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存建筑的开发再利用
——以珠海市美术馆改扩建设计为例

2022-10-25 03:25张志妮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2年18期
关键词:流线藏品美术馆

王 婕 张志妮

美术馆作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重要场所,是城市中不可或缺的公共设施。美术馆具备的功能趋于复合化,形式趋于多样化,从传统的藏品展览、研究、收藏功能,逐步加入了交往、宣传、教育、娱乐等互动性功能,在扩展城市精神文化、促进公共交流沟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较长的一个时期,我国有关美术馆的定义、建设标准及准入门槛均比较模糊,导致现存已建成的部分美术馆管理混乱。2018 年5月23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发布《公共美术馆建设标准》(建标 193-2018)。该建设标准的实施使美术馆的建设有了依据,进一步规范了美术馆设施的规划选址、建设规模、功能内容与设备配备,提高了文化设施建设的科学决策和管理水平。

1 珠海市美术馆概述

1.1 基本情况

古元美术馆是以中国杰出的美术家、美术教育家古元的名字命名的,是珠海市的第一座市立美术馆,该馆位于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梅华东路388 号,南侧邻接梅华东路。其背靠凤凰山,左右两侧均为石溪公园山地环抱,是珠海市民文化休闲的重要场所,也是珠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馆占地面积9 994.89 m2,建筑面积8 181 m2,具有典藏、研究、展览、教育、服务以及交流6 大功能,古元美术馆现状情况如图1 所示。

图1 古元美术馆现状情况(来源:作者自绘)

1.2 现状存在的问题

古元美术馆现有3 个展厅,展厅面积为2 847 m2。馆内现仅有330 m2的藏品库房,已经不能容纳多年来的收藏作品,且由于藏品库环境不达标,目前已不能正常使用,只能暂时租借社会藏品库。开馆以来,随着业务的不断扩展,公众对美术馆的服务功能和需求不断提高,艺术家对美术馆的展览条件提出了新要求,国家对公益性美术馆也出具了相关标准,美术馆现有的状况已不能满足以上发展需要,且无法满足《全国重点美术馆评估标准》和《公共美术馆建设标准》中的规定[1]。为提升市美术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建设文化强市,启动了古元美术馆改扩建工程。

公共教育是美术馆的重要工作内容,是“爱国教育基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全国重点美术馆”等检查验收的重要指标之一。由于设计原因,古元美术馆在公共教育与交流方面的功能基本为空白,相关配套服务较为欠缺。

美术馆原设计未配置地下停车设施,且按照原功能规划,门前广场为集散活动广场,并未规划停车位。但由于停车场的停车位紧缺(最多停放约70 辆),只能将广场作为停车场使用,且仅能满足工作日的停车需求。周末、节假日以及举办活动期间,人流量较大,再加上周边为石溪公园,到此游玩的人们都会选择将车辆停在较近的美术馆前广场,导致来馆参观人员的车辆无处停放,急需额外配套停车场,以满足停车需求。

美术馆在设计及施工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外墙的干挂石材构件锈蚀,局部脱落,中庭屋面的大玻璃天窗由于相关构件老化,存在严重漏水问题。珠海地区天气炎热,原设计未考虑中庭区域的空调设施,导致室内温度过高,严重影响参观者的观感体验。另外,受台风影响,美术馆玻璃屋面隔热层受损严重,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不但威胁美术馆藏品及展品的安全,还将威胁学习人员以及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2 改造方案定位

旧建筑是昔日社会的生动见证,是城市组织结构连续性的体现,是城市空间的回忆,应与城市建设相结合,通过改扩建为建筑注入活力,使建筑整体朝着多元共生的方向发展。改扩建是对现有建筑空间、功能、文化资源的循环再利用,能有效减少拆除过程中因各类资源的消耗而产生的大量碳排放。在这样的主旨思想下,项目定位为在满足功能发展的前提条件下尽可能少拆,并尽可能对建筑本体进行再利用[2]。

首先,研究美术馆整体规划方案,保留东西两翼,加建北侧区域,改造中部区域。其次,结合新的平面布局,置换多项建筑功能。将美术馆南面(靠近广场)部分统一规划为展馆区域,便于群众前来参观;美术馆北面(靠山)统一规划为办公区和业务区等;拆除中部区域,结合北部新建部分将其打造为新旧建筑衔接的核心区域,赋予新生活力。

3 总体构思

项目位于凤凰山脉南麓,与石溪公园贴邻,顺应自北向南逐渐跌落的地势,利用高差逐层显露,并结合原有建筑组合形成叠层式建筑形态,如同凤凰山自高处落下的潺潺流水,将游客引向自然。

利用中部衔接区域设置主入口,结合新旧美术馆空间的使用内核,整合为流动、开放且具有导向性的复合型公共空间。再利用该重组空间序列,有序组织环形观展流线,避免大进深的单向流线;利用新建区域单独设置后勤服务流线,避免与展品运输流线交叉,确保藏品运输安全、隐蔽。

整合前广场与西侧石溪公园的景观资源,形成一体化的城市活动场所,并利用美术馆前广场和石溪公园东侧空间建设地下停车库,提供约300个停车泊位。合理组织地下人流动线,兼顾古元美术馆和石溪公园的停车需求。

设计东西两翼立面时,沿用原有建筑的色彩及材质肌理进行修复;北侧新建部分与原有建筑肌理相呼应;中部核心中庭空间采用玻璃幕墙表皮,利用衔接空间的透明感缓解新旧建筑大面积实体的沉重感,与新旧空间相互交织,构成开放型的立面形态。

4 改扩建分析

4.1 改建部分

建筑东翼由于原设计为展馆,空间尺度较为适宜,且建筑物主体结构承载力等经安全鉴定符合设计强度及安全使用要求,经维修改造可继续作为展示空间使用,且能够保留历史痕迹,具有纪念意义。同时,修补原有展示流线,完善相关功能,在4层结合中庭设立多功能厅,并设置约270 余坐席,可提供公益讲座,满足公共服务的知识传播功能。

建筑西翼为原有办公空间,建筑层高为3.6 m,作为展厅使用受限,可设置教育、交流等辅助功能,通过优化原有平面布局,达到提高空间使用需求的目的,实现功能合理化并改善环境,同时结合上下层关系调整原有楼梯位置,满足消防疏散需求。

将原有首层办公功能调整为文化体验区,引入书吧空间,完善休闲功能,因该区域原有地面高出相邻空间1.9 m,为保证空间的连续性,对局部进行降板处理,设置台阶和无障碍提升平台满足交通需求(图2),并在面对石溪公园区域设置独立出入口,达到独立运营使用的目的。

图2 美术馆剖面前后对比(来源:作者自绘)

2 层办公区域层高仅为3.6 m,通过优化空间流线及设备管线的布置,该区域净高达到2.7 m,结合3 层儿童教育体验区设置儿童书画展区,既保障了2 层参观展示流线的完整性,又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填补了原美术馆的空白。

3 层设置儿童教育体验区,为完善美术馆的社会功能,在其屋面结合中庭设置了休闲体验空间,通过大面积通透的玻璃引入光和自然景观,让室内外空间相互渗透,进一步完善了美术馆作为社会公共开放空间的趣味性与互动性。此外,考虑到太阳高度角的影响,利用幕墙构件设置垂直遮阳设施,满足节能要求[3]。

4.2 扩建部分

设置两层地下室,作为藏品库和设备间。由于项目靠近山边,地下水位较高,平面设计时结合其他项目经验,以外走廊的形式将地下藏品库房设计为岛式的平面布局,确保藏品安全。同时,在该部分通过设置地下通道与新建地下停车场紧密联系,完善停车交通流线,方便前来参观的人员出行。

地上建筑应结合环境控制要求,总高度限制在24 m 以下,按照使用功能需求大致划分为五层。首层设为国际交流展厅;2 ~3 层结合现代书画作品展示的特殊要求设置层高10 m 左右的中心展厅;4 ~5 层设行政办公用房、服务用房、技术与研究用房,满足管理需求。

4.3 衔接空间

原有中部大台阶及玻璃屋面既无法满足无障碍的使用需求,且因漏水、保温层脱落等,造成安全隐患。该区域恰好位于原有建筑与扩建部分的核心,因此应将其作为重要的新旧建筑衔接空间进行设计。美术馆可以培养公众的审美能力,是提高大众审美修养的重要公共空间,建筑空间自身的审美导向对参观者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入口大厅区域作为空间序列的起点,通透的玻璃立面以开放的姿态引导参观人流进入门厅;大堂中悬挑的旋转楼梯可营造戏剧性的空间感受,进一步突出该馆的艺术特征[4]。

5 外部环境

美术馆的周边环境也是建筑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5]。原美术馆与旁边的石溪公园割裂,景观单一,未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本次改造通过整合设计将原有西侧围墙打开,新馆与石溪公园进行一体化设计,既为公园注入文化艺术的人文气息,又为新馆提供优美、开放的景观陪衬。原有馆前的停车场也改为人车分流的艺术文化广场,大大提升了美术馆的外部环境品质,通过模糊建筑与城市空间的界限,大大增强了建筑的观赏性和可达性。景观平面如图3 所示。

图3 景观平面(来源:作者自绘)

6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美术馆作为博物馆类建筑,单一的展示与收藏功能已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多样性的需求,需要通过改扩建发掘和提升原有空间,满足功能发展的需求。通过此次设计实践,已期为既存建筑的改造建设带来启发。

猜你喜欢
流线藏品美术馆
抱朴斋藏品
李杰森藏品
林安国藏品
谭礼藏品
几何映射
浅谈大型商业的流线设计
去美术馆游荡
美术馆
浅谈现代图书馆设计方法
美术馆里遇到的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