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谭宏旭(内蒙古开放大学公共管理系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0)
人际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信息传递和交换的过程,也是人们为了设定的目标用一定的语言符号把信息、思想和情感分享的过程。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人类出色的沟通能力,现代社会中,沟通能力已成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高等教育应重视对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好青年阶段这一培养锻炼人际沟通能力的黄金时期,努力提升学生的人际能力,帮助他们构建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高等教育中,很多课程都以主观题作为考核方式,毕业论文和答辩环节也是很多专业必不可少的人才培养环节,良好的沟通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清晰地表达思路、良好的表达习惯和流畅的写作文笔,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完成主观题、论文、答辩和演示课等学习任务,在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而且高等教育中更注重对学生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对于高校学生来说,提出一个好问题的价值要远远高于学到一个确定的答案。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有效使用设问、反问等语言工具,更好地对现有的知识体系提出质疑,形成批判性思维。此外,良好的沟通能力有助于学生向教师请教提问、与同学交流探讨,从而形成对知识的深入探究,取得更加深刻的学习效果,并且可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求职路上走得更远。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能否应对好这一大变局,关键要看我们是否有识变之智、应变之方、求变之勇。当代青年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发展阶段,既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出色的业务能力,也需要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一定的社会资本,这些条件离不开人际沟通能力。随着我国就业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学生在简历撰写、求职面试等环节中的沟通效果直接影响其就业去向,部分学生因沟通能力不足而与心仪的工作机遇失之交臂。当代青年人很多来自于城镇居民和独生子女家庭,社交环境较为单一,而且大部分学生都是一路升学考试进入高校校园,缺乏职场经历,因此有必要在高等教育中加强对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以此促进高校的就业工作。对于部分选择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来说,沟通能力更是组建创业团队、获得市场认可、赢得创业启动资本的重要品质,因此可以说沟通能力是学生职业发展中重要的“软实力”。
沟通能力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素养,也是社会交往中的必备工具。当代青年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和五花八门的思想观念,容易产生疑惑和迷茫,同时高校学生刚步入成年,面临学业、职业、情感、家庭等各种各样的人生课题,可能会遭遇压力和挫折。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年群体中出现的的抑郁、焦虑、狂躁等负面情绪及心理问题与患者的人际关系有关,而健康的人际关系能够形成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帮助青年人形成更加乐观、积极的良好心态,从而更好地面对挫折和挑战。具备出色的人际沟通能力可以更好地处理这些复杂的情境,也有助于拓展人际关系,化解误解和矛盾,更好地解决人际纠纷,形成较好的社会支持网络,从而更加坚强、乐观地应对成长中的各种问题。
人际沟通具有社会性,至少涉及两个个体,这就要求沟通者必须跳出个人中心的思维框架,极端个人主义者基于自身利益出发,很难真正达成其最终的沟通目标。因此沟通能力从价值维度上看,主要是基于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学生在学习沟通能力的过程中,能够养成换位思考的习惯,更好地关心他人、理解他人,逐步提升服务他人的能力。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家们就高度重视学生沟通能力培养与仁爱之心的关系,认为“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巧言令色,鲜矣仁”,强调沟通者首先要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其次才是出色的沟通技巧。
沟通基于信息,而在沟通过程中会出现“信息漏斗”效应:即沟通者发出的信息在沟通过程中会发生损耗,沟通效果可能不尽如人意的现象。而这种损耗既来自于沟通主体的信息编码能力和渠道选择能力,也取决于沟通客体的信息接受能力和解码能力。由于个体在信息处理素质方面存在差异,在人际沟通过程中常常出现各种误读、误解、误判,进而导致分歧和争端。因此在沟通能力的教育过程中,要首先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聆听者”,再培养学生做合格的“表达者”。人际沟通的信息主要由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神态仪表、环境氛围、形式手段等各类非语言信息构成,如何合理地选择和运用恰当的信息,如何对信息进行合理的编码,以及如何正确地接收和解读信息,成为人际沟通教育中的必修课。
人际沟通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必然引起人的情绪反应。根据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人脑的杏仁核、伏隔核等多个区域都会在沟通过程中被激活,进而产生去甲肾上腺素、催产素等神经递质,最终影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既受客观环境的影响,也受个体因素的影响,情绪智力更高的个体往往能沉着冷静面对复杂的人际环境,选择更为妥善的处理方案,并且善于构建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形成社会资本的同时,也能够养成良好的心态,形成心理资本。而情绪智力较差的个体则容易出现过激反应,采取更为极端的行动。因此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和良好心理素质的构建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也是德育工作的题中之义。
针对高等教育开展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主要是为了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通过沟通的方式妥善解决问题。因此沟通要讲求实效,不仅仅追求和谐的氛围,更要追求目标的实现。这就要求学生掌握策略思维,用博弈理论研判沟通环境,选择沟通策略,更好地取得沟通成果,这种策略思维对于创新创业教育也同样重要。
随着以创新为首的新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我国教育部门也越来越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出台并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和举措,引导高校聚焦课程体系、培养机制、教法创新、实践训练、教师队伍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而我们从人际沟通能力培养角度来看,创新创业教育与人际沟通能力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具有高度实践性的教育,它的目标并不止于认识世界,而是要改造客观世界。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不应由考试成绩来检验,而应当以学生一生干事创业的业绩来衡量。而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也恰恰注重实践价值,必须要在真实的沟通场景中进行检验,因此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考核诸环节恰恰也锻炼和考验着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沟通几乎贯穿于创新创业的每一个具体场景,是创新创业取得良好成果的重要因素。
由于创新创业实践仍处在不断发展中,因此创新创业教育既要基于已发现的理论,更要随时总结发展中的事实,将这些事实总结为经验。一些创新创业领域的现象周期较短,往往出现“高开低走”或“虎头蛇尾”的趋势,因此创新创业的种种现象和经验不能直接用于指导实践,但能给人以启迪。在教学实践中,这种经验性常常是通过案例教学实现的,所以创新创业教育中大量采取案例教学的手段。人际沟通也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可倚仗的理论和原则相当有限,同样的一番话可能在不同的场合产生完全相反的效果,因此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也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案例教学也就成为了必然的选择。而创新创业教育的案例中,往往含有大量的人际沟通元素,因此很多案例都可同时用于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
在劳动分工日益细分、工作复杂度不断增加的当代,创新创业活动越来越成为一种组织活动,个人的能力水平无论多高,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的作用都是有限的。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与团队建设、组织管理的知识相结合,创新创业教育归属于管理学领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需要让学生组成一定的组织和团体,对创新创业活动进行模拟演练。而人际沟通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活动,是必须要在人际间实现的,因此开展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也必须借助组织,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中才能实现。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也有助于创新创业团队形成良好的凝聚力,使创新创业活动取得更好的成效。
当前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仍采取传统教育的模式,注重对教材的学习和教师单向的讲授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员对创新创业的认识仅停留在理论层面,难以锻炼其实践能力。这种教学模式没有给学习者设置体验和参与的机会,因此缺乏对具体的创新创业情境的真实感受,也缺乏使用沟通手段处理这些情境的机会。近年来的一些创新创业比赛中,出现了一些学生在项目路演环节表现较为出色,但在答辩环节却无法有效应对评委提问的现象,就充分暴露出当前创新创业教育中对实践环节的缺失,学生的沟通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检验。
当前国内不少创新创业教材都侧重于宏观的理论教学,注重对抽象概念和模型的讲解,然而在实际的创新创业活动中,往往并不存在定于一尊的通用模式,创新创业实践更需要质疑和探索的勇气,这种精神气概也是企业家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案例教学是进行讨论、质疑和探索的良好模式,也是触及创新创业活动实践层面的重要手段,学习者还可以在案例中感受创业主体面临的沟通情境,开展具体的沟通活动解决问题,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价值,因此值得在教学过程中引起高度重视。
由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开展较晚,尚未形成足够的师资储备,同时由于创新创业课程往往属于选修课、通识课序列。因此在高等教育中,往往由各高校招生就业部门行政人员和部分新聘任教师、辅导员讲授,缺乏对创新创业的真正理解。同时由于人生经验的缺乏,导致一些创新创业教师忽略了创新创业活动中“人”的因素,以及运用人际沟通解决问题的重要意义。在学生面对一些具体的沟通情境时,也难以从这些创新创业导师身上获得有效的指导,从而制约了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要立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加强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打破传统的单向讲授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参与,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具体的创新创业情境。可以采取“翻转课堂”形式,如举办“模拟项目路演”、“课题研究报告”等活动,让学生成为问题的思考者、新知的探索者、经验的分享者,在分享交流中提升表达能力、锻炼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情绪智力。可以采取小组讨论和探究活动,如开展“头脑风暴”、“私人董事会”、“分组竞赛”等活动,锻炼学生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在团队活动中锻炼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还可以丰富校企合作内涵,开展各类观摩、访谈活动,让学生与企业家、职场人士近距离交流,学习创新创业的心得体会和人际沟通的方法技巧。
要充分认识到创新创业的复杂性和发展性,摒弃“教条主义”,坚持实事求是的学术思想,重视对发展变化中的创新创业实践的研究。要保持对创新创业实践前沿的敏锐度,重视对各类现象和趋势的总结与反思,既要了解最新的进展,也要回顾前人的经验;既要总结成功的经验,也要反思失败的教训。要注重对微观案例的剖析与批判,要分析一个案例的时代背景和市场趋势,也要分析案例中团队内部“人的因素”,要对其中的沟通细节加以复盘,启发思考。还要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汲取,如《管子》中“民非作力毋以致财”的财富观,《吕氏春秋》中“圣人不能为时,而能以事适时”的机遇观,《说苑》中“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的成就观等,都是对创新创业活动的深刻洞见。在人际沟通领域,可以加强对《鬼谷子》《战国策》等典籍的研究,寻找其中的沟通智慧,用以启迪当代青年的沟通实践。
要注重对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工作,创新创业教师担负着对学生重要的人生课题的教育任务,必须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要坚持正确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成果运用在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上。要注重对创新创业前沿问题的关注与反思,提升自身的敏锐度与洞察力,不盲目跟风、人云亦云,保持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要注重对表达能力的锻炼,更加清晰地输出信息,提升沟通效率,促进教学水平的有效提升。要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丰富教学的素材。高校也要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注重选拔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担任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任务,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丰富课程考核形式,给学生搭建创新创业活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