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珂 王安潮
敦煌是汉武帝时期开通丝绸之路而产生的中西文化交流的中转驿站和文化荟萃之地,它在历史的千余年发展历程中,以中西音乐的交流、融合而在文化史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大量乐舞史料的遗存是它作为丝绸之路要塞的价值显现。作为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汇集点和佛教圣地之一,敦煌在艺术的意象空间上占有其特色。它在传承古今音乐文化中展现出独特的个性特色,尤其是本原地反映了自汉魏至元代时期的西域音乐在发展、演变中的固有样态,其丰富的史料表现在敦煌遗存的乐舞文献资料和敦煌乐舞壁画上,其乐舞图像资料上的史料构成为中国古代音乐史学与敦煌乐舞艺术的研究提供了意象空间。精美绝伦的敦煌乐舞图像既是中华艺术瑰宝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历来备受国内外研究者重视的重要乐史资料。而它们繁多的造型是其类型研究较少关注的难点之一,却是艺术内涵研究的基础。因此,展开其意象空间是近年来敦煌学亟待开掘的研究方向之一,通过类型的辨析而更易于“观物取象”,通过类型的厘定而能“立象以尽意”(《周易·系辞上》),从而认知敦煌乐舞中可感的艺术形象,认识其抽象符号的寓意所在。
从目前所见的敦煌乐舞史料的研究成果和学术动态来看,它们可分为以下几种:
其一是乐谱类史料研究,从法国汉学家保罗·伯希和(Paul Pelliot)从敦煌掠走大量敦煌史料开始,敦煌学的价值逐渐为世人所重视,其中,日本学者林谦三以其《敦煌琵琶谱的解读研究》的成果而首先在国外开启了敦煌音乐史料的研究。国内学者开始进入敦煌音乐学的研究还要在新中国成立后,有叶栋的《敦煌曲谱研究》、任二北的《敦煌曲谱》、饶宗颐《敦煌舞谱与后周之整理乐章兼论柳永〈永章集〉之来历》、何昌林的《三件敦煌曲谱资料的综合研究》、席臻贯的《敦煌古乐》、牛龙菲的《敦煌东汉元嘉二年五弦琴谱研究》、陈应时的《敦煌乐谱解译辩证》等成果逐渐问世,敦煌乐谱作为敦煌音乐史料研究的“显学”被誉为解译“天书”之举,上海电视台的纪录片汇聚了这些研究并将其推向大众视野。
其二是乐像类史料研究,国外有日本学者岸边成雄的《古代丝绸之路的音乐》《出现在敦煌壁画的音乐资料——尤其与河西地方音乐的关系》等,国内有牛龙菲的《音乐图像学与敦煌壁画》《敦煌壁画乐史资料总录与研究》《五彩缤纷舞连旋—— 嘉峪关魏晋墓室乐舞图像巡礼》《高调依然在五凉—— 嘉峪关魏晋墓室及其相关乐器图像巡礼》、阴法鲁的《从敦煌壁画论唐代的音乐和舞蹈》、庄壮的《敦煌石窟音乐》等,他们以敦煌乐舞图像为观察点,从视觉艺术而透视乐史文献的特点,进而辨析其中留存的音乐史信息。
其三是乐器类史料研究,国外有日本学者林谦三的《东亚乐器考》、岸边成雄的《古代丝绸之路的音乐》等,国内有郑汝中的《敦煌壁画乐器分类考略》《敦煌壁画中的几种特异乐器》《敦煌壁画中的乐器》《敦煌壁画乐器研究》、牛龙菲的《古乐发隐—— 嘉峪关魏晋墓室砖画乐器考证新一版》《有关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细腰鼓资料》《义觜笛考》《说“胡人半解弹琵琶”》、阴法鲁的《丝路管弦话古今——读〈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等,他们多以某一类(种)乐器为其辨析的突破点,在纷繁多样的乐器图像中“捡起一片金叶”,窥一斑而见全豹,这就使研究的全面性、整体性亟待开展。
其四是乐舞类史料研究,国外学者有日本学者水原渭江的《法京所藏敦煌舞谱〈遐方远〉解读问题》《法京所藏敦煌舞谱〈南歌子〉解读研究》《敦煌舞谱〈南乡子〉的解读》等,国内的有阴法鲁的《教煌乐舞资料的历史背景》《从敦煌壁画论唐代的音乐和舞蹈》《敦煌舞姿》、任二北与欧阳予倩的《唐代舞蹈》、席臻贯的《唐乐舞“绝书”片前文句读字义析疑——敦煌舞谱交叉研究之一》《古丝路音乐暨敦煌舞谱研究》、郑汝中的《敦煌壁画乐舞研究》、吴曼英的《敦煌舞姿》、牛龙菲的《丝绸之路乐舞艺术》、史苇湘等人的《乐舞敦煌》、史敦宇、金洵晋的《敦煌舞乐线描集》,此中的研究者除了舞蹈家外,还有美术学家、音乐学家、史学家。
其五是关于乐典类史料研究,除了任二北直接对敦煌卷子、曲子词等方面的史料做研究外,这方面的研究中还有以《魏书·乐志》《宋史·乐志》《隋书》《旧唐书·音乐志》《通典》《新唐书·骠传》《乐书》《新唐书·礼乐志》《太平广记》《清史稿·乐志》等相关史料与敦煌中的资料而做的对应性研究。
从上述研究成果来看,一是已有的敦煌乐舞史料研究多偏重音乐史料的本体分析,多是就事论事之所为,因而就多侧重于微观分析,缺乏对于敦煌乐舞史料内在关系或类型的辨析;二是对敦煌音乐史料整体性构建的论述较少,缺乏从宏观视角对敦煌音乐史料的分析;三是多侧重于史料的评述与叙事,少见史料的分类与梳理,尤其是对乐舞史料中的意象内涵及符号所指少见深入的考证。这就使敦煌乐舞史料在意象空间上的研究成为亟待开发的领域,是今后可以展开的学术空间。
敦煌乐舞史料的挖掘与剖析是构建我国古代音乐史基础性组成部分之一,基于类型学的意象空间的研究开展,是对其史料进行分类整理的基础之一,它有助于补充中国古代音乐史史料的整体构建,尤其随着丝绸之路音乐文化研究的深入发展,有利于引导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投入到敦煌音乐研究丰富性发展之中,在宏观视角下进行敦煌乐史资料的类型学研究,有利于对其发展脉络、类型特征等研究做内在关联、艺术特征的整体性呈现等,这是目前看似繁兴的敦煌乐舞研究中亟待开掘的工作,尤其在意象的容量和深度上可再做深展。
从内容构建的空间上来看,敦煌乐舞史料是以敦煌莫高窟为核心,但要包含榆林窟、东千佛洞、西千佛洞以及五个庙在内的四处敦煌石窟中的敦煌音乐资料、文献与图像史料、音乐史资料、敦煌乐史中的个案分析研究等,对各类型敦煌音乐史料进行宏观统筹,全面纵论。通过对敦煌乐史宏观与微观层面的剖析,横向与纵向的联系,阐述本文内容。内容空间的研究可从如下方面展开:
一是敦煌乐舞史料的辑录、整理及分类。这方面主要包括对敦煌类型学的阐述,从乐谱、乐像、乐器、乐舞、乐典等五种敦煌史料而再做分析、整理,从而注重敦煌乐史的整体性研究。其一是从论域界定的开始,从类型学研究及其相关学科上展开,对敦煌音乐史料类型学进行论域界定;其二是以乐谱等史料的整理与分析入手,广泛搜罗敦煌出土的各种乐谱资料,进而对相关学者在这些乐谱基础上进行的相关研究而产生的史料,以此做史料的类型分析;其三是从乐像史料的整理、分析入手,进而再行敦煌石窟中的史料内涵开掘,对音乐相关壁画的研究和学者们有关乐像史料的研究成果再做整理、归类;其四是在乐舞史料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对壁画中乐舞史料再做分析,对留存下来的乐舞书卷相关研究的成果再做整理、分类;其五是以乐器史料整理分析入手,对敦煌出土乐器予以整理分类,进而对学者们就与敦煌乐器相关的研究史料再做分析;其六是以乐典史料整理分析入手,对古代文献中的相关敦煌音乐文化史料进行搜集、整理、归类,并做意象空间的寓意所指辨析。宏观透视与整体审视是此中研究的重点所在,是此类研究有别于既往的特色所在。
二是针对敦煌乐舞史料的类型及意象空间研究。在对各种类型史料考证研究与史料之间的互证性研究的基础上,以乐像类史料中留存下来的各个时期的乐器、乐舞等为研究对象,结合乐典文献的二重辩证,可做如下内容的展开。其一是乐舞史料的整合研究,对史料的各种类型进行特点辨析,如莫高窟藏经洞所出相关材料,经卷、曲子词中的相关乐舞资料以及既往相关研究成果再做辨析;其二是乐像类史料的归类研究,将对石窟壁画的乐像史料进行归类,结合既往研究成果再做辨析、考证;其三是乐舞史料的比较研究,通过敦煌出土的舞谱、藏金洞出土的绢画舞蹈图像、壁画上的乐舞图像等,进行乐舞史料的比较辨析;其四是乐器史料的归类研究,以敦煌出土的乐器实物、音乐图像中记录的乐器形式、乐队组合及流传于甘肃一带的传统乐器进行类型学研究;其五是乐典史料的比较研究,以正史、图像、民间等史料为基础,结合敦煌文本史料及民间典籍中的音乐文化交流类的记载,通过典籍的敦煌音乐内容而做史料的考证及归类研究,进而对其乐舞史料再做意象空间的特征辨析,为乐舞史料展开新的视界。
三是针对研究内容的空间构建,要在研究思路上再做新展。首先是基于敦煌音乐史料的搜集、整理、分类,进而对文献、典籍中的敦煌音乐文化的相关乐像、实物、乐典等史料进行关联性分析、考证,对敦煌乐舞史料再行辨析,探寻敦煌乐舞史料类型基础上的意象空间。在文献分析法方面,通过搜集敦煌相关文献史料、图像史料、实物史料等,将其进行分类研究,设置成如乐谱、乐像、乐舞等类别,在这一基础上进行个案的分析和史料文献间的相互考证,以作真伪辨析。敦煌音乐文献涉及实物、乐像、乐舞等史料,三者之间相互交叉,联系紧密,以此而从不同角度解读敦煌音乐,这是拓宽敦煌音乐的视野和思路之变。在音乐分析法中将针对乐谱类音乐史料,如敦煌曲谱中25首及其他遗存曲子词等音乐作品,通过其旋律线条、结构形式、宫调等特点的辨析,并结合相关文献而对类型及其相应的意象空间再做形式与内容的辨析。
四是紧抓类型学研究的重点突破,首要以不同视界下的类型进行分类、辨析,这里要紧抓类型的多层级划分,注意分类标准的界定问题,还要在敦煌乐舞史料的开掘上再做深入与扩展,同时注意各个时期的社会背景、文化交流等史料的深入考察,辨析其史料之间的关联性,注意宏观与微观分析的把控,整体与个案研究的有效精确,这样才能开展其意象空间的符号寓指辨析。敦煌史料文献的搜集虽已有一定基础,但其数量庞杂,门类芜杂,归类的难度自然不小,以乐像、典籍中的敦煌史料的解读难度为更大。研究中将从学者们意见的分歧之处入手,再对史料做归类的严谨分析,从乐舞史料的特征辨析层面而深入其意象,以此为意象空间的特征。
五是要注意当前学术研究的出发点或者说研究背景,目前的研究是基于“一带一路”语境下的、新史料丰富发展的基础,与之前一百年的敦煌学研究的基础不同,这是在对现有敦煌乐舞史料进行全面的搜集、整理、归类的基础上,是有相当史料积累基础而再进行的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类型学研究,尤其要展现其历史不同境遇下的意象空间。其中将对敦煌乐舞史料做较为全面的乐谱、乐器、舞蹈及相关社会背景资料的搜罗及归类,这在以前的同类研究中是较为全面的。加之在丝绸之路中敦煌及其周边,还将涉及中原各地及东亚诸国,它是以敦煌学这一世界级的“显学”为基础,是对其所做的类型辨析,意在深入认识其类型之下的意象寓指及乐舞符号的内涵价值显现。
以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视角而切入敦煌音乐史料的类型研究,是意象空间的研究创新所在,这是基于目前学界零散研究、各自为政局面的另辟蹊径之举,微观研究的细致入微分析及宏观研究的整体观照,将以更加全局的角度来认识类型学境遇中的“观物取象”及“立象以尽意”的空间,以对敦煌音乐史料进行类型学的研究为立足点,以剖析音乐文化符号的意象内涵为突破点,有助于打破以往研究中只做微观研究和仅在史料外围进行分类的、未能深入音乐本体内部进行进一步研究之举。
在《“敦煌乐舞壁画”的史料辨析》《“敦煌舞谱”评析》《“敦煌舞姿”解析》《“敦煌乐史”资料的分布情况》《“敦煌乐谱”的谱式及分布》《“敦煌乐谱解译辩证”中的学理解析》等既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的研究者所提出的敦煌乐舞史料的类型辨析及其意象空间的研究方向,是既往研究的扩展,它是基于图像、典籍而做的新探索,是将敦煌乐舞史料带给大众的符号认知表象,以归类的形式而认识不同类型史料的特征。这一研究的可行性是在敦煌乐舞史料特征辨析的基础上,再行深入到符号所指的寓意之上。文中所言“意象空间”既是指艺术内涵的本体深研所在,也指研究视域的外延所在,是观念与思想的伸展所在。本文提出归类及其意象空间的研究问题,是既往史料研究的新展视角,它是由外及内、由表及里地认识敦煌乐舞史料的研究路径的新扩展,是深入发扬中华优秀传统经典文化敦煌乐舞的新型研究方法与观念。敦煌乐舞史料的具体物象表现在乐像、乐谱、乐舞等符号上,它们所内含的是中西音乐文化交流中的语意所指,飞天所持的乐器、所跳的乐舞,蕴涵了“迦陵频伽”的妙音和曼妙中西舞姿,符号中所展现的是历史图景、事象、情思、经变等不同类型的内容,是历史风物的物化之艺术,很值得辨析而展开其寓意于大众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