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美
[提 要]红色革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既有其一般规律,又带有地域性特征。就韶关红色革命文化来说,韶关红色革命文化有其形成和发展的实践逻辑与理论逻辑。毛泽东等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人民军队和韶关人民在韶关所进行的革命斗争活动是韶关红色革命文化产生和形成的实践逻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韶关红色革命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理论逻辑。在新时代,彰显韶关红色革命文化的价值意蕴是韶关红色革命文化价值实现的现实逻辑。
党的十八大以来,红色革命文化的当代价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场合强调传承好红色基因,庚续红色血脉的重要性。2021年6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用好红色资源,庚续红色血脉举行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作了《用好红色资源,庚续红色血脉,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的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种革命精神,每一件革命文物,都代表着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取得的重大成就,展现了我们党的梦想和追求、情怀和担当、牺牲和奉献,汇聚成我们党的红色血脉”。红色革命文化的文化力量正逐步得到彰显。 在二十八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任务,迎来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也创造了具有永恒传承价值的红色革命文化。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境遇下,挖掘地方红色革命文化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庚续红色血脉,对凝魂聚气、强基固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所谓红色革命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韶关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历史传统的城市,红色革命历史文化资源数量多、分布广,涵盖了中国革命的各个时期,是广东省重点革命老区之一。在2020年广东省红色革命遗址大普查中已发现的革命遗址共1245处,其中被省认定的重要红色革命遗址达502处,稳居全省第三。毛泽东、朱德、陈毅、邓小平等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在韶关开展过革命斗争活动,市郊及各县区遍布中国共产党党政军群机构在各个不同革命时期战斗、工作过的革命遗址遗迹、战争旧址、纪念建筑等,形成了独具价值特色的红色革命文化资源。如中共广东省委、粤北省委旧址、朱德部队(犁市当铺)旧址、塔子坳伏击战旧址、 茶子墩伏击战旧址;“原中央苏区县”南雄梅岭(梅岭三章)和“油山会师”旧址、水口战役纪念公园、“红军医院”旧址、烈士陵园;仁化双峰寨保卫战旧址、乐昌红七军指挥部旧址、红七军革命烈士纪念园、始兴八一村革命历史展览馆、新丰梅坑叶剑英革命活动旧址、梁坝革命烈士纪念馆、营盘革命烈士纪念亭、乳源红七军伤病员养伤旧址等等。在这些丰富的红色革命文化资源中,有些是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并保存至今的实物、遗物、遗址、遗迹等“原生”资源,如中共广东省委、粤北省委旧址、“原中央苏区县”南雄梅岭和“油山会师”旧址等;有些是建国后为再现革命历史、宣传革命精神和红色基因传统而采集、整理加工和创造出来的“衍生”资源,以实现对资源的整合和合理利用,如相继修复和建设的中共粤北省委机关旧址、城口红色特色小镇的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铜鼓岒红军烈士纪念园、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坪石)等实物形态资源,以及已发行的《韶关革命历史文献资料汇编》《韶关革命历史图文集》《朱德在韶关》《工农红军转战粤北》《红军长征过粤北》《红军哥》《红色韶关党史故事》等文本、歌曲、微纪录片等文献资源。
没有革命实践就没有革命文化, 革命实践是革命文化产生和形成的源泉。对于韶关红色革命文化来说,中国共产党人毛泽东、朱德、陈毅、 邓小平等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人民军队和韶关人民在韶关所开展的革命斗争活动,是韶关红色革命文化产生和形成的实践基础,并奠定了韶关红色革命文化的底色。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和韶关人民在韶关开展的革命斗争活动贯穿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过程。如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北江农民运动在共产党员谭平山、陈竹君、欧日章等的领导下,在曲江、英德、清远、仁化、乐昌等开展了有组织、有计划、有诉求的反对土豪劣绅和贪官污吏的斗争,传播了革命种子,也有力推动了广东农民运动的发展。土地革命时期,农民暴动、武装斗争、长征突围、游击战等构成了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韶关开展革命斗争活动的主线。 这一时期,韶关成为广东省农民暴动中心之一。如朱德、 陈毅等率领南昌起义部队在曲江犁市整训时支援的“西水暴动”、阮啸仙发动和组织的被称为“农民暴动中最伟大的战斗”的“仁化暴动”等等;这一时期,韶关还成为中国共产党主要武装力量开展革命斗争的重要阵地。如毛泽东、朱德等率领红四军并亲自指挥南雄“水口战役”,邓小平、 李明瑞等领导红七军所进行的“梅花战斗”等;这一时期,韶关还成为中央红军长征突围重要封锁地和中央苏区留守部队开展游击战的重要战略基地。在抗日战争时期,作为广东战时省会的韶关成为广东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也是中共广东省委机关所在地,领导着全省的抗日斗争;而在解放战争时期,韶关地区各级党组织和武装力量逐步发展壮大, 如中共翁江地区工作委员会、中共五岭地委、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北江第一支队、 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北江第二支队等, 北江地区武装力量与南下中国人民解放军紧密配合解放北江全境,也为解放军南下解放整个广东作出了重要贡献。正是艰难困苦、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实践孕育了韶关红色革命文化坚持真理、坚定理想信念,艰苦创业、勇于献身,依靠群众、开拓创新,不怕牺牲、英勇斗争,践行初心使命、爱国爱民等的红色革命文化精神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正如陈毅在《梅岒三章》中所云:“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韶关红色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核, 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和韶关人民在韶关所进行的革命斗争实践,是经过伟大实践反复检验和证明的革命实践的升华。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些“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红色革命文化不仅有其产生和形成的实践逻辑,也有其产生和形成的理论逻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是百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逻辑和重要途径,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要义。韶关红色革命文化作为地域性红色革命文化,其形成和发展本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逻辑, 诚然也是韶关红色革命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理论逻辑。 这个理论逻辑内蕴了韶关红色革命文化的政治属性和深厚的文化根基。或者说,韶关红色革命文化的底色是红色的,但它在政治属性和理论来源上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坚持和发展,在文化根基上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韶关红色革命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理论逻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红色革命文化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自身的地域性特点。
韶关红色革命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 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 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和韶关人民经历了由弱到强、由小到大,最终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正是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不唯书、不唯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勇于克服和战胜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不断地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来于源实践、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这一探索真理和发展真理的现实途径。如著名的“二十八字游击战方针”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毛泽东、朱德、陈毅等领导人民军队在韶关开展的革命斗争活动中摸索出来的,韶关也因此成为“二十八字游击战方针”的形成地。此外,无论是轰轰烈烈的 “仁化农民暴动”“坪石大捷”“水口战役”“梅花战斗”等战斗实践,还是威逼利诱志如坚的革命战士,如廖承志、李大林、张文彬、张长莲等的英雄事迹,无不彰显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斗争精神和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信念。同时也孕育了韶关红色革命文化坚持真理、坚定理想信念,艰苦创业、勇于献身,依靠群众、开拓创新,不怕牺牲、英勇斗争,践行初心使命、爱国爱民等的精神品质。
韶关红色革命文化蕴含着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成果,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民族共同体意识、 激发精神力量的深厚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中华儿女民族身份认同的文化标识,是抵抗外敌入侵的精神支柱,是维护民族团结的坚强纽带。”如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在1938年10月广州沦陷后相继把省党政机关迁移到韶关,枪口一致对外;在香港沦陷后中共广东省临委及时营救邹韬奋、柳亚子、茅盾、胡绳等文化名人和爱国民主人士途经韶关向内地转移,等等。这些事件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并内蕴于韶关红色革命文化之中。与此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理解、选择、接受和认同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土壤。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当今世界优秀文化的代表,两者在理论特质、价值追求等方面具有一致性或相通性,如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包容性;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思想,等等。这种一致性和相通性使马克思主义能在中国大地上结出丰硕理论成果,也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形成和铸就了韶关红色革命文化坚持真理、坚定理想信念,艰苦创业、勇于献身,依靠群众、开拓创新,不怕牺牲、英勇斗争,践行初心使命、爱国爱民等的革命精神内涵和精神谱系。
在新时代,彰显红色革命文化的价值意蕴是红色革命文化价值实现的现实逻辑。 就韶关红色革命文化而言,其蕴含着丰富的政治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德育价值等。首先,韶关红色革命文化从政治角度上看是一种政治文化形态,蕴含和彰显着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理念和政治信仰,是坚定政治信仰、政治自信、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韶关红色革命文化蕴含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历史诠释和并为之奋斗终身的实践诉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因此,韶关红色革命文化是新时代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文化根基;其次,韶关红色革命文化所蕴含的坚持真理、坚定理想信念,艰苦创业、勇于献身,依靠群众、开拓创新,不怕牺牲、英勇斗争,践行初心使命、爱国爱民等的精神品质和毛泽东、陈毅、廖承志等无产阶级革命家身上所体现的革命精神及革命大丈夫人格是一致的。 在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 规范市场行为、 开发红色革命文化产业及旅游业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经济价值。近年来,按照《广东省红色革命资源保护利用三年提升行动计划 (2019-2021)》的要求,韶关出台和推进了《韶关市红色旅游总体规划》并加紧实施,使韶关红色革命文化和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促进了韶关红色文化教育和红色旅游发展,打造了诸如“北伐大本营”“会师前夕”等红色旅游专题路线,同时加强与赣州、郴州的红色主题线路对接,形成了“红三角”地区红色旅游合作圈、精品线,进一步活化了红色资源,塑造了“红色韶关”城市形象;再次,韶关红色革命文化作为文化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实践中形成的红色革命文化的一个缩影,其所蕴含的坚持真理、坚定理想信念,艰苦创业、勇于献身,依靠群众、开拓创新,不怕牺牲、英勇斗争,践行初心使命、爱国爱民等的精神品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致的。其作为先进文化形态所蕴含的精神内容在韶关文化引领、文化传承、文化创新和文化自信培育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 是构筑和建设 “善美韶关”的文化根基和精神动力;最后,韶关红色革命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内容有着重要的德育价值。如毛泽东、朱德、陈毅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韶关开展过的革命斗争活动和英勇事迹,市郊及各县区遍布革命遗址遗迹、战争旧址、纪念建筑等, 蕴含着丰富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斗争精神和光荣的革命传统,本身就具有革命历史教育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而作为“原生资源”的并保存至今的实物、遗物、遗址、遗迹等是对党员和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艰苦奋斗教育的“生动的活的”重要载体,或者说是“活的教科书”,通过参观、学习、体悟,能使党员和青少年在重温峥嵘岁月中灵魂受到震撼, 精神受到洗礼。 同时这些生动教材也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和载体等等。
韶关红色革命文化的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是内在统一的。实践逻辑与理论逻辑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不同的方面,现实逻辑是对实践逻辑、理论逻辑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及其价值意蕴在新时代的充分彰显。实现伟大梦想需要伟大精神。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充分挖掘和利用好韶关红色革命文化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彰显文化自信和实现文化自强,对于努力创造不负革命先辈期望、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无疑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