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与年轻人相关的话题频频登上热搜,句式差不多都以“年轻人为什么”开头,囊括了年轻人喜欢的、不喜欢的种种现象,大到就业婚恋,小到吃饭睡觉。为何热搜开始默契地“围攻”年轻人?
“年轻人为何戒不掉报复性熬夜”“年轻人为什么不爱做家务”“年轻人不喜欢吃小龙虾了吗”……最近,与年轻人相关的话题频频登上热搜,句式差不多都以“年轻人为什么”开头,囊括了年轻人喜欢的、不喜欢的种种现象,大到就业婚恋,小到吃饭睡觉。为何热搜开始默契地“围攻”年轻人?
根据“知微舆论场”提供的数据,近半年来,以“年轻人”为关键词的微博热搜话题有353条。其中,七八月份,连同热搜、话题在内共有124 条上榜。年轻人的事,真有这么多可说道的吗?
其实,社交平台之所以如此热衷制造“年轻人”话题,跟“得年轻人者得天下”这条互联网定律有关。
“年轻人”是一个泛指的、笼统的概念,热搜中的“年轻人”究竟是指哪个年龄段,没有一个确切答案。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1 年12 月,中国网民规模达10.32 亿,其中,30 岁以下网民占比为34.9%,整体规模约为3.6 亿。如此庞大数量的年轻网民,就是热搜中“年轻人”的主要群体。
作为互联网原住民,年轻网民普遍习惯并且擅长利用网络,表达意愿强、活跃度高,是平台流量的主要提供者。但凡话题涉及“年轻人”,年轻的网友总愿意点进去看一看,顺便发表两句评论,热度就随之而来了。从这个角度理解,“年轻人”话题的大量涌现,是平台有意投其所好。
扎堆出现的“年轻人”话题,虽有出于流量考虑进行炒作之嫌,但仔细看看这些关于“年轻人”的话题,也不能一概而论。
首先,要肯定一部分话题确实是有意义的,是年轻人关心的,至少是切中了一部分年轻人的情绪。譬如,从大量关于“年轻人”喜好类的话题上看,对国风、非遗、汉服等的偏好,的确透露出近几年年轻人关注传统文化,用自己的方式寻求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对于这样的话题,网友乐意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看法。
但更多话题根本经不起深究。比如,“年轻人为什么不爱做家务”,评论区就有人反驳:“恐怕没几个人喜欢做家务吧,什么锅都让年轻人背了。”又如,“年轻人为何抵触体检”,附和之人鲜少,而多数网友却在质疑,称恐惧体检未免过于矫情。
类似这样的“年轻人”话题多是以偏概全。有些话题可以适用于任何年龄阶段,却非要加一个“年轻人”的限定词。其实抹去“年轻人”的字眼,也基本成立。这些话题的套路普遍是,先预设一个话题或热点时间,让年轻人强行成为行为主体。
明白了“年轻人”话题的套路,年轻网友已经不买账了。在此类话题的评论区,年轻人的反应大致相似:清一色的反感,甚至开始反问:年轻人为何总是上热搜?他们愤怒的点在于,感觉自己被代表了,被贴上了不属于自己的标签。
网络对年轻人的过度关注,看似是在讨好年轻人,但却有误导年轻人的可能。既然所谓的“年轻人”话题多是人为预设的话题,那么不管讨论得如何热闹、吵得如何激烈,对于解决年轻人真正的疑惑和问题,没有太大益处。
除了带有明确“年轻人”字眼的热搜,还有一个代表性的话题——00 后整顿职场。该话题讨论的是,面对职场问题,00后这批刚入职场的新人敢于重拳出击、抨击不公,以一己之力挑战职场的诸多弊端。这种故事极大地满足了打工人的情绪,也在社交平台上掀起一阵狂欢。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现实中,并没有多少人真正有整顿职场的底气。真正的00 后,不光要面对陈旧的职场陋习,还有空前的就业压力。所谓“00 后整顿职场”的段子不但于解决问题无益,而且很容易对涉世未深的人造成误导。
讨论过多虚假的“年轻人”话题,难免会挤占真正需要关切的问题,不利于良好讨论环境的形成。一旦媒介营造的假象成真,就会造成更多的负面影响。一方面,真正的年轻人可能被诱导、进而被误导,对自身认识不清;另一方面,过多地为年轻人贴标签,也容易挑起对立情绪,导致舆论对立。
只有将目光放在年轻人真正的诉求上,并给予中肯的建议,才有助于问题的解决。盲目讨好或刻意误导,只会将流量引入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