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楠(枣庄学院 山东枣庄 277160)
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量增加。早在1999年,我国就发表有关“加强创业教育,着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倡导建议。提升女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是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与我国的政治、文化导向符合。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也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所弘扬的价值观与科学发展观,契合素质教育的精神,在促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学习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虽然我国目前经济发展迅速,在教育方面的投入资源增多,但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质量提升并不明显。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各种环境相当复杂。创新创业教育面临两方面的环境,一是学校环境,二是社会环境。学校想要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必须将创新创业课程融入高校教育课程中,同时还需要与各个企业、平台进行良性互动以给予学生更多实践的机会。社会方面虽然我国国家政策一直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尝试,但其补助力度并不能够让女大学生忽略创新创业存在的风险。在职业供给方面,虽然我国人才储备量在逐年上升,但实际上各行各业的职位都存在空缺,女大学生只要摆正就业心态,成功就业并不困难。这些因素无一例外都在影响着女大学生在创新创业的学习与实践中的主观能动性。
创新创业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不同,它既是一门综合性课程,也是一门专业性课程,其教学目的不仅仅让女大学生具备基本的创业知识,还需要让女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创新创业思维,让女大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我国目前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在课程规划方面缺乏体系,课程内容逻辑并不清晰,教育零散且基本上没有固定的学科与课时,在教学成果的检验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并未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距离其发展健全、能够为国家输送创新创业型人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国女大学生普遍存在创新创业意识欠缺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受应试教育传统观念的影响,导致学生在十二年的受教育过程中只注重成绩的提高,不重视或较少重视能力的发展,使得女大学生对创新创业并没有明确的认知。从主观心态角度考虑,女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类的课程重视程度低,由于其考核难度相对较低,女大学生往往并不能投入到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中,反而将其看作一种负担。另一方面,普通女大学生在大学结束之后大部分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会选择考研或者工作,相比之下,创业的女大学生占极少数。女大学生往往在潜意识中认为只有在具备大笔资金的投入与强大后台的支持这两方面要素之后才具备创业成果的可能性,从根本上忽视了自身小成本创业的可能,使得创新创业意识的缺乏较为严重。
高校可以利用各科教学,转变女大学生创新创业观念,培养女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例如,学校可以将创新创业内容融入政治教育课程内容中去,在全面提高学生思想水平的同时,引发他们对具体社会问题的探讨,从而改变女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错误认知。教师可以综合女大学生发展现状与目前社会背景,将创新创业思想融入授课过程中去并形成授课体系。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部分,教师可以直接向女大学生展示正确的创新创业思维,以实际的案例引导女大学生对社会现状进行思考,结合思想道德修养本身的内容,对女大学生对自我的认知与规划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使女大学生能够切实反省自己思想上的狭隘之处,重新考虑人生路线和未来规划。同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要将创新创业过程中应具备的心理素质传递给学生,使女大学生在实践中能够认清本质,保持心态,有助于女大学生切实可行的开展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在形势与政策课程当中,教师可以从宏观上展示国家对创新创业的倡导与创新创业的发展前景,同时从微观上讲解创新创业的相关福利政策,在鼓励学生把握时机的同时教授学生创新创业的方法,使学生在创新创业中能够更快找到方向。
由于我国学生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学生普遍存在学科能力较强,应试水平较高,但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都稍显匮乏。在这个过程中,大学要充分发挥自身具有的条件,开展丰富的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将女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从应试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高校可以举办创新创业比赛,设置较为丰厚的创业现金奖励或者学分奖励以引起学生的参与兴趣。学生在参与比赛的同时能够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与决策能力。这些能力都是创新创业的过程中必需的能力。高校可以合作开办创新创业产品展会,或者与企业合作,在校园内进行为期三天的小型创新创业展会。女大学生可以配合自己的课程时间自行参与展会,与充满创新思维的产品近距离接触,女大学生能从其中获取一些创新灵感的同时这些产品也会激发女大学生的创作欲望。高校可以发挥社团优势,建立创新创业的相关社团,学校可以扶持社团与企业进行一定的联系,开展实践类型的社团活动。同时学校还可以邀请校外创业研究专家学者、社会创业成功人士到校园讲学、作报告,营造浓厚的校园创业氛围。在创新创业心理辅导方面,学校也应当成立心理咨询小组,探讨决议之后举办创新创业心理报告会,以讲座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创新创业,让女大学生在应对创新创业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之前具备一定的抗压能力和变通能力,同时在校园内建立起常设机构,及时解决学生的创新创业问题。
培养女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首先应当改变女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错误印象,增加女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兴趣,使得女大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投入到创新创业过程中去,使得女大学生创新创业成为可能。同时要在学校内开展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创造出浓郁的创新创业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步就是以实践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将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在实践过程中、实际接触中内化为知识技能和行为模式,使其能够真正应对创新创业中发生的变化,为女大学生今后投入到创新创业中去打造坚实的基础。
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实践教学活动进行教学。教师可以结合理论课的授课状况,适当以课程实践的名义向女大学生提出课程实践作业,如策划公益活动、对某一产品进行产品设计、设计一套产品营销方案、进行一次市场调研等。这些活动将创新创业的整个过程拆分为小的步骤,虽然是简易的方式,但也能够拉近创新创业与普通女大学生之间的距离。这些步骤能够让女大学生意识到创新创业并不困难,小成本的创新创业真实存在,而且能够培养女大学生合作、沟通、组织、协调、统筹、决策的能力,为女大学生步入社会、创新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同时思想理论课的授课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情况,综合地区优势,教授创新创业的基础观念,分析市场变化趋势,让学生在课堂中对各种行业的未来发展前景进行思考,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阐述自己的观点。一段时间后重新分析行业情况,对学生的猜想进行验证,并且分析市场行情变化产生的原因。授课教师要打破学科之间的隔绝状态,同时打破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隔绝状态,授课以理论为基础,以实践或者课堂互动为主要方法,以让学生掌握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为目的,使学生真实地体验到创新创业的乐趣,将创新创业列入未来规划内,并具有创新创业的基本素养和能力。
总而言之,国家与学校应当充分利用高校教育课程,发挥各科教育课程的理论授课作用与实践指导作用,帮助女大学生转变创新创业思想,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创业能力,树立创新创业精神,综合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为女大学生步入社会、创新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由于本文的篇幅有限对女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还存在诸多不足,但笔者还会继续进行研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