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区对幼儿主动探索能力的培养

2022-10-21 10:25徐荷娟江苏丹阳市里庄中心幼儿园
小学科学 2022年11期
关键词:蜗牛交流科学

◇徐荷娟(江苏:丹阳市里庄中心幼儿园)

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虞永平教授在对幼小衔接的解读中提道:“要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幼儿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小学科学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由此可见,二者的目标是紧密契合的,它们都致力于引发幼儿对周围世界的科学探索欲望和动手实践。在当前“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幼小衔接更加重视幼儿的兴趣和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根据学龄前儿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小学生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的思维特点,我们以科学区为例来谈一谈,我们是如何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为顺利进入小学打下良好的基础的。

一、投放幼儿主动探索的游戏材料

陈鹤琴曾说过:“儿童的世界是他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材料是幼儿探究和操作的物质对象,因此材料的结构和投入非常重要,它能使我们看到幼儿的探究过程,看到幼儿的发现过程与结果和教师假设之间的关系,看到幼儿不同的探究方法及表现出来的实际价值。我们不仅要为幼儿提供他们感兴趣的科学材料,让他们能够更好地专注于科学区的探究活动,还应该在投放材料时把握材料的适宜性,要根据各年龄段幼儿的游戏、操作特点进行投放。材料的投放还需兼顾难易适当,能够让幼儿在操作摆弄科学材料时观察到某些科学现象并能够理解。因此,可从以下两方面来做好“科学发现区”的材料投放。

(一)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提供材料

为了充分调动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使区域活动真正成为引发、支持幼儿主动探究和发现的过程,我们依据《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精神的要求选择相应内容,提供了大量能引发幼儿探究并物化教育目标和内容的玩具、实验用品、操作材料和工具,创设能鼓励幼儿主动探究学习的区域环境,为幼儿的自由选择、自由取放、自由操作、自主游戏和发现学习创造了充分的条件。如,在学习了“有趣的影子”后,为配合完成目标“让幼儿初步了解影子产生的原理,萌发探索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体验与同伴合作的乐趣,通过参与实践操作活动,感知影子的特征,了解影子的变化”,我们在科学区投放了白色屏幕、皮影道具、电筒、各种动物造型等,还提供记录表等表征材料,让幼儿在反复操作、验证的基础上,进行记录、对比,感知不同角度、不同距离光照后,影子的变化。

(二)根据幼儿的兴趣与需求调整材料

幼儿会因为自己的能力而转变对材料的兴趣,会因材料的变化而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应针对幼儿的兴趣、操作水平适时更换材料将活动推向深入。例如,有一天,一个幼儿带了一只蜗牛来到幼儿园,立刻吸引了同伴的注意。他们围着蜗牛,提出了很多的问题:“老师,蜗牛喜欢吃什么?”“老师,蜗牛的家在哪里呢?”“我怎么看不到蜗牛的眼睛呢?”“小蜗牛有几个角呀?”教师抓住了幼儿对蜗牛的兴趣,在科学区中成立了“蜗牛养殖基地”,投入了放大镜、调查表、书本等相关材料,和幼儿开始了探究蜗牛之旅。通过图书阅读,幼儿知道了:蜗牛喜欢在潮湿的地方;蜗牛喜欢在菜田里;蜗牛不喜欢阳光……通过放大镜的观察,幼儿发现了:蜗牛有两对触角,上面有一对大的,下面还有一对小小的。通过闻、摸、看等方式,他们知道了:蜗牛有壳、有嘴巴、有肛门、有腹足、有气孔、眼睛长在大触角上,而且是牙齿最多的小动物。一天,幼儿在观察的时候发现,蜗牛吃的生菜快没有了,此时他们又产生了一个问题:“蜗牛除了吃生菜,还能吃什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幼儿为蜗牛准备了许多食材,有莴苣叶、山芋、花菜、胡萝卜、莴苣、青菜、豌豆、青菜花等。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们发现莴苣、山芋、胡萝卜、青菜蜗牛是吃的,花菜、豌豆、青菜花蜗牛不吃。探索分享交流蜗牛习性的过程,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也提高了他们动手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其实,科学离幼儿并不遥远,就在他们的身边。

二、营造幼儿主动探索的心理氛围

学习的主体是幼儿,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主动探索应该是幼儿发自内心的兴趣需求,只有将幼儿本身的主体意识唤醒,激发出幼儿学习的内驱力,幼儿才能够积极主动地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投入探索学习之中。幼儿在情感需要得到满足时学习最主动。因此,我们非常注意从以下两个方面去营造幼儿主动探索的心理氛围。

(一)尊重幼儿,自我实现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幼儿只有在心理安全的环境下才会大胆地放手去探索,才会愿意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真实感受。因此,在幼儿的想法与老师不同时,教师要尊重幼儿,低下身子,走进幼儿的心理世界,耐心地倾听他们真实的想法,不能只是简单地训斥和否认,更不能把教师的观点强加给幼儿,要让幼儿在相互平等的融洽氛围中再次探索,重新发现并接受新的知识。如,在一次玩“滚球”时,一幼儿告诉我说:“老师,这两个球在这块板上滚落速度一样。”而他的探索结果与我的答案大相径庭。我并没有纠正幼儿的错误,而是耐心地观察了幼儿操作的过程,结果发现幼儿使用的两个圆柱积木光滑程度不同,而他正好把粗糙的球放在光滑的板上滚动,从而导致滚落的速度一样。于是,我让幼儿从圆柱积木的光滑程度上观察探索,使幼儿轻松自然地重新获得了新的经验,并开始重新探索。

(二)因人而异,因人而评

科学探索活动的主体是幼儿,所有的教学都是为了促进幼儿主动学习。恰当的评价能够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多元的评价能够增强幼儿的参与意识。现阶段,大部分教师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评价大多指向的是探究结果等,而忽略了幼儿在活动中的其他表现,这样会导致幼儿在选择科学材料时会偏向自己熟悉的、有把握玩的,放弃新投放的、自己不熟悉的操作材料,这对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及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存在很大的阻碍。教师对幼儿的探究活动要全面评价,不能只关注探究结果,更要关注幼儿的探究过程。

探究活动中,我们可以发现幼儿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坚持性、专注力等各有不同。此时,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幼儿给予不同的评价,鼓励他们做出调整,促进他们不断地努力学习:对认真探索、积极动脑的幼儿加以肯定和表扬;对能力差的、依赖性较强的幼儿总是给予鼓励和支持。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充分调动幼儿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幼儿的内驱力在探索中得以充分发挥。

三、提供幼儿主动探索的指导策略

科学探究活动是幼儿主动操作、自主理解的过程。但幼儿年龄较小,缺乏生活经验,在观察科学现象时不能够很好地理解。因此,教师要在观察的基础上,适时介入。教师要读懂每个幼儿,了解每个幼儿的特点及他们已有的能力水平,并以此为依据探究进一步促进幼儿学习和发展的指导策略。

(一)鼓励幼儿自主探索

皮亚杰指出:“儿童的建构必须由儿童通过自己的探索活动去完成。”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幼儿主动将自身已有知识经验和将要探索的内容产生联结,调动耳、鼻、眼、手等多种感官进行自主探索,从而获得新的发现。在指导方法上,教师应把权力下放给幼儿,鼓励他们放开手脚、打开思维,并运用暗示、提问、肯定的方式使幼儿积极主动探索。如探究溶解时,幼儿对能够在水中溶解的物体颇感兴趣,于是教师就鼓励幼儿自己动手探索,在不断地尝试过程中,他们不仅知道了许多能够溶于水的物体,还知道了一些让它们溶解得更快的方法,如搅拌、水加温等。幼儿在自己不断的尝试中获得了许多经验,他们个个兴高采烈,为自己的成功探索而鼓掌欢呼。教师的支持和引导不仅使幼儿获得了成功,更是无形中成了幼儿开启科学大门的钥匙,奠定了幼儿自信的基石。

(二)鼓励幼儿讨论交流

幼儿天生话多,他们喜欢讲喜欢问。《指南》更是要求我们为幼儿创设一个愿说、会说、能说的语言情境。而幼儿科学探索活动获得成功或发现疑问时,更有一种积极表达的需求和愿望,他们急需通过这种方式得到他人的肯定或解决疑惑。因此,在科学区域活动中,教师不能限制幼儿讨论,而应鼓励他们在探索中相互交流,可以和老师交流,也可以和其他小朋友交流。在教师的倡导下,幼儿已养成了边探索边交流的习惯,有时还会为一个小小的问题而发生争论。比如,在开展了主题活动“小鸟,你好!”之后,幼儿对鸟类产生了兴趣,在区域活动时,就涌向鸟类标本和各种鸟类图书、图片,他们观察着各种鸟,用已有的知识交流各自的见解,其间幼儿对蝙蝠是不是鸟产生了歧义。有的说蝙蝠是鸟类,因为它长着一对翅膀会飞;有的幼儿反对说,蝙蝠不是鸟类,因为它没有羽毛。他们各持己见,争论不休,并且找到老师寻求答案。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科学探究时机,教师要巧加利用,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方法去寻找答案。首先要让幼儿知道,鸟类有哪些特征;其次是让幼儿通过观察和比较,明确蝙蝠是否具有相应的鸟类特征。幼儿通过查阅资料、寻求外援等方式,找到了答案:原来蝙蝠不是鸟类,其一它没有羽毛,其二它不会下蛋,其三蝙蝠宝宝是吃奶长大的。可见幼儿交流和讨论往往会产生新的问题,从而也激发了幼儿探索新知识的愿望。总之,交流有助于幼儿概念和思维水平由低到高不断地发展。教师在组织幼儿交流时,应注重幼儿同伴间的交流与讨论。教师可采用小组交流的方式,既保证每个幼儿有表达的机会,又保证小组内幼儿的观测经历与获得的经验有一定的差异,以充分实现“交流”的价值。

(三)鼓励幼儿解决困难

在科学活动中,幼儿经常会遇到困难。为使幼儿在困难面前不气馁,充满战胜困难的勇气,我们总是鼓励幼儿、帮助幼儿独立解决困难。一次玩纸桥时,幼儿想出折瓦楞纸的纸面承受力加强了,就再也想不出其他方法了。此时教师可以趁机参与到幼儿中间,与他们一起共同想办法。在教师开放式的引导下,幼儿想出了把纸折成丁字形、口字形、拱形等各种变形的方法。幼儿经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困难都非常兴奋,这不仅极大地调动了他们主动探索的积极性,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同时提高了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经过不断的探索、实践和调整,幼儿已深深地被科学区所吸引,他们对科学区中的一切探索活动产生了积极、主动的愿望。因此,教师始终要把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放在首位,根据学龄前儿童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积极为幼儿创设探究的环境、提供便于探究的材料;要鼓励幼儿通过直接操作材料,去观察、发现、探索,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从而激发他们持续地、深入地探究下去。教师要让这种为探究而坚持、专注、主动的良好品质,为幼小衔接做好准备。■

猜你喜欢
蜗牛交流科学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蜗牛说
小蜗牛
蜗牛(共3则)
科学拔牙
蜗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