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金成
至少从21世纪初开始,当我们谈到上海美术的现状,普遍认为上海美术的整体状态和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的地位非常不匹配。这种看法,不仅仅是生活在这个城市中的大部分艺术家与理论家持此观点,更多的是站在上海以外的艺术界的同行们,几乎无一例外持此观点。当然,上海本土美术界的一部分人是不认可这种看法的,因为认可了这种看法,对于其中的一部分人来说,似乎等于否定了他们的创作成就,或者否定了他们这些年的工作业绩。但是,无论是认可还是不认可,事实却不容置疑,那就是上海的美术状况,无论是教育还是创作,既不能和新中国早期相比,更无法和晚清民国时期海派美术在全国的地位与影响力相提并论。本文所指的“美术”,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不是具体指国油版雕某一具体艺术形式,而是关注其整体状态,包含教育、创作、学术研究等相关内容。
一个地方的美术繁荣离不开教育,这是大家认可的事实。民国时期的海派在全国的地位与影响,虽然离不开晚清遗老书画家们的辉煌成就及在商业市场上的率先融入,但更主要的则是一批海外留学归来的艺术家和他们带回来的新式教育理念。一大批新式美术学校和工作室率先在上海登场,这不仅集聚了大量各种类型的画家,同时也吸引了全国的美术爱好者到上海报考和学习,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浪潮,把上海推上了全国美术教育和创作的前排。在当时,无论是京派、岭南画派都达不到海派美术的地位与影响力。这和上海当时的经济与文化中心地位是分不开的,但是更主要的还在于上海是当时全世界最开放的城市之一,也是当时的中国真正能做到“海纳百川”的城市。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更是全国美术的重镇,虽然北京成了国家政治与文化中心,但是因为上海有一批具有影响的画家群体存在,他们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呈现了令人瞩目的创作热情和艺术成就。比如表现新中国建设中劳动人民题材的系列作品,尤其是以连环画、年画等形式创作出来的作品,更是让全国人民喜爱和争相购买。1960年成立的上海中国画院,把活跃在上海画坛的老中青三代画家团结起来,在社会主义初期的文化建设中表现了各自的才华,创作了大批在当代美术史上耀眼生辉的艺术作品。所以,当时的上海美术依然可以与北京相提并论,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初期。
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而来,北京作为政治与文化中心的优势凸显出来,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涌向了北京,使得北京的艺术圈一下子热闹起来,成了当之无愧的全国美术中心。同时,上海成了全国的经济中心。从这一时期开始,中国新的文化格局已逐渐形成,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津冀是全国的文化龙头,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是中国的经济与文化集群。另外,还有珠三角经济文化圈,其他如西安、武汉、重庆与成都等一线与二线城市也各自形成自己的地方特色。这也基本成为了最近四十年的格局。但是,在长三角的格局中,上海在美术方面的发展明显落后于南京与杭州,无论是美术教育或创作,以及美术(创作与教育资源等)在各自城市的占比,上海的美术在这个国际经济大都市中都显得那么的弱势与微不足道。
前文提到美术的繁荣离不开美术教育的发达,这一点,上海是吃了大亏的。从民国开始,上海就是全国美术学校与画室最多的城市,然而一个世纪过去了,上海却没有一所完全独立的公办美术学院。北京有中央美术学院,以及隶属于京津冀一体化的天津美术学院,还有一大批设立于综合性高校的美术学院,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天津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河北大学艺术学院等。无论是美术创作还是理论研究,其拥有的人才数量与平台高度都是其他地方无法相比的。长三角文化圈中的杭州有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等。南京有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南京大学艺术学院等高等学府。其他地方如西安的西安美术学院、广州的广州美术学院、武汉的湖北美术学院,重庆的四川美术学院、沈阳的鲁迅美术学院等。
要了解上海的美术高等教育,就要关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这三家美术学院形成了上海美术高等教育的三足鼎立格局。这三家美术学院不但拥有积淀深厚的本科教育资源,还拥有高端的美术学硕博士研究生教育。从三所学校的官网可以了解一下各自发展的现状,以及办学特色,发展前景等。
1959年上海市人民政府重建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本科),1983年并入新组建的上海大学,命名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2016年12月,挂牌为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学院拥有10个本科专业,美术学、设计学、艺术学理论、建筑学、城乡规划学5个一级学科,其中美术学、设计学、艺术学理论为一级学科博士点,还有美术学博士后流动站。现有在编在岗教师246人,有学生2400余人,其中本科生1541人,博士、硕士研究生765余人,留学生近150人。学院以“擎起‘新海派'旗帜,创造性继承申学传统,创新性发展海派文化,创意性提升上海人文”为愿景,以“构建国际都市艺术中国坐标,深美中国”为使命,以“建成与上海城市相匹配的美术学院,成为中国美术教育的排头兵”为目标。尤其是近二十年来,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作为上海美术教育的排头兵,为全国美术界关注,也吸引了众多的名家前来交流,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科起步于1981年创办的艺术教育系, 2017年6月,由原美术学系与艺术研究所合并成新的美术学院。目前拥有3个本科专业,3个硕士学位授予点,1个美术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美术学博士后流动站。有教职工60人,在校本科生234人,硕博士研究生400余人。发展定位:“紧密围绕一流美术学学科建设的目标,以当代美术教育为核心,以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为两翼,力争建成国际知名的特色美术学院。”学科建设坚持创作与理论研究并举,兼顾传统与当代,侧重美术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以“守正创新”为未来科研发展导向,以“超当代”为创作理论指向,以“培根铸魂”为师范类美术院校教学目标,把握当代文化与教育发展机遇,依托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地缘优势,以期使美术学科进入国内前列和形成鲜明的特色与优势。
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科创立于1971年,2002年成立美术学院。拥有一级硕士学位授予点3个。有教职工95名,在校本科生665名、硕士研究生325名。近50年来为上海乃至全国培养了大量的美术教育和美术专业人才,据统计,上海地区80%的中小学美术教师是由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培养的。虽然还没有象上大美院和华师大美院那样拥有博士授权点,但上师大美院拥有一批在上海乃至全国享有很高艺术声誉的美术教育家、艺术家和设计师。
另外,还有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等专业院校,有着本科与专科层次的美术教育。但是,即使一切看似发展良好,相比起拥有2500万人口的国际大都市来说,上海的美术高等教育依然显得薄弱与可怜!犹如一个富翁后面跟着自己贫弱的孩子,总是不般配。相比起江浙来说,经济上领头的上海,其美术教育没有优势可言,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江浙两省的美术教育四十年来如火如荼的快速发展。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中国高校排名中名列前茅的复旦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竟然没有美术专业,这既反映了这个城市对待美术的态度,同时,也反应了在教育者心目中,美术只是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的一门学科。然而无论是清华大学还是北京大学,都有自己很有特色的艺术学科,比如以工艺美术起家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稳坐中国设计专业的头把交椅,以艺术理论起家的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只用二十年的时间,其艺术学理论发展为国内排名第一的学科。上海旁边的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这些重点院校都有艺术学院。而为何复旦大学这样的综合性大学却办不出来艺术专业?毫无疑问,这与其领导的学科观念与重视程度有重要关系,短期内不见“效益”的学科,即使有利于培养人才,也不会出现在他们考虑的范围内。
上海是中国最早开放的国际化大都市,是中国现代美术的发源地,美术资源积淀深厚,美术创作与研究成果丰富,一度在全国领先。上海中国画院是新中国最早成立的四大画院之一,是重要的美术创作、研究、展示中心,是国家重大美术创作主力,画师中名家众多,作品风格多样。20世纪80年代新成立的上海书画院作为开展学术研究、书画创作以及艺术交流的专业画院,在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的基础上,立足上海,围绕学术研究、艺术创作、培训服务这三个方面开展工作。上海还有中华艺术宫、刘海粟美术馆等大大小小数百家美术展馆。应该来说,有着如此雄厚的积淀,上海的美术发展态势会更趋良性发展,但是事实上,我们看到的却并非如此。四十年来,上海的经济突飞猛进,始终保持国际大都市的领先地位令世界瞩目,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上,上海就是以中国城市经济第一,在世界城市经济前列的形象立足东方。这种强大的经济形象,让人们似乎忘了上海的文化和美术这一曾经辉煌的板块。因此,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上海迅速大踏步发展的形势下,上海的美术远远被甩在了后面。或许,对于上海美术界的部分艺术家来说,自我感觉还算良好。身处在这样的一个经济发达的城市中,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一种荣誉感,觉得自己和自己的职业比其他城市的同行做的更好。而对于上海以外的美术界来说,在他们的眼里,今天的上海美术界,名家少,力量弱,封闭排外!这种印象并非空穴来风。所谓上海“海纳百川”,是曾经的某一段时间,对于今天来说,海纳百川也只是指经济领域。在美术领域,已经完全得不到体现和认可,这既是经济强大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也是前面指出的美术高等教育不足以匹配这个城市的原因所致。
美术以外的人不了解美术的真正发展状态,而美术界多是艺术家,艺术家的思维大多是跳跃式、欠逻辑的,很难冷静客观地看待目前的现状并能够进行反思和改进。这种情况导致今天的上海美术界不愿意以平等的姿态与其他省份进行专业交流,诸如美术展览、学术探讨。不能正视自己,又瞧不起别人,这种风气一旦进入美术领域,必然带来极为恶劣的后果。而这种不良影响像风一样刮过上海滩时,就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扭转,因为风气一旦形成,改变尤其艰难。
了解中西方美术史,大师辈出,名作众多,但并非每个时期都能够保持良好的发展生态,让美术创作与研究得以良势发展。上海的美术发展也是如此,没有哪个地方、哪一段时期,可以像20世纪的上海美术史这样,如此丰富,又如此迂回波动。20世纪的前期,中西文化交流,上海是美术的龙头和主战场;中期,上海的美术界为新中国文化的发展创造了让全国瞩目的辉煌成绩;末期,上海的美术犹如抗争在经济大潮中的帆船,在人们的视野中若隐若现。而这三十年,上海的美术发展已经远远跟不上北京的步伐。如果全国是一盘棋的话,上海的经济是排头兵,上海的美术可能只能站在中间偏后了。如果以发展的眼光看,撇开艺术形式,不谈国油版雕等传统造型艺术形式,今天的上海,让全国关注,并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的是漫展、影视、新媒体等领域,现代艺术依然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很多的艺术家都想来上海这个金饭碗里捞一杯羹。同时,我们看到同济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的设计学在这十年的时间里发展迅速,这是可喜的发展状态,但同时更是挤压了美术教育的资源与空间。在这种形势下,传统造型美术板块,自觉地后退,只能站在艺术大部队的后面了。科技与新媒体发达的时代,上海艺术的这种现象不能说是好还是不好,我们不能以一种老眼光来看待新事物,不能过于对年轻人和他们喜好以及从事的艺术指指点点,但同时我们的美术现状却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如何来发展上海美术,成了当下不得不面临的问题。
无论在哪一时期,年轻一代美术工作者都是充满朝气与理想,都是值得培养、鼓励和扶持的。而我们今天的上海却恰恰缺乏这种氛围。在前面谈到的三所院校中,培养了大量的美术专业的本硕博各个层次的学生,他们怀揣理想从事着自己的专业学习,但是大多数学生毕业就面临失业,在压力极重的环境中,很多学生的美术理想在毕业之际就夭折了。再加上身处上海这个一切围绕经济发展的城市中,在物质生活与功利现实都夹击下,还有多少人能够把美术的理想持续下去!虽然在政府层面上,上海每年有文化艺术基金的支持,但真正能拿到的人毕竟是少数,而基金扶持能落在那些真正需要的人身上更是微乎其微。因此,环境的、人为的、个人的……诸多困难因素总有几款适合你,让一个充满理想的人半道折返,改弦易张,另谋出路。一路走来,非专业的因素淘汰去太多的有为青年,让我们看到太多的现象,却又只能是一声叹息。
无论是过去还是当下,对于历史的发展来说,大多数人都是微不足道的,在环境的夹击下无力自拔。而对于上海的美术来说,只有期待于政府层面的文化负责人是一个高瞻远瞩且有责任心的领导,能够对上海美术的发展多关心,听取来自各个层面的意见和建议,真正为上海美术的未来谋求发展。而作为中国教育界举足轻重的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也应该真正做到“百年树人”,综合发展人文与艺术学科,真正为上海培养具有人文情怀的栋梁之才而开拓一片空间。只有在政府重视和教育培养这两个层面上做足了工作,上海美术乃至文化艺术的整体发展,才会真正匹配上我们这座国际大都市的地位与发展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