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玉米价格支持政策效果评价及提升策略

2022-10-25 12:32吴小伟肖舒苑
学术交流 2022年8期
关键词:玉米价格生产者东北地区

吴小伟,肖舒苑

(1.重庆乡村振兴研究院,重庆 404599;2.重庆文理学院,重庆 404599;3.东北农业大学 学术理论部,哈尔滨 150030)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解决好“三农”问题。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动力。玉米价格支持政策不仅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稳定国内粮食市场价格,还对保障农民收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玉米产业发展产生明显影响。因此,面向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分析玉米价格支持政策,更应关注价格支持政策的实施效果。

价格支持政策一直是国家保障粮食产业发展的重要农业支持政策,作为玉米临时收储政策的替代政策,2016年东北地区开始实行“市场化收购+生产者补贴”政策。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分别对“市场化收购+生产者补贴”政策进行了分析,提出“市场化收购+生产者补贴”政策,充分发挥了市场调节的作用,同时具有抑制玉米市场价格波动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双重作用;“市场化收购+生产者补贴”政策理顺了玉米价格,保障了农民收入;农业价格补贴政策对镰刀弯地区实施后仍有补贴力度不足和各区域间补贴标准不均衡等问题;玉米生产受玉米价格支持政策影响最为显著,且价格支持政策随着实施时间越久,作用越明显等多种观点。

一、玉米价格支持政策的演进

价格支持政策在不同时期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玉米产业发展、提升农民收益作出了重要贡献。要实现政策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连接,有必要对不同时期价格支持政策内容进行研究,结合当前农业经济发展需要,为对价格支持政策评价提供依据。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我国玉米价格支持政策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的国家订购价政策,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的粮食保护价政策,市场经济初期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和目前正在实行的“市场化收购+生产者补贴”政策等多个阶段。

(一)国家定购价政策

国家定购政策是我国对价格支持政策的初期探索阶段,国家定购粮政策主要是为解决主要粮食的生产和供给问题,目的是在逐步建立粮食市场化的前提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受益。1985年我国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中提出实行粮食定购合同政策,意为国家来制定定购粮食的定购价,其他粮食的价格按市场需求确定,如果市场粮食价格低于国家制定的价格,则国家按照统购价格进行收购。

(二)粮食保护价政策

1996年我国开始实行按保护价收购农民余粮政策,以应对不断增加的生产成本,保障农民收入,进一步提高玉米产量和提高农民种植玉米积极性,在制定保护价格时,采用中央指导各省定价的方式,当年中等标准的玉米收购保护价格提高至1.48元/公斤,为调节玉米种植结构,于1999年调低了玉米收购保护价。2004年国家提出《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明确开始全面实现购销市场化,粮食价格主要由市场同时对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格的价格支持政策。在市场化的同时,国家对相对短缺的重点粮食种类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首批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的是早籼稻,2006年又增加了小麦、晚籼稻和粳稻,玉米在此期间一直没有被纳入最低收购价政策行列,2004—2007年间玉米价格支持政策处于空窗期。

(三)玉米临时收储政策

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在兼顾市场供需平衡的基础上,稳定了玉米市场价格。2007年国家将临时收储价格保守定为0.69元/斤,当市场玉米供大于求时由国家对市场上符合标准的玉米按照临时收储价格进行收购,当新玉米收购结束,再将部分国家储藏玉米流入市场以平衡供需。由于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外加市场需求不断增大,2008年玉米临时收储价格上涨至0.74元/斤,2009年继续保持了一年0.74元/斤的临时收储价格,2010年玉米临时收储价格再次提高涨至0.89元/斤,之后玉米临时收储价格一路上涨,到2013年达到最高,同期东北地区玉米临时收储价格涨至1.11元/斤,2015年玉米临时收储价格在实行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后首次出现了下调,玉米临时收储价格调低至1元/斤,2016年玉米临时收储制度正式取消。

(四)“市场化收购+生产者补贴”政策

2016、2017年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和农业农村部相继发布《关于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的实施意见》《关于调整完善玉米和大豆补贴政策的通知》,强调玉米价格由市场调节为主,生产者补贴保证玉米优势产区种植收益稳定的作用。“市场化收购+生产者补贴”政策旨在市场供需决定玉米市场价格、保证优势产区的玉米产量、优化玉米种植结构、推进玉米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而促进玉米产业发展。

与国家定购价政策、粮食保护价政策、玉米临时收储政策都有明显的固定的政策出发点不同,“市场化收购+生产者补贴”政策则更加强调玉米价格以市场化为主导,生产者补贴为辅的形式,生产者补贴力度随市场价格变动调整。2016年我国开始正式实行“市场化收购+生产者补贴”政策,充分调动了市场机制的作用,玉米价格支持政策也正式从以前的政府调控转向以市场为主导的调控方式。

图1 中国玉米价格支持政策演进阶段图

二、玉米价格支持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实行的“市场化收购+生产者补贴”政策强调玉米价格由市场供需调节,政府不再通过政策手段干预玉米价格,生产者补贴发挥稳定农户受益水平的作用。实行“市场化收购+生产者补贴”政策的东北地区玉米产业发展呈现出以下特征:

(一)玉米产量下降,生产效率亟待提高

生产者补贴政策实行,东北地区玉米收购由国家临时收储价格变为“市场化收购+生产者补贴”形式,2016年玉米市场价格大幅下降,加之国家出台非优势玉米种植区种植面积调减的政策,东北地区玉米产量呈现先下降后逐渐小幅回升的趋势。黑龙江省玉米产量由2016年的3 912万吨下降到2020年的3 646万吨,辽宁省玉米产量由2016年的1 810万吨降至2020年的1 793万吨,吉林省由2016年的3 286万吨降至2020年的2 973万吨,仅内蒙古地区玉米产量不降反增,由2016年的2 563万吨增长至2 742万吨,但东北地区整体玉米产量呈现下降趋势。

在土地面积不变的情况下,衡量生产效率的主要指标之一就是单产能力。虽然东北地区玉米产量一直占全国玉米产量40%以上,但单产产量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粮食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依然比较突出。

以2020年为例,黑龙江省玉米单产为443千克/亩,辽宁省玉米单产为443千克/亩,吉林省为462千克/亩,内蒙古玉米单产为478千克/亩。与国内其他玉米主要种植省份相比,仍落后于宁夏的514千克/亩、新疆的588千克/亩,东北四省作为全国玉米的主产省份,玉米生产效率在国内却并未排在前三。当前作为世界玉米主要产地的美国的玉米单产可达800千克/亩,我国玉米单产能力与美国玉米单产能力还有可能加大差距。可见,东北地区玉米单产能力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二)玉米价格回归正常水平,玉米加工企业竞争力仍显不足

2016年“市场化收购+生产者补贴”政策正式实行,玉米价格回归市场正常水平,配合国家对深加工企业补贴政策的出台,玉米淀粉加工企业开工率开始恢复,但玉米淀粉加工业的利润收入均呈现负增长,行业亏损的局面仍然没有改变。农产品加工与农业总产值比只有0.94∶1,相比全国2.1∶1的水平差距较大,在结构调整的同时,继续扩张总量,上行压力持续增加。玉米加工企业核心竞争力较弱,主要集中在加工企业的核心研发能力、对市场需求的掌握程度上,加上东北地区地处偏远,运输和成本较南方地区高出很多,农产品加工企业难以形成竞争力。

从玉米深加工企业发展情况来看,虽然2017年龙江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300万吨玉米深加工一期项目在齐齐哈尔落户,长春以大成为引领的一些玉米深加工企业陆续在东北地区开工,但东北地区玉米加工企业的主要经营范围仍是淀粉和酒精,占总体玉米加工企业产量的76%以上。总体看,东北地区玉米加工企业仍处于初级的加工领域,如氨基酸、谷氨酸钠、黄原胶等高附加值产品的加工潜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总体上,虽然农产品加工行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其发展水平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发展水平与东北地区农业地位还很不相符。东北地区玉米的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尤其与国内发达省份如山东省、河南省和河北省相比,玉米加工及深加工水平仍处于劣势,还存在较大差距。东北地区玉米加工企业仍面临着集聚度不够、精深加工水平不高等问题。

(三)生产者补贴力度减弱,农户收益水平下降

生产者补贴力度不断降低,与农业生产成本的上升形成反差,农业生产者收益水平难以保障,农民种植意愿和预期受到生产者补贴政策影响。根据相关统计,受疫情、市场等因素影响,2016—2020年农户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费用平均上涨30%。上涨的生产成本和不断降低的生产者补贴使得农户收益进一步下降,造成玉米价格支持政策的调节作用减弱。

2016年东北地区玉米生产者补贴标准平均为151.16元/亩,东北地区整体补贴面积为9 661.57万亩,全部由中央资金拨付,共148.72亿元。随着市场化逐渐成熟,玉米去库存速度好于预期,加上玉米市场对新玉米需求不断上涨,2017年东北地区玉米生产者补贴标准平均为147.24元/亩,共补贴玉米实际种植面积8 079.16万亩。

表1 东北地区玉米生产者补贴标准(2016-2020) 单位:元/亩

数据来源:各省政府网站公开数据

2018年,玉米去库存任务提前基本完成,由于市场对玉米工业和食用的需求迅速增长,国家迅速调低东北地区玉米生产者补贴标准为68.5元/亩。2019年东北地区玉米生产者补贴标准为77.68元/亩,东北地区共补贴面积为8 005.76万亩,补贴资金为24.17亿元。2020年玉米生产受疫情影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凸显,东北地区玉米生产者补贴标准平均为75元/亩,共补贴面积7 745.39万亩,补贴金额为29.43亿元。2020年7月,为进一步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部和财政部联合发文,2020—2022年在东北地区继续实行玉米生产者补贴政策。

三、玉米价格支持政策实施效果评价

玉米价格支持政策对稳定国内粮食价格波动、保障玉米生产者利益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内玉米价格的形成机制。通过对玉米价格保护政策的梳理发现,玉米价格支持政策往往难以在提升粮食产量、保障种植户利益及促进产业发展多个方面取得平衡。

在乡村振兴战略角度评价玉米价格支持政策实施效果,主要是看政策实施后玉米产业受到哪些影响,政策实施还需在哪些方面改进。“市场化收购+生产者补贴”政策在解决国家财政压力过大、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改善玉米种植结构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发挥玉米主产区优势、提升政策效率、稳定农民收益、调整种植结构等方面的实施效果仍需加强。

(一)“市场化收购+生产者补贴”政策指向不够明确且配套政策不足

“市场化收购+生产者补贴”政策调整玉米种植结构的机制是通过减少玉米生产者补贴,刺激非优势产区玉米种植户退出玉米种植改种其他品种作物,但从目前的政策执行来看,东北地区各省配套相关政策或规定仍显不足,主要方式仍为按照核定的玉米种植面积确定生产者补贴标准,从生产者补贴方式上并没有区分出政策对玉米种植优势产区的倾向性,也没有针对玉米生产质量提高的倾向性,生产者补贴仍然不具有明确的指向性。

(二)“市场化收购+生产者补贴”政策实行具有明显的迟滞性

一方面,每年生产者补贴价格和具体补贴原则公布时间仍然是9—10月间,只能对玉米生产者作出下一年决策起到一定引导作用,但由于市场变化因素较多,北方玉米一年只能收获一次,因此,到下一年播种前至少要有将近半年的等待期,这些因素都使“市场化收购+生产者补贴”政策的效果产生迟滞性。另一方面,补贴发放也有一定的迟滞期,从政府开始测算到制定标准需要多个环节,到补贴实际发放到农户手中也需要较长时间,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制约农户的生产决策行为。

(三)“市场化收购+生产者补贴”政策缓解了政府财政压力

“市场化收购+生产者补贴”政策的核心是以市场价格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市场价格损伤生产者利益时,以生产者补贴的形式弥补生产者损失。相较之前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有较大的不同,政府从两个方面节省财政开支:一方面,政府不用参与市场收购,减少收购和储存所带来的巨大的财政压力,尤其是储存费用,每年节省了大量开支。另一方面,生产者补贴标准逐年走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压力。

(四)“市场化收购+生产者补贴”政策难以稳定生产者收益

“市场化收购+生产者补贴”政策出台后,玉米收购市场反应较为强烈,尤其是收购企业的反应快速且果断,造成了很长一段时间玉米市场价格下滑严重,虽然生产者补贴在第一年补贴水平相对较高,但相对于玉米生产者遭受的损失,也只有一定的弥补作用。“市场化收购+生产者补贴”政策出台后,玉米生产者收益在“市场化收购+生产者补贴”政策实行开始的几年内有明显的下降趋势,折算到每公斤玉米的补贴价格相当于只能用来弥补粮食运输成本的水平。

通过研究发现,玉米市场的回暖主要原因在于玉米市场需求的拉动,而非主要来自生产者补贴政策的效果,综合来看,“市场化收购+生产者补贴”政策未能充分弥补生产者收益的净流失。

四、玉米价格支持政策实施效果提升策略

(一)提升目标

1.短期目标

(1)着力保障生产者收益。 玉米价格支持政策的目标主要包含两个层次,一个是保证农民基本收益,另一个是对农业生产起到引导作用。从当前价格支持政策发展的阶段看,短期目标应该建立在“市场化收购+生产者补贴”政策基础上来实现。由于“市场化收购+生产者补贴”政策实施时间较短,在政策实施初期主要出现的问题是农民收益受到较大影响,市场风险对生产者造成较大影响等问题。生产者收益得到保障,才能增加生产者决策信心,进而促进整个农业生产水平在新的高度上达到新的平衡。因此,玉米价格支持政策从短期目标上来看,应首先着眼于保证农户收益水平。

(2)逐步推进对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 “市场化收购+生产者补贴”政策实施初期,生产者对政策意图方向还不够明晰,即使部分生产者能够了解政策实际意图,由于生产资料条件、技术条件和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现实条件限制,种植结构调整也无法短期内完成升级。同时,由于生产者在生产者补贴政策实施初期的生产决策普遍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加之农业生产者对政策的适应需要一个过程,造成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不能在短期内可以真正实现的目标。因此,在“市场化收购+生产者补贴”政策实施的初期,应该充分发挥政策指导作用,适度引导农业生产者转变种植观念,逐步推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

2.长期目标

(1)稳定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应对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及突发情况,保障粮食安全是当前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农业作为国家基础产业对保证国家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长期来看,国际形势不够稳定,玉米价格受多方因素影响,国际玉米价格难以在长期保持相对稳定的形势。因此农业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整个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作用将更加凸显。玉米作为东北地区主要农作物之一,不仅在全国农业生产总量增长上作出巨大贡献,也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玉米不仅具有食品用途,还兼具了工业用途和饲料用途等多重功能,提升玉米生产能力对促进我国农业发展及保障多行业顺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玉米价格支持政策的制定应从战略角度出发,提升应对国际多变局势能力,将稳定国家玉米生产,增加我国玉米生产能力,以保证我国用粮供应稳定为长期目标。

(2)提高农业生产者整体收益水平。 农业的弱质性造成农业发展需要靠政策的有效扶持,因此农业政策对农业生产者的收益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玉米价格支持政策从长期目标来看应注重不断提高农业生产者整体收益水平。玉米价格支持政策应在不断提高农业生产者收益水平的基础之上,完善利益补偿机制,提高农民整体福祉。在研究东北地区玉米生产现状中发现,东北地区玉米价格与全国平均玉米价格基本不存在价格倒挂现象,很多情况是全国玉米实际销售价格均高于东北地区玉米销售价格。加之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部分年份玉米生产者的净收益出现负值的情况。这说明玉米价格支持政策并未对东北地区玉米生产实现有效的利益补偿。因此,从长期来看,玉米价格支持政策应该着眼于提升政策有效性和指向性,通过实现玉米价格支持政策能够实现对玉米生产有效利益补偿机制,整体提高农业生产者的福利水平。

(3)完成玉米种植结构调整,实现资源配置合理化。 调整优化玉米种植结构,实现玉米生产资源合理配置是玉米价格支持政策实施的重要目标。玉米临时收储政策促进了东北地区玉米种植面积增长,但也产生了东北地区玉米种植结构失衡和粮食种植结构失衡的问题。“市场化收购+生产者补贴”政策的实行对东北地区玉米种植结构调整产生了一些积极作用,但对玉米种植结构的调整未见显著效果。玉米种植结构调整可以通过两个方面考察:一方面是玉米与其他作物的结构比例,另一方面是玉米本身在种植地域和种植品种等方面的结构比例。因此,玉米价格支持政策长期目标应该着眼于合理配置农业种植结构,发挥不同地区资源禀赋优势,提高玉米有效供给能力,以生产促进产业发展。

(4)完善玉米价格支持政策配套政策,增强玉米价格支持政策实施效果。 当前农业价格支持政策由国家制定政策内容、地方政府按照国家政策进行统计,将统计结果上报国家后,再由地方政府具体实行。在玉米价格支持政策实行过程中发现,目前玉米价格支持政策存在缺少配套地方政府政策支持的情况。从东北地区实际情况出发,玉米价格支持政策对玉米生产的作用主要通过影响玉米生产者预期行为来实现,由于缺少地方具体配套政策,玉米价格支持政策实施效果受到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玉米价格支持政策的实际实行效果。因此,从长期目标来看,应该着重完善玉米价格支持政策的相关配套政策,不断强化玉米价格支持政策的实施效果,做到玉米价格支持政策目标从国家到农业生产者之间实现有效传导。

(二)玉米价格支持政策效果提升原则

1.平稳性原则

玉米价格支持政策包括统购统销政策、粮食定购价政策、粮食保护价政策、临时收储政策及“市场化收购+生产者补贴”政策等。以玉米临时收储和“市场化收购+生产者补贴”政策交替的情况来看,虽然玉米临时收储价格在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即将结束的前一年调低释放了一定的政策信号,但“市场化收购+生产者补贴”政策的实施初期仍出现了玉米生产者收益大幅下降、玉米市场价格大幅波动等情况。因此,玉米价格支持政策的调整应更加注重政策的平稳性。这里的平稳性包含两层含义:

(1)注重玉米价格支持政策的平稳性。 为不断推进农业健康持续发展,玉米价格支持政策调整需要保持平稳性原则。玉米价格支持政策相对平稳,农业生产者在最短时间了解新玉米价格支持政策的具体内容,有利于玉米价格支持政策的贯彻实施;有利于提升玉米价格支持政策的传导效率,能够起到迅速调整农业发展方向的作用;玉米价格支持政策的平稳改进,对农业生产不会造成过大的冲击,有利于农业健康有序发展。

(2)玉米价格支持政策实施效果的平稳性。 玉米价格支持政策实施是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应足够关注政策调整之后的效果。注重玉米价格支持政策实施效果,降低因政策调整对农业生产者的收入或农业生产各环节的负面效应。根据对黑龙江省玉米生产的研究,“市场化收购+生产者补贴”政策替代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初期,玉米生产者收益一度出现了明显的下滑,玉米市场价格也出现了较大的波动,主要原因在于政策调整幅度较大,补贴标准及补贴方式改动较大。因此,应该在保证农民收益稳定和农产品价格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农业价格调整效果的平稳性。

2.效率性原则

在玉米价格支持政策实施过程中,应该重点考虑农业生产者在作出生产决策行为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的问题,着力提高玉米价格支持政策的效率。这主要是由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农业生产者对玉米价格支持政策理解不充分及获取信息渠道不够通畅等造成。以“市场化收购+生产者补贴”政策为例,市场信息的不对称会大大增加玉米生产者对市场误判情况的发生,使“市场化收购+生产者补贴”政策实施效果受到影响。农业生产者对玉米价格支持政策理解不充分及获取信息渠道不够通畅也会使玉米价格支持政策无法准确传达政策意图,降低政策实施效果。提升玉米价格支持政策效率是一个系统的工作,需要国家、地方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农业生产者协同合作,才能做到政策传达迅速、实施细则到位、农业生产者理解充分,进而达到提升玉米价格支持政策的实施效率的提高。

3.精准性原则

通过之前对玉米价格支持政策的研究发现,部分政策目标实施效果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未能做到精准施策,从而导致政策实施难以做到精准施策。以“市场化收购+生产者补贴”政策为例,通过前文研究发现,实施政策的目标中包括通过调整供给侧改革,扶持玉米主产区优势产区的玉米生产,减少非优势产区玉米生产面积,进而达到合理调整玉米种植结构的效果。但在实际政策执行细则中,并未对玉米种植区域等级等进行区分,而是对申报选择种植玉米的所有玉米生产者统一划定一个补贴标准,并不利于国家拨付的生产者补贴资金精准流向玉米优势产区。从政策实施的实际情况也可知,东北地区各地区种植面积比例调整在“市场化收购+生产者补贴”实施三年时间后,未见明显的变化。因此,应该更加注重玉米价格支持政策的扶持方向把握,通过制定政策实施细则,实现政府资金精准高效发放,才能进一步提升玉米价格支持政策的实施效果。

4.可持续原则

玉米价格支持政策是我国一直坚持的稳定国内粮食市场和保障农民收益的重要政策手段,将来还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继续完善和不断调整。因此,玉米价格支持政策制定不仅要考虑短期政策实施效果,还要考虑政策长期的目标和农业发展方向。玉米价格支持政策的调整不仅要考虑解决当前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也要考虑政策的长远方向,保证玉米价格支持政策的可持续发展,为玉米产业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稳定保障。

五、完善玉米价格支持政策,助推乡村振兴的具体措施

(一)推进价格支持政策市场化改革,促进玉米生产发展

如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又能发挥玉米价格支持政策的保障功能,是当前玉米价格支持政策促进玉米产业发展,是助推乡村振兴的主要问题。

1.坚持以市场化为主导,适度推进玉米价格支持政策改革

2016年正式实施“市场化收购+生产者补贴”政策,东北地区玉米产量由最初的下降转为不断增长状态,说明市场调节功能逐步显现,市场已经开始发挥主导作用。但由于东北地区玉米生产者长期对玉米价格支持政策的依赖度较高、玉米生产者收益水平相比全国平均水平仍然偏低等,推进玉米生产市场化应遵循平稳性原则,要在保障玉米生产者收益的情况下,应该适度推进以市场价格为主导的玉米价格形成机制。

2.坚持以市场化为主导,分阶段推进玉米种植结构调整

“市场化收购+生产者补贴”政策实施后,东北地区玉米种植开始有向玉米主产区集中的趋势,但从各地区总量来看,效果不够明显。这说明“市场化收购+生产者补贴”政策对玉米种植结构调整作用有限。要想真正实现玉米种植结构合理化并非短期内可以达成,因此,要想实现玉米种植结构的有效调整,必须继续坚持以市场需求为主导,继续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以市场需求带动生产结构调整,进而促进东北地区玉米种植结构分布更加合理。

(二)构建有效配套利益补偿机制,优化玉米价格支持政策实施效果

在一段时期内必须坚持玉米价格支持政策不断深化改革,保障农业生产者收益水平。当前解决农民收益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构建玉米价格支持政策的有效利益补偿机制,应通过建立与玉米价格支持政策相配套的利益补偿机制,保证玉米生产者利益不会过度受到市场和政策两方面的影响,进而保证农业生产者的种粮积极性,从而达到稳定粮食产量的目标。

具体应坚持以市场定价为基础,玉米价格支持政策在不以扭曲市场为代价,通过转变利益补偿方式实现对农业生产者的有效利益补偿,同时在一段时期内应该适度提高玉米生产者补贴标准,从而在保障玉米生产者利益的同时促进玉米产业提档升级,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

1. 完善“市场化收购+生产者补贴”的具体标准

“市场化收购+生产者补贴”的具体标准是按照玉米全省统一补贴标准进行补偿,生产者补贴方式不够灵活,政策指向性偏弱,难以真正实现有效的利益补偿。应该按照精准性原则,调整生产者补贴方式,通过对不同地区适宜种植玉米的情况、玉米种植品种相关情况等进行区分,制定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的具体补贴标准。这一方面有利于有限的生产者补贴资金可以更高效地流向优势产区的玉米生产者;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实现“市场化收购+生产者补贴”政策的调节种植结构的功能。

2. 适度提高生产者补贴标准

与辽宁省、吉林省等其他实施“市场化收购+生产者补贴”的地区相比,黑龙江省玉米生产者补贴力度仍有较大差距。在玉米生产投入成本基本相同的情况下,生产者补贴数额的差距拉大了黑龙江省玉米生产者与其他地区玉米生产者的收益水平。适度提高黑龙江省生产者补贴标准,有利于增加黑龙江省玉米生产者种粮积极性,促进东北地区玉米产业升级。

(三)深化配套政策协同支持,强化玉米价格支持政策实施效力

“市场化收购+生产者补贴”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玉米生产效率的提升,同时又造成玉米产量的波动。这说明仅通过玉米价格支持政策对价格的刺激很难达到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粮食产量和保障农民收益等多个目标同时实现的目的。因此,应转变玉米价格支持政策单一作用的方式,转向多角度、多政策协同作用的支持方向,建立玉米价格支持政策的辅助配套政策尤其重要。

1. 从国家政策层面,可以考虑建立临时收储政策、生产者补贴政策与市场化收购相结合的综合政策体系。通过研究发现,临时收储政策可以在起到一定托市效果的基础上,促进玉米产量的增长。“市场化收购+生产者补贴”政策可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刺激农业生产者提高生产效率。可充分结合不同政策的优势,建立收储政策与“市场化收购+生产者补贴”相结合的玉米市场价格调控体系。

2. 从地方政府层面,地方政府制定出台玉米价格支持政策相关配套政策,与玉米价格支持政策配套执行。地方政府参照玉米价格支持政策实施目标及要求,结合本省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玉米价格支持政策实施细则。具体细则应重点关注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当市场处于供给小于需求的情况,通过强化玉米价格支持政策的增收作用,促进产量增长,保证农民收益;当供给大于需求的情况,适度弱化农业价格支持的增收作用,强化玉米价格支持政策保障农业生产者收益的作用。

猜你喜欢
玉米价格生产者东北地区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基于时间序列数据挖掘的玉米价格波动趋势研究
Brand Value: Excavating and Management of Tourism in the Rural and Village Region
会安慰自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