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雪连,杨 莉,黄 飞,黄立峰,李雪莉
(河南大学人民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 皮肤科,河南 郑州,450000)
雀斑样痣又可称为黑子(Lentigo),是一种常见的表皮色素增加性皮肤病,而单纯性雀斑样痣则是其中的一种主要类型[1,2],婴幼儿至成年期均可发病,无法自行消退[3],皮损位于面部时极其影响容貌,甚至影响患者社交及心理状态。冷冻、烧灼、手术切除等传统治疗方式恢复时间较长,且易导致瘢痕、色素脱失或色素沉着等不良反应[4],随着激光技术的发展,停工时间短、不良反应少的调Q短脉冲激光已成为雀斑样痣的治疗首选[5],并在临床应用上取得了一定疗效,现通过回顾性评估我科不同波长调Q短脉冲激光治疗单纯性雀斑样痣的疗效及安全性并探讨影响疗效的因素。
回顾2017年1月至2022年4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皮肤美容科确诊并单一接受532nm Nd:YAG皮秒激光或Q开关755nm翠绿宝石激光治疗的单纯性雀斑样痣患者78例,其中男28例,女50例,男女比例1:1.76,首次治疗时年龄4~40岁,平均(17.92±8.61)岁;发病年龄0~25岁,平均(1.36±0.48)岁;74例皮损位于面部,4例位于颈部,均未累及黏膜,Fitzpatrick皮肤分型Ⅲ型22例,Ⅳ型56例。纳入标准:均符合诊断标准[3];治疗知情同意书等文书签署及个人信息等相关资料齐全;既往未使用过激光治疗;至少完成1次治疗及回访。排除标准:既往或同时使用药物、冷冻或其他相关治疗;合并有其他色素性皮肤病;患免疫缺陷性疾病、心血管等系统疾病及光敏感性疾病者;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
仪器参数选择:532nm Nd:YAG皮秒激光(美国赛诺龙Candela公司,PicoWay,Nd:YAG皮秒激光治疗仪)治疗参数:波长532nm,脉宽375ps,光斑直径3mm或4mm,能量密度0.4~0.7 J/cm2,频率2~5Hz;Q开关755nm翠绿宝石激光(美国Candela公司)治疗参数:波长755nm,脉宽60ns,光斑直径4mm,能量密度5.5~7 J/cm2,频率5~10Hz。
治疗方法: 首次治疗前与患者或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每次治疗前洁面后使用同一相机(EOS 70D(W),日本Canon公司)对患者正位及左右侧位45°角度拍照存档,皮损局部外涂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同方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并用塑料膜封包40~60分钟。充分暴露治疗区域,卸除麻膏清洁并常规消毒后,为患者佩戴遮光眼罩,操作者佩戴专用护目镜。根据患者年龄、皮肤分型、皮损部位及颜色深浅调整治疗参数,局部行光斑测试,以皮损局部即刻出现灰白色为治疗终点,确定合适参数后将激光治疗手具垂直皮损区域,逐个扫描避免重叠、遗漏。术后即刻用冰袋冷敷20~30分钟,并嘱患者保持局部干燥,恢复期创面结痂后使其自然脱落,避免搔抓,日常注意严格防晒,嘱其每间隔3个月复诊。
由两位本专业医师对比治疗前与末次治疗后3个月复诊照片,根据皮损颜色及面积消退程度进行疗效评价。疗效评价标准[6]:基本治愈,皮损颜色或全部消退>75%;显效,颜色或面积消退51%~75%;有效,颜色或面积消退25%~50%;无效,皮损颜色无变化或面积消退<25% 。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100%。
记录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表现及例数,主要包括色素脱失、色素沉着和点状瘢痕,并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
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Wilcoxon两样本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78例单纯性雀斑样痣患者,532nm Nd:YAG皮秒激光治疗组32例,其中男10例,女22例,首次治疗年龄(19.81±9.41)岁,发病年龄(7.19±6.46)岁,治疗1~3次分别为20例、8例、4例,发病部位:面部30例,颈部2例,Fitzpatrick皮肤分型:Ⅲ型10例,Ⅳ型22例;调Q开关755nm翠绿宝石激光治疗组46例,首次治疗年龄(16.61±7.86)岁,发病年龄(5.04±6.30)岁,治疗1~3次分别为19例、19例、8例,发病部位:面部30例,颈部2例,Fitzpatrick皮肤分型:Ⅲ型10例,Ⅳ型22例。两组间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2.2.1 疗效评价 两组患者经过1~3 次治疗,532nm Nd:YAG 皮秒激光组总有效率为62.5%,Q 开关755nm 翠绿宝石激光组总有效率为52.2%,两组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典型病例见图1,图2。
图1 29 岁女性,532nmNd:YAG 皮秒激光治疗
图2 17 岁女性,Q 开关755nm 翠绿宝石激光激光治疗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n,%)
2.2.2 治疗次数与疗效的关系 78 例患者经过1~3次治疗,将两种波长的相同治疗次数组疗效进行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治疗次数组间疗效比较:532nm Nd:YAG 皮秒激光组不同治疗次数总有效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Q 开关755nm 翠绿宝石激光组不同治疗次数总有效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总有效率与治疗次数均具有相关性,随着治疗次数增加,总有效率随之升高。见表2,表3。
表2 治疗次数与疗效的关系(532nm Nd:YAG 皮秒激光组)(例,%)
表3 治疗次数与疗效的关系(Q 开关755nm 翠绿宝石激光组)(例,%)
2.2.3 其他因素与疗效关系 分别将两种波长不同性别、首次治疗年龄、发病年龄、发病部位及Fitzpatrick 皮肤分型的疗效进行比较,同时将两种波长同一分组的疗效进行两组间比较,疗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性别、首次治疗年龄、发病年龄、发病部位及皮肤分型与疗效的关系(例,%)
两组患者治疗后均出现暂时性红肿,均于1周内消退。532nm Nd:YAG皮秒激光组未出现不良反应,Q开关755nm翠绿宝石激光组出现3例炎症后色素沉着(6.52%),两组均未出现色素减退、瘢痕等其他严重不良事件,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雀斑样痣主要分为单纯性雀斑样痣及日光性雀斑样痣两个亚型[1,2]。单纯性雀斑样痣发病年龄较早[7],部分出生时即有,无法自行消退,皮损位于面部时严重影响患者容貌甚至心理发育,因此就治率相对较高,而本研究纳入的单纯性雀斑样患者中,也以儿童期患者居多。单纯性雀斑样痣临床表现为颜色一致的褐色或黑褐色边界清楚且互不融合的斑点,可单发、散发或多发,表面光滑或轻微脱屑,可发生于任何部位的皮肤、皮肤黏膜交界或眼结膜处,不受日晒与季节影响[8]。组织病理学表现为表皮突延长,表皮黑素颗粒明显增多,基底层黑素细胞明显增多,真皮上部可见噬黑素细胞及炎症细胞[1,2]。
目前临床上短脉冲Q开关激光包括纳秒级和皮秒级激光,前者主要包括 755nm、1064nm、532nm 及694nm四种波长,后者波长则以1064nm、755nm及532nm为主。其作用原理是通过选择性光热作用、光声效应或光机械效应[9],靶向击碎黑素颗粒及黑素小体,使其更易于被巨噬细胞吞噬[10]代谢,由于短脉冲Q开关激光脉宽远小于靶色基的热弛豫时间[11],因此治疗后提高疗效的同时,可最大程度降低对周围正常组织的热损伤,规避既往传统治疗方式的弊端,降低炎症后色素沉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由于单纯性雀斑样痣的组织病理改变主要局限于表皮层,532nm及755nm可作为优先选择的激光波长,目前临床以755nm和532nm纳秒激光临床应用较多,尤其是近年来出现的具有超短脉宽的皮秒级激光也逐渐应用于色素性增加性疾病,但目前关于其治疗单纯性雀斑样痣尚未见报道。
本研究通过回顾性评估532nm Nd:YAG皮秒激光与调Q开关755nm翠绿宝石激光治疗单纯性雀斑样痣1~3次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显示,疗效评估前者总有效率为62.5%,后者总有效率为52.2%,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安全性评估前者未出现不良反应,后者出现3例炎症后色素沉着(6.52%),两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另外,研究发现色沉患者的皮肤分型均为IV型,这一发现表明肤色较深的患者炎症后色素沉着发生率可能更高,这与Maghfour等[12]及Wong等[13]观点一致。Kim等[14]在一项皮秒级与纳秒级激光的对比研究中发现,皮秒激光的疗效优于纳秒激光,且炎症后色素沉着发生率更低。而本研究结果显示,纳秒级和皮秒级激光治疗单纯性雀斑样痣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这与Vachiramon等[15]研究结果一致。有学者[10]认为,皮秒级激光治疗色素性疾病的优势,还依赖于色素性疾病的敏感程度,根据本研究的结果考虑单纯性雀斑样痣可能对激光的脉宽敏感性不高。本研究通过分析疗效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患者疗效与性别、首次治疗年龄、发病年龄、发病部位及Fitzpatrick皮肤分型无相关性,但与治疗次数成正比,随着治疗次数增加,患者的疗效随之提升。
综上所述,由于本研究样本量不足,未进行同波长不同脉宽或同脉宽不同波长激光治疗单纯性雀斑样痣的同比分析,有待进一步的数据统计。但通过本研究结果可得出结论,532nm Nd:YAG皮秒激光及Q开关755nm翠绿宝石激光治疗单纯性雀斑样痣是安全有效的,而增加治疗次数可进一步提高患者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