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吉朦 韩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 江苏南京 210000)
创新推进高校“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过程育人,既是立德树人的理念体现,也顺应了当今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以“人”为研究主体,旨在培养对社会有益健康的高质量管理人才。但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更注重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的传授,而对思想引领上则存在明显的不足,不少学生存在缺乏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价值观存在偏差等问题。因此,该课程有必要融入育人元素进行教学模式改革,从而实现三全育人的目标。
《人力资源管理》旨在引导管理者在选人、育人、用人、留人上进行科学管理,选人指的是对人才进行合理招聘与甄选;育人是企业对员工的培训与开发管理。用人则是将人才安排到合适的岗位,包含人力资源的战略及岗位评估等内容;留人是组织如何科学有效激励员工,涉及绩效管理与薪酬管理等模块。高校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务是要“立德树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未来我国社会的价值取向,决定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因此,《人力资源管理》课程除了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外,还要及时追踪学生的思想动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引领,注重“德”的修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人力资源管理选人、育人、用人、留人等各项实践活动。同时,调查发现,大部分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固然重要,但职业素养更不可或缺,而有价值的行为需要有价值的思想引领。知识和技能属于基础素质,可以通过专业系统培训短期获得,而职业素养则反映了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工作态度等方面,这部分素质不显现,但是需要经过长时间潜移默化地教育才能培养获得,并且人力资源素质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企业能否长久发展。
“三全育人”教学改革围绕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职业素养及道德品质为核心,将价值引领融入该课程教案、教学模块设计、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考核测评等环节中,构建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的三位一体育人体系。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计划只要求学生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掌握一定的解决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具体实操技能。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出现的问题就是一味重视“知识和技能传授”,却忽略了价值引导这一根本主旨要求。为了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基于“课程思政”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设计中在每个教学模块都融入了和课程内容相匹配的价值元素,针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学科特点,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重新审视再设计。并且,思政形式的设计,要充分考虑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和可接受的形式。总体而言,该课程教学目标设计中包含的价值引领点有:提倡学生尊重社会秩序,树立大局意识、担当意识,树立四个自信,培养学生正确的择业观和价值观等。
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跟上学生的需求,各高校也掀起了“互联网+”教育的教学改革。超星学习通等线上教学互动的智慧化平台应运而生,其功能广泛,包含签到、视频资源、互动、答题、作业布置、考试等功能。线上互联网教学平台可以多形式地实现知识传授与资源共享,是基于三全育人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的良好平台与载体。通过互联网教学平台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每节课前可以根据每个章节的教学计划上传课件、视频、案例等相关教学资料,并通过设置线上教学任务和考核题来锻炼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课程中可以借助抢答、案例讨论等形式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以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
三全育人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教学内容来体现,而课堂教学正是学生接受知识的载体。因此,需要有效探索与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为了避免简单的说教,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都应创新改革,从而让学生认知什么是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首先,在教学设计上,基于本课程的专业发展趋势,根据学生思想动态做出相应调整,从而推陈出新。基于该理念,本课程团队重新审视和设计了教学模块:每一章节学习内容由“知识技能点+价值引领点”构成,比如在岗位评估板块,要求学生掌握工作评估的含义、流程、方法,掌握岗位说明书的编写步骤(知识技能点),提升学生的责任感及社会担当意识(价值引领点),在招聘与甄选模块,要求学生理解招聘与甄选的内涵、流程及人员选拔的方法(知识技能点),培养学生的公平就业意识和正确的择业观(价值引领点)。
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模块特色各异,为了使课程育人效果发挥好,根据每章节内容的不同创造性地融合育人元素,结合案例教学、头脑风暴法、社会调研、无领导小组讨论等方法,根据每一教学模块内容特点安排与本章节内容相匹配的教学方式:人力资源战略规划(讲授法、社会调研法)、培训与开发(角色扮演法)、岗位评估(案例教学、社会调研法)、绩效管理(案例教学法)、招聘与甄选(头脑风暴法、无领导小组讨论)、薪酬与福利(社会调研法、案例教学法)。
基于“三全育人”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考核要体现全方位考核的特征,既要考核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也要考核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等精神层次。本课程新修订的考核过程特点体现如下。
首先,注重过程性考核,加大对平时成绩的考核记录,体现考核全过程的特点。平时成绩的考核主要由课堂出勤,课堂的参与度及表现等部分构成。课堂活动的参与情况也间接反映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包含了学生的素质表现。而过程考核则通过课堂过程中每章节布置的作业、实践性任务等考察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调动学生的参与度,课程考核采取多元化测评,要求学生也参与到平时成绩的考核中来,学生本人对学习课程以来自身素养的提升进行如实评估,小组成员从被测评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责任担当意识、学习主动性等方面做出客观评价。这种考核方法增加了考核的全面性,使考评成绩更加客观,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同时,考核测评要点强调对学生的思想价值引领,在每一模块都引入相对应的素养考评要点,并追踪基于三全育人教学改革带来的成效。具体考核形式由口头考核和实践性考核两个环节构成。口头考核即在一些模块安排学生做人力资源管理具体案例演讲,要求学生根据上课所学知识做实际案例分析,这种方法重点考核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而实践性考核运用情境模拟等形式考察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能力,比如在招聘模块增加简历制作和全真面试模拟等环节的考核。通过让学生学习设计简历亲身体验当面试官和应聘者,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了解当今大学生就业市场现状,形成正确的择业观。
实施课程教学改革以来,通过问卷调查及与学生的个别访谈等发现,本次教学改革实践效果显著。经学生反馈,此模式增加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机会,课堂气氛活跃融洽。同时,课程资源形式丰富,通过互联网教学平台学生提升了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多维度考核形式,学生不仅掌握了书面知识,还提升了实践运用能力,拓展了知识宽度;结合素养提升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对学生未来求职也提供了方向(如简历的制作)。总体来说,通过课程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团结合作意识、沟通能力等方面有了显著提高。
除了已取得的成果之外,笔者也做了教学反思,总结了此次教学改革实践存在的一些问题。
第一,尽管每个教学单元融入了价值引领元素,但其在课程考核中的权重并未得到充分体现。今后的课程改革要进一步将道德素养元素和专业知识的考核完美对接,既不让学生觉得试题考核单一枯燥,又完成了专业知识和三全育人并行的教学目标。
第二,新的教学模式刚开始学生容易觉得新鲜而愿意尝试,但时间一长学生是否会产生“审美疲劳”是一个问题。过去的讲授式课堂使得学生过分依赖老师,而新的教学模式则需要学生在课余花更多的时间自主自学,课堂很多时间也用于小组讨论,久而久之,这样的模式难免会引起学生的误解,认为老师这么做是在偷懒。在这种背景下如何使学生能持续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则需要进行不断改进完善教学体系。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承担着为全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管理人才的目标。为更好地实现三全育人效果,在教学目标、平台载体、课堂教学及课程考核上,都要充分挖掘该课程的价值引领元素,将素养提升融入各个教学环节。积极探索基于三全育人的有效实施途径,并进一步号召学生共同参与到课程建设,持续完善课程教学设计,不断反思教学效果,具有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