人的深化程度还不够,但是企业已逐渐开始参与到学生的就业工作中来。调查发现,已就业的47名学生中有17名就职于4家校企合作单位,占就业人数的36.2%。这些单位有多种岗位,例如康复师、特教教师、助听器验配师、教学主管、销售、课程开发等,但本研究中的毕业生在这些单位只能从事特教教师的工作。
从调查结果来看,外省毕业生父母希望子女回家乡的就业意见对其就业地抉择有很大影响。但随着我国交通网络建设愈加完善,东北其余地区学生和父母对于“离家工作”的顾虑也已经在逐渐摈弃,这部分学生和家长是留省就业的巨大潜在对象。对创业政策的了解贫乏会使学生就业渠道偏窄,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众多毕业生更乐于去争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名额,而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也会使学生趋向于选择回生源地或更发达地区工作。
在毕业意向调查中,有61人选择专升本,但最终录取人数为38人,录取比例为44.7%;有70人选择特殊教育学校带编工作,但截至本次调查结束,最后进入特殊教育学校工作的人数仅有2人,且只有1人带编制,占已就业人数的2.1%。据某特教招聘信息公众号数据显示,2022年6月、7月公立特殊教育学校招聘大专学历教师比例都不曾超过3%。由此可见,近年来不论从吉林省还是全国范围来看,公立特教学校对专科学历层次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需求量非常小,这和毕业生想要就职于公立特教学校的发展意向之间有着巨大的矛盾。虽然专升本升学率已有显著提高,但仍有55.3%未考上的学生,这部分学生更倾向于备考以及考编。就业市场竞争大使毕业生对“专升本”“考编”过于热衷,阻碍求职欲望,错过诸多工作机会,影响其留省就业。
此外,新入职吉林省特教教师工资相比毕业生的期望略低,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留省就业。特殊教育一线工作十分辛苦,教师课时量大、工作内容复杂,且伴随物价上涨,毕业生的期望薪资其实并不算高,与其教导学生放低标准生活,不如教授其提高自己薪资的途径。
从调查结果来看,特殊教育毕业生也非常在意是否有考证的机会。特殊教育领域暂时没有人社部颁发的证书,但权威机构或协会的培训证书在业内有很高的认可度。这类证书的学习不仅可以缓解就业压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就业层次,是持有人特殊教育专业水平的证明。但是吉林省的康复机构很少有可以为毕业生提供培训、考取证书的机会,学生不能得到专业的进步就很难形成职业的认同,这也是促使学生离省原因之一。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专业能力的不满,既有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不完善之因,也有客观条件的制约。学校虽然建设完善了一批实习基地,但是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人才培养模式较窄,特殊教育领域能提供多种岗位,但是学校基本上仍以培养特殊教育教师为主,对其它类人才培养较少,很多仅是开了一门介绍概论的课程。在就业指导上也流于形式,没有培养学生足够的求职主动性和工作中的主动性,很多知识、信息都由老师、辅导员直接告诉学生,所以学生在工作后也只是等待任务的分配而很少创造性地去开发课程。
在校企合作方面也存在培养模式窄的问题,同时培养主体不明确、带课教老师动机不足、脱离“1+X”证书制度的问题。本研究中的企业和学校大部分仅是以开讲座、提供校外实训基地的形式进行合作。此外,因为利益相关不足,加上平时课时繁忙,因此带教老师很难有足够的积极性要把特教专业学生教出效果。同时调查发现,本研究中高职院校特殊教育专业虽然也在推行“1+X”证书制度,但是和现代学徒制无交集,现代学徒制的课程体系完全脱离了“1+X”证书制度。
(1)创业政策进校园,加强长春在东北毕业生中的影响力;(2)倡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不抱“铁饭碗”;(3)校企合作提升就业能力,进而提高个人薪资;(4)实行专业分流,加强学生实践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