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一玮,缪芳
(1.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学院 浙江 宁波 315012)(2.南京理工大学公共事务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18)
目前大学生的自我发展需求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获得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一方面在知识经济和全球化背景下,计算机行业所处的外部环境,特别是科技环境日趋加速发展,个体在行业的组织内不同职位、工作角色和组织间的流动性大大增强,短期内职业岗位的变迁性增大;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吸引、找到、激励、留住、用好个体的难度越来越大,人力资源管理的难度和成本增加,行业用人单位同时也面临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挑战。今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千万数量,配合国家提出“灵活就业”指导政策,着重研究新形势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刻不容缓。
就业形势的新变化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一教育环节提出了新要求。目前各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教育环节,偏重于专业知识或书本知识的传授,忽视个体的个性发展需求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针对新时代人才培养问题,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工作室将在分析计算机大类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现状的前提下,通过对影响个体生涯发展的能力因素培养,融合协同育人体系,精准定位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从而找到提升、强化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以适应新常态。
我校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特色明显。所开设的就业指导类课程,经过多年的探索、建设,已初具特色,教育环节贯穿大学生涯全过程、课程全覆盖。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了分层递进、多元互动的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实施全程化、全员化和全面化,教学理念新颖、教学课程体系独特,目标清晰、内容完整、资料丰富、组织有序,课程评价满意度高。
成立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教研室。其成员全部为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专职教师,制订和修改教学大纲,组织安排全校的职业发展教育教学活动,组织教材编写,开展研究职业发展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素质教育的拓展形式。
专兼职教师队伍资源丰富。现有一支校企政协同、校内外联动、专兼职互补的业务精良、技术过硬的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工作室建设有丰富的专家库资源,聘请校外的职业生涯规划专家、企业职业技术能手、管理人员和企业家等拥有大量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和各级政府人事部门、有关高校的专家,以不定期授课、报告、点对点结对辅导的形式,提供更具专业化、个性化、针对性与相关性的职业咨询、服务和就业指导。
政、行、企、校开展联姻合作日趋紧密。学校与省内外数百家单位建立教学合作关系,与浙江省多个行业协会、政府科协、制造联盟等机构,就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对外咨询与服务等方面开展战略合作,与宁海、慈溪等地方政府部门签订建设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和人才培养中心。日益密切的社会互动为工作室活动开展、师资补充、生涯规划的科学性、学生就业指导的针对性等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学校高度重视文化等非制度性因素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激励作用。对校训“厚德进业明智笃行”的文化内涵进行了深入挖掘与解读,凝练了校训精神。全面深化校园文化品牌活动,推动与区域文化、行业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建立一系列与专业框架相匹配的特色文化品牌体系。工作室将文化熏陶融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指导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
充分依托各项资源稳步推进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教育。结合课堂教学、学术讲座、实践环节、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就业模拟比赛等环节,逐步形成了校企协作共建,第一第二课堂融合的多层次、立体化教育模式。依托浙江省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挑战杯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和职业规划大赛等各赛项,结合大学生创就业等各社团活动,布置和落实一系列职业教育指导和实践环节。
宁波市是“先进制造2025”试点城市。新时代的各产业群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要求凝练为“三要素一匠心”,即:懂科学、会技术、求上进、有匠心,熟悉行业的制造标准与法律法规,具备良好的职业规范与质量意识,以及与相关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技术技能的职业特质。职业教育须对接产业需求,更要加强和提升教育工作者在这个领域的教育理念,深入剖析行业、产业与职业的内涵联系,掌握职业教育指导的方式方法,更好地指导学生精准适配各类职业岗位人才需求。
通过两年多的运作,整合、提升现有学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工作机制和平台,建立起全覆盖、多途径、分层次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工作体系,搭建起具有学校特色的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人才培养体系,承担起为学生提供优质职业生涯咨询和服务功能;借助工作室平台,加强职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职业指导师资队伍的专业技能、科研能力和理论素养;总结、推广各类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方面的成功经验。
工作室以课程为基础,通过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准确定位、合理设计自身的职业生涯,提升综合素质,为职业发展做好准备。大一完成生涯规划设计教学,完成一份职业生涯规划档案;大二进行简历设计制作、面试技巧学习、职业微环境调查;大三学生实习跟踪和就业准备;毕业后跟踪调查反馈,了解职业发展情况和职业适应情况,反馈调整学校课程设置和内容,最终提高教育效益。建设一个教师、学生、用人单位共同参与,分阶段、渐进式推进的全域管理过程。
为学生提供优质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咨询服务。指导和引导大学生开展自我分析,帮助增强自我认识、选择和规划;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兴趣爱好、个性特点、能力素质、职业愿望,以及对社会职业分类等因素的综合分析,为未来确定更明确的个性职业发展目标,对三年的学习生活进行阶段性调整,加强个性化职业技能培训。借助学校学院就业网、公众微信号推广工作室,学生可以随时各项查看指导与反馈信息。
运用模拟仿真系统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扩大能力培养范围,拓展专业教育和非专业教育外延,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积极利用“全真沙盘”“虚拟作业环境”等信息化教学资源,把职业生涯模拟训练贯穿三年专业培养全过程,并积极引入各类企业经营模拟仿真系统资源。
稳步推进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教育。通过课堂教学、学术讲座、实践环节、职业规划大赛、就业咨询辅导等环节,逐步形成校企合作、一二课堂融合的多层次、立体化创业教育模式。不定期联系专业培训机构和公益事业部门来校举办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培训、讲座,帮助学生提高竞争能力。
加强专业培训提升工作室成员能力。每年选送人员参加各种形式的规划与指导能力培训,对工作室工作人员进行全方位、封闭式、互动式、体验式专业培训,拓宽工作人员的工作思路,丰富工作方法,提升工作能力,为学院乃至全校学生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指导和服务。
以核心价值观定位生涯规划新起点,明确校训“厚德进业明智笃行”职业特质培养重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学生价值观培养环节上实现学生个人与社会、与国家融合统一。校训的职业特质是核心价值观的延伸,职业特质培养融入学习领域,依托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校训职业特质培养贯穿于教学活动全过程。
以构建“政校企”三方协同为目标,建设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创新思想和理论教育的指导基点,形成学校学院与政府、企业协同,专职与兼职互补、校内与校外联动的指导体系,优化教学与管理机制,充分发挥政府、行业、企业的协调指导作用和多元育人作用,建立“共识、共育、共用”的长效机制,形成互利互惠互助的利益共同体。
以校训职业特质为引领,纠正大学生价值观功利化的倾向。与市场紧密联系,是职业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同样,在职业教育过程中也更被来自市场经济中的拜金主义和功利诱惑所影响、渗透。为此,工作室紧紧围绕专业学科属性、社会学属性和技术属性,建立职业特质培养模式,破解重专业技术培养、轻视职业精神、职业规范和安全意识难题,在行业人次培养规格和培养模式上开展有益尝试,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及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路。
组织与经费保障。学校重视教学队伍建设,统筹推进各项育人改革工作,推动思政工作从宏观抽象要求转化成了具体微观的解决方案,实施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素质提升工程,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通向而行,形成育人合力。设立专项经费,积极争取社会资源筹措资金,各级组织和二级学院也对工作室鼎力支持。
团队结构合理,责任明确,优势互补。要求团队成员就业指导资历丰富,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和专兼比例合理。来自企业一线和副高以上职称均达50%以上,研究生学历80%,40 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60%以上,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100%。
已建立一个理论研究阵地。通过理论学习、路径实践、实务研究,建设教职工学习开展和理论研究的新阵地。并且针对学生指导过程出现的难点、热点问题,开展专题研究,不断研究探索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新途径、指导新方法。
开展了一系列指导教学创新实践。结合日常工作,创新学习形式。以学生就业现实情况为依据,做到日常真实案例剖析,根据实际工作需求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定期开展指导教师队伍的教学研讨和经验交流,帮助辅导员建立教学活动自信心,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
打造了一个优秀职业指导教师团队。从成员选拔、训练与培养,到核心团队建设,制定纵向立体式计划方案。从岗位调研、人才需求分析,到政策理论学习、行业企业经验交流,积极拓展横向业务活动开展,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取得了丰硕成果,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达97%以上,就业指导工作满意率9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