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芬(山东:烟台市芝罘区黄务小学)
现阶段,我国的小学科技教育存在科技教育活动结构松散、教学质量低下、教学氛围不足、学生兴趣程度不高的现实问题。为了能够提高科技教育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技创新能力,需结合当前小学科学教育发展实际,对当前科学教育的教学方案以及教学成果进行更新整改,使得小学科学教育能够形成特色教育体系。具体表现为建立科技特色教育课程、构建特色科技课堂教学模式、营造科技教学氛围并创造科技特色教育环境,使得小学生在教育初始阶段,就能够在科学特色教育体系的创新发展下,促进自我科学价值、科学核心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进而成长为新时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小学生作为教育初始的受众群体,接受科技创新教育尤为重要,这也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科技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要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培养和凝聚各类科技人才特别是优秀拔尖人才,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作为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努力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局面,努力建设一支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相适应的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提供充分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要深化中小学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科学文化素养。”通过明确科技创新在小学生特色科技教育发展中的重要性,从而促进小学生在成长阶段不仅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还要促进小学生科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为我国科教兴国发展提供人才动力。推动小学阶段发展科技创新教育,还有利于全社会形成科技教学的良好氛围。现阶段小学生接受科学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学校,学校开展的科技教育活动大多数均为校内活动,而科协、青少年宫等属于校外科技活动。只有在学校发展特色科技教育的同时,不断创新科技教育形式,才能够为小学生掌握最新科技前沿知识提供有利的教育途径。这不仅能够促进学校科技特色教学氛围的营造,而且对小学生科学创新精神的发展和正向价值观的引导,都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小学生能够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校内外科学探索和科学体验活动,不断接受创新教育,促进科学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为小学生在教育初始阶段科学素养的培养发挥重要作用。
在小学阶段发展科技特色教育,首先最需要完成的是从思想层面展开主题教育,通过对小学教育工作者展开科技教育理念培训,使得科技特色教育理念能够深入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以教育工作者思想理念的变革推动特色科技教育体系的发展落实。正如我国政治学教授王世荣在所著《文明大走向》当中所说的:“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只有在开展和建设小学科技特色教育体系的过程中,树立科技教育工作者的主题教育理念,使教育工作者能够将相关的教育工作思想内容汇集在一起展开工作,才能为小学科技特色教育体系创新的建立和完善提供理论动力,这也是小学开展科学特色教育中的关键性一步。在具体的推进树立科技特色教育理念的过程中,学校可以通过组织教育会议、研讨会议的形式对教师展开培养,通过树立科技教育理念、并结合小学科技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探讨相关的工作方针,使得教育工作者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树立科技教育的意识,并有利于教育工作者培养相关教育教学技能,为后续在教学中贯彻科技特色教育理念奠定良好基础。
有了思想理念作“引子”,在创新科技特色教育课程体系时,就能够以科技特色教育理念为动力支撑,实现小学教育变革和学校办学目标。而作为小学特色学校载体的科技特色教育课程,一定要结合学校教育发展的实际,通过与社会科技教育力量合作,构建以学生为成长圆心的“三级同心圆”科技教育特色课程体系。“同心圆”式大思政教育新格局的构建早在2015年的《中国高等教育》中就被明确提出。这一课程体系以学生教育和成长规律为前提,通过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在教学当中的主体作用,重点聚焦于学生个人的学习和发展。“三级同心圆”的构建,主要包含国家基础学力课程、体验拓展课程以及特长彰显课程。其中国家基础学力课程作为重中之重,涵盖了学生成长阶段所需的以科技为主的教育课程,科学课程、实践课程以及信息技术课程等都包含在内。现阶段,小学在创新构建的科学技术特色教育课程体系当中,应当结合学校发展实际融合发展国家基础学力课程。体验拓展课程主要以学生个性化发展为主,通过让学生根据自身个性化特点发展参与实践课程,使得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发展能力都得到提高。而小学阶段作为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建立体验拓展课程体系是极有必要的,只有结合小学生个体差异化发展的实际创设实践课程,才能够不断完善科技特色教育课程体系的创新。小学阶段在科技教育课程体系当中创新设计特长环节,主要是为了能够选拔专业人才,为一些拔尖人才、学有余力或具备一定特长潜质的优秀栋梁所开设。这一课程能够为国家科技教育发展选拔优秀的初始人才,有利于学校科技教育课程体系的创新发展。“三级同心圆”课程体系的构建,通过结合学校建设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形成适合该学校发展的特色课程,为小学生科技特长发展提供专业场所和教育实践活动,有利于小学生实现多元化发展。
科技特色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是新时代科技教育指导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完成科技特色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后,需要通过具体的教学模式来展开实践操作。在这一过程中,“特色”是针对学校和学生而言的,是把学生的个人发展情况与实际教学情况相结合,在具体教学过程当中采用特色科技教育方案,促使小学教育教学课堂效果的提高。教师构建特色科技教学课堂,需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学校现有的科技教育模式。现阶段,要加大互联网信息技术在教学课堂中实际应用的力度,充分发挥科技教育的有效性,使得科技教育能够为特色教学模式所用。在教学课堂上,要发挥科技的正面导向作用,使其为高质量、高效率课堂教学的开展提供保障,为小学科技特色教学课堂模式的创新提供主导作用,从而促使特色科技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
文化环境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成分,能够对一个人的世界观形成一定影响。社会所塑造的基本信仰和价值观由人们所创设,也会对人们产生深远影响,学校作为一个“小型社会”,学校教育文化环境的创设对小学生个体发展而言,也存在着巨大的影响。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推进科技特色教育课程体系在小学阶段的发展落实,需要创设良好的科技特色教育文化环境,使科技教育观念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发展产生影响。而学校科技教育文化环境的营造,往往从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当中的态度、思维方式以及行为习惯等方面,对学生产生影响。我校的科技长廊校园文化正是基于此理念设计的,其内容涵盖“特斯拉”“杨振宁”等国内外科学家介绍、“磁悬浮”“量子卫星”等国内外最新高科技介绍等。此外,学校教学条件和教学设施的完善,也会影响教育文化环境的创设。因此,学校进行科技特色教育文化环境创设,应当以学生和教育工作者的需要为主,通过不断完善科技教育教学设施以及教学资源等等,为学校科技教育文化环境的创设提供原生动力。类似于现代科技馆、科技教育研讨会等的建立或开办,都有利于学校科技教育文化风气的形成,使得小学生能够在无形中受教育环境影响,不断促进自身综合发展。教师也能够在教育研讨会、专项座谈会中,经由科技教育理念研讨的影响,为学校科技特色教育文化环境的创设提供教育理论支撑。
综上所述,科技教育对小学生实现全方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为了能够培养小学生的科学创新意识和能力,需要学校通过创新科技特色教育课程体系、优化科技教学课堂模式、创新特色科技教育文化环境,让小学生能够在小学教育阶段充分感受到科技教育的氛围和成果。通过借助科技教学的正向教育作用,不断为小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提升提供特色教学方案和教学策略。这有利于我国在科技化发展的大时代背景下培养科技创新发展人才,也有利于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进一步推进。因此,需建立和完善科技特色教学课程体系,使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在潜移默化中根植于小学教育,以有利于促进科技教育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进一步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