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万超
(新疆和田地区畜牧技术推广站,新疆 和田 848000)
我国牛肉的市场供给量在最近5年(2017—2021年)保持稳定上升,其中2021年达到698万t、同比增长3.8%,但从市场供给结构上分析,进口牛肉仍占据较大比例,2019年牛肉进口规模、增长率均达到一个历史高位,分别为166万t、59.7%(中商情报网)[1]。从肉牛饲养产业角度出发,肉牛疾病是影响国内市场牛肉供应的重要原因之一,基于科尔沁牛场抽样调查[2],传染病感染率长期徘徊在11%,寄生虫感染率高达78.24%,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等常见疾病的感染率约为85.4%。其中,死亡率(14.5%)最高的恰恰是“常见疾病”。同时,肉牛相对于猪、鸡、鸭等国内常规养殖品类,疾病防治难度及一旦出现病害造成的损失更大,应加强对肉牛疾病防治中若干技术关键点的思考。
肉牛疾病防治的关键在于“防”、其后才是“治”,即防止肉牛得病是一种主动手段,而给肉牛治病是一种被动手段,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可将肉牛养殖风险及牛肉次品率降至最低。主要包括以下技术关键点。
我国仍然存在较大数量的肉牛养殖户,“作坊式养殖”的缺陷中除匮乏专业人才外,最明显的是不重视肉牛饲养环境,特别是考虑到土地、厂房、人工等成本,普遍采用的是高密度饲养方式[3],加上传统养殖理念落后,造成养殖环境非常恶劣。事实上,养殖环境是肉牛养殖过程中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疾病预防方式,技术关键点主要包括3个。其一,注重牛舍的干净卫生、宽敞整洁,一些个体养殖户、养殖场缺乏科学观念,为让肉牛快速长肉,会尽量减小肉牛的活动空间、避免其出现过大运动量,且不说这样做对牛肉品质的影响,会直接造成牛粪、废料等无法及时清运,从而滋生大量寄生虫、病菌等。在饲养空间上应遵循科学要求,保持清洁、干燥。其二,注重牛舍的通风换气、温度适宜,肉牛饲养应规避密封空间,为肉牛提供良好的通风换气条件,包括必要的阳光、湿度等条件,这样有利于促进牛的心肺功能发育。此外,牛属于恒温动物,汗腺不发达、皮下脂肪厚,温度适中(10~25 ℃)至关重要,过高或过低的温度不仅影响肉牛本身的健康,同时也会降低饲料转化率。其三,注重牛舍的种群隔离,牛舍作为肉牛养殖的主要操作空间,也是肉牛疾病防治的重要屏障,在现代化养殖模式下,不应是完全开放的,必须在整体空间内做好一定的隔离防护,这样能够避免新进肉牛、繁育牛犊把疾病带入牛舍。如在牛舍周边搭建临时饲喂设施,在进入集中化饲养前,先做好消毒、驱虫等工作。
肉牛饲养的最终目的是为获取牛肉产品,肉牛疾病防治是为了保障牛肉产品质量,不难发现肉牛饲料品质的重要性。饲料品质作为技术关键点,一方面是根据“饲料→肉牛→牛肉产品”的能量转换路径判断的,“病从口入”同样适用于牛,如果饲料本身就存在质量风险(如营养不达标、灭菌不彻底等),产出的牛肉制品必然不符合市场监管要求。要求养殖从业人员严控采购环节,不能为节省成本而选择不正规的商家,即便饲料来源正规,也要做好抽检工作。
另一方面,从“饲料品质”的概念进一步延伸,一切饲喂肉牛的原料都要严格控制,包括饮水、辅料、饲喂频率及时间点控制等,如夏季炎热时要“少量多次”饲喂,平时保障饮水清洁、精粗搭配,并适当添加电解质(如碳酸氢钠、氯化铵等),冬季寒冷时应提高营养浓度,如在饲料中添加油脂、补充维生素等[4]。
为了有效控制肉牛饲喂成本,国内研发利用酒糟代替精饲料的方式,实验数据显示,酒糟中富含丰富的蛋白质、热量、维生素等成分,饲料转化率相比精饲料降低5%~8%,但饲养成本降低约30%左右。整体上,利用酒糟比传统肉牛育肥的性价比要高。同时,利用酒糟代替精饲料需要规避“亚急性胃瘤酸中毒”的风险,可在利用酒糟代替精饲料前的1周内,循序渐进、逐步替换,可让肉牛有一个缓冲期和适应期。
在酒糟饲料品质控制上,饲喂之前要对酒糟进行彻底晾晒,让酒精完全挥发,目的是避免肉牛酒精中毒。酒糟不能完全取代其他饲料,如豆粕、玉米、秸秆、干草、青储饲料等,肉牛饲养户可以采用混合拌匀的方式,并添加一些配料,包括食盐(0.5%~1%)、磷酸氢钙(0.5%~1%)、小苏打(0.5%~1%)及微量元素,如果发现肉牛存在拉稀腹泻等问题,可通过添加脂溶性维生素A、D和瘤胃素解决。
在肉牛饲养的过程中,不同季节中肉牛容易感染的疾病是存在差异的,按照“预防为主”的原则,在特定季节来临之前,肉牛饲养户要提前做好相关疾病的防控准备;按照“传染性疾病”“寄生虫疾病”及“普通性疾病”划分,与季节对应的关系见表1。
表1 不同季节肉牛饲养中的主要疾病
其中,寄生虫疾病与季节因素的关系最为密切,在特定季节储备一定药品,混合拌匀到饲料中进行驱虫,可以实现“防治合一”的效果。首先,夏季时节球虫、现充、隐孢子虫感染几率较高,可选用氨丙啉进行驱虫,按照每天一次、每次25 mg/kg,连续1周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其次,夏秋季节牛鞭虫、牛蠕虫感染几率较高,选用加莫能菌素(20~30 mL/kg体重)、丙硫咪唑(15 mL/kg体重)进行驱虫。再次,秋末春初时节最容易感染的是牛螨虫,属于肉牛皮肤病(疥癣病)的一种,日常做好牛舍清洁、消毒工作可以很好的预防,如果是较为轻微,可以先减掉血痂、痂皮等部位,然后用肥皂、温水清洗,保持干燥。如果已经出现水疱、脓疱的现象,则需要在正常清理的流程上,利用一定药物进行治疗,如2%敌百虫、滴滴涕。
一方面,对肉牛进行疫苗接种是一种“攻守兼备”的疾病防治措施,即在防患于未然的同时,可实现对某些肉牛常见病的针对性防御,如口蹄疫、魏氏梭菌病、牛巴氏杆菌病等,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技术关键点。疫苗接种是一种常规预防手段,肉牛饲养场在新进牛或繁育雏牛的过程中,都应按照市场监管部门的要求展开免疫接种工作,但对于一些特定情境或要求,如国外或国内爆发特定肉牛传染病、出现特定病毒时,针对性地展开集中接种,相关工作可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但需注意的是,疫苗接种前应进行母源抗体浓度检测,这往往是肉牛疾病防治过程中易忽略的部分,尤其在规模化肉牛养殖场中,通常会提前预约动物疾病疾控单位,在适当时间集中对牛犊进行疫苗接种。如果跳过母源抗体浓度检测步骤、直接接种疫苗,一旦牛犊体内已形成抗病效果,易造成牛犊免疫应答效应不良现象。
另一方面,药物治疗主要针对易患病肉牛,属于“被动应对”的范畴,具体需根据病症情况运用药物,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肉牛饲养单位专业人才(兽医)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当然,一些常见疾病的药物治疗,可由养殖人员展开,如肉牛出现热应激病症后,可采取物理降温(头部冲冷水、冷水灌肠等)方式,过于严重的可用静脉注射葡萄糖溶液、生理盐水、维生素C、乌洛托品等药物。
注重饲养环境的宽敞、清洁并不能完全隔绝病菌病毒,而完全依赖疫苗药物又是一种较为昂贵复杂的手段。消毒灭菌是一种折中且有效的方式,应作为技术关键点之一,具体可从3个方面展开落实。首先,定期性消毒,定期性消毒的“期限”非常灵活,有条件的肉牛饲养企业、个体户可每天进行消毒,消毒所用的药剂包括人用、非人用2种,因为养殖者本身也是病毒、细菌的携带者,在进入饲养环境前,可用医用酒精、84消毒液等对身体暴露部分、工作服装及器具等进行消毒灭菌[5]。而在肉牛饲养环境中,尽量选择刺激性、副作用小的药剂,如火碱水、生石灰水、二氧化氯消毒剂等。其次,季节性消毒,结合我国气候及地理因素,季节性消毒主要是在春季、秋季进行,主要目的是驱虫,常用药物包括盐酸左旋咪挫、吡硅酮等,驱虫范围包括肉牛体内、体外的寄生虫,且不可仅关注牛虱、牛疥螨等体外寄生虫。再次,针对性消毒,是指肉牛饲养过程中出现特殊事件,如本地出现大规模肉牛传染病、养殖过程中出现死亡事件等。
肉牛养殖成本高的特点,也表现在单头肉牛价格上,日常要做好养护工作,并将其作为技术关键点之一。养护的目的是尽可能提高牛肉品质、提高肉牛养殖附加值,这一过程中尽量不采用药物介入的方式。如天气炎热的情况下定期清洗,实现降温的同时,也去除汗渍、病菌等,提高单头肉牛的健康状态。在出现轻微疾病时,可选用中草药治疗的方式,避免化学药剂产品对牛肉品质的影响。
事实上,由于中草药的制成原料中,相当一部分为草本、木本植物茎叶根果等部分,中草药本身也属于饲料范畴,日常掺杂在肉牛专用精饲料中,既可调节营养成分,也能起到“对牛食疗”的作用。更具有意义的是,将中医药学理念引入肉牛饲养行业,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畜牧业格局,有助于提升牛肉制品的知名度。同时,这意味着日常饲养过程中,饲养人员应具备一定的中医药学知识,能按照中医药学理论添加中草药成分。实践证明,中草药可很好地提升肉牛的免疫力,诱导干扰素对抗细菌、病毒、霉素等侵害,同时对于改善肉牛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及预防寄生虫病害等具有显著效果[6]。如在防治肉牛夏季热应激综合征方面,化学药物不仅成本高、操作复杂,且有可能对肉牛生理机能造成不利影响,采取中草药食疗的方式,利用甘草、板蓝根、白芍、党参等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就能够实现有效的预防,此外为避免肉牛夏季食欲不振、造成掉膘,还可利用苍术、女贞子、甘草、山楂等混合中药材添加到精饲料中。
肉牛疾病防治过程中应加强技术关键点的思考,可从饲料品质、季节因素、饲养环境、疫苗药物、消毒灭菌及日常养护6方面展开,不断优化、创新现有方式方法,不能一味地照搬固有养殖模式,同时,加强肉牛养殖集约化是趋势所在。这样才能降低肉牛疾病的发生率及死亡率,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