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泽梅
海洋站观测是了解和掌握海洋自然规律的一种手段,建国初期,我国有关海洋水文的观测点很少,还没有针对具有破坏力的海浪进行观测。国家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开始相继在广东、广西和海南三省区沿岸及主要岛屿建立一系列海洋水文气象观测站,经过60余年的艰苦历程,到目前为止南海区共建了55个观测站(包括临时站)。这些站东起广东东部的南澳,西至广西西部的防城港,南到南沙群岛的永署礁,负责进行长期、连续、系统的海洋观监测、监视工作。
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和发展,海洋站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已经成为海洋减灾防灾基本环节和国家海洋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澳站作为南海区海洋预警监测网第一批建设站点,其建设发展历程具有典型性。本文从档案史料研究入手,通过介绍南海区南澳海洋站(下称“南澳站”)的建站发展历程,总结我国海洋预警监测站建设变化特点,充分挖掘档案历史价值,促进海洋预警监测体系建设。
南澳海洋站位于广东省南澳县云澳镇的澳前村,地处粤东最大的海岛——南澳岛东南端,地理坐标为东经117°06′,北纬23°24′。南澳岛位于南海东北部、台湾海峡的西南端,北回归线穿岛而过。
1.2.1 中央气象局时期(1959—1965)。为落实国家制定的十二年(1956—1967)科学发展纲要规划,1958年6月,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向全国沿海省、市、自治区发出“关于建设海洋水文气象基本站网的通知”,从而拉开建设海洋站网的序幕。南澳站成立于1959年10月10日,由海军航保部建立,始称“饶平县南澳海洋水文气象站”,隶属广东省气象局,成立时业务领导单位为广东省气象局海洋科。1959年12月南澳与饶平分开,恢复县级,于是南澳站改名为“南澳县海洋水文气象站”,1962年8月又改名为“广东省南澳县云澳海洋水文气象站”。
1.2.2 国家海洋局时期(1965—2019)。1965年10月6日,根据中央气象局、国家海洋局《关于移交海洋水文工作的联合通知》相关内容,广东省气象局将省气象系统的海洋水文工作连同广东、广西、海南三省沿海16个海洋水文站的人员、仪器、设备、资料和房产移交给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至此,全国海洋站建设迈入了全面规划,统筹建设的新阶段。1965年南澳站改名为“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云澳海洋站”。2001年10月起改称“国家海洋局南澳海洋环境监测站”。
1.2.3 自然资源部时期(2019—)。2019年,国家进行大部制改革,经机构调整后,国家海洋局并入自然资源部,原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改称为“自然资源部南海局”。至此,南澳站将开启新的奋斗篇章。
1959年建站时,南澳站的办公用房只有用石土垒起的平顶结构工作室4间,使用面积约70m;1963年9月新建测波室一间;1977年进行较为彻底的站房改建,建成后有房屋2栋12间,建筑面积约278m。随着国家海洋事业的发展,2000年之后,南澳站原有的测站用房已经不能满足海洋站业务发展需求,为改善南澳站工作环境和观测环境条件,经过多年筹备,2007年3月开始新站址选址工作。经过三年建设,2011年11月,南澳站搬进新业务用房工作。同年,南澳站新增了南澳岛测点,至此,南澳站由一站一点成长为一站两点(云澳测点、南澳岛测点)。
1959年南澳站建站之初,本站的气象观测场设在海拔高度272米(实测)的小山头上。风的观测最为理想,基本上能代表南澳地区近海海面风力;温、盐测点设在岛西南角一个小码头,低潮时取样较为困难;波浪测点位于测站西南方大约一千米的外青山上,面对外海,视野开阔,测点冬半年吹东北风或波向为东北时,对海浪的观测影响较大。
随着国家对海洋防灾减灾基础工作的重视,自2001年起,国家海洋局对管辖海洋站进行了一系列专项工程升级改造,海洋站的基础建设和观测能力有了明显的改善。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地潮汐变化规律,南澳站于1992年在云澳湾内建立云澳测点验潮井。2011年11月启用新的海滨气象观测场,新增雷达气象观测仪器等先进设备。2015年11月建成新的南澳测点验潮井(含温盐观测)并投放波浪观测浮标。目前,南澳站新的观测场占地面积近5000m,建筑面积约1400m,为南澳站的业务开展提供了良好的舞台。
60余年来,斗转星移,海洋站观测仪器设备也随着科技进步不断更新换代。1959年刚建站的时候,南澳站所用观测仪器都非常简陋。1959年10月份开始利用实用水尺观测水位;没有波浪观测所需仪器,海发光、能见度、波浪等要素只能采用人工目测方式进行观测;水温采用简单的水温表进行观测;风速风向观测没有风向桿子和风压板,风向是采用目测方法估计的,风速利用轻便风速计进行观测,直到1960年12月南澳站才安置轻便型风压板,1962年安装维尔生测风器进行观测。同年2月份,按广东省气象局指示,南澳站增加小百叶箱观测,每天负责向汕头气象台拍发2次小天气图电报。1969年7月,使用电传风速风向仪替代原有风向风速器进行风要素观测记录。雨量和气压观测是在1963年6月后才新增的,刚开始雨量观测设备是口径20厘米的雨量筒,气压观测是寇鸟式气压表,1969年更换为福丁式气压表。原始简陋的观测方式持续到1976年,南澳站才拥有半自动化温度、湿度、气压、雨量自记仪进行观测记录。1995年8月开始,南澳站使用计算机远程通信代替原本的电台发报向上级发送观测报表。
2001年,根据国家海洋局“监测系统”建设方案的要求,南澳站开始各项基础设施改造。2002年夏季开始,南澳站建设了实验室并开展海水浴场监测,改造后的南海站具备了分析海洋环境要素的能力,观测内容包括水文气象系统和监测化验系统两部分,全面增强和拓宽了海洋站的服务能力和领域。2007年南澳站完成自动观测系统数据传送电路改造,测点与站之间由电话拨号改造为GPRS无线通信,观测数据保密性安全性显著提高。2010年6月开始,南澳站采用SZF型遥感波浪浮标观测波浪,至此告别人工目测海浪方式。2011年,新业务用房建成并投入使用后,南澳站点自动观测系统与人工观测系统两套系统同时运行,两种观测仪器观测数据进行相互印证比对。截至2019年,南澳站已基本实现自动化海洋仪器观测,观测内容也发展到海洋水文全部项目,同时还涵盖了海洋气象观测、海洋环境污染与海洋生态要素监视监测,海洋灾害应急监测与灾情调查,海上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等多要素、多项目相结合的综合性观测。
观测规范在海洋站各时期的观测实践中起到了关键的技术法规作用,是海洋站进行观测的执行依据,如实反映了各时间海滨观测的水平和发展状况。
南澳站在1959年建站初期,最早是执行中央气象局《气象观测暂行规范》和《海滨水文观测方法》(“气海技1号”)进行要素观测。1964年改为执行中央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1979年1月1日执行国家海洋局《海滨观测规范》(1979年版)——为了适应观测形势的实际情况,1983年国家海洋局开始对79年版的《海滨观测规范》进行修订,历经三年多时间,1986年出台新的《海滨观测规范》(暂行稿)。1994年南澳站开始执行国标《海滨观测规范》(GB/T 14914-1994)。2006年8月1日执行新国标《海滨观测规范》(GB/T 14914-2006)替代94版国标。
海洋站的建设初衷是积累海洋水文气象资料,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服务。所以2000年之前,观测的项目基本只限水文气象。随着我国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到了2000年后,海洋站逐渐扩展业务范围,从单一的观测业务向观—监测综合业务发展。以南澳站为例,从2002年夏季开始,南澳站建设实验室,开展海水浴场监测,按照2016年国家海洋局发布“一站多能”海洋(中心)站“十三五”实施方案发展规划,海洋站作为国家海洋局的最基层单位,在整个国家海洋业务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承担观测、监测、海岛监视监测和应急监测等工作职能。现阶段大多数海洋站观测内容已覆盖《海滨观测规范》(GB/T 14914-2006)全部项目,近几年新增的广义海滨观测项目还有:海浪遥测浮标观测、GNSS地理定位观测、海啸预警地震观测、X-波雷达波浪观测、地波雷达水文要素观测、实时海况观测、大气伽玛辐射剂量率观测等,同时还涵盖了海洋环境污染与海洋生态要素监视监测,海洋灾害应急监测与灾情调查,海上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等综合性观测,真正地实现了“一站多能”目标。
海洋站建设的起步阶段,正处于国家百废待兴时期,所用的观测设备都极其简陋,更多的观测内容主要依靠人工目测方式,资料的精确度不高。随着“实施海洋开发,建设海洋强国”作为国家战略的提出,国家在海洋预警监测网基本建设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高科技在海洋站的观监测业务中的应用也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目前,海洋站已经基本实现全自动化观测,能够实时获取海洋立体观(监)测信息,实时获取分钟级海洋观测数据,纵观60余年的海洋站业务发展过程,海洋科技及装备的迅猛发展为台站观—监测数据资料的可靠性、准确性、时效性和系统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早期南澳站的观测资料仅限用于地方、海区海洋气象预报服务。随着海洋站主要职能和工作内容的变化,目前海洋站已逐步参与地方政府、科研院校、涉海部门等项目合作,利用长时间序列监测数据,实行多方共建,多方共享,为海洋公益性服务,地方海洋经济发展,海洋基本建设项目和科研生产工作提供科学可靠的预测依据,全面提升沿海防灾减灾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海洋站从建站到1962年三四年间,建设投入缓慢。60年代初期,我国经济和社会建设经历了一段曲折发展时期,刚刚起步的海洋事业也因此进入了低谷期,此时海洋站点工作、生活十分坚苦,有些观测站点暂停运行甚至直接撤并。到了1977年后,海洋事业顺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重新启帆,各项工作都有了新的起色。2000年之后,党的“十六大”到“十九大”报告都专门提到海洋内容,海洋工作的重要性提高到空前的高度,海洋站建设终于蓬勃发展起来。
海洋站的出现,是人类海洋文明的成果。海洋档案作为海洋事业发展真实、全面的历史记录,是活化海洋历史、弘扬海洋精神,传承海洋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梳理与探录南澳海洋站建站历史记录档案,总结我国海洋预警监测体系建设特点,将为新时期国家海洋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实践验验,发挥档案“存史鉴今”的独特价值。