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仙图
对张月军老师的敬仰之情由来已久!
我的搭档苏月仙姐姐是山西晋中人,她经常在我面前提起她有一个好姐姐,然后就是包含各种溢美之词的长篇大论,其表达的核心就是她的姐姐张月军如何如何的厉害!此时此刻,我一般都是圆睁双目,一脸赞叹,由衷地升起啥时候我也见见其人的感慨!
这也时不时让我想起书剑恩仇录里陈近南的出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名!
因为苏姐姐也不是“一般人”,她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总导演,也是第十九届昭君文化节的总导演,同时还是第九届和林格尔芍药文化旅游节的总导演,还参加过第十四届冬运会、夏运会的方案评审和制作及其它一些重要文旅活动。于我山脚下的人而言,苏姐姐已经让我高山仰止,而她仰慕的人物,那将是何等的出类拔萃?自此心中常想一见,奈何山水阻隔,一直也没有机会拜见张月军老师,虽遗憾多多,但心中执念,萍水亦可相逢,况且我们跋山涉水之人?
2021年8月份,有幸到山西晋中出差,办完事情,苏姐姐说,你后天走,我明天带你去见一个你肯定想见的人,其实,她说完这句话的时候,我已隐约猜到,所以欣然应允。
我记着那是一个霪雨霏霏的上午,苏姐姐拉着我一路劈泥斩潦,弯弯曲曲来到了一个老旧的小区里,下车后我抬头看着这些“老态龙钟”的楼房,不禁心里犯了嘀咕,张老师如此文化名人,会住在这里吗?难道今天拜访的不是她?又或者看似外表苍苍,实则暗藏锦绣?
见到张老师后,一切都顺理成章了,略显局促的小屋、历经沧桑的家具,和四壁悬挂的山水字画相得益彰,仿佛置身大儒之家,实类南阳诸葛庐,更胜西蜀子云亭。在我看来,这书香满室、学问绕梁、不争名利、笑谈古今的生活远胜富丽堂皇的浑浑噩噩,这种精神的富足又岂是慌慌张张为那碎银几两可比?这又让我想起渔夫里的一句话: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每个人对生活的态度不同,濯足濯缨取舍不同!
张老师朴素而真诚,像一个久别的大姐姐,对我们嘘寒问暖,让我的心里泛起阵阵难以言说的感动。姐夫也热情招呼我们,帮着给我们拍照,给我们讲述张老师的新书《为了这片绿》的出版经过,真正地让我深刻感受到典籍里描述的妇唱夫随、举案齐眉的样子。
最后,我们一起进行了新书的揭幕发行这个重要时刻,当注入了张月军老师无数心血的新书呈现在大家眼前的时候,所有人都激动不已,她几十载埋头奋笔,这沉甸甸的作品,它的含金量包含排版设计、颜色搭配、文字推敲,甚至每一个标点符号等无数的细节。最后承蒙张老师厚爱,亲笔题词,送我一本她的著作,这让我内心更是感到受宠若惊的兴奋。同时深切体会,盛名之下,果无虚士!张月军老师的文笔、境界、胸怀、气度经得起任何褒奖之词!
回来后,废寝忘食地读完,真是让人四体通泰,如吸吮甘露,回味无穷!张老师的书总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曲艺作品,这部分作品取名说唱生活,用活灵活现的语言,描述了一路走来的所思、所想、所感、所盼。其中《三点半就起来做煤球》《画海浪》《坐公交上班》《初到海南走错门》等作品让人印象深刻又拍案叫绝。第二部分是调研论文,取名踏雪寻梅、探微知著,在这部分内容中,能切身感受到张老师对事业、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包括记录后沟在内的这部分作品,既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又有解决问题的方法论,观察角度之细微多维、了解事物触角之深、面对问题方法之多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学习。第三部分取名披榛采兰、时代撷英。在这部分内容中,记录的人物都具有鲜明特征,笔锋所到让人患得患失、悲喜交加,合上书本一切又风平浪静,了无痕迹!
整本书,历时一天半全部读完,细细咀嚼,忽然有“探微知著”之问。我们作为读者,能从书中撷取到哪些有用的知识点呢?首先就是张老师驾驭文字的能力,比如第一部分内容,她完全化身成了“太极张三丰”,把学到的万般招式全部都忘掉,用极具乡野气息的文字及地方俚语,比如“西瓜瓣瓣、冰糖蛋蛋”“两米米稀饭熬上豆,鸡蛋拌汤炒不烂”等勾勒出一个个鲜活的图景,文字之老练,完全达到了返璞归真,恰到好处地描绘出事物本质的样子,正似“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一样显示出大巧若拙的模样!
其次就是如何把问题细化,然后从底层逻辑进行解决,最终达到解决全部问题的目的。如果说第一部分内容是一种“大巧之拙”,那么第二部分更像是凤舞九天的“陆小凤”,抽丝剥茧、循序渐进、层层展开、归纳总结,最终得出解决问题的有效路径。
最后,就是如何把真情实感带到作品里。比如在纪录书中第三部分内容的时候,张老师又化身“司马迁”,真实、客观、准确地记录了他笔下人物的鲜明特征,让人随笔锋而忧、随笔锋而喜,完完全全地融入“替古人担忧”中!
写到最后,内心方慢慢趋于平静,案前一本书,案后廿载功,铁杵成针日,游刃万物中!希望未来的未来,我的好姐姐张月军老师能出更多好的作品,以飨支持她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