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宇
在狱中,被判无期徒刑的李逸民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严刑拷打,仍保持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他坚信共产主义,始终坚贞不屈,一身书生气却尤显共产党人的铮铮铁骨。
苏州监狱关押期间,恽代英写的《时代的囚徒》成为他们在监狱中进行斗争的号角。凡有狱友被拉出监狱奔押刑场时,这首歌曲就会从各个牢房传出,形成排山倒海之势:
囚徒,时代的囚徒,
我们,并不犯罪,
我们,都从火线上捕来,
从那阶级斗争的火线上捕来。
囚徒,不是囚徒,
是俘虏!
凭它怎么样虐待,
热血仍旧是在沸腾!
蚊蝇和蚤虱,
黄饭和枯菜,
瘦得了我们的肉,
瘦不了我们的骨。
囚徒,时代的囚徒,
我们并不犯罪,
我们都从火线上捕来,
从那阶级斗争的火线上捕来,
囚徒,不是囚徒,
是俘虏!
我们并不怕死
胜利就在我们眼前!
铁壁和铜墙,
手铐和脚镣,
锁得住我们的身,
锁不住我们的心!
李逸民出狱到延安后,把这首《时代的囚徒》传唱给抗大的师生们,使之响彻在延河宝塔山下。
苏州监狱关单人的牢房,每间不到10平方米,朝南有一个大铁窗,地板上靠右边钉一个铁架的单人床,门上包着上了油漆的铁皮。李逸民就是在这样的单人监房里被关了5年多,最后差一点失去了说话的能力。由于狱中的灯光暗淡,晚上看书很费力,出狱时,他的两眼都变成了近视。
监狱里关的都是政治犯和军事犯,相互接触很少,看守也很严,是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在这里,时间有的是,每个人都应该给自己找点事情做,李逸民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怎样度过这“无期徒刑”的铁窗生活呢?李逸民为自己找的事情非常高雅别致:学习。他原本就是个学者,此时正好有时间继续学业和学术研究。他订了一个计划:一是把英语学好,为的是通读那份英文报纸;二是研究中国历史和古籍,因为他对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除了吃饭和锻炼身体之外,他总是抓紧一切时间读书,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凡是能搞到的书他都看,还为此给自己制订了一个作息计划。从此,他一个人就开始了有规律的生活:早晨6时起床,做八段锦,进行体育锻炼;7时吃早饭,饭后看3小时的书;午饭后午睡2小时,下午学习2小时英文(阅读英文报纸,背诵英语单词);晚上睡觉前,阅读中国古籍、历史和马克思主义书籍2个小时,锻炼身体后入睡。
李逸民给表哥季步峰写信,开列让其代买的书单:其中有英语方面的《英汉词典》、英汉对照读物;文学作品《三国演义》《聊斋志异》《红楼梦》,郭沫若翻译的美国辛克莱著的小说《石炭王》《煤油》《屠场》,周立波翻译的《被开垦的处女地》,高尔基的《母亲》等;比较大部头的有中华书局出版的整部《四部备要》。李逸民把这些书反反复复地阅读,其中《红楼梦》看了7遍。除了学英文和看古今名著外,李逸民还继续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他多遍仔细阅读考茨基的《资本论解说》、河上肇的《政治经济学大纲》等。在南京监狱期间,他还读了基督教的《新约》《旧约》,学到了基督教的知识,了解了犹太人的历史。史学著作中,李逸民对《资治通鉴》很感兴趣,从头至尾看了3遍。他特别仔细地研究了历代农民暴动起义等事变,从陈胜吴广起义到宋朝的钟相、杨幺起义,他都作了详细的笔记,并作了数据统计分析,对每次暴动起义的领导人、起因、经过、范围制作了表格。后来,他幸运地把这份材料带出了监狱,放在一个朋友家里,却遗憾地在南京失守时被日本人烧毁了。
李逸民在回忆录中感叹道:“监狱真是一所学校,在这所学校中我学了不少东西。”他在监狱里读了很多书,学到了很多知识,还弄懂了英语。他的文史水平大幅提高,成了监狱里大名鼎鼎的文化人,连看守人员有什么事都要请他帮忙。狱中10年,他就这样不停地战斗着、学习着,从来没有退却和间断。
/ 《李逸民回忆录》。
10年中,李逸民的书越积越多,堆满了牢房的几个角落。常言学者刻苦读书是“板凳要坐十年冷”之“十年寒窗苦”,而李逸民是真正的“铁窗十年苦读书”;这十年不是形容词,是真正的一天天累加不曾间断的10年牢狱生活。出狱时,李逸民从监狱带走了整整一马车的书籍,不得不让人惊讶和称奇!
1937年秋,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中共中央要求国民党释放政治犯。李逸民经党组织营救出狱,激动不已,心潮难平,连夜搭乘西行列车奔赴革命圣地延安。
出狱前,李逸民得知国民党政府企图将南京中央军人监狱一批政治犯作为刑事犯押到外地长期关押。出狱后,他立即向党中央作了汇报,周恩来及时派代表同国民党交涉,终于使这些共产党员得到自由。
李逸民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从1928年被捕到1937年出狱,在敌人的狱中整整度过了10年时间。虽然监狱是一座人间地狱,但它又是一所特殊的学校,是考验革命者的好场所。记得在狱中,我曾写过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劝君莫为青春惜,好见花开满地红。’这是劝导别人的,也是自勉。”(《李逸民回忆录》,第91页)
从1927年南昌起义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正是红军发展如火如荼的10年,而李逸民却是在监狱中度过的,这经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1600余名开国将帅中是唯一的。
李逸民到延安后,经中央代表团审查,认为他在狱中表现坚定,通知他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从1938年起,李逸民历任抗大政治教员、抗大总校政治部党务科长。抗大总校迁到太行地区后,他任抗大第3分校政治部主任,为抗大的建设、党的干部培训、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积极贡献。
1939年后,李逸民先后任八路军第115师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商河支队支队长、中共中央情报部第1局局长。中共中央情报部后来被撤销,李逸民改任西北公学副校长,该校主要负责培养情报工作干部。
延安整风时,康生搞所谓“抢救运动”。李逸民因在国民党监狱中生活了10年,康生对他产生怀疑,专门到陕北公学作了一次报告,不指名地点了他,并派了一个人名为帮助工作实为监视他。李逸民的爱人周磊也受到审查。为此,李逸民虽然早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的七大候补代表,却不能参加七大预备会文件的学习。他苦恼极了,但并未因此患得患失。他认为:“一个共产党员应该随时接受党的考验,如果因为审查自己就消极起来,那就会对党离心离德,就不能算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最后,党组织终于对他在狱中的表现作出正确的结论,他当选为党的七大候补代表,出席了七大会议。抗战胜利后,李逸民任冀热辽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
国共“停战协定”生效后,李逸民接到一份表格,凡懂外语的同志,填表可以去南京政府做外交工作。李逸民懂外语,但他提出去新四军工作,上级同意了他的请求。李逸民从承德出发,路经北京,在翠明庄招待所遇到罗瑞卿。罗瑞卿是黄埔军校第5期毕业生,又担任过抗大教育长,与李逸民很熟悉。罗瑞卿“强行”把李逸民留在了北平军调处执行部,担任第26小组我方代表。李逸民到东安市场买了缀有三颗星的上校领章,佩戴在毛哔叽军服上就到北平军调处执行部就职。这里是没有硝烟的战场,李逸民开始面对面地和美蒋反动派进行坚决机智的斗争。
第26小组负责北平朝阳地区,该组美方代表汉夫和国民党军代表自作主张去探察中共领导的游击队的情况,结果,汉夫被游击队打伤,司机被打死。李逸民带了葡萄酒和咖啡杯去看望汉夫,汉夫说:“李代表想得真周到,这些东西我一定留下来作永久纪念,将来我和夫人一人一只杯子对饮咖啡,就会想到李代表。”汉夫和李逸民喝起葡萄酒,李逸民夸汉夫海量,说汉夫将李逸民的前任灌醉,签了两个不利于中共的协定,汉夫说那是国民党军代表灌的酒。李逸民立即指出在这种情况下签订的协定不能算数。汉夫岔开话,说起被游击队打伤一事,李逸民说是误会,离得远看不清。汉夫说吉普车上挂着美国国旗,当时距离300米,应该看得清楚。李逸民告诉他游击队没有望远镜。汉夫说上帝保佑你,再打正一点就完了。李逸民接了一句“上帝保佑你”,两人相视大笑。这场看似以酒通融的小聚,李逸民一箭双雕,机智地化解了与美方的矛盾,几天后,汉夫否决了那两个不利于中共的协定。
1946年10月,李逸民被派往东北,先后任牡丹江省建设厅厅长,黑龙江三地委常委兼组织部部长、社会部长,牡丹江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长,东北财经委员会秘书长兼人事处长,东北人民政府监察委员会委员,东北局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东北人民政府财经计划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秘书长等职,在经济战线为巩固东北根据地、支援解放战争做出了贡献。
国防部部长张爱萍在《李逸民回忆录》序言中写道:“1945年日本投降后,他到东北。看到日军撤离东北后,许多工矿支离破碎,急待修复,他自告奋勇去搞经济工作。经过他艰苦的努力,东北一些有名的工矿都开始复活,由此而为东北的经济建设打下了基础。”
1949年5月,李逸民的家乡浙江龙泉解放。他与舅父即表弟季步高的父亲通信,告知了季步高已经于1928年在香港牺牲的消息。舅父、舅母异常悲痛,李逸民多次去信安慰。12月31日,在沈阳的李逸民忙碌了一天后,想起第二天就是1950年的元旦,每逢佳节倍思亲,他坐在灯下,给舅父、舅母写信,表达了纪念表弟季步高烈士的心情,他写道:
建立烈士纪念碑,这永久的光荣,也是我的心愿。只要我们办得到,这心愿是一定要还的,我相信总有一天会实现的。请你们不要再伤心,故乡被解放了的人民、父老兄弟姊妹们将永远纪念着高弟。先烈的鲜血决不会白流,今天全国的胜利是千万烈士的热血头颅造成的。古人有言,死有重于泰山,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即无数先烈之谓也。言不尽意,续后面谈。
季步高烈士的英名,在1945年4月党的七大召开时载入中共中央组织部编印的《死难烈士英名录》。1981年7月,位于安仁镇季山头村的季步高烈士故居被确定为龙泉县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命名为龙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83年8月,季步高烈士纪念碑亭在龙泉革命烈士陵园内建成。此时,李逸民刚去世一年,他多次呼吁为季步高烈士建立纪念碑的心愿终于实现了。2006年1月,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永远的丰碑》栏目、《人民日报》分别介绍了季步高烈士的英勇事迹。李逸民的长子李忠回忆说:“至今依然清晰记得,父亲特别提到龙泉籍革命烈士季步高,说话时眼里满含泪花,那是对故人的怀念,以及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 李逸民写给二舅父和二舅娘的信。
/ 1955年,李逸民被授予少将军衔。
1950年9月,周恩来亲自点将要把李逸民调到北京,让他担任财经秘书。李逸民到北京后,感到自己从事财经工作的能力有限,难于胜任,再三推辞。10月,经周恩来同意,李逸民任公安部队政治部副主任。后来历任总参谋部警备部副部长、政治部主任,《解放军报》社总编兼党委书记,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为公安部队和军委直属机关的政治工作建设,军队的宣传、文化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9月,李逸民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有战友认为,按他的资历,评少将太低了,感到不公平。李逸民却说:“我评个少将已经不低了。我们多少同志、多少战友牺牲了,有的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我今天有这样优厚的待遇,功劳不见得比他们大,如果没有他们的流血牺牲,靠我个人是无法换来这个少将的。想想他们,我们有什么权力向党争名争利呢?”
退休后,李逸民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政治部顾问、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1976年底,李逸民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革命史组副组长。他虽年事已高,体弱多病,仍然积极参加全国政协活动,认真撰写、收集、审阅革命斗争历史回忆的稿件,为总结革命历史斗争经验,宣传党和军队的光荣传统做出了贡献。
李逸民的晚年生活是绚丽多彩的。从当初在监狱中绘制“红军长征路线图”时,他就对绘画产生了兴趣。1953年,李逸民在工作之余开始学画画,而且还是用左手画,因为牢狱酷刑已使他右手致残。这时,他已达“知天命”之年,但仍刻苦钻研,坚持不懈,有时工作忙到深夜,睡前依然要画一张。
开始时,别人以为他只是随便学习一下,很多朋友说:“学学可以,何必认真,当个爱好就行了。”但李逸民却不这么看,他认为中国的书画博大精深,画里有历史、有文化、有修养,必须认真对待。他骨子里的认真精神,不允许他糊弄他认准的每一件事。他把画画当成了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在练习时从不懈怠。每次画完一幅作品,他都会反复琢磨,总结自己的不足之处。
李逸民爱好并擅长国画、书法,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这里,晚年更是潜心绘画。久久为功,他成了一位水平很高的画家,他的作品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和收藏。他以诗名志:“老兵自有豪情在,一片春光笔底来。此是心花和血写,历年经久自然开。”经过多年的练习,他博采众长,集大家成自家,终于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因画作诗,诗中有画;或因诗作画,画中有诗。意激而言质,笔肆而意雄,诗画绝配,相得益彰。曾多次举办画展,在社会上影响很大。
/ 李逸民画作:恶竹不自量。
196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届画展举办时,展出了他所画《鹰与小鸡》《啄》及《花卉》三幅,许多名家参观后,对他的画给予好评。《鹰与小鸡》曾在《北京周报》上刊登。他的作品在军内外有较高的评价,获得了业内专家们的一片赞扬声。
李逸民的书画作品主要以松、竹、梅、兰、菊、荷、鹰、山水等为主,意境深邃、内涵丰富,体现了对党的无限忠诚,对人民的无限热爱,对祖国未来更加美好的无限憧憬,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著名国画家李可染评价李逸民的画作,说:“国画不光是画形象,更主要是画品质,画气质,松竹梅是我们中国人的气质,高风亮节、傲风傲雪、傲骨红心。”
“文革”初期,也有心怀恶意的人攻击他画花、鸟、虫、鱼是毒害青年。为避抄家之祸,他不得不忍痛割爱,把10多年来的作品付之一炬。退休后,他每周必到北京卖文房四宝和展示名家书画的店铺荣宝斋,每次总是流连忘返。1971年后,“文革”渐近尾声,他又提起画笔。10多年后,李逸民又积累了相当数量的作品。他一贯谦虚谨慎,很少参加展出,以致其大部分作品在他逝世后才得以面世。
李逸民晚年病重期间,每当有老战友探望,他都要关心询问各方面的工作。他常常教育年轻人:“我们国家现在有困难,但正在不断改善生活。在一个共产党员看来,在广大人民生活没有普遍提高以前,不应该去谈什么个人享受。如果要进天堂,应该是天堂大门打开的时候,让人民大众先进去,而共产党人应当留在最后。”(《人民日报》1982年7月29日,第5版)
1982年6月5日,李逸民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78岁。部分骨灰安放在家乡龙泉县革命烈士陵园。这年八一建军节前夕,7月29日的《人民日报》第5版登载了李逸民的生平事迹。
1984年4月,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李逸民画选》,吴作人题写书名,张爱萍、杨得志题字。李可染在所作序言《一片春光笔底来》中对李逸民高度评价:“读将军画,必先知将军心。将军一生,道路坎坷,而磊落光明,平易坦荡,即于拥麾秉剑之后亦从不自傲于人。《莫忘菜根香》是自策,亦以警人;《肉食者》一画,则为向人民蟊贼之有力投枪。‘千岩竞秀,万壑藏云’之《山中多白云》一图,却为将军高尚襟怀之写照。将军输心革命,矻矻五十余载,品质风神,于画中俱有所见,而不徒以形具也。吾华绘画,多尚风骨。将军《松崖》《铁树银花》诸画,于水墨滃郁、骨力沉雄中,自蕴一种坚毅朴厚之神情。而十年浩劫中所作,如《恶竹不自量》等,皆孕大含深、茹忿积愤之作,笔笔皆可当撑空傲骨看。意在画中,言在画外,不亦然乎!”
李逸民还著有《狱中十年》(内部印行)、《李逸民回忆录》(1986年10月,湖南人民出版社)及未刊诗词70余首等。
浙江龙泉家乡人民为有李逸民这样一位开国将军而自豪。2010年12月,在李登村修建了占地141平方米、建筑面积近300平方米的“李逸民将军故居”,分为将军生平介绍、将军遗物、将军书画作品、少年生活场景等展室。还树立了李逸民铜像,建造了将军亭,出版了《李逸民将军纪念文集》,拍摄了电视纪录片《开国少将李逸民》。2015年12月,在“李逸民将军故居”修复开馆5周年之际,李逸民的长子李忠捐赠43幅李逸民遗墨及绘画时用的画架、藏画箱等。
/ 晚年的李逸民在作画。
李逸民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忠于党,忠于人民;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工作勤恳,学习刻苦;襟怀坦白,光明磊落;平易近人,联系群众;顾全大局,严于律己。他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久经考验的优秀政治工作领导干部。
他在监狱里照样读书,依然深研主义,心中有着一片光明,有着“惜青春将见世界满地红”的乐观精神。
他能从一本词典入手,到熟读英文报纸,如同被孔子评价的其弟子颜回:“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他从国共合作时期的《黄埔日刊》编辑,到和平年代任军队最高宣传阵地《解放军报》总编,并任全军最高文化阵地的总政文化部部长,都有着卓越贡献。
他从50岁开始学画,笔耕不辍,终有所成。
他是那个特殊年代刻苦学习、持续学习、善于学习的典范,是后人学习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