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中的文言文多角度学习

2022-10-22 11:55李东敬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秦师秦穆公思辨性

李东敬

摘要学习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之下的文言文学习可以从多角度研习文本,诸如语段、全文、时间、语言等角度。每个角度都是一种思维训练,只要扎实训练学生思辨性阅读,多角度引导学生表达观点,完全能够提高学生思维品质,提高文言文学习效率。

关键词文言文学习思辨阅读多维学习思维品质

“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学习任务群”安排在语文必修下第一单元。这一单元有《子路、曾晰、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共五篇文章。把文言文作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显然难度较高,因为文言文对中学生而言本来就是学习难点,再和思辨性结合起来真是难上加难。

文言文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目标和内容主要有:一是把握作者在文中传达的观点和态度以及文本的语言特点;二是理解作者是用什么方法阐述观点的,逻辑是什么;三是多角度思考,能辩论、能阐发自己的观点。那么,在文言文学习中以怎样的视角学习才能实现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目标,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语段的角度

利用教材中的文言文,开发文言文,通过我国文化经典中古人的智慧成果,探寻他们的思维方式、思想境界。文言文中有些关键语段在文中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从这些语段切入探究,可以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和态度,训练思辨能力。比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第三段烛之武的说辞,引导学生从逻辑的角度理解这段说辞。一般分析者只从说辞的巧妙入手,而没有从逻辑推理的角度深入探究。烛之武这段说辞条理清晰,层层推进,紧扣亡与存两个点来分析问题,因为劝说的对象是秦穆公,所以说辞站在秦穆公的角度,开门见山,说郑“知亡”,即没有力量与两大强国对抗。这是一般人认为的示己之弱法,其实也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主要目在在于引出下文中“亡郑”对秦是否有益的问题。烛之武从地理位置的角度分析秦郑距离遥远、国不接界,便把皮球抛给了秦穆公,说亡郑对秦有没有好处这个简单道理自然“君知”,顺势引出“舍郑”,丝丝相扣。“舍郑以为东道主”是结盟的委婉说法。秦穆公未必想和郑结盟,但烛之武是一位国际事务专家,他知道秦晋之间的矛盾。接着直指要害,紧逼一步,指出“亡郑”对秦会造成祸患,亡郑会强晋,晋强必会侵秦。话说到这个份上,秦国跟随晋国围郑就成了决策上的一大失误,而且这种失误太低级了,非正常成年人所为。说辞沿着“亡郑对秦无益→存郑对秦有益→亡郑强晋危秦”的思路推进,对秦王晓之以利,喻之以理。学生通过提炼概括,用关键词呈现语段思路,能切实训练理解、推理的能力。

再比如《子路、曾晰、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平舞雩,咏而归。”一节,对这段的观点理解主要有两派,一派认为这是一副太平盛世图,是民德归厚,天下归仁的表现,一派认为这是一幅田园归隐图。教师可以把这两个观点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二、全文的角度

与在语段中开发思辨性学习资源不同,对全文的把握才更能接近古人的思想深度,也才能进入他们广阔的精神世界。选入教材的文言文大多是闪耀着古人智慧的经典名篇,但有些选文是节选,或者是古人著作中一篇,要理解这些节选,需要学习全文,那么古人思维方法、思维逻辑、语言特点,学生就会有更深的理解。比如《鸿门宴》,节选自《项羽本纪》,在平常的学习中,因为视野只局限在这篇节选中,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人物性格分析、座次分析等,结果对人物性格的理解有可能偏狭,对作者的大手笔写法也可能认识不足,所以,引导学生阅读《项羽本纪》,等到读完全文,有些学生最困惑、最遗憾的项羽放了刘邦的问题就会豁然开朗。可以再顺势引导学生写一篇《项羽不杀刘邦之我见》,要求:1.实证(有证据地说理),2.有条理(说理要有层次,重推理)批判与发现。这样既有思辨性阅读任务,也有表达任务,实现读写在思辨训练中的整合。

阅读《烛之武退秦师》全文,引导学生质疑,在阅读中思考,思考中阅读。读完后请学生提出自己阅读中产生的问题,有人说是秦晋围郑,烛之武为什么不去劝说晋文公,而去劝说秦穆公呢?有人说虽然秦师退去,但作为强国的晋国完全可以继续围郑,但为什么也撤退了呢?可以把学生的问题交给学生回答,但一定提出要求,即回答要引用文中出现的证据,不要求绝对正确,但必须言之有据。在全文的观照下阅读质疑,对烛之武处理事情的能力的认识会更深一步。烛之武有国际视野,对各国的关系以及君主特点是有研究的,而且对敌情己了然于心,选点突破,一箭又雕。古人虽然生活在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的时代,但不影响他们关心社会、思考社会的人生信念。

三、时间的角度

时间的角度分为历史的角度和现代的角度。有人说今天的一切是由过去的历史形成的,未来走势如何,也可以以过去和现在为依据推断。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学习任务群中的文言文学习,一定要有历史的视角,因为这篇文言文今天看来它是历史,但在它存在时代又是现代的,而且经典的阅读始终是现代的,即对现代的意义,所以文言文学习的思辨性训练不能架空历史,也不能没有现代。比如《庖丁解牛》选自《养生主》,原文前有:“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在这段文字中,如果要保身尽年就不能用有限的生命去学习知识,而且学到知识的处在危险的境地。许多学生对这个观点百思不得其解,有的學生找到了不学习的依据,教师也不敢大胆地解答,怕误人歧途。这里,一定要强调读文言文思考问题必须要有历史的观念,在历史的背景下考虑问题。任何一个人的思想都与他的时代息息相关,他的作品也有他的时代的深深的烙印。庄子生活在战国时代,国前加一战字,可见那个时代国与国之间相互征战几乎成了常态,国君好战,国家机器必然是一部战争机器,权势尊位也倾向战争,学的知识在君王之朝做官也与战争有关,所以学得越多越容易走向战场。另外,那个时代的知识多是儒家礼教,繁琐的礼教让人伪善,学得越多越失去人的本性。今天,庄子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也可以交给学生,布置一个写作小任务。庄子的顺应自然、掌握规律、依乎天理等观念在今天仍有意义。也可以引导学生辨论庄子的出世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抑或不能简单地划分成两极。组织一个小型的辩论赛,提出辩论要注意的基本逻辑要求,比如语言准确简练有逻辑,分析有条理,论证有证据等。

从历史的角度学习《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选自《左传》。《左传》中有这段历史前与后的相关历史,把烛之武退秦师放在比较长的历史中,这段历史的意义与独立看就有不一样的地方。烛之武退秦师之前是秦穆公帮助在秦国避难的晋公子重耳回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秦穆公也没有想到,晋文公做了国君后砺精图治,晋国渐渐变成强国,这是企图称霸的秦穆公不愿看到的,所以秦对晋有不满和猜忌,秦晋围郑,秦难能得利,但秦又偏偏助晋围郑,实际是因为秦穆公的贪婪,烛之武劝退秦师只是一时打消了秦穆公的念头,但并没打消他企图灭郑的意图,在课文中故事之后,晋文公死了,在郑国戍城的杞子、逢孙、杨孙派人告诉秦穆公,说他们深得郑文公信任,让他们掌北门钥匙,如果派兵偷袭,可夺取郑国,对秦穆公来说,这太具诱惑力了,蹇叔苦苦劝告,说到千里之外搞偷袭,消息肯定天下人都知道,穆公不听,果然半路透露风声了,守郑都城的秦将被赶走,秦军无功而返,被晋军围在崤山,全军覆没。

[作者通联:甘肃平凉市泾川县第三中学]

猜你喜欢
秦师秦穆公思辨性
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五论救弱国,妙语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自主学习导引
爱马说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悖离核心素养涵育的非思辨性写作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礼与利的契合:也谈《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重点
从成语“秦晋之好”看《烛之武退秦师》
高考作文突出思辨性是正确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