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永 向 婷 姚金茜 张 芳 黎华茂
高血压性脑出血致残率、病死率高[1],微创手术治疗是常见术式,能够缓解临床症状,改善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2]。但单纯手术治疗很难取得良好的远期效果,需要康复治疗[3],促进神经功能恢复[4]。本文探讨综合性康复治疗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病人中的应用效果。
1.1 病例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高血压性脑出血的诊断标准[7];出血量<60 ml;接受钻孔引流术治疗;术后GCS 评分≥6 分;家属自愿参与,签署知情同意书;临床各资料完整。排除标准:既往脑部手术史;既往脑卒中史;伴有脑室出血;凝血功能存在障碍;合并重要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
1.2 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2018 年1 月至2021 年1月收治的3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9例,11例;平均年龄(65.5±12.5)岁;发病至入院时间(5.4±1.4)h;脑叶出血8例,基底节区出血22例。
1.3 康复治疗方法 术后常规止血、预防感染等治疗,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实施用药、宣教、饮食等干预措施。在此基础上,术后早期实施综合性康复治疗,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制定康复治疗方案。①超早期:调整体位至良肢位,每隔2 h 变换一次体位,以防压疮、肺炎等并发症,活动各关节,进行简单地按摩,减少肌肉萎缩、关节粘连等现象。②早期:继续康复治疗,拔出引流管后,进行肢体被动训练,对各个关节进行屈、伸、内旋、外展等训练,每天1 次,每次15 min。③相对稳定期,适当增加被动活动量,如果病人意识若清醒,尽可能地进行主动训练、肢体活动以及腰腹肌等训练,每天2次,每次15 min。④稳定期:指导病人通过Bobarth 法、桥式运动、起坐训练等方式进行主动运动,每天控制30 min 左右。⑤恢复前期:倾斜床锻炼、活动能力锻炼等,以改善运动功能。⑥后遗症期:借助适应、代偿等训练方法,指导进行精细活动,提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1.4 观察指标 康复治疗前和康复治疗后6 个月,采用Brunnstrom 分级标准评估运动功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评估神经功能;采用中文版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ini-ental state examinatlon,MMSE)评估评估认知功能;采用脑卒中影响量表(stroke impact scale,SIS)评分评估生活质量。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3.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6 个月,运动功能明显改善(P<0.05),NIHSS 评分明显降低(P<0.05),MMSE 评分和SIS 评分明显提高(P<0.05)。见表1。
表1 本文3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康复治疗效果
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康复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3]。常规康复治疗,往往是被动的治疗,难以真正从病人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针对性、个体化的康复方案,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本文病例康复治疗贯穿高血压性脑出血发病后全程,即从发病超早期即开始采用针对性的干预措施,直至后遗症期,取得良好的效果。
我们将康复治疗细分为若干个阶段,如超早期、早期、相对稳定期、稳定期、恢复前期、后遗症期等,使各个阶段的康复治疗更加精细,充分体现了阶段性、针对性的康复特点[3]。超早期和早期阶段,主要是进行轻度的被动训练,以帮助病人逐渐恢复并适应恢复过程中的相关干预措施[4]。随着病情的稳定,处于相对稳定期和稳定期时,进行肢体主动活动和腰腹肌的训练,并且进行起坐训练等主动训练,根据病人的情况增加训练量,能够有效地促进肢体局部的血液循环,防治肢体功能出现生理性退化,通过反复地训练,逐渐促进相关功能的恢复[15]。处于恢复期时,进行倾斜床锻炼、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精细活动和双手协调活动的训练,促进脑侧支循环的建立,病灶周围组织细胞的重组和代偿,修复神经功能网络,形成新的神经通路[6]。
总之,高血压性脑出血,采用综合性全程康复治疗可显著改善病人的运动功能、神经功能、认知功能,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