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舫幼 商珑弋 陶丽萍(武汉轻工大学管理学院 湖北武汉 430023)
党的十八大以来,就传承红色基因,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作出系列重要论述,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红安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中心,也是中国“第一将军县”,拥有极其丰富的革命文物遗址遗迹资源和革命文化资源。推动红安红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于打造全国一流的红色教育和旅游目的地、大别山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助推红安乡村振兴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红安县的革命遗迹、文物等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是革命先辈爱国奉献、勤劳勇敢、不惧艰险的大无畏精神的展现,也是展现其教育功能的基础。一方面,各类院校通过思政课堂和“三下乡”等社会实践,让青年学生切实感受革命先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革命情怀和不怕困难、奋勇向前的英雄主义精神,潜移默化地增强青年学生的情感认同和文化自信;另一方面,通过创建红色教育基地、教育学院、博物馆等,组织全社会民众参观性学习和常态化、制度化培训,加强红色文化教育,助推红色文化资源有效转化为党性教育资源,发挥其资政育人的重要作用。
红安县在长期的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形成了深厚独特的红色文化内涵和文化底蕴,具有独特的文化功能。首先,红安红色文化是革命斗争历史的有力证明和有效记录。走出了两百多位将军,留下了黄麻起义、鄂豫皖苏区纪念园等红色景点及七里坪镇、将军故里等红色村镇,是后世研究革命历史的宝贵史料借鉴;其次,其“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革命精神穿越时间、跨域空间,彰显出红安红色文化元素的时代精神;同时其鲜明的政治立场、正确的价值取向、广大的群众基础,将为建设文化强国、坚定文化自信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红色文化资源既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发展红色文化产业的重要载体。红安县依托其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宜人的自然风光,在开发红色文化传承教育培训的同时,积极促进红色文化资源向红色文化资本有效转化,推动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红色文化产业以及农业休闲观光的结合,深入挖掘红色文化与绿色经济融合发展的经济增长点,优化了产业结构,发展了乡村产业,扩大了村民就业。
首先,关于红安革命的史料大部分已经遗失,后世对具体的革命故事和英雄人物了解不全面,不易于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其次,红安现有红色旅游产品功能单一化。旅游开发仍较多停留于单纯的参观和红色教育,革命遗址、博物馆、将军故居等旅游景点主要以文字、图片和文物的静态展示为主;景点讲解人员讲述红色故事和英雄人物的话语方式,未走出传统话语的桎梏,难以激发游客的共情。同时,有些讲解和红色文创产品缺乏对红色革命精神的深度挖掘提炼和创新表现,造成旅游产品同质化,难以满足当下消费群体,尤其是青年人的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
当前红安县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主要表现为接待经济,开发模式单一;而且往往注重红色旅游的单方面开发利用,没有将红安县相互关联的红色资源整体开发,产业效能低。同时,红安县红色文化利用尚未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虽然红色旅游产业的相关服务配套产业有一定的发展,但规模较小、档次较低,服务设施有待完善;尤其是红色旅游产业与娱乐、体育、文创、演艺、教育、农业、康养等不同产业的跨界融合不够。多数情况下各产业各自为政,交流协作、系统的规划建设较少,“红色旅游+”的发展不到位,产业链有待进一步延伸和提档。
据调查,一些红色旅游景区外围及周边环境卫生问题较为严重,缺少配套的都市垃圾、污水收集处理系统;景区内绿化不足,景观相对单调。同时,在红色文化利用中亦存在资源整合不充分问题:首先,不同类型的资源整合不充分。红安现有红色景区的旅游功能主要是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与当地丰富多样的自然、人文、历史、非遗等旅游资源结合,致使有些红色景区景点的综合旅游功能不强;再者,不同地域的资源整合也不充分。地理位置的分散、各地区之间各自为政、整合工作缺乏深入研究和具体规划等问题导致整合的难度较大,不同地域的红色文化整合与协同发展不足。
在传播方式上,人们大多是通过口口相传、景区讲解等方式了解红安的革命故事和英雄人物,宣传内容单一且缺乏广度和深度,讲述方式陈旧,缺少吸引力和影响力;在传播载体上,展示的文物遗迹缺少新技术应用,多为单纯静态展示,展示方式单一陈旧,忽略了游客体验感;在传播渠道上,红色文化的传播大多局限于景点的参观和报纸、宣传书等传统媒体,现代媒体和传统媒体结合运用不够充分,宣传范围有限,不利于发挥品牌效应。
借助现代技术,抓紧构建“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对重大战役、历史事件以及民间留存的“红色文化”文物、遗址进行原风貌保护;加强与地方高校的合作,组建有相关学科基础的研究队伍;科学定位,打造“中国第一将军县”的经典品牌;充分利用当地原有的红色资源,结合文物古迹、生态旅游等其他资源,为红色旅游增添新的元素,擦亮“红色”名片;将红安红色文化与休闲休养、体育健身等相结合,将红色精神融入日常生活规范当中,培育民众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正确三观的同时,减少大众对红安文化的“红色”刻板印象。
以“红色文化+”的思路创新红安红色文化的开发模式,使得各个产业、各种资源之间形成有效联系,优化产业结构,推动革命老区的全面振兴。第一,开发“红色文化+绿色旅游”模式。即依托红安怡人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展生态观光农业等绿色旅游项目、特色植物种植等现代农业项目和红色文化体验式旅游,给予游客双重、创新的旅游体验和感染力;第二,开发“红色文化+人文村落”模式。将传统村落赋予红色文化和历史人文色彩,以村落为文化空间,合理建设融合先进技术的人文体验馆、历史文化馆等设施,增加人们的体验感和学习的动力;第三,开发“红色文化+乡村治理”模式。推动红色文化融入乡村基层组织建设,感召党员发挥模范作用,引领大众弘扬传承红安红色文化,帮助当地村民树立正确的政治信念和三观,达到乡村自治和红色文化自然传承的效果。
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发展理念为引领,加强对红安生态环境的整体规划,加大专项整治工作力度;将红安红色文化资源与自然、历史、非遗文化等资源相结合,打造出不同特色的文化组合和精品旅游路线;加强红安现有红色文化资源的调查研究,并实施程序化、制度化管理,加强地区间交流协作;扩大区域对外联动发展,加强与周边城市进行景区建设、区域交通、行业监管等各方面的区域性合作;整合全县乃至全省的红色文化资源,实现红色文化与生态旅游、康养旅游、体育旅游、研学旅游等融合发展,打造“红色旅游圈”。
积极打造红色文化的智慧化传播链条。第一,传播方式创新。创新故事叙述与展示形式,充分挖掘人物个性,还原历史细节,再现历史场景,打造一批有声、有色、有形、有情,更具互动性、参与性、体验性的群众性红色文化特色项目。第二,传播载体创新。策划“将军县红色文化节”“红安宣讲”等各类文化节、主题活动、宣传讲座,同时积极开发以红色旅游文创产品、动漫、互动视频、游戏以及沉浸式场域体验等为主的现代红色作品,使深邃厚重的红色文化“活”起来。第三,传播渠道创新。把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相结合,线下通过宣传书、海报、遗迹参观、课堂教育等传播红安红色文化,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线上紧跟时代潮流,通过各类网站、数字化博物馆及各种交友软件等网络平台,打造网红红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