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视域下易地搬迁安置区融入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以河北省康保县为例

2022-10-25 15:20
老区建设 2022年17期
关键词:易地共同富裕县域

樊 凡

[提 要]易地搬迁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通过建立易地搬迁安置区作为搬迁群众共同致富的“大后方”和“主阵地”,让易地搬迁安置区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站在共同富裕伟大征程的新起点,易地搬迁安置区融入县域经济发展有其独特的优势、合理性和必要性。结合河北省康保县的实际情况,找寻一条实现康保县易地搬迁安置区融入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安置区人民群众实现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一、问题的提出

其一是深厚的现实背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握发展阶段新变化,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共同富裕进行了一系列深刻的阐释,站在新的历史征程出发点,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尤为紧迫和必要。202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中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一步就是推动落实了“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的好政策,坚持以脱贫攻坚总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易地搬迁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伟大实践,是脱贫攻坚的有效手段。早在21世纪初,中国共产党就针对环境恶劣的贫困地区的出路问题提出,“对生存环境恶劣和生态脆弱的贫困地区,搞好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由此可见,通过易地搬迁方式、建立易地搬迁安置区扶贫有着较为长期的试验和摸索,在广大贫困地区有着较为深厚的现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力度,推动大型搬迁安置区和进城安置群众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易地搬迁安置区作为“易地搬迁脱贫”的重要依托和载体,在其所属的行政区域扮演着承上启下的关键角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易地搬迁安置区更加凸显了自身在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基于此,易地搬迁安置区的人民群众既对实现共同富裕有殷切的期盼,又对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有迫切的诉求。县域经济作为连接市域经济和乡村经济的重要环节,既要使易地搬迁安置区人民群众更好地融入县域经济和城乡一体化的整体发展,也要以共同富裕的目标和真切实效的途径促进易地搬迁安置区的整体协调联动。同时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一个关键环节。所以促进易地搬迁安置区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发挥优势,蹄疾步稳迈向共同富裕伟大征程有其深刻的现实意义。

其二是康保县独特的区位条件。康保县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属于坝上高原的一部分,平均海拔1450米。县境东北西三面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 南距北京、 北距二连浩特均有350公里,是沟通京津冀蒙的重要枢纽。县域总面积3365平方公里,辖7镇8乡,326个行政村,585个自然村,2021年年末户籍总人口262476人。在2020年之前,康保县是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县,属于“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河北省十个深度贫困县中脱贫任务最艰巨的县。从自然条件来看,康保属东亚大陆性季风气候中温带亚干旱区,年均气温1.2℃,无霜期仅97天,是全省唯一的无河县。康保县高寒干冷,干旱、风沙、冰雹、霜冻等极端性天气多,尤以干旱为最,素有“十年九旱”之称。从贫困程度来看,康保县贫困规模大、程度深,脱贫攻坚任务重、周期长,经济发展落后。2012年,以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为扶贫标准,确定康保县贫困人口为15.6万人,占农业人口总数的67%。2013年底,全县326个行政村中有165个贫困村,占所有行政村的51%,农业人口24.4万人中有贫困人口8.8万人,贫困发生率36.04%。到2019年,贫困人口减少到1468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69%。直至2020年2月底,康保县才实现贫困县脱贫摘帽。

在致力于康保县脱贫摘帽的过程中,当地党和政府举全社会之力坚决做好“易地搬迁”这篇大文章。数据显示,康保县易地扶贫搬迁县城集中安置区占地面积543亩,选址在县城和经济开发区之间,共建设95栋小高层电梯楼,6744套房,总建筑面积50.9万平方米,安置94个村7161户2011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975户4680人,同步搬迁户5186户15430人,占全县集中安置规模的84.6%,是河北省规模最大的县城集中安置区。广大乡村的人民群众通过易地搬迁告别了穷乡僻壤,住上了电梯楼房, 截至2020年,康保县建成66.7万平方米、8883套安置房,康保县全县11801户29315人全部搬进新居,完成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康保县易地搬迁安置区建设成果颇丰、 成绩斐然,被国家发改委评为“十三五”全国美丽搬迁安置区。

由此观之,康保县易地搬迁安置区有其特殊的发展条件和深厚的环境基础,促进康保县易地搬迁安置区融入县域经济发展,对于县域整体联动、长足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共同富裕视域下康保县易地搬迁安置区融入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康保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懈探索中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使康保县易地搬迁安置区融入县域经济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正如《中国脱贫攻坚典型经验与模式》一书中所言,“易地搬迁,……按照‘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搬迁要求”。康保县易地搬迁就是按照这样的要求,从源头上使搬迁群众脱离过去的“穷山恶水”,并将他们妥善迁移到安置区内,通过“易地搬迁脱贫”的方式集中解决长期以来困扰老百姓的生存发展问题,进而使康保县易地搬迁安置区群众真切感受到融入县域经济带来的好处与实惠。建立康保县易地搬迁安置区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也为防止“返贫”“复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时任康保县县委书记刘雪松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汇报会上强调,“持续巩固扩展脱贫攻坚成果……要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的后续帮扶工作,使搬迁群众逐步致富”。在共同富裕视域下康保县易地搬迁安置区融入县域经济发展,既是前一阶段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标志,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主阵地和“金法子”,同时,有利于安置区人民共享脱贫攻坚成果以实现共同富裕。

(二)有利于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康保县易地搬迁安置区主要承载了来自乡村的农民群体,通过建立试点并推广落实、付诸实践,将原本在乡村生存条件难以为继的老百姓妥善集中安置在易地搬迁安置区,有效解决了当时康保县较为紧迫的贫困问题。一方面,康保县易地搬迁安置区人民群众需要通过融入县域经济的发展来满足自身生产、生活需要,并且为县域经济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另一方面,康保县易地搬迁安置区作为维系县城和乡村的纽带,在县域经济的带动下融为一体,既加快了城乡一体化发展,逐渐缩小城乡差距,又引领城乡群众走上共同富裕的致富道路。《以人为本的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研究》一书中指出,“县域经济实质上就是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共同发展”。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城乡的共同发展,城乡融合发展也恰恰就是县域经济的润滑剂。所以说康保县易地搬迁安置区融入后的县域经济是联结城市和乡村融合发展的关键点,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县域经济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加快康保县易地搬迁安置区融入县域经济,有利于“推动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提升服务县域经济能力”,有利于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三)有利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易地搬迁的根本目的就是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促使人民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强调要善于集中资源办大事、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富民”, 结合康保县易地搬迁安置区的发展则有利于更好地造福一方百姓。康保县易地搬迁安置区改变了以往原住地居民的生活环境,为他们提供了生活、生产方面的多样渠道和选择。从增加人民物质财富的角度来看,康保县易地搬迁安置区融入县域经济可以增加人民群众的收入,收入水平的直接提高将扩大县城中等收入群体。康保县易地搬迁安置区的群众多是来自农村地区的农民,收入水平较低,搬迁后原先的生产资料和生活方式随之发生改变,因此进入到各行各业的农民也向中等收入群体跃升。从增加人民精神财富的角度来看,在易地搬迁安置区人民提高整体收入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思想观念、心理情感、道德文化、理想信仰层面的极大提升,这为易地搬迁安置区融入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也有利于实现物质生活共同富裕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有机统一。所以说共同富裕视域下康保县易地搬迁安置区融入县域经济发展,有利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四)有利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康保县易地搬迁安置区融入县域经济,首先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增强经济体制内生动力。大批农民由乡村转移到县城,由过去从事的农业转向县城内的工业、服务业,为县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增长点。由于融入了大批手工技术型、劳动服务型人才,有效调整了县域内第一产业和第二、 第三产业的比重,使得整个县域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更为合理,进而可以辐射带动整个县域经济的升级与振兴。其次有利于吸引投资,刺激居民消费。康保县易地搬迁安置区依托经济开发区的有利条件,吸引了大批进城务工的劳动力,有利于发展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产业,既在易地搬迁安置区周围形成产业集聚, 吸纳外来资金投入,又能拉动居民消费,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最后有利于县域经济共享发展。康保县易地搬迁安置区致力于让城乡居民更好地感受到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事实上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也是全体人民共享发展,加快易地搬迁安置区融入县域经济就是为了让人民共享高质量发展的成果, 进而实现共同富裕。在县域经济的各个环节注重质量和效益,有利于切实增强县域经济活力、 创新力和竞争力。因此共同富裕视域下康保县易地搬迁安置区融入县域经济有利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共同富裕视域下康保县易地搬迁安置区融入县域经济发展的现实阻碍

(一)康保县易地搬迁安置区没有充分发挥好自身的区位优势

从自然环境来看,康保县高寒干冷,自然条件较为恶劣,但是康保县全年日照时间长,受西伯利亚—蒙古寒流影响,常年西北风盛行,太阳能、风能资源丰富。康保县全年日照达3100小时,具备780万千瓦光伏发电开发能力,在全县可以充分开发太阳能资源和风力资源,大力发展光伏发电产业和风力发电产业,以带动安置区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目前来看,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产业链远未形成,没有形成系统化、网络化的空间布局,与易地搬迁安置区没有相应的配套设施,为易地搬迁安置区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难以发挥辐射带动力。 另外易地搬迁安置区的农牧资源、生态环境资源等资源优势也未充分利用起来。从社会条件来看,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大力支持康保县易地搬迁安置区人民群众就近就业,并划拨专项资金支持城乡人才自主创业。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康保县易地搬迁安置区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方针政策了解得不够深入,对于符合资金支持所具备的资质和条件知之甚少。同时康保县在易地搬迁安置区周边规划了配套的产业园区,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但没有充分利用起来,相关基础设施也还不够完善。从人才力量来看,易地搬迁安置区人口中有大批年轻骨干力量,可以为县域经济的发展作出有力贡献,但县域内吸引力不足,县城常住人口不足10万,人才流失严重。加之现有人才积极性不高, 对县城归属感不强。同时对于现有人才的教育培训不够专业化、职业化,易地搬迁安置区的人民群众缺乏足够的专业素养和技能储备,造成康保县易地搬迁安置区未能很好融入县域经济的发展。

(二)康保县易地搬迁安置区居民整体收入水平低

康保县易地搬迁安置区居民整体收入水平低直接影响到易地搬迁安置区融入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和发展程度。首先,康保县易地搬迁安置区居民收入来源单一。从获得收入的渠道来看,康保县易地搬迁安置区居民就业渠道窄,就业方式比较单一。这导致了康保县易地搬迁安置区居民收入来源单一,收入的主要成分是靠从事体力劳动赚取用以维持基本生活的薪资。 加上易地搬迁安置区从事商业、服务业等高利润经营性行业的人员较少,难以获得较高的收入。这样就造成康保县易地搬迁安置区居民难以借助县域经济的便利满足更高层次的生活需求。其次,康保县易地搬迁安置区居民购买力小,消费水平低,对经济贡献量小。客观来说,收入水平制约了易地搬迁安置区居民的消费水平,没有良好的预期和充足的收入人们就不太愿意把钱花在当下,会留存一部分钱以备不时之需,对于县域经济的贡献小了就不能很好地拉动内需,刺激消费。故而康保县易地搬迁安置区对经济贡献量小,与县域经济发展有所脱节。最后,康保县易地搬迁安置区居民收入安全缺乏保障。康保县易地搬迁安置区居民整体收入水平低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居民收入安全缺乏保障,而收入安全缺乏保障也进一步加剧居民收入的不确定性,具体表现在安置区务工人员的工资拖欠、从业者对行业前景的信心不足、收入保障措施不完善等问题上。这同样给康保县易地搬迁安置区融入县域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现实难度。

(三)康保县易地搬迁安置区基本公共服务不完善

康保县易地搬迁安置区基本公共服务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不健全。康保县易地搬迁安置区配套医院、学校、健身休闲场所等基础设施数量有限,设施质量有待完善。由于基本公共服务人均差异大,易地搬迁安置区的人民群众对于基础设施的要求也不相同。同时交通、通信、环境等相关基础设施也不完善,康保县易地搬迁安置区未能形成一整套系统的基础设施,给易地搬迁安置区融入县域经济造成了许多不便。第二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康保县易地搬迁安置区的社会保障体系处在一个逐步完善的阶段。就目前状况来看, 康保县易地搬迁安置区的就业、教育、住房、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社会保障体制等方面存在不足。由于易地搬迁安置区人民群众的生存发展得不到良好的保障,这部分群体没有切实感受到公共服务的成果,对融入县域经济的发展持消极保守的态度。第三是精神文化教育不到位。康保县易地搬迁安置区对于入城的农民工的精神文化教育做的工作还不够。一方面是对于政府政策的解读和宣传做得还不够,社会实践没有落实到位,公共服务提供得不平衡、不精准。另一方面是对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关注度不够,没有照顾到易地搬迁安置区人民群众对融入县域经济的共同要求和对自身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客观诉求。所以造成易地搬迁安置区人民群众没有共享到公共服务带来的实惠和好处。

四、共同富裕视域下康保县易地搬迁安置区融入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分析

(一)围绕易地搬迁安置区打造“三公里”产业园区

“产业是县域经济的基础,是脱贫的根本之策。”无论是稳定脱贫,还是壮大县域经济, 都离不开产业发展这条治本之道。在康保县易地搬迁安置区,产业发展与易地搬迁安置紧密结合在一起,安置区内就设立有培训就业服务机构,并依托经济开发区建立起康保县创业就业孵化基地。在康保县易地搬迁安置区方圆三公里范围内有恒太包业、乾信牧业、姐妹家政等20家本地企业作为易地搬迁扶贫就业基地,形成“三公里就业服务圈”,实现“易地搬迁、同步就业”,确保群众蹄疾步稳迈向共同富裕。围绕易地搬迁安置区打造“三公里”产业园区,第一是发展康保县易地搬迁安置区农牧产业带动就业,筑牢“三公里”产业园区的坚实基础。要坚持产业和就业两手抓,在易地搬迁安置区建立特色种养大棚或园区,建设优质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园区,让大批通过易地搬迁脱贫的农民“有地可种”“有技可施”,既可以和搬迁之前的农作生活快速衔接,保留原有的“手艺”,又可以逐步完成身份的转变,逐渐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中明确自身的定位。第二是发展康保县易地搬迁安置区基础工业产业,优化“三公里” 产业园区运行结构。《康保县促进重点产业发展扶持办法(试行)》中针对产业发展提出,“新引进且如期建成投产的项目,可享受最高1000万元的奖励”。借助安置区现有条件,中药材深加工业、有机农产品加工业、特色食品加工业等新型工业企业发展起来。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康保县易地搬迁安置区逐渐与县域经济接轨并行。第三是发展康保县易地搬迁安置区周边特色产业,为“三公里”产业园区注入生机活力。康保县在冰雪产业、大数据产业、体育文化旅游业、健康养生产业、现代物流产业等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加快实施《“十四五”期间康保县数字化“新基建”战略合作协议》,大力推进数字化建设,为带动易地搬迁安置区的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在此基础上,康保县集中签约10家企业,总投资40.92亿元,为康保县易地搬迁安置区周边特色产业注入了新动能,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生命力。通过多维立体的产业布局,为康保县易地搬迁安置区量身打造“三公里”产业园区,进而建立起县域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发展示范区”。

(二)在易地搬迁安置区内提质增速地发展“地摊经济”

2020年6月李克强总理在烟台市考察时指出,“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如果说围绕康保县易地搬迁安置区打造“三公里”产业园区是强有力的外部手段,那么在易地搬迁安置区发展“地摊经济”就是更有效的内生路径。 从共同富裕的角度来说,“地摊经济”更加贴合安置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更接地气、更有活力,是安置区人民群众融入县域经济发展更为直接的方式,是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必须提质增速的一个重要环节。一方面,加大对“地摊经济”的扶持力度,加快“地摊经济”有机融入县域经济的发展。政府和社区党委牵头制定关于“地摊经济”的发展方案,给予一定的优惠和补贴,规划固定性摊点和流动性摊点的经营区域,并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保证“地摊经济”的健康发展。不定期开展针对安置区内地摊经营者的培训和监督,让地摊经营者们互相交流经验,学习法律法规知识,促使“地摊经济”走向专业化经营。同时增加扶持资金、治安管理人力、环卫人员及设备等投入,做好“地摊经济”与产业园区的对接,为安置区内发展“地摊经济”提供优质的货源和通畅的销售渠道。另一方面,在加快引导“地摊经济”规范化、合理化的同时,注重“地摊经济”的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完善“地摊经济”管理体制机制,追求“地摊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通过准确掌握安置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状况和地摊经营状况,从“需求侧”和“供给侧”两个方面入手,营造易地搬迁安置区发展“地摊经济”的良好环境。通过网络化、信息化手段加强对“地摊经济”的监控和分析,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点,挖掘高质量发展的动能点,打造康保县易地搬迁安置区“地摊经济”的品牌。综合来看,发展准入门槛低、方便快捷的“地摊经济”让安置区群众“有业可从,有事可做”,以“地摊经济”独特的优势带动康保县易地搬迁安置区融入县域经济发展,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探寻出安置区人民群众共同富裕的好法子。

(三)合理调节易地搬迁安置区居民的整体收入分配

提高整体人民的收入水平, 合理调节分配,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更加兼具公平和效率是促进康保县易地搬迁安置区高度融入县域经济、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合理调节易地搬迁安置区居民的整体收入分配, 首先就是要以落实就业带动人民增收。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发布的工作意见来看,要“开展搬迁群众就业帮扶专项行动”。通过多渠道促进就业,加强市场管理,促进搬迁群众有机融入县域经济大环境,提高收入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康保县易地搬迁安置区依托数字化智能就业服务系统,打造求职、咨询、培训、贷款扶持等“一站式”扶贫搬迁就业服务平台,为群众提供临时性务工服务和长久性就业服务, 并与入驻易地搬迁安置区的20家企业对接,作为清华大学劳务输出供应基地,提供就业岗位2700个,实现就业3000余人次。同时在安置区设置保洁员、 道路养护员等公益岗位15000余个,人均年收入5000余元,促进搬迁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另外通过政府、企业、社会的共同努力,促进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加大金融帮扶和消费帮扶,让康保县易地搬迁安置区人民群众在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中获得更多实惠,共享公平正义。政府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帮助符合条件的搬迁户申请小额信贷,让群众有充足的本金和信心去投资和消费,在群众获得收入后再通过财政手段、货币手段对整体收入进行合理的调节分配,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更加真切。企业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不断拓宽产品销售渠道,通过提供就业岗位、拉动新增长点、提供优质产品刺激消费等多方位保障人民切身利益。社会加大帮扶力度,“一对一”精准施策,设置工资福利“最低线”兜底,为收入安全保驾护航,持续稳定增加易地搬迁人民群众的收入。对于实现共同富裕来说,合理调节易地搬迁安置区居民的整体收入分配是有效且有必要的途径,在“藏富于民”的过程中既追求效益也兼顾公平,让易地搬迁安置区人民群众共享融入县域经济发展成果。

(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营造共同富裕的良好环境

促进康保县易地搬迁安置区高度融入县域经济,就要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营造共同富裕的良好环境。第一,完善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康保县易地搬迁安置区的基本公共服务建设主要集中在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区服务等方面,在易地搬迁安置区内配套完善了供水、供电、供气、供暖、通信网络、垃圾及污水处理等相关基础设施,充分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康保县易地搬迁安置区从设立之日起逐步建设了文化广场、超市、幼儿园、便民服务中心、卫生室、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500米范围内有县医院、学校以及经济开发区,生活配套设施一应俱全,真正实现安置区人民群众就近就业、就学、就医。为了让易地搬迁群众住得安心放心,康保县易地搬迁安置区还于2022年5月17日前全部完成易地搬迁安置住房不动产登记工作。社区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持续开展搬迁群众户口迁移、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社保医保手续等工作,不断打造多元多样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满足安置区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需求和精神生活诉求。第二,营造良好的共同富裕氛围,增强易地搬迁安置区人民群众的认同感,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政府、社区党委加强宣传引导,在易地搬迁安置区内设置宣传栏、张贴大字报,通过走访交谈、走家进户等方式深入群众,开展易地搬迁脱贫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宣传教育,“扶智”与“扶志”相结合,促进安置区人民群众积极主动投身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设行动中。着力改善易地搬迁安置区人居环境,利用大数据、“区块链” 等先进技术手段提供高质量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促使安置区切实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促使人民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安置区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接轨并行中既注重效率也突出公平,让人民群众在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分享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累累硕果。同时不断提高易地搬迁安置区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在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真真切切地实现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同样的道理,实现易地搬迁安置区融入县域经济发展不只是脱贫攻坚的重要一环,更是共同富裕伟大征程的新起点。做好康保县易地搬迁安置区融入县域经济发展这篇大文章,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脚踏实地,久久为功,掀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崭新一页。

猜你喜欢
易地共同富裕县域
论相对剥夺与共同富裕的关系*
铜鼓县:以“四真”提“四感” 高质量推动易地搬迁后扶工作
论提升县域环境质量的现状及治理思路
基于融媒体环境的县域媒体技术创新
共同富裕:绘就美好生活蓝图
奔向共同富裕的路上
如何正确理解共同富裕
抚州市脱贫攻坚图片展
县域高中文科数学生态课堂的“三味”
《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四大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