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需求调查的高校新生学风建设思考

2022-10-22 01:50张佳琪宋晓东
科教导刊 2022年21期
关键词:学风新生大学

张佳琪,宋晓东

(中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75)

《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指出,“学风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教书育人的本质要求,是高等学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魂。优良学风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能否营造一个优良学风环境,关系到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和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学风”是指学习风气和治学精神的总和,反映的是人们内心深处对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的文化价值的认同。建设优良学风,一方面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自主学习能力,促进人才培养,另一方面可以保障高校和谐稳定长期发展。因此,如何建设和营造良好的学风成为当前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问题。

对于高校学风的建设,新生入学阶段尤为重要。大学一年级是衔接中学和大学的特殊阶段,高中生进入大学面临着生活、学习、心理等多方面的转变与适应,如在新生入学时,从学生学习需求入手,把握关键时间进行有利引导,帮助学生迅速了解学校规章、找准学习目标,会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加强高校学风建设,把握新生入学初的黄金时期尤为重要。在大一新生入校后,认真分析该群体的学习特征和思想变化,针对新生特点,加强学风建设,发挥新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对于高校学风建设非常关键。

1 大学新生的学风现状

由于中学和大学在培养目标、管理模式和教学方法上的差异,大学更加注重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学生感觉自由时间增多,不再有人为自己安排时间、规划目标,加之大学在日常管理上相较高中更“松懈”,部分学生失去了“考一所好分数,上一所好大学”的唯一目标,从而感到无所适从和茫然,因此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在促进学风建设上成为关键。学风建设中的主体性呈现多元状态,融入学习的方方面面,如学习目标、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纪律等。然而,有部分学生在学习主体性上表现有所缺失,出现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等问题,因此曾经中学的佼佼者,在进入不错的大学后出现多门挂科而退学的事例。

大一新生的心理状况特殊,呈现强烈自豪感与微妙自卑感混合、昂扬斗志与懈怠心理并存、勤奋态度与落后学习方法交织的状态。一方面,刚经历过高考,大部分学生取得了一个较为满意的结果,他们带着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来到一个平台更高的新环境,每个人都希望把握机遇、尝试新鲜事物、学习更多的知识与技能,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对自身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同学们都是来自各省市的优秀学生,大家各有所长,不甘落后。大学宽松灵活的自我管理和填鸭式教育管理的结束,自我目标的转换及与周围优秀同学的对比,让自豪与自卑、昂扬斗志和懈怠情绪的矛盾心理在新生身上共存。同时,大学多元的价值观念,让成绩不再是衡量一个学生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新生只有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特长寻找一个与新环境相匹配的定位,才能快速适应大学生活。

在这样特殊的心理驱动下,大学新生学风呈现出总体积极向上,但容易出现因目标和专业兴趣缺失引起学习动力不足、大学学习方法不适应引起学习困难、学生自我管理高要求引起两级差异化明显等问题。一方面,学生渴望学习新知识,提升自己能力;另一方面,由于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学习模式、多样的生活选择,学生感到迷茫。同时,新生对于学校的构成和服务机构设置并不了解,没有主动求助的意识。

初入大学的新生处在人生定位的特殊时期,他们渴望别人的引导来帮助自己进行理性选择,同时在思想和行为上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更易受到引导与暗示。因此,学校应充分把握此阶段,根据学生需求,从顶层设计出发,制订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入学阶段的观念形成和习惯养成,将很大程度决定学生在大学四年取得的成就,反之,当学生出现学业问题后再来纠正学风将非常困难。

2 新生学习需求调查分析

本文整群抽取中南大学大一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在新生入学一学期后,发布新生学习需求调查问卷,发出问卷243 份,收回问卷243 份,其中有效问卷241 份。参与调查的学生,男生占32.1%,女生占97.9%,其中,理工类学生占比51.85%,经济管理类占比46.5%。问卷就进入大学前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在大学最想培养的能力及进入大学前和现阶段最困惑的问题进行了调查。

调查统计发现,对于进入大学前,几乎所有学生都关心如何拿奖学金(98.77%)、如何获得保送研究生资格(95.47%);对于如何参加勤工助学或社会实践活动也有较多学生关注(91.77%)。由于高中与大学的授课方法和培养目标的差异,大部分学生也关注如何参加学科竞赛(86.01%)、大学是如何上课的(83.13%)、如何参加创新创业项目(82.72%)、如何获得课外研学学分(81.89%)、如何申请辅修专业(79.01%)等问题。而如何申请出国交流、如何转专业等问题学生关注相对较少。

在大学,学生最想培养的能力包括,人际交往能力(90.12%)、独立思考能力(77.78%)、职业规划能力和时间规划能力(65.02%)、团队合作能力(63.75%)、口头表达能力(63.37%)。而学生对压力调节能力与形象管理能力关注较少。

根据需求调查,可以看出在入学时,新生对于自身发展有较高的期待与要求,对于社会实践、学科竞赛、勤工助学也抱有很大的兴趣。学生希望培养自身各方面的能力,通过自身努力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并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根据调查,可以知道学生初入大学的问题很多是适应性问题和发展性的问题,如“大学应该如何分配时间?”“如何在大学学习?”“大学期间应该做些什么来提升职业竞争力?”“大学是怎样的,如何过有意义的大学生活,如何能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等。而经过一个学期的适应和调整后,学生提出的最困惑问题中,现实问题占绝大部分,如“如何学好某门课程”“怎样才能好好学习,取得保研资格”“双学位是什么”等在大学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可以看出,随着对大学生活的逐步了解,大家的问题逐渐趋于实际,着眼于解决目前出现的课程、学分、社团活动等问题。

3 高校新生学风建设的问题及建议

良好的学风氛围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寻找榜样力量,尽快确立自己的目标,端正学习态度,通过环境的带动,帮助自制力有所欠缺的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十分重视新生适应教育,多在军训中穿插或军训结束后利用一周左右的时间进行引导学习,学习内容包括介绍学校发展、校级学生组织、学生活动场所、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校纪校规等,但往往由于时间短、课程设置不够全面等问题达不到预期效果。同时,在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定位上,更多的是帮助新生完成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缺乏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观念的引导。角色转换固然重要,但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对学生的学业指导也不可或缺,良好的学风建设应该从新生教育起步。

由于各高校在适应性教育上基本形成体系,本文仅提出在新生学风建设方面的建议。

3.1 加强学业指导教育,助力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由于高中和大学学习模式的差别,学生在高中教育下培养习得的学习方法是不能满足大学学习的要求的。所以很多学生进入大学,面对老师飞快的授课速度、面对大量的课后任务、面对课程学习与社团活动的冲突,感到迷茫,不知道如何选择与应对。从1972年,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首先将入学教育专项内容加入新生正式课程中开始,近年来,包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都采取了强化“大学第一年教育”(First year experience,FYE)的策略。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大学、阿德莱德大学等开设长达两周的课程教学生“如何上大学”。哈佛大学设计了四周的新生适应性训练课程,学生只有在修完入学教育课程学分方能获得后续学习资格,并为每位学生准备了新生学习手册,手册涵盖了“怎样听课”“怎样提问”“怎样完成作业”和“怎样管理时间”等学生们最关心的问题。目前,学业指导也逐步受到国内高校的重视。清华大学在2009年11月成立学习与发展指导中心,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专业化的指导、咨询和支持服务,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北京师范大学也在探索新生适应性教育课程纳入学分体系。由此可见,学业指导对于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在新生学风建设中,学业指导应体现在多渠道、多时间段中。

高等学校、各学院可以通过邀请知名校友举办经验分享讲座,个人成长经历供学生从中学习参考;利用校内师资队伍和优秀学生进行系统的成长学习方法介绍,结合专业讲解培养方案、总结推广优秀学生学习经验,了解专业学习需求或兴趣导向可以学习的软件及技能。通过参观、实践、体验等形式,让学生在尽量快的时间中,了解大学学习特点和要求,从观念和行为上改变一味接受老师灌输知识、过分依赖他人布置任务、满足教材和课堂知识等做法,找准自己的兴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合理安排时间,增强学习自觉性、自主性,养成终生学习习惯。

3.2 前置专业认知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不论选择志愿时是基于自己兴趣选择还是迫于无奈调剂,新生对于自己专业多是懵懂而又充满好奇的。他们抱有高中勤奋学习的惯性和对新的环境和学习内容的极大好奇,非常盼望被在专业领域德高望重的学者带领去认识自己的专业。

学习动力是影响大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如果学生缺少学习动力,学习热情会大打折扣,难以维持长期的学习行为。思想政治教育则可以通过塑造榜样、建立优良学风班风等形式帮助大学生找到学习动力,所以加强大一新生的学风建设,必须从新生入学时的思想政治教育抓起。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是学风建设的根本,而对专业的兴趣可以转化为良性的学习动力,当学生学习符合自己特长和兴趣的专业内容时,才会激发学习的热情,所以对于新生来说,要尽快找到自己的兴趣与专业的结合点。

在目前大多数的课程体系设置下,大一课程多设置如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专业需要的通识基础课,学生在学习这些课程的时候往往很难找到这些课程知识与所学专业的联系,在没有需要高分考一个好学校的目标驱动下,部分学生会出现茫然情绪,并认为自己大学学习只用应付考试就行。大学新生的大一阶段往往有极高的求知欲,如果把握好这个时间,精心设计专业认知课程,邀请学科带头人联系自己最新研究动态,带领学生在学者风范的感染下,接触到专业最前沿的学科动态,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学科优势,使之产生极大的学习动力与热情,将会对学生后续的课程学习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方面,可以突破现有的课程体系设计,在大一课程中设置可以涵盖整个学科特点、学科研究方法的基础课程,如将学科概论等课程前置,选聘知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带领学生入门,也可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自学探究;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学校资源打破学科限制开设专题讲座,让兴趣广泛或确实因为客观原因未选择自己喜爱专业的学生提供学习资料,开拓视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3.3 利用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找准学习目标

大学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极为关键。有些学生能提前确定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职业目标,通过四年的努力为自己的理想打下扎实的基础,而另一些却始终茫然,到离开学校那天还不知道自己路在何方。当高考结束后,学生失去了考一所好大学的目标,而还没找到新的方向,合理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职业生涯规划是通过分析和测定个人职业选择的主、客观因素,确定个人的奋斗目标并努力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并不仅仅指找工作这件事情本身,而是对个人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妥善安排。通过职业规划,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性格特点、技能和价值观,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事业。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包括探寻自身兴趣、性格、技能和价值观,并对外部工作事业进行探索后进行决策与行动,并不断调整,职业生涯规划不是从毕业找工作时才需要用到,而应该从选择专业就开始。虽然大学新生已经完成了对专业的选择,而这时利用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兴趣、性格特点,在自己所学的专业领域或其他擅长的领域,确定自己的职业理想和奋斗目标。通过对短期目标的设立,再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不断调整和修正,不断接近自己的长期目标,而目标本身就有激励作用,目标可以将人的需要转化为动机,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约束,帮助学生在大学学会学习,增强包括知识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可迁移技能等多方面能力,为将来择业就业打下基础。

3.4 注重习惯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班级是大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主要载体。一个凝聚力强、健康向上的班集体对于大学新生迅速适应新环境,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至关重要。其中,寝室又是重要构成部分。选好、培养好班干部和寝室长,发挥榜样在其中的引导和带动作用,树立优秀班级、优秀寝室、优秀个人等榜样。朋辈榜样基于朋辈之间相似的心理特点和思维方式,将其转化为朋辈教育活动开展的优势,激发学习者内在道德动力,调动其主动认知,引起其情感共鸣,增强其心理认同,最终达到内化榜样所蕴含的精神品质、生成自我价值观念和道德人格。

立足学校规章制度,建立班级公约、寝室公约等,利用早期签到、晨练、晨读、集体自习等方式,让新生入校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离开父母老师的耳提面命和高考大山的压迫,让新生保持高中学习的学习惯性,从一入校就让其意识到学习习惯对于大学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将为大学四年的学习打好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学风新生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特殊时期居家线上学习学风建设路径探索
重获新生 庇佑
新生月赛优秀作品
枯蓬新生
至善
新生
炊事员的几宗事
试论高校学风建设的概念主体及特性
学风就是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