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分析

2022-10-22 01:50孙金香
科教导刊 2022年21期
关键词:赛事创新能力科技

韩 冰,孙金香

(山东科技大学测绘与空间信息学院 山东 青岛 266590)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新兴科技领域迭代出新,社会经济发展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愈发迫切,科技领域的竞争继而转化为创新人才的竞争。高校是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担负着发现和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创新教育不仅涵盖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涵盖创新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氛围、创新目标、创新内容等,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当前,高校主要以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科研课题等途径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本文将结合应用型工科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浅析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1 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参赛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

①在以课程为主导的培养模式下,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完成课堂学习及第二课堂活动考核,学生平时的学业压力较大,部分学生认为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对于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没有较大的作用,反而可能影响学业,因此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热情较低、兴趣不够浓厚。②首次参加比赛的学生普遍存在畏难情绪,特别是全国性的高水平大赛,在参加比赛的过程中存在应付心理,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对科技创新比赛的了解不全面、不深入,对于参赛规则、参赛环节及参赛技巧把握不足,缺乏参赛信心。③部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竞赛的动机存在一定功利性,会为了评奖评优、保研加分等目的参赛,学生注重短期成果而忽略了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长期性,更有甚者委托他人协助完成比赛,形成负面的竞争氛围,严重缺乏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

1.2 缺少合理有效的教师指导

①“放管型”。在当前的科技创新比赛中,较为常见的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全程参与报名、备赛、参赛等环节,指导老师在其中某几个关键环节参与指导,甚至仅在学生提交作品时进行简单修改,在这种模式下,参赛团队的核心竞争力不高,往往很难在国家级、省部级等高水平赛事中获得好的名次。②“包管型”。重学生参与、轻教师参与等现状比较突出,指导教师依托自身研究课题或项目成果,将研究背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等部分或全部交给学生,在此过程中,学生按照既定步骤即可得出研究成果,学生缺少独立思考的环节和团队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参加大赛时不能够提出新思路和新方法,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1.3 支持奖励机制不够健全

科技创新教育的顺利开展,需要建立多位一体的软硬件支持平台和有效的奖励机制。由于资金、场地等客观条件,高校支持平台建设还不完善,在学生集中参赛时会出现科技创新工作室、实验室、会议室等软硬件设施紧张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会打消学生的参赛热情和主动性。高校还需建立有效的奖励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比赛,例如学生参加赛程短、入门要求低、获奖率高的比赛热情较高,而参加赛程长、高层次、难度大的赛事积极性相对较低,而后者更能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因此在奖励机制上需要有所侧重和引导。另外,对指导学生参赛并获奖的教师也需建立明确、可落地的奖励实施办法和职称评聘办法,提高教师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1.4 信息沟通不足、渠道不完善

①学生与指导老师沟通不足。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竞赛及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过程中离不开老师的指导,但由于教师承担的教学科研任务较重、师生沟通时间冲突等因素影响,学生在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时遇到的疑难问题得不到及时讨论和解决。②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组建缺少有效的沟通渠道。团队通常是学生自由组队或者指导教师带头组队,在本专业或者学院内部组队,容易造成团队人员搭配不合理、优势互补不明显等问题,难以形成跨专业、跨学科的综合实力较强的科研团队。

1.5 缺乏有效的赛事推进

①赛事宣传手段较为单一。赛事通常借助QQ、微信、院校网站发布赛事通知,主动关注的学生大多为有兴趣参赛的,大多学生无法作为主体参与到比赛中,难以在学生大众层面形成浓厚的参赛氛围。②赛事阶段性节点不清晰。在赛事进行的过程中,从宣传发动到学生作品提交的中间容易形成“参赛空白期”,而此期间是学生组队和完善作品的黄金时期,若缺少有效的赛事专业解读和教师指导,将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困惑,最后提交的作品也很难有高质量。

2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

2.1 加强思想引领,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新时代下,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而高校担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使命,创新教育要与国家发展战略相契合,学生个人的发展要同国家的发展相统一,要引导学生积极投身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实现人生价值;当今时代科技发展迅速,具备单一专业特长的大学生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要变“填鸭式”为“启发式”,变“被动式”为“主动式”,让学生意识到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充分发掘学生自身创新潜力。

2.2 科学开展活动,完善团队组建

以学生为主体,立足学生的创新发展需要,举办学生喜闻乐见的科技创新学术沙龙、大学生科技节、经验分享小课堂等活动,营造浓厚的科创氛围。建设创新创业在线开放课程,将科技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纳入课程统一管理,逐步完善线上、线下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管理体系。科技创新团队的组建可以采取学生自我组队、导师组队等多种形式,团队可以是临时的,如参加“挑战杯”“互联网+”、数学建模等赛事建立的,也可以是依托导师科研项目需要建立的长久性团队。合理的梯队建设可以正确审视项目发展需要,明确团队发展方向。组建团队时要根据实际需要形成跨专业、跨学科、跨年级的特点,优势互补,在合作中切实发挥团队的最佳竞争力。团队指导老师需全程参与、全程监督,为学生备赛参赛、参加科研项目等提供全过程的指导。

2.3 发挥教师导向作用,实施本科生导师制

专业课教师在本科生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学生专业方向选择和前进中的引路人。当前,每名研究生都有1―2 名导师,但本科生却仅在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时与指导老师有交流,大部分时间缺乏“导师”的指导。因此,需积极推进本科生导师制,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实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选拔聘用业务能力突出的专业课教师为导师,且必须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较强的工作责任心,严于律己,为学生在思想、学业、职业规划、科研、就业等方面进行定期指导。本科生与导师可建立“一对一”或“一对多”关系,与导师双向动态选择,主要以本科生的专业方向、科研意向、职业规划等方面作为考量,导师需将本科生纳入自己的科创团队,根据学生自身能力制订专业发展规划,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项科研项目,在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4 注重过程管理,强化过程评价

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比赛或参与各项科技创新项目的过程中,有时会因为参赛目标不明确、学习时间冲突、畏难情绪等原因而放弃,因此高校应建立全方位、多阶段的过程管理体系,在学生参赛过程中要按照赛程明确参赛节点,在团队组建、赛事解读、项目指导、进展汇报等方面完善过程管理,引导学生对当前参赛内容的全面理解,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督促、指导学生按时完成阶段性要求,防止任务或项目“中止”。要允许多维度的过程评价体系,将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将任务目标、进展情况、中期答辩等环节做具体细致的量化考核,将考核结果应用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第二课堂加分等方面,使学生在科技创新比赛中有锻炼、有提高、有收获。

2.5 打造支持平台,健全激励机制

①注重学生双创教育,划拨专项资金为学生提供项目场地。开放会议室、实验中心和学术交流场地供学生使用,划拨专项资金建设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场地,建立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室,拟定工作室管理办法,供学生申请使用。②教师层面建立健全“本科生导师制”奖励办法,将教师指导本科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比赛、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计划、科研课题等方面纳入奖励性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奖惩并举,充分调动教师指导学生的热情和责任心。在学生层面,根据竞赛难度分类划分奖励标准,加大高水平竞赛奖励力度,引导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比赛,鼓励有获奖经历的学生举办经验分享讲座,形成浓厚的参赛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竞赛的积极性,将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转化为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内生动力。③为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争取专项资助经费,以成果为导向采取实报实销的管理模式,视项目需要,将论文版面费与检索费、发明专利申请费、会议注册费及差旅费、业务交流或外出调研的差旅费、创业活动所需要的营业执照办理费、注册费、税费、学习资料和实验材料费等纳入经费支出范围。

2.6 加强校企合作,校企协作育人

通过校企合作,将企业的研发、技术、市场等优势与高校的人力资源、教学、科研等进行整合,以产业和专业为纽带,推动专业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衔接,将行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相结合,不断开辟校企合作新途径,实现校企合作和产学研共赢的新格局。依托校友资源优势,邀请优秀企业校友开展“名家讲坛”、校友讲座等活动,让学生向校友榜样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选聘企业导师对学生开展指导,为学生创造更多接触生产实践的机会,为学生在就业择业、职业规划、职场经验、生产实践、科学研究等方面提供指导,将用人单位的生产需求和科研任务引入课堂和实践教学,加快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

2.7 实施先导工程,形成梯队发展

①实施科技创新“育苗”计划。在大一年级选拔有科技创新兴趣的同学,根据专业发展特点,找准当前热点、难点问题建立育苗项目,组建科技创新团队,配备指导教师予以项目指导,项目可以是学生团队实际参与的,也可以是助推教师科研项目转化应用、服务国家创新发展的师生共创项目,力争做到优秀项目早发掘、早支持、早培育。②本科生科技创新先锋班。以学生为主体,在高年级选拔参与科技创新工作的优秀学生、在低年级选拔热爱科技创新工作的学生组建先锋班,形成“高、低”搭配,共同参与科学研究和各类科技创新竞赛,期间注重过程监督,定期跟进项目进展,对于表现优异的科技创新先进团队和个人进行重点表彰,培养一批具备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人才,树立学生们身边的先锋榜样,带动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科技创新工作。

3 结语

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要有创新型人才,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准确把握新时代工科大学生个性特点、专业发展方向和社会人才需求,课堂教学中注重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注重学生发展中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勇于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举措和新途径。

猜你喜欢
赛事创新能力科技
本月赛事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