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亮
目前,中国传统建筑及文化传承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在对传统建筑进行修缮与保护时,如果对传统建筑形制及工艺技术特点缺乏初步了解,在实际工作中难免会使用一些不恰当的施工工艺,从而对传统建筑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了解一些淮安当地传统建筑的真实情况,对传统建筑的保护与更新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淮安地区传统建筑进行实地走访调查和测绘,整理、分析并总结了大木构架的平面、立面、剖面所具有的特点。
该地区的传统建筑平面柱网排布规则有序,传统民居房屋大多为三开间,进深为三进深或四进深,但有些传统建筑遗址或现存的官式建筑则有较为复杂的柱网排列,开间多达五开间或七开间(实例较少),进深多为五进深。通过调查分析可知,该地区传统官式建筑和民居的通面阔与通进深的比值为(1.4 ~1.6)∶1,但也有极少数传统民居建筑平面比例不在此范围内。当房屋为三间二进时,该比例就偏小,房屋平面显得方正;当房屋为三间三进时,该比值就接近于(1.6 ~1.8)∶1,比例偏大,平面显得偏长,比例更合理。综上所述,大多数传统民居通面阔与通进深平均比值约为1.6 ∶1。
该地区传统官式建筑屋架主要为抬梁式和穿斗式并用的构架形式,一般带前廊,在厅堂木构架中大多设置有轩廊,而在民居中则常为穿斗式屋架。但不论是官式建筑还是普通民居,建筑山墙部位无一例外采用砖墙进行节能和安全维护。同时,山墙处的木构架和山墙墙体常采用墙钉进行拉结处理,形成硬山搁檩式的建筑屋架体系。在现存传统民居中,屋架主要以五架梁居多。五架梁的梁架样式有步柱造、金柱造、中柱造、檐柱造以及秤钩梁等,其中使用最多的是步柱造、金柱造和中柱造。通过数据分析得知,传统民居不同部位的步架取值大体相等,大部分民居第一步架取值(即檐步架算值)为0.45 左右,这也说明了淮安地区传统民居的屋面举高情况变化不大。在剖面方面,传统官式建筑和普通民居的屋架总举高与总架深的比例大多接近1 ∶3 ~1 ∶4,整体屋面坡度较为平缓。
通过数据分析,在传统官式建筑和民居立面上,檐柱高和屋面总举高的比例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檐柱高与屋面总举高之比约等于3 ∶2,如朱占科故居的正屋和倒座。(2)檐柱高与屋面总举高之比约等于5 ∶2,如秦焕故居的大门与中厅。(3)檐柱高与屋面总举高之比约等于2 ∶1,如杨士骧故居的厢房。由上述比例可知,民居中檐柱高与屋面总举高的比例变化较大,不尽相同。受淮安当地夏季较湿热的气候影响,一半以上房屋的檐柱在建筑整体立面上的比例较高,便于夏季房屋内部通风散热。
1.4.1 柱
在传统木构架中,柱子是主要的竖向承重构件,包括外檐柱、檐柱、中柱、山柱以及屋架上的瓜柱等。柱子形状主要为圆形,柱身外观简洁,仅刷桐油或青黑色油漆;柱径尺寸较为统一,各部位的柱径尺寸相差不大;大多数的单层建筑檐柱直径约为200 mm,内柱或山柱约为260 mm;两层阁楼檐柱直径为160 mm ~190 mm,内柱与檐柱的尺寸一般相等,相比单层民居柱径稍小。除了了解各单体建筑的柱径外,通过总结所有调查的官式建筑与民居后发现,檐柱的柱径与柱高之比大多为1∶16~1∶20,总体比例稍等细且高[1]。
1.4.2 梁
梁是木构架中的承重构件,其截面形式大多为圆形,在梁端多有卷杀。梁的截面尺寸一般小于柱径尺寸,在年代较早的民居屋架中还遗存有月梁形式。整个抬梁式木构架在向上抬梁的过程中,梁的高、宽尺寸也逐渐减小,而穿斗式梁架中梁的高、宽尺寸变化较小。檩置于木构架的梁上,截面也多为圆形,檩上再置望砖。另外,部分民居中的梁、枋之间还雕刻有鲤鱼荷花、菊花和云墩等主题的图案。
厅堂类住宅一般设有前廊,廊内设轩,轩为淮安民居屋架的重要组成部分,抬梁式、穿斗式和轩相结合组成的木构架形式使淮安民居的屋架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此外,部分民居的过厅或厅堂的檐部,由于出檐较远,在伸出檐口的梁上放置替木,替木上再放置挑檐檩来承担出檐的重量,在伸出檐口的梁下方一般还会设置木撑牙[2]。
1.4.3 楼板
除了单层传统建筑,当地还有少量2层阁楼形式的建筑,其内部木构架由墙柱、层间梁、楼层龙骨和楼面板组成。该木构架的传力方式是由楼面板传力给楼层龙骨,楼层龙骨再将力传递给层间梁,层间梁将力传递给墙柱,然后墙柱再将力传递给基础。
这种结构方式和传力方式保证了受力的合理性和楼板的承载能力。楼面板一般由厚约3 cm、宽12 cm ~15 cm 的实木板通过企口榫搭接而成,然而楼层龙骨尺寸较大,约为8 cm×6 cm,间隔30 cm ~40 cm。
在当地传统建筑中,屋架形式采用硬山搁檩式[3]。硬山墙体除了有部分承重作用外,还起着围护和保温的作用。墙体砌筑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材料创造了“里生外熟”的独特建造方式,即用青砖垒砌墙体,外层为砖砌清水墙,内层填充碎砖、泥浆,墙体较厚。这种建造方式既充分利用了当地常见的材料,又降低了造价,有很好的保温效果,是当地民居中常用的砌墙方法(图1)。墙体采用的黏结材料以石灰、豆秸灰或青灰的拌合物为主,也是当地常见的材料。另外,砖墙砌筑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砌筑方式有多顺一丁、三斗一扁、一斗一扁和全顺十字缝。
图1 淮安某民居墙体(来源:作者自摄)
当地传统建筑屋顶筑脊有等级较高的官式和普通民居两种形式。较高等级的如淮安府衙建筑群,具有浓厚的地方建筑特色,其中大堂采用悬山屋顶,其余单体大多为硬山顶。在屋脊造型上,大堂采用稍带弧度的正脊,用筒瓦砌筑成镂空脊,然后在屋脊中间加砖砌筑部分实体并塑造图案,并在正脊两端设鱼龙吻;在垂脊处理上,则采用了简单的披水梢垄[4]。民居的屋脊一般用青瓦叠砌成两端起翘的造型,如图2 所示。
图2 淮安传统民居屋脊样式(来源:作者自摄)
瓦作以小青瓦屋面为主,常采用压六露四的方式铺砌,即灰色板瓦一仰一俯铺设成具有韵律的合瓦屋面。屋面铺设的瓦构成一排排自上而下的瓦垄,各垄仰瓦形成水沟便于排水。屋檐的瓦头有封头和不封头两种,封头的瓦头和滴水上烧制有龙、天官赐福、福、禄、寿、麒麟与凤、八卦、猫头等图案,这些图案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福。而不封头的檐口用石灰浆做底结束,是较简单的做法。以上做法都能使椽头不受侵蚀,抵挡风吹、日晒、雨淋,延长檐口的使用寿命。
该地区传统建筑中比较有特色的小木作,如隔扇门、支摘窗和栏杆等,留下了较多翔实的资料。隔扇门与支摘窗是安装于金柱或檐柱间的,而栏杆多用于阁楼的内外庭院周边,隔扇门一般是由外框、抹头、隔扇心、裙板以及绦环板组成。绦环板为安装在相邻两根抹头之间的小块隔板;隔扇心位于整个隔扇门最上面的位置,其中组成隔扇心图案的木条或者雕刻称为窗棂,窗棂的内容大多为“宫式”“书条格式”“灯景式”“步步锦”和“冰裂纹”等;裙板则是安装于隔扇门下部的隔板,大多为实木板且无雕刻,只有少量门扇的裙板采用雕刻,雕刻图案多有吉祥的寓意,如五“蝙”同寿等。
在当地传统建筑雕刻装饰中,有砖、石、木3 种雕刻材料,这3 种材料雕刻装饰融入了南方、北方的雕刻技艺,逐渐成为淮安地区建筑文化的一部分。在当地,石雕主要应用在院落或建筑大门的门鼓石、石狮和柱础花纹等构件上;砖雕用在门、窗部分墙体和撑牙等部位;木雕则主要用于建筑外檐的雀替、花版、撑牙等位置(见图3)。另外,民居中的雕饰题材与内容丰富多彩,多以瑞兽、植物、吉祥图案等为主,具有浓郁的生活情趣与意味。
图3 淮安传统民居檐下撑牙形象(来源:作者自摄)
油漆作主要用于当地较高等级的官式传统建筑中或者是富贵人家的民居中,一般普通民居建筑中油漆作使用较少。为了做好防潮和防腐工作,整个木构件的表面要经过油漆处理。当地涂刷油漆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清漆,只采用桐油刷饰梁、椽等构件,具体方法是在木构架外表面做好腻子并打磨光滑,再刷桐油,使整个木构架看上去清新、自然,装饰朴素淡雅。二是使用当地传统材料,如桐油、血料、砖灰、麻丝、矿物质颜料等,利用黏结剂,并通过裹麻布的操作方式实现木构件的防潮和防腐,完工后的油漆面层质地坚硬光滑,无任何开裂现象(见图4)。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下:第一,在打磨光滑并涂刷了桐油的木柱或木构件表面涂刷青灰腻子,找平表面,然后打磨光滑再上腻子,反复多次;第二,在光滑的腻子表面用麻布包裹柱子后再抹青灰,然后找平打磨光滑,反复多次;第三,在找平层上涂刷动物血料、青砖灰或矿物质颜料的混合物作为保护层和面层[5]。
图4 淮安某正屋室内柱表面的油漆作(来源:作者自摄)
本文总结了淮安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的建筑形制情况和大木作、砖石作、屋顶筑脊与瓦作、小木作、砖石木雕作以及油漆作等建筑工艺技术特点。通过对比分析,找到当地传统建筑形制和传统工艺技术的普遍性和通用性的做法,使人们充分认识并利用这一成果,为该地区传统建筑的设计与修缮工作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