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峰
(常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当前,西方国家依托话语资源优势和强大的传播能力,将承载其利益诉求和价值倾向的意识形态话语融入网络传播的全过程,对我国的网络空间进行全方位的文化入侵和意识形态渗透。信息网络化传播呈现出多元虚拟、即时交互等特征,强烈冲击着马克思主义原有的话语表达方式和话语权力生成的逻辑。现实问题网络化与网络问题现实化的交织,致使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建构承受着虚拟问题与现实矛盾交融叠加的压力。同时,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在网络舆论场的肆意传播,干扰网民的思想认知和价值判断,逐步侵蚀并挤压马克思主义网络话语空间。在如此时空境遇下,对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内涵、特征与功能进行深入探讨,既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又能为系统建构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提供学理启示。
在互联网信息时代,相互叠加的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以及多元网络行动主体的话语叙事和纷争对广大网民的价值认知和价值判断有着极大的影响。它既能够引导广大网民作出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认知和判断,进而产生积极正向的建设性力量,也可以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构成或隐或显的冲击,最终消解马克思主义在网络空间中的话语权。因此,建构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以切实捍卫其在网络空间中的主导地位就显得尤为关键。那么,何为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话语权?
总体上看,学界对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内涵认知与界定存在着一定分歧。有学者基于技术维度的视角指出,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勃兴和铺展,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只不过是现实空间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在网络空间中的直接映射或复制而已。因此,技术论者认为,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是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一个“副产品”。然而,如果仅将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话语权视为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结果,显然无法把握其内涵的精要所在。因为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是网络信息技术变迁结果的同时,也必定附带了特定的社会属性和价值属性。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并不是现实空间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在网络空间的被动展演,而是特定话语主体在网络空间主动建构起的一种有着超强凝聚力、引导力和控制力的“灵动”话语力量。
从本质论的意义上看,话语本身就意味着一种权力,即具备生产、发布和过滤信息的一种资格。“话语是权力,人通过话语赋予自己以权力。”“人类的一切知识都是通过话语而获得的。任何脱离话语的事物都是不存在的,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一种话语关系。”事实上,当前不同国家在网络空间中围绕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而进行的交锋博弈“不单是技术博弈,还是理念博弈、话语权博弈”。可以断言,在千变万化的网络空间中,掌握了话语权的行动主体,就能依据自我的价值判断和偏好来制定特定的话语规则,进而实现直接或间接控制与影响“他者”价值观念的意图。从这个意义上说,意识形态话语权,也就是本身具备免受其他意识形态或价值观念颠覆、干扰和破坏的一种能力与状态。立足网络时代,网络空间中的意识形态话语权,也就是指特定的话语主体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针对特定的话语对象,通过必要的话语方式对话语内容进行生产和再生产,以使意识形态形成一种具有引导力、控制力和凝聚力的话语力量,进而使其在网络空间具备免受其他意识形态或价值观念颠覆、干扰和破坏的能力与状态。因此,本文试图循此逻辑对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内涵进行探索性界定。
“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是中国共产党建构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终极价值旨归。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是网络信息技术迅疾发展的必然结果。单就技术层面而言,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是指作为话语主体的中国共产党通过关键信息技术对自我话语内容进行技术化的表达,对异质话语信息内容进行技术化的处理,以占有网络话语优势和净化网络空间,保障马克思主义在网络空间中具备免受其他意识形态侵扰的能力和状态,进而切实捍卫马克思主义在网络空间中的主导地位。而从制度层面而言,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是指作为话语主体的中国共产党在网络空间中通过相关的制度安排和叙事策略来实现广大网民对马克思主义观点、立场和方法的自觉接受、认同及支持并内化为一种实践自觉,以使其具备免受多元社会思潮和外来文化侵扰与挑战的能力。
综上所述,所谓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就是中国共产党凭借特定的网络信息技术和相关的制度安排与叙事策略,来提升马克思主义在网络空间中的引导力、控制力和凝聚力,进而实现其主导地位免受其他观念性力量颠覆的能力与水平。具言之,这种能力的强弱与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程度和相关制度安排与叙事策略的科学性。故此,加强我国网络信息技术建设尤其是核心技术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发展,在竭力占领网络信息技术制高点的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安排和持续性地创新叙事策略,才能不断夯实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基础。
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具有诸多内在特征,科学梳理和把握这些内在特征有助于更为有效地建构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话语权。
政治性是意识形态的内在属性和固有特征,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在任何阶级社会中,基于特定的经济基础并反映和代表其阶级利益诉求的意识形态,显然暗含着强烈的政治性。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不仅体现和代表着统治阶级的利益诉求,更为关键的是在理论上论证统治阶级的合法性和正当性。事实上,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或者说是与政治实践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视角来审视,可以断定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在现代化场域中的书写和言说,是无法规避政治性这一特征的。因为在多元行动主体共生共存的网络空间中,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始终具备一种强大的、能动的政治动员能力。从工具论的意义上讲,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其实是中国共产党用来提升马克思主义在网络空间中引领力、控制力和凝聚力的一种工具或手段。就此而论,政治性是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重要特征,是有充足理据的。
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内蕴的政治性特征决定了其在网络空间的话语权争夺中必然体现出鲜明的排他性,进而为自己的话语表达争取更广阔的话语空间。事实上,阶级社会中的每一种意识形态话语总是代表着特定阶级的利益,为特定的阶级利益服务。网络的出现大大拓展了利益表达的空间,与现实社会相比,为了使各自的话语被更多的网民所认可和接受,不同的意识形态话语之间在网络场域内展开的话语碰撞与交锋更为激烈。马克思主义在网络空间话语权的实现同样必须采取技术、制度和叙事策略的安排以对其他异质话语进行排斥、瓦解和同化,压缩异质话语言说的空间与机会,谋取话语的优势地位。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排他性特征也暗含着马克思主义话语需要时刻保持紧张和压力的状态,不断把握网民需要和网络实践的新变化并不断对自身进行调整和完善,以免陷入保守僵化和因循守旧的状态。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而言,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之所以表现出排他性特征是内在利益驱动与外在异质话语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无论是从生成逻辑的视角看,还是在生产和再生产的视域中,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话语权自身都显示出强烈的虚拟性特征。以虚拟身份活跃在网络空间中的多元行动主体只是用特定的数字和编码来标识自我,横亘在现实空间中的活动边界和真实身份被完全消解和虚拟化。循此视之,基于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和网络安全的战略研判,作为网络行动主体的中国共产党,通过凭借特定网络信息技术和相关制度安排与叙事策略所努力建构起来的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显然也内蕴着强烈的虚拟性特征。
然而,必须承认的是,尽管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话语权自身有着强烈的虚拟性特征,但其生成的话语主体和话语内容等构成要素却又根植于客观现实社会。质言之,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生成的话语主体和话语内容等构成要素终究还是客观现实社会在网络空间中的另一种存在方式或表现形态。事实上,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是一种具有强大动员力和凝聚力的话语力量。更为关键的是,这种力量的功能发挥不是建立在纯粹抽象虚拟的基础之上,而是立足于具体的客观现实社会的实践基础。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看,多元话语主体在网络空间中无论是展开何种形式的话语叙事和价值表达,都无法彻底脱离客观现实社会这个具体的实践场域。与此同时,如果将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话语权视为一种实践工具,那么这种实践工具就是以服务于特定话语主体的价值诉求为终极目的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其实是虚拟性和现实性相互耦合的产物。
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显然不是由一些琐碎的话语素材随意组合或搭配起来的一个“存在物”,而是由特定话语主体立足于特定的价值诉求,凭借特定的技术手段通过特定的制度安排和叙事策略而审慎建构起来的一种具有系统性的理论话语系统。众所周知,任何意识形态都是经由对特定概念进行严密的逻辑论证和理论推演而形成的一套高度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思想体系和观念体系。正因如此,不论是何种意识形态,都彰显出系统的理论性特征。其实,这也是意识形态的固有属性和重要特质,马克思主义这种意识形态也不例外。
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生成,并非是在朝夕之间振臂一呼就能形成的。从客观上讲,要在多元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共存的网络空间中真正建构具有引领力、控制力和吸引力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需要在秉承问题导向意识和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审慎地谋划议题设置、话语内容、叙事策略和相关制度安排,还需要经由严密的逻辑推演和抽象的理论证明,才有可能达至预设的目标。可以说,建构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同时,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本身内蕴着系统的理论性特征。与现实社会不同的是,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生成过程中内蕴的这种系统理论性特征在网络空间更多采用的是渗透性的策略进而实现自我表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蕴藏于话语之中,话语借助网络多样化的表达形式和载体实现对系统、抽象理论的感性化与具象化转换,并将其传播至网络空间。由此,理论的说教转换成了网络文化的熏陶,硬性的灌输转换成了软性的感化,马克思主义在网络空间借助话语的渗透实现了对话语权的掌握。
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并非是一种形而上的话语说教,而是一种对“他者”的价值认知和判断有着极强引导力的话语存在形式。质言之,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发挥着以下重要功能。
“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得住。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可以说,如何更好地捍卫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网络空间中的主导地位,使马克思主义牢牢占领网络空间的制高点,凝聚价值共识,是极为重要的时代性课题。
习近平强调:“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人在哪儿重点就应该在哪儿。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基本不看主流媒体,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必须正视这个事实,加大力量投入,尽快掌握这个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不能被边缘化了。”长期以来,西方敌对势力利用网络空间竭力鼓吹西方价值观念,煽动宗教极端主义,宣扬民族分裂思想,教唆暴力恐怖活动,频频抛出“中国威胁论”“新殖民主义论”等荒谬论调,其目的就是要实现全面遏制中国发展的险恶用心。近年来,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使用各种伎俩,包括舆论武器,极尽抹黑歪曲之能事,企图颠覆我国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
那么,在喧闹的网络空间中如何才能更好地捍卫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呢?社会实践和理论研究表明,一种意识形态要想牢牢占据主导地位,关键在于其必须具备强大的话语权。“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从政治学意义上讲,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首要功能在于引领广大网民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为基础,形成正确的价值认知和价值判断。因此,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不再依赖于单纯的强制性灌输与纯粹的说教方式,而是以富有理性和感性相统一的话语内容和蕴含生活气息的话语表达方式,在寓理于情的对话博弈中强化广大网民的情感认同和理性认同,于无声处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于广大网民的内心世界并形成一种能动的价值自觉和行动自觉。质言之,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以广大网民熟悉的叙事方式,在把抽象的理论化的意识形态话语创造性和创新性地转化成贴近广大网民具体生活实践话语的同时,也实现了理论的彻底性。
“每一个企图取代旧统治阶级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也就是说,这在观念上的表达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在网络空间中,立场各异的广大网民竞相通过特定的话语来表达特定的利益诉求。毋庸置疑,其话语表达呈现出相当程度的个体性和分散性。如何最大限度地将这种个体性和分散性的话语表达进行有效整合和引导,是捍卫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网络空间中主导地位的重要切入点。
任何一种意识形态话语权要想获得利益诉求各异的个体的自觉认同和支持,就必须实现群体话语和个体话语的有机统一。相较于传统社会中的信息传播和舆论生态格局而言,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移动终端的便捷化,信息的生成模式和传播方式以及舆论生态格局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如此一来,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空间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如果不作出合乎时代变化的调适和改变,就必然会被逐渐边缘化。敢于涉水、勇于创新和主动求变的中国共产党,基于对客观现实的研判,在网络空间中采取灵活多变、贴近生活的大众化叙事方式,将抽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转换成寓意丰富、通俗易懂的大众话语,在悄然之间建构起了具有整合力与凝聚力的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在实践中,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既注重群体话语,也兼顾个体话语,实现了二者的有机统一。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既跳出了传统的只注重群体话语而忽视个体话语的窠臼,也兼顾了群体话语和个体话语的统一性,进而实现了群体话语与个体话语的无缝链接。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政治之间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这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特质。从哲学意义上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本身也具有一定的生活性特质。
在传统媒介时代,党和政府主要是通过严肃的政治口号、政治宣言、政治话语等符号标志,以报纸、电台、电视等媒介手段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灌输的。不难发现,这种灌输模式的运行向度呈现出自上而下的单一性特质,同时也彰显出浓郁的政治性色彩。然而,在进入“去中心化”“去政治化”和扁平化的互联网时代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表达方式需要在政治性和生活性之间寻找一个合适的节点,以保持二者之间适度张力。也正因如此,中国共产党建构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过程,本身也是创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表达方式的过程。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既立足于变化了的社会客观现实,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政治性进行了巧妙的“软处理”,又体现了生活性的务实理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政治性和生活性的有机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