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延生,田野
(哈尔滨工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 150001)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言语符号系统的一种承载与传递”,思想政治教育旨在以语言和文字为表征符号,向受教育者传达思想态度、道德观念和政治立场,完成“立德树人”的使命。具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借助话语实现的“立德树人”直接指向人的精神世界,主要体现为受教育者对思想品德和伦理规范的认同与维系,这些文化因素均产生于人类长期的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之中,因此具有明显的文化属性。当前学界对文化的定义总体上有广义与狭义之别,但二者相通之处在于其均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关联紧密,文化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正是依赖于话语而传播,其本身携带着提升话语效能的底色与期望。简言之,“立德树人”就是“以文化人”的现实指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文化自信问题,并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随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渐趋成熟,诸多学者开始关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文化转向。由此,聚焦文化向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效能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应有之义。
狭义的文化,“不包括物质创造及其成果,只包括精神创造及其成果”。在文化的诸多层次当中,精神文化对人类生活具有根本性的意义。而思想政治教育蕴含的思想观念等内容均属于精神文化范畴。我们认为,借助狭义文化观,有利于提升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效能,原因在于:就可能性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本体具有的人本性、实践性与传播性为文化视角的介入提供可能性前提;就可行性来看,文化视角蕴含的丰富文化资源与深刻文化意识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文化向度可以实现深度、广度与精度的三维优化;就现实性来讲,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文化层面存在的亲和力薄弱、控制力欠缺、影响力不足等现实困境会随着文化视角的介入而有所缓和。在建党百年历史背景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中,从文化角度审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效能提升,不仅可以丰富话语内涵、完善话语逻辑、优化话语发展,同时也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保障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积极探索。
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息息相关。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然而,人既是文化主体,也是文化产物。这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蕴含广泛而深厚的文化根基,并成为社会文化活动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育人过程实际上就是“以文化人”的过程,充分彰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意蕴。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教育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可以归属于文化的下义范畴。此外,“作为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一切文化的生成和发展都是在传播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宏观传播视域下也可视作一种文化传播活动。可以看出,文化契合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本质与外在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本质与功能定位决定其自身具备显著的文化属性。而“作为人类沟通的基本工具和重要媒介,语言是社会规约与意识形态表达与维系的重要元素”。由此,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文化属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维度:人本性、实践性与传播性,这恰好成为文化向度介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效能提升的可能性前提。
1.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具有显著的人本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根基源自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人本性集中体现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人民为中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例如,仅仅“人民”一词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就出现了203次之多,这既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也足以展现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具备的人本性特征。就话语形式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人本性特征倾向于借助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根本目标来完成隐形传递。因此,话语表征需具备理论性表述与形象化表达相融合、单向式教育与对话式交流相耦合、知识性阐述与生活化言说相协调的特点,在话语交际中潜移默化地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就话语内容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决定了话语内容往往具有“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归属。从“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人本性属性广泛凸显,深刻反映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地位。
2.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具有显著的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作为一项实践活动而存在的。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话语,都具有一定的实践性。马克思指出:“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因而也为自身而存在的、现实的意识。”这表明语言的流传一定经过了实践的检验。话语作为语言的具象表征,其运行过程体现了自身的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实践性也因此而显现。此外,这种实践性属性与文化特质息息相关。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在使人从“自然人”转变为“政治人”的育人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使人同时转变为“文化人”的实践。因此,育人实践也是“以文化人”的实践,整个过程反映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属性。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提升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有效性建构。毋庸置疑,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话语实现“以文化人”,并获得人民群众广泛认同的一项实践活动。不仅如此,思想政治教育所注重的主流意识形态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人的全面发展都是通过话语实践完成的。
3.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具有显著的传播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传播性体现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导向,目标导向的最终落脚点是人。人们之间的一切关系,都要通过交往才能建构起来。而社会互动的全过程,就是人与人之间传递、分配、分享社会信息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区别于一般的社会交往活动,其兼具显著的政治属性与文化属性。这是由于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潜移默化地受政治、文化等因素影响所致。具体而言,“它以政治取向来汲取文化资源,以政治需要来规导育人规格”。在交往过程中随之形成政治逻辑,即教育者向教育对象传播政治文化,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使之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形成文化逻辑,即教育对象通过传播路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并逐渐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实现精神层面的提升。毫无疑问,教育双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建立起传播关系,并以传播关系作为双方传递文化资源的实践路径。话语在此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符号系统中的重要一员,话语是“人类传播的要素,独立于传播关系的参加者之间”。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教育双方的交往过程中发挥了传播载体作用。正是话语的载体功能促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同时还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影响力和言说力极大提升的有效渠道。
就最终目标而言,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都指向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二者在发展过程中实现双向互动。中华文化因其深厚的底蕴而内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而这些资源的调配及其外在表征则需借助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来完成。正如列宁指出的:“政治教育务必要能提高文化水平。”这不仅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在文化属性与客观运行规律的深刻解读,还清晰地反映出思想政治教育之下“教化”的文化倚重。思想政治教育在提升教育对象思想政治素质时,将文化作为隐性精神潜移默化地贯穿于整个过程。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化解教育对象的个体发展困境过程中推动群体社会的循序进步。“话语背后的力量是思想、是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的载体,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及其体系建构可以视作以文化为逻辑源点的一种话语实践。文化逻辑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一项重要规约性议题,既可以厘清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作用对象和实践理路,商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选择的底蕴预设,还能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构的方向与路径。文化逻辑夯实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基底,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不仅贯穿话语体系建构的始终,而且透过其宽广的文化视角有助于充分展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之“道”。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构存在片面化、形式化等现实问题,增强话语的文化逻辑诠释能够突破话语的本体藩篱,规避话语自身因缺乏文化内蕴而形成的论证陷阱。由此看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现“术”与“道”的接轨亟须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背后的文化价值,增强文化价值引领,这也是激活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效能的逻辑应有之义。为此,以文化逻辑为现实参照,从文化资源、文化载体与文化环境三个维度出发,即可论证文化介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深度、广度及精度的可行性。
1.文化资源整合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效能的深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蕴的思想文化、道德规范等优秀文化资源不仅是古往今来进行教化的珍贵宝藏,也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赓续沿用的“育人”指南。对于文化资源而言,其自身的继承、发展与传播有赖于话语内容的表征。思想政治教育旨在推动教育对象的思想道德水平达到社会的预期要求。因此,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则需 “要求话语本身有能力实现成员所属社会文化群落的表征、传播、继承与弘扬”。可以看出,文化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发展过程中相辅相成,丰富的文化资源能够夯实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涵,对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度大有裨益。从这个意义上讲,实现文化资源的整合有助于延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效能的深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内容主要围绕国家—社会—个人三个维度展开:爱国主义为特质的家国情怀、仁爱精神为核心的社会关切、内圣外王为特质的个人涵养。重新审视这些文化资源,并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框架完成文化资源的融入与整合,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厚度”,避免在话语输出的过程中流于浅薄的形式。例如,习近平曾引用《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以此来激励全党在百年奋进征程中砥砺前行,这便是充分挖掘并合理利用文化资源的现实写照。综合而言,文化资源既利于筑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根基,也可以满足社会发展对教育对象思想品德提升的期待。
2.文化载体调配延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效能的广度。“载体”被看作是可以承载其他事物的事物。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则可理解为“以文化建设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之意”。具体而言,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场域内运用文化载体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并将之直接传递给教育对象,推动其思想品德水平的提高。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更多地与精神文化产生联结,精神文化也顺理成章地进入思想政治教育场域,这恰好适切于狭义的文化观。而话语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重要载体,也可视为文化载体表征的形式之一。文化载体的调配可以进一步扩大话语使用的区间,增强话语在思想政治教育场域的适应性。因此,文化载体成为赋能话语的力量源泉。文化载体并非话语指涉内容的全部,但却是话语精神的合理性存在。它不仅能够反映话语背后的思想,更能直抵教育对象的内心并获取普遍的认同,这对于拓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效能的广度意义深远。在狭义文化观下,文化载体调配主要针对精神文化载体而言。精神文化载体存在于人的思想观念之中,着重体现在人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综合素质等方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精神文化载体的调配重点在于积极倡导社会主义主流思想文化载体的全方位发展,实现以主流文化引导其他亚文化良性发展。同时,以网络媒介作为新兴文化载体带动主流文化载体的持续性发展,通过合理调配传统文化载体、主流文化载体与新兴文化载体来提升话语效能,从而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范围,强化其传播效力。
3.文化环境参与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效能的精度。作为塑造人们思想品德与道德规范的文化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得以顺利进行的客观因素在于文化环境的参与。而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文化力”则是其契合于文化环境的关键所在。所谓文化力,是“人与物或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在文化环境中,教育双方通过双向互动过程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之力,推动了教育目标的实现。进言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规约个体价值观念生成、主导社会思想发展的工具,在运行过程中充分彰显文化意蕴,体现自身的工具理性。此外,思想政治教育以关注人的精神世界作为最终旨归,以“教化”作为主要途径,即“文化化人”。可以看到,“文化环境所蕴含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作为信息源进入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并通过施教和受教转化为个体的价值意识”。借助文化环境所实施的这种信息转化具有极高的精准性,教育对象因而可以最大程度地对教育主体意在灌输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加以自我接受、处理与吸收。然而,所有诸如思想观念之类的文化因素作为信息源进入系统时,均需依赖话语才能在系统实现表征运行。“话语的表象是语言,话语的背后是思想,话语交流的实质就是主体之间通过语言符号进行的思想交流。”具有极高精准性的信息转化在文化环境的参与下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赋能,这也正是文化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效能高精度提升的集中体现。
受社会发展转型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面临多重困境:文化多样性削弱其主导力、数据多维化压制其吸引力、思维单向化解构其亲和力、语境情景化消解其辐射力。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面临的各种现实困境与文化向度的长期缺位息息相关。由此,文化向度介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对于提升话语效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文化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面临的挑战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话语表达的文化亲和力薄弱,言语效度的文化控制力欠缺,话语内容的文化影响力不足。文化向度的介入对于破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当前的困境具有一定的方法论意义。
1.坚守文化自觉,实现话语内涵的守正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规模最大的“主阵地”。习近平强调指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在亲和力方面的确存在缺陷。问题的根源在于很长一段时期内,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服务于自身政治属性,倾向于使用以主流意识形态为灌输目标的“官话”。其一,传统的灌输理论侧重于强调教育者在教育全过程的主体性地位,而将教育对象置于相对被动的地位,导致教育双方的关系失衡。这实际造成了教育等级落差日趋显著,教育者的权威性也随之显现,教育者只有维护其自身的权威性,才能在教育过程中顺利完成填鸭式的单向灌输,但最终的教育效果却收效甚微。其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远离现实生活。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而所谓的“彻底”,就是牢牢地把握事物本质,也就是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脱离教育对象的实际精神需求,话语体系包含的政治色彩浓厚,话语解释力不足,难以产生现实观照,亲近感欠缺。而文化观的引入可以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亲和力提供行动指南。作为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文化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能够反映人的社会生活与价值关切。
平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属性与文化属性对于话语跳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疲敝的藩篱意义深远。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在坚定文化自觉的基础上积极转向日常生活世界,在注重教育对象的现实需求的前提下,尝试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借助“接地气”的话语呈现出来。习近平在此方面为我们作了诸多良好示范,如他以生活化话语“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来说明发展道路是否符合国家的长远发展,人民最有发言权。思想政治教育意在促使教育双方实现“共情”与“共鸣”,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文化亲和力提升带来的正面效应。另一方面,文化蕴含的“以人为本”理念,昭示了教育双方关系理应实现相对平衡。在教育过程中,应摒弃教育者以教育主体自居的观念,积极倡导“双主体”理念,强调教育双方秉持关系平等的态度。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输出也应摆脱以往命令、说教等指令性的言语表征形式,转变为委婉、商讨等温和性的话语策略,积极消除双方在传统话语中的冲突,拉近彼此间的话语亲近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能。
2.坚定文化自信,实现话语表征的刚柔并济。经济全球化使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联系日趋密切,文化多元化的趋势愈加显著,文化生态环境也在不断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困境愈加显现。每一种文化都是在特定人群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并延续发展的,同时保有自身独特的思想观念。因此,不同的文化以不同的思想观念作为支撑。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多种文化并存,甚至分庭抗礼的现象凸显。各民族间的文化竞争实质上是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博弈。在此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也面临着与其他国家意识形态话语争锋的巨大挑战。同时,网络媒介的普及为各种社会思潮的交织碰撞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网络平台具有的虚拟性与开放性导致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政治言论大肆传播。此外,人人都处在信息时代的“茧房”中,虚假言论与错误思潮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正是在这样的情形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出现“失声”“失语”问题,其原因就在于话语的文化控制力欠缺——文化底气不足。
党的十八大把文化自信提升到着眼于时代发展的全新站位。本质上讲,文化自信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的一种自觉而积极的心理认同。这对于打造饱含中华文化特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增强文化底气,从而强化话语自身的文化控制力。一方面,要强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共识,全方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硬度”与“力度”,形成刚性话语,力求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例如,结合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从人们思想品德的现实境遇出发,善用历史经验与事实数据,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饱含真理性,使话语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经得起时间推敲的文化底气获得普遍认同。另一方面,坚持“以文化人”,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温度”与“言值”,形成柔性话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效力。习近平巧借文化之力深入浅出的话语言说具有示范性作用,如用“缺钙”一词形象地指代理想信念缺位。这样的话语言说使思想政治教育鲜活起来,教育对象易于接受。这些足以表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刚柔并济的意义所在。
3.维系文化价值,实现话语体系的中正圆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推动社会全体成员认同并践行一定阶级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而价值观作为一种观念形态,也可视为精神文化的内核。透过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的关联可以看到,人的价值观形成过程就是文化对人的渗透过程。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是中华社会文化价值理念的浓缩与升华,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蕴含的文化价值性。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正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教化内容来获得教育对象的认同与维护。然而,在当前多元文化价值并存的情况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多重挑战。此外,自由文化环境带来的个体意识的觉醒,导致了个体在纷繁复杂的文化价值样态中的迷惘与困顿,思想政治教育的信度与效度也因此受到冲击。问题出现的直接原因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显示度不足,抑制了话语的文化影响力。文化价值的彰显得益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建构与完善,坚定文化自信为话语体系的完善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蕴着丰厚的德育资源,是培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文化生气的丰沃土壤。系统建构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应提高时代站位,从历史与现实的语境出发,在继承、发展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凝聚文化价值共识,实现文化资源优势向话语优势的转化,提升话语的文化价值性。另一方面,坚定不移地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思想领域的引领作用。高度重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培育的优秀文化成果,积极挖掘其中颇具文化价值的“育人”理念与话语表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坚持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效能的提升提供了相对稳定的文化环境。而话语主体交际过程中的话语言说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赋能的基础上引领社会价值取向,文化价值得到教育对象的高度认同,进一步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作为一个颇具价值的内生性问题,话语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终,并对其成效产生决定性影响。同时,作为文化精神产品的重要载体,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效能的提升必须重新审视其自身文化价值。以往的研究表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正在顺应形势、主动求变,无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建设,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宣与外宣中的话语革新均有所体现。这些亟待思想政治教育挖掘其背后的隐形文化因素来实现话语效能的提升。随着学界对文化介入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对关涉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本体的文化视角的关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面临的诸多困境,诸如学科底蕴薄弱化、话语形式单一化、语言内容政治化等现实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均得到缓解。此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可视为政治与文化在话语维度的融合性激活,这也提示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以往单一、陈旧的话语模式,而要积极探索反映人民群众意愿、适应中华民族发展和时代进步要求的话语思维、话语方式与话语路径。文化向度介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不仅要坚持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结合中逐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文化性与时代性,进而真正形成“蕴底气”“接地气”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还要以更高的水准传播中华文化基因,凝聚中华文化共识。这可看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文化层面探索自身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