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蓉
小Q(化名)今年上九年级,学习成绩优异,一直是老师和家长眼中的好学生。父亲因工作原因长期不在家,父女间沟通较少;母亲工作之余在家负责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对孩子要求比较严格。
最近一次考试后,小Q突然不愿意上学,请假在家休息了一个星期。据班主任了解,小Q称是因为这次考试没有考到第一名而让母亲感到失望,因而失去了学习的信心。
小Q的困扰一方面来自对考试焦虑的不堪重负,另一方面来自对母亲“过高要求”的抱怨。小Q 认为,母亲每天和自己谈论的话题都是学习,当自己考了第一名时,母亲就会很开心,并督促自己更加努力;一旦考试成绩不理想,母亲就会不断唠叨,表现得很失望。于是,小Q 更加努力,希望得到母亲的认可。可是考试时越紧张,她就越无法发挥应有的水平。
小Q 由母亲陪同进入咨询室。小Q 最初低头不语,神情严肃,默默地看着母亲说话,被动地回答着我的问题。随后,我向小Q 介绍心理咨询的一般原则和目标,见小Q并不反感,我便让母亲在咨询室外等候,与小Q单独交流。
小Q说,她从上小学开始,在家里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和母亲在一起,对于母亲的印象是可敬不可亲。母亲对她的照顾无微不至,让她无忧无虑地成长。但从上初中开始,小Q 觉得母亲越来越唠叨,对她总是不满意,唯一满意的就是她的学习成绩,但每次取得好成绩得到的不是表扬,而是更多的督促。
青春期的孩子独立意识增强,他们希望父母可以尊重自己,希望得到肯定和认可。父母如果延用以往的方式与孩子相处,就容易造成孩子的误解和逆反心理。小Q的问题主要来自对于母亲教育方式的不理解。经过讨论,我们将改善亲子关系作为咨询目标。
第2 次咨询时,小Q 已经回校上学,但仍不愿意与母亲交流。小Q 认为母亲对她很好,但说教太多,总是以命令的语气与她交流。小Q向我举了几个例子:母亲告诉她样样事情都要力争第一,要求她在做作业时不能听音乐,埋怨她在上下学路上不吭声,批评她草稿纸的书写“凌乱”,要求她不该在洗澡时唱歌等。我和小Q一起绘制自动思维识别“三栏表”(见下页表1),对这些事例进行分析。通过填表,小Q 明白了与母亲交流的障碍来源于她的自动思维:一定是我做得不好,让母亲不高兴了。在结束咨询前,我建议小Q 和母亲回去后运用“三栏表”分析生活中的其他事件。
表1 三栏表
此次咨询,我先对比了小Q与母亲的“三栏表”内容。母亲表中的内容大致为:女儿很懂事,很聪明,很有能力,我要好好培养她,教给她更多的东西,让她少走弯路,为女儿的沉默而担忧等。当小Q 念完母亲的“三栏表”内容后,她沉默了几分钟,随后号啕大哭,似乎内心的所有委屈一下都释放了。小Q表示自己既激动又委屈,很久以来总在担心不能让母亲高兴,觉得自己活得好累,这次考试失利让自己彻底失去了信心,认为实在没有能力让母亲开心了。由此可以看出,“不能让母亲高兴”是小Q 的核心信念。此次,我为小Q 布置的家庭作业为:运用“五栏表”(见表2)分析生活中的事件。
表2 五栏表
此次咨询,小Q 坦诚地表示,“五栏表”中“替代思维”的最初几项是在母亲的帮助下完成的,每次完成一栏,心情就轻松一些,所以喜欢上了这个作业。“替代思维”栏的大致内容为:母亲说过不会不喜欢我,可能母亲有心事,不能要求母亲一直对我笑,我要请教母亲等。通过“五栏表”作业,我能够明显感受到小Q的负性自动思维模式在不断消退,积极乐观的替代思维模式逐渐建立,母女间交流越来越畅通,小Q的情绪也越来越稳定。
小Q 思维清晰,悟性较好,愿意改变自己,所以我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对其进行咨询。咨询过程中,我以小Q 关心的亲子关系问题为突破口与她进行讨论,提高了她进一步交流的意愿。认知行为疗法步骤明确、操作性强,我在咨询过程中主要通过方法的介绍,让小Q 自己发现错误认知,最后改变自我认知。
这次咨询也给了我很大触动。首先,咨询方向上,从原先的如何引导学生摆正学习态度转变为以学生为主寻找以亲子关系为突破口的咨询方法,这种带有人本主义色彩的咨询更加有效。其次,在平时教学工作中,除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还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心理状态,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