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廖维
《莲的心事》是一首歌,我每一次聆听都会带来不一样的感受。我喜欢它,竟到了痴迷的程度。开心的时候听它,忧郁的时候听它。有事听,没事也听。白天听,晚上听,还嫌不过瘾,干脆在电脑上设置成单曲循环播放。
“只为你转身的一个凝视,我就为你祈盼一辈子。只为你无心的一句承诺,我就成了你的影子。幸福为何总是点到为止。想念就从那一天开始,每天仰望你绿色的窗子,无声地呼唤你名字……”
不知是对美好的歌词产生了共鸣,还是被演唱者的切切深情吸引,我被那种无法言说的美妙所感染,常常情不自禁就深深地陶醉其中,像中毒一样不能自拔。后来我上网搜索,想获得更多的关于这首歌的信息,原来席慕蓉也写过叫《莲的心事》的一首诗。我不知道歌词作者写这首歌词的时候是否阅读过席慕蓉的诗,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诗与歌词表达的都是一种深深的牵念。两者的意境惊人一致,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妨来看看席慕蓉的诗《莲的心事》:
我
是一朵盛开的夏荷
多希望
你能看见现在的我
风霜还不曾来侵蚀
秋雨还未滴落
青涩的季节又已离我远去
我已亭亭不忧亦不惧
“现在正是
最美丽的时刻
重门却已深锁
在芬芳的笑靥之后
谁人知我莲的心事
无缘的你啊
不是来得太早就是
太迟”
短短几行,写出了莲的希望、莲的期盼,莲的坚持、不忧、不惧,道出了莲的热烈与无奈、忧愁和惊喜,以及爱与被爱的强烈愿望。读来回味无穷,让人感慨、遐想、深思,“在错的时间,遇见对的人,只能是一声叹息”。
说到莲,自然还会想起周敦颐《爱莲说》里那一句经典“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古人善于借物抒怀,简洁的一句话,却包含多重意思,语言极富弹性。“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经典之处就在于语言的弹性,字面上说的是莲,字的背后却歌唱的是人中君子,说的是人虽身处浊世,也应该洁身自好,独善其身,不能随波逐流,同流合污。大多数人都说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唯独莲,做到了洁身自爱,着实难能可贵。
佛教与莲也是有着极深的渊源。
古印度盛长莲,有青、黄、红、白四种。因为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古印度的莲花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佛教文化元素,并将佛教与莲花的关系一起传至世界。佛教中所说的莲花多指代白莲,名为芬陀利花。佛教以莲花比喻佛法,故有妙法莲华经。作为法印,结跏趺坐在莲花台上,佛经说,这是释迦佛祖修道成佛后向信徒们讲经说佛的姿态。称为“西方三圣”之首的阿弥陀佛也结跏趺坐在莲台上,双手仰掌足上,掌中托着一个莲台,似乎在指引众生往通西方佛国净土。以大慈大悲闻名的观音菩萨,更是身穿白衣,坐在白莲花上,一手持着一只净瓶,一手执着一朵白莲,仿佛在表露观音怀着一颗纯洁的菩萨心,全力导引信徒脱离尘世苦海,到达荷花盛开的佛国净土。此外,还常见佛经里把佛国称为“莲界”,把寺庙称为“莲舍”,把僧人的袈裟称为“莲服”,把僧众行法手印称为“莲花合掌”,至于僧侣手中使用的念珠也有许多是用莲子串成。总之,莲花已与佛教结下了亲密的因缘,成了佛国的象征与圣花。
莲花还是友谊的象征和使者。
在江南苏州一带,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为观莲节,称为莲花生日。届时人们成群结队、兴高采烈地观赏莲花。1989年爱莲者在北京专门成立了中国荷花协会,以促进莲花在中华大地上碧野万顷、香飘无涯。
1990年被人暗杀的印度总理拉吉夫,其名字就是他的外公尼赫鲁在狱中时给他起的,印语意为“洁白无瑕的白莲花”。
1993年3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对于澳门的区旗和区徽也用莲花为图案,表达当地人民特别崇尚莲花,以象征纯洁和高贵。由于荷花是花卉王国里的名门望族,它经群众自由投票评选为中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
1973年,在河南郑州大河村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两枚古莲子,其寿命在5000年以上。真正的“千年等一回”,其坚韧持久的耐心让人肃然起敬。在这里,莲又让我感受到了生命必须包含等待,像死亡一样安静地等待。
其实,莲又名荷花、水芙蓉等,在我们的生活中可谓既熟悉又陌生。细细品味,发现它柔情中不失坚贞、幻化中不失纯美、朴实中不失高雅。青青莲叶如撑开的绿伞,盛开的花形像雕刻的玉器。它坚韧顽强的生命力,又让人体悟出生命的要义。若莲的品格融入你的血液,则可以照耀你内心还笼罩着阴暗的角落,让你的人生不再迷失方向。
古往今来,喜欢莲、赞美莲、欣赏莲的人数不胜数。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常说:“赏荷、画荷,一辈子都不会厌倦!”
哲学家用证据论证莲的精神,诗人用语言描述莲的婀娜,佛家用高洁歌颂莲的慈悲,这些都太深奥太复杂了。在我的眼里,莲就是莲,它的本质是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